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觀念心得體會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轉變觀念是一種改進工作,優化工作的重要途徑,那麼怎麼來寫一篇轉變觀念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轉變觀念心得體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標準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離不開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因此,領悟和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內涵與特徵,不僅有利於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而且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更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的提高,這是我從事多年教學的實踐體驗。

  一、領悟師生互動的本質內涵是轉變教學觀念的根本

  師生互動是在班級的組織形式中產生的,不僅有著社會關係中的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一般屬性,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屬性。從課堂教學這個層面上分析,這種互動的特殊性是它內在本質內涵的必然反映,其基本特點可具體概括以下三個方面:

  1、師生互動的理解性。

  師生互動是一種非直接的互動,它是以語言符號為溝通媒體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對對方及其符號的理解與領會,決定著互動的維持與延續。而教師與學生的年齡、閱歷、知識、經驗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有時教師意欲達成,學生卻對同一語言符號的一致性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位。這就需要教師明確自己表達的目的與意圖,創設特定的語境,審視特定的“符號”,調動儲存在學生大腦中的資訊,進行理解和意會。有一次聽:一位教師的課時,教師發覺課堂的紀律不好,便對全體同學說:“我們看哪一組的紀律最好?”一位學生卻馬上站起來說:“第二小組的紀律最好。”這裡,教師關心的是整個課堂的紀律,示意課堂上要安靜。這位學生卻關心的是言語的表面含義,所以理解上出現偏差。可見,互動雙方有時作為中介的語言總是賦予自我理解的意義後,作出自己的選擇或行動。只有當雙方取得一致的理解時,才有可能達成師生互動的原本目的。

  2、師生互動的形成性。

  師生互動既反映了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文化人或知識佔有者的同質傾向,也反映了他們之間文化型別的差別或文化品味的異質現象。但是作為教育主體的行動者,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處在不斷成長和發展之中,只是兩者發展的需求不同,所以追求的目標亦不一樣。教師關注的往往是獨特的教育效果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學生嚮往的是知識技能的獲取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儘管如此,雙方都在藉助對方的交往不斷地自我建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所以,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教育風格和社會影響的形成過程,又是學生學問和個性形成的過程,師生互動則是一種以成長和發展為目的的互動。

  3、師生互動的反思性。

  塑造自我並非是一蹶而就的簡單化和直線式的過程,它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就其教學活動的實質來看,它又是伴著經常不斷地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來推進的。師生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對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篩選和加工,控制著自我多方面的發展後形成自我同一性。這恰恰反映了其內在的反思特點。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在現代性的情境下,變化的自我作為聯結個人改變和社會變遷的反思過程的一部分探究與構建。”可見,教育過程始終伴隨著反思的存在,師生之間的互動就是一個不斷反思的推演過程。

  綜上所述,教學互動的過程就是 “理解——形成——反思——理解——再形成”的反覆過程,也是新課程理念下區別於其它互動的本質特徵。

  二、把握教學互動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師生互動是實實在在表現於課堂教學之中的,從實踐的層面來看,至少有三個重要環節:

  1、教師的監督與學生的自律體現在教學的組織管理環節上。

  小學生年齡小,生理、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受教師權威的影響,具有突出的依賴性和向師性特點。所以,教師必須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教育,並實施有效的監督和控制,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教師的善教與學生的樂學體現在知識傳輸環節上。

  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心得體會

  學校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師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合格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教學觀念中轉變,培養學生的能力,挖掘個性潛能,教會學生學習,塑造良好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通過本書學習,使我成長了不少。現將學習情況總結如下: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重視不夠,實行“填鴨式”教學,以應試為指揮棒,注意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應試能力。但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身潛能得不到發揮,個性特長得不到發展。要培養高素質人才,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積極探索符合時代潮流的教學之路。

  過去考試成績只反映以記憶力為主的考試能力,這種能力是機械式重複記憶的結果。根本不反映學生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動力,對於我國的教育現狀,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多一點危機感的好,更應該多一些啟發式教育,注意學生的個性、思維、想象力的發揮,目的是培養創新能力。創新教育追求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激發和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地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消極地存貯知識。因此,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除具備優秀的品格、過硬的業務水平和紮實的語言基本功外,教師更要端正教育觀念,轉化教育思想,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 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教師

  創新教育從形式方面來說,創新教育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格局,對傳統教育要取其精華,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挖掘人的內在潛能為宗旨,弘揚人的主體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說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從教育內容方面來說,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注意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從而形成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解決教育觀念,其次教師必須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再次教師本身要有創造性的素質。創造型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往往喜歡使用靈活,更有實踐性和創造性的方法,傾向於採取“建設性的行為”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在各學科尤其是實驗教學中,教師採取“建設性的行為”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其實施空間很大。注意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從而形成創新的實踐能力,應培養學生從想說、想問、想做,發展到敢說、敢問、敢做,最後達到會說、會問、會做。這個過程要求教師要採取多種有效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推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三、樹立“發揮潛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它要求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同時,素質教育的性質不是一種選擇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體學生,是一種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務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成長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拉近師生距離,使每個學生特長都能得到發揮,真正體現發揮潛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教育的過程本是教師和學生不同生命體之間的資訊交流,這資訊不僅有知識的內容,更有情感的蘊涵,我們常會發現學生因喜歡某一位教師而努力學習他的課,這說明融洽的師生關係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保證。正如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而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的創設又是以良好的教學氣氛的人際關係為基礎或前提的。”教師關愛學生,滿腔熱忱,耐心細緻地對待每個學生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的關鍵,特別是對傳統教育中被稱作“後進生”的學生,教師更應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竭力地發現他們的優點並加以表揚。“愛人者人恆愛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會以更大的熱情和信心投入學習,在課堂上也才能踴躍思考,勇於爭辯,勤於動手。

