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讀後感事例
河中石獸是一篇文言文。讀這篇課文,我們得到什麼啟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河中石獸讀後感
我今天讀了河中石獸這篇古文,當我讀完後把書合起來的瞬間,滿腦子都想著河中石獸的片段“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和最後的總結“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這篇文章講述了石獸掉河,和尚尋找,學者嘲笑,學者總結及河兵出主意找到石獸的幾個部分。使我懂得了凡事不可以只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主觀判斷,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生活中我們也有許多時候會遇見這種事情的,我們不能只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去判斷事情,一定要檢驗加實踐去判斷。
河中石獸教學事例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整理疏通文意的方法。
2.學有所悟,能理會本文闡發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疏通文意。
2訓練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本文闡發的道理。
課時課型:1課時 講讀課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講紀昀少年時期的故事匯入新課。
故事的名字叫“妙語討球”。清朝年間,有一少年,他和小夥伴們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轎經過,一不小心,球被扔進了府官的轎內。少年壯起膽子上前討球。府官戲弄地出了個上聯,“童子六七人,惟汝狡。”讓少年對下聯。對得出,就還球給他。少年一尋思,“太守二千石,獨公……”“怎麼不說完?”府官問。“你要是還我球,就是獨公廉,不然就是獨公貪。”府官一楞,只得把球還給了少年。
這個少年是誰呢?他就是就是紀昀。
設計意圖: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走近紀昀,瞭解少年時期的他就聰穎過人;二是有關紀昀的趣聞軼事很多,這則小故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學生很容易聯想到剛學完的文言文《陳太丘與友期》,豐富見聞;三是這個小故事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對聯使用也有語文味,從一個側面在向學生傳達,“生活中處處是語文”的資訊。
2.作家作品簡介。
紀昀,字曉嵐。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設計意圖:紀昀一生,在文化事業上做了兩件大事情,一是編纂了《四庫全書》,對目錄學也有突出貢獻。二是寫了《閱微草堂筆記》,魯迅對此書有極高的評價。所以對紀昀做了較為細緻的介紹。
二、初讀其文
1.自讀。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課文註釋,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並標出重點詞句,提出疑難字詞句。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語句,把握節奏。
2.生讀,正音。
思考: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設計意圖: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於文言文,尤其如此。第一遍讓學生自讀,沒有提過多要求,只是提出讀準字音,讀順語句,把握節奏,提示學生注意課下注釋裡面的讀音,目的是讓學生養成通過自讀初步感知課文的習慣。第二遍讓學生讀給其他同學聽,糾正字音,讀準節奏、停頓,為下一步的疏通文意做準備。
三、疏通其意
活動目標:有創意地翻譯課文
活動專案:寺僧/講學家/老河兵,我來當
活動方法:自己結合註解理解文意,畫出難解字句→組內互助解決→選擇一個角色全班交流,展示你對文意的把握
活動反思:你認為用什麼方法可以正確疏通文意?
設計意圖:文言詞彙的積累是文言文學習不可少的。我試圖改變學生自學,然後班內質疑的老思路。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和指導教師助教的作用,設計了一個課堂活動。通過活動引領學生要首先自學,然後互助學習,最後語言表達自己的學習成果。
活動結束時設計了一個活動反思,讓學生總結疏通文意的方法,學習方法的積累和指導,可以引領學生積累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做到舉一反三。
四、探究其理
結合課文語句,小組合作探究,寺僧、講學家、老河兵是如何“究物理”的?
探究反思:通過探究,你獲得哪些啟示?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講學家提到的“究物理”,寺僧、講學家、老河兵都試圖探究事物的本質,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找到了事實的真相。“究物理”也是一種“格物致知”,這也是《閱微草堂筆記》的文學價值所在:“藉由這些志怪的描寫而來折射出當時官場腐朽昏暗墮落之百態,進而反對宋儒的空談性理疏於實踐之理氣哲學”。引導學生深入品讀課文,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目標之一,本單元在單元提示裡就提到:我們要體會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養成觀察思索的習慣。通過學生的探究,學生的思維也力爭上一個高度,真正理解《河中石獸》這篇文章的內涵。
在探究的基礎上,很自然的引入學習本文的啟示。學生自由暢談。老師梳理思路,生活中有許多未知等待我們去探索,我們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探究事物的本質規律;注重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開展,才能做到不主觀臆斷,這樣就離真相更近一些。
五、再讀深化
文章兩次寫到“笑”,你怎麼理解其中的意味?試著把它讀出來。
設計意圖:抓了“笑”這個細節,這兩個笑意味深長,既是對上一個環節究物理的回扣,也指導學生揣摩講學家和老河兵這兩個人物的心理。朗讀的指導與落實,最終目的是通過學生個性化的品讀,內化對文章的理解。
歸園田居陶淵明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