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減稅的好處有哪些
時至今日,在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諸多國家都以減稅提振經濟,美國新當選的總統特朗普更是把減稅高調宣示為其主要經濟刺激政策。我們國家也減稅5000億,誰是真的受益者?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國家減稅政策、國家減稅的好處、國家減稅影響、國家為什麼減稅,一起來看看吧!
國家減稅政策/國家減稅的好處/ 國家減稅影響
稅制改革的每一步,都在彰顯國家治理的新高度。
11月2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聽取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減輕稅負情況的彙報。對於全面實施營改增的要義,克強一語點透:營改增不簡單是稅制改革,也是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今年以來,反覆強調一項硬要求:全面實施營改增後,“要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而日前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表明,僅營改增一項,預計全年減稅總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實現國務院確定的政策目標。
清代思想家魏源曾說:“善賦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葉,而培其本根;不善賦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營改增全年減稅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對企業降成本來說,可謂真金白銀的幫助。“降成本”位列我國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誠如所言,營改增是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更深一層意思則是,要用這5000億元為企業“薪其枝葉”,以減稅減負換取企業蓄勢創新、轉型升級的持久動力,並最終促進巨集觀經濟良性發展。
稅收屬古老的經濟範疇,已有幾千年歷史。我國古代的稅收思想大多主張“輕稅”,如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輕徭薄賦”;我國古典名著《管子》說“取民有度”,即是把制定適當的稅收標準作為治國安邦的根本政策;平民皇帝朱元璋則有“阜民之財、息民之力”的思想,難能可貴。“輕稅”的核心思想是,減稅是涵養稅源的手段之一,適當減稅,不僅不會減少稅收,反而可以增加稅收。
在現代經濟史上,美國著名供給學派經濟學家拉弗先生的減稅主張影響深遠,其“拉弗曲線”理論認為合適的稅負才是最優的,稅負過高有時反而導致稅收收入減少。上世紀3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奉行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至20世紀70年代,“玫瑰色的繁榮期”出現了後遺症:“滯脹”,即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1974年,拉弗為了說服當時福特總統的白宮助理切尼,使其明白只有通過減稅才能讓美國擺脫“滯脹”的困境,即興在華盛頓一家餐館的餐巾紙上畫了一條拋物線,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線”,也被戲稱為“餐桌曲線”。記者隨後在報紙上大肆宣傳,很快,“減稅主張”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同,最終被裡根政府採納。
受“拉弗曲線”的影響,供給學派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減稅。上世紀80-90年代,美國和德國通過減稅、減負、改進稅制等一系列措施,奠定了美國自1983年起長達25年的經濟繁榮,德國也由此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時至今日,在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諸多國家都以減稅提振經濟,美國新當選的總統特朗普更是把減稅高調宣示為其主要經濟刺激政策。
營改增的意義不只是減稅,其以增值額為稅基,有效避免了重複徵稅,優化了稅制,對我國經濟結構有較大影響。我國著名財政學權威專家劉尚希認為,此次營改增全面推開,將覆蓋所有貨物與勞務,二、三產業的抵扣鏈條將徹底打通,這對於解決經濟供給結構扭曲脫節的問題,將起到重要作用。
相較於歐美國家,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更注重“經濟結構的優化,避免潛在增速的大幅下滑”。在這個意義上來看,營改增不僅是“降成本”,還是“補短板”服務業及二、三產業融合是我國經濟結構的短板。同時,還會因為啟用第三產業、中小微企業、初創及“雙創”企業的發展,帶來穩就業、穩增長等“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還將很好地配合和服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將營改增視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恰如其分。
一系列經濟資料已經證明了營改增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意義。營改增試點後,第三產業投資規模明顯擴大,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由2012年的52.6%提高到2015年的56.6%;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逐步提高,由2012年的45.5%逐年提高到2015年的50.5%,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首次佔據“半壁江山”。而自5月1日全面實施營改增以來,新增試點的金融、建築、房地產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增加了53萬納稅戶。此外,對微小企業、初創企業來說,營改增必將大大提升它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正是如此,本屆政府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壓力下,還要減免5000億元反哺企業,可謂用心良苦、深謀遠慮。對此解釋得很直接:“為企業減免稅負可能會暫時減少財政收入,但卻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是‘放水養魚’,長久來看是在涵養稅源。”
國家為什麼減稅,解答
11月2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減輕稅負情況的彙報。對於全面實施營改增的要義,一語點透:營改增不簡單是稅制改革,也是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
今年以來反覆強調一項硬要求:全面實施營改增後,“要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日前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表明,僅營改增一項,預計全年減稅總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實現國務院確定的政策目標。會議要求,下一步要針對金融、建築等試點行業企業反映的問題,及時研究明確相關領域納稅政策口徑,在風險可控、制度公平前提下進一步完善相關措施,擴大減稅效應。
一方面是,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日子普遍困難,致使財政收入也跟著少了;另一方面,財政收入少了,卻還要從中擠出5000多億反哺企業,其中折射出本屆政府的民本施政理念。如此大規模的減稅,對當下的企業和市場不啻一場貴如油的“及時雨”。為此,中央政府今年將財政赤字率從2.4%提高到3%,主要用於減稅降費。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究竟積極在哪?從中可見一斑。更深的意義,誠如所言,營改增是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以此為企業減稅減負,從而換取企業蓄勢創新、轉型升級的持久動力。
從國際經驗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減稅。上世紀80年代美國以提升投資和生產積極性的減稅及減少政府幹預等一系列新政,短期即促使經濟回暖,增加了就業,並由此奠定美國自1983年開始長達25年的經濟繁榮。德國也在上世紀十年代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減稅減負改革稅制等,成功實現經濟回暖,成為當之無愧的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現今橫向看,面對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國際大環境,許多國家都在減稅上大做文章。美國新當選總統更是把減稅作為高調宣示的主要經濟刺激政策。
當下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產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階的關鍵階段,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自己的國情背景、路徑判斷和政策舉措。正是從當前實體經濟普遍不景氣、民間投資意願不足等現實出發,本屆政府把營改增等減稅措施,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棋局的重要一招。
營改增也並非單純的“減”。通過鼓勵高階研發、現代服務業、拉長產業鏈等,將會重塑我國的產業格局,尤其會助力高階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快速成長。同時,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對於稅負往往更為敏感,減稅將極大地提高它們的存活率和競爭力,從而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當天常務會上,有關部門言簡意賅總結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實施大規模結構性減稅的成效:減輕了企業負擔,激發了市場活力,創造了就業機會,特別是引導了現代服務業發展。事實上,所有這些指標,不正通往經濟的繁榮之路嗎?
在會上說,從當下看,減稅無疑會帶來財政收支平衡的壓力。但他強調,要讓企業過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而從長遠看,這項改革不光對企業有利,對國家財政也有利。
這有資料支撐:5月1日全面實施營改增以來,新增試點的金融、建築、房地產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增加了53萬納稅戶。這很容易理解,減稅利好之下,企業更願意納稅了。這不僅增多了稅源,也擴大了稅基;不僅實現了民富,同時也有助於國強。“減”和“增”最終實現了有機統一。
新生兒改名字需要多久有哪些流程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