  五、培養自學能力,為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在現代社會中,知識的飛速發展和個人領會吸收之間存在矛盾,學校教育不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一輩子夠用。因此,終身教育是未來教育的基本思想,所以,教師十分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和資訊,培養他們在綜合、分析、研究過程中進行創造能力,使學生在自學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師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地狠下功夫,學生的自學能力是一定能夠培養和提高的。

  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教師的不懈努力。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不斷探索教改的新思路。

  教師轉觀念心得體會範文

  進入21世紀後,中國教育圍繞著經濟建設這一中心所面臨的挑戰是當代科技的發展和人才的競爭。例如: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將把素質教育從經濟社會的邊緣推向經濟社會的中心;資訊社會的到來,網路課程的開發,將對傳統的教學過程從理論到實踐提出挑戰: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轉變將擺上日程,必須在增加投入與開拓中小學生能力、素質上尋求解決辦法;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教育,必須解決連串的新問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基礎教育不僅要面向國內市場,而且要面向世界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對基礎教育的質量要求將更進一步提高。

  面對新的形勢,教育在體制、結構、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等諸多方面相對滯後,“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的傾向影響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發展,不能夠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提高國民素質的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快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我們在未來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搶佔制高點的關鍵,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全域性。

  目前,我國在推進素質教育的程序中,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採取了一系列巨集觀上的重大措施,如: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考制度、實行高校擴招等等,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程序。但推進素質教育除了巨集觀上的戰略決策外,在微觀上,還必須解決一個“瓶頸”問題—建設一支善於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隊伍。教師的教學過程是教育觀念現代化轉化為教育實踐的重要環節,先進的教育觀念最終要由教師落實到學生身上。很顯然,沒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先進的素質教育理念就難以落實到學校具體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去,更無法有效地改變教師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已經習慣了的行為模式。教師面對的是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要改變的就不僅僅是學生的外部,而是學生本身,即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所要做的,全都要通過學生自己去最後完成。醒悟了這一過程,教師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實是學生本身。那麼在實踐中,教師如何用正確的學生觀來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呢

  我認為:

  1、教師要塑造學生,而不是“克隆”學生

  塑造學生就是通過各種育人手段,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能力,哺育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人格,使他們“百花齊放”、“千姿萬態”,成為各色各樣的人才。“克隆”學生,就是老師在教育教學中以一個模子,一種方式,一標準把原本千姿百態、生動活潑的孩子都加工成“標準件”“通用件”。在教育實踐中,不少教師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確的觀念將什麼都統一起來,有的甚至連鼓掌也統一起來,統一節奏,統一行動。鼓掌本身是自由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統”的結果是將人的情感也統掉了。這就叫“克隆”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的訓練模式使他們養成了一個尋找標準答案的思緒習慣,他們在想:老師的標準答案是什麼呢 他們關心的不是自己怎麼想而是老師怎麼想,然後才好與老師“保持一致”。這樣“克隆”出來的學生,不可能有創新精神。這難到不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警惕嗎

  陶行知告誡教師說:“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段話對我們教師應該是一種提醒和啟發:不要嘲笑學生,即使他們在某些時候顯得很笨或者表現不好,教師如果能換一種眼光,換一種角度來看待這些學生,就會驚奇地發現他們是多麼地有個性和有出息。

  2、人才觀:強調“多樣化”

  教師的學生觀與人才觀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這裡討論的學生觀主要是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人才觀主要指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標準來評價學生。調查顯示,在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觀念裡,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師不贊同“學習不好總是要被社會淘汰”的觀點,因此,許多教師仍然注重分數的作用,71%的教師多多少少有些擔心“提倡不追求高分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有些教師看來,聽老師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有的老師甚至認為:老師的話對學生應該具有法律的效應,學生可以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有一條缺點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聽老師的話。在這種教育觀念的指導下,他們的教育行為方式是:“我講你記,我說你聽,否則,扣分不及格、留級、處分……”在這種教育觀念的指導下,聽老師的話,按老師的教導去行動的學生,就受到嘉獎,其結果是一部分學生唯唯諾諾,一部分學生激烈反抗。培養了聽話的“馴服工具”或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師的教育觀念裡,好學生應該是“全優”的,各方面都應該是“尖子”,這才叫“全面發展”。他們的所謂全面發展實際上是“平均發展”。這種人才觀不允許或看不到學生由於天賦或愛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現缺陷。他們看不到特長對於人才發展的意義,有時甚至用限制特長來謀求平均發展。

  總之,新的學生觀要求教師從一種全面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學生,正如美國全國專業教學標準署對優秀教師提出的要求那樣,“熱愛學生,一心撲在學生身上,承認學生有不同的特徵和天賦並且善於使每個學生全部學到知識。同時相信人的尊嚴和價值,相信每個孩子內在的潛能。”。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才能做到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用知識的力量和人格魅力獲得學生的尊敬和仿效。

  相關文章

執行力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志願者活動心得體會範文
相關知識
轉變觀念心得體會範文
有關教師轉變作風心得體會範文
法院轉變作風心得體會範文
轉變作風心得體會範文
教師轉變作風心得體會範文
教師轉變觀念心得感悟範文
有關教師轉變觀念心得感悟範文
關於教師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關於講政治有信念心得體會範文
試用期轉正工作心得體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