教師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試題
教師公共基礎知識在教師就任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那麼你對教師公共基礎知識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1、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提出者是 。
A、赫爾巴特 B、皮亞傑 C、布魯納 D、巴班斯基
2、課程實施計劃的展開過程是 。
A、編制課程表 B、分析教學任務
C、選擇並確定教學模式 D、組織教育活動
3、根據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中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 。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奮感 D、自我同一性
4、教師有下列情形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解聘 。
A、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
B、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
C、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
D、未對學生因材施教
E、未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5、教師必須具備的知識素養有 。
A、學科知識 B、經濟學知識 C、教育心理學知識
D、教育管理知識
E、教育行為學知識
6、教師的能力素養包括 。
A、語言表達能力 B、教育教學能力
C、組織管理能力 D、自我調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7、斯金納的強化理論認為凡是能增強兒童反映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強化物。判斷題
8、“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聞一知十”體現的是學習策略。判斷題
9、遺傳素質是人身心發展的物質前提。判斷題
10、學生向師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徵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具有示範性。判斷題
正確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
2、【答案】D。解析:組織教學活動是課程實施計劃展開過程。
3、【答案】D。解析:中學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亂。
4、【答案】ABC。解析:《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教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二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
5、【答案】ACDE。
6、【答案】ABCD。
7、【答案】√。
8、【答案】×。解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屬於學習遷移。
9、【答案】√。解析:遺傳因素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提供了物質前提。
10、【答案】√。
二
1、下列不屬於個體身心發展規律 。
A、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 B、發展速度的持續遞進性
C、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 D、個別差異性
2、按滿足需要的物件劃分,可以把需要劃分為精神需要和 。
A、物質需要 B、生理需要 C、社會需要 D、成長需要
3、新教師次上講臺表現慌亂屬於 。
A、激情 B、心境 C、應激 D、理智感
4、中小學班主任的任務包括 。
A、搞好班級日常管理 B、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C、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D、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5、新課程強調的學生學習方式主要有 。
A、接受學習 B、自主學習 C、合作學習 D、探究學習
6、教學與智育的關係是 。
A、有所聯絡、有所區別
B、教學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動
C、智育是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學等同於德育
7、根據課程任務可以將課程分為基礎型、拓展型和研究型。判斷題
8、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活動的最後歸宿。 判斷題
9、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說明遺忘的規律是“先慢後快”。判斷題
10、有意後注意是事先有預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後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判斷題
正確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包括個體身心發展的統一性和相互聯絡性、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穩定性和可變性、個別差異性。
2、【答案】A。解析:按滿足需要的物件劃分,可以把需要劃分為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按需要的起源可劃分為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
3、【答案】C。
4、【答案】ABCD。
5、【答案】BCD。
6、【答案】AC。解析:教學是智育的主要途徑,但卻不是途徑;教學要完成智育任務,但智育卻不是教學的任務。
7、【答案】√。
8、【答案】√。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它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活動的最終歸宿。
9、【答案】×。解析:遺忘規律是“先快後慢”的。
10、【答案】×。解析:有意後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高階型別的注意。
“的人還:
教師公共知識複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