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級下風箏教學反思
《風箏》是賈平凹所作的一篇散文,原題為《風箏——孩提記事》。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於白描而極少雕飾,筆調親切、溫馨、自然。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課文構思巧妙,把風箏與孩子們的理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語文課堂,在備課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指導,進行引讀,不斷提高學生讀和說的能力。
這樣引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到風箏就是孩子們的理想,這樣的引讀很有必要。
不僅如此,我還注重挖掘文章的空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主動表達。例如:在體會放風箏的內容時,我抓住了一句話“每個人的理想不一樣,每個人扎出來的風箏也不一樣”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各人的風箏及代表的理想,想象放風箏的情景,進行語言訓練,並出示那幅插圖讓孩子們去自由的想象,更有趣的是,讓全班的孩子都站起來,在老師的調動下,一起去快樂地感受,孩子們顯然感到非常興奮,表現的慾望大增。
課文最後同樣是語言訓練的延伸,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象,在這裡我處理的方式是讓孩子們想一想:你想為自己扎一個什麼樣的風箏?為什麼?達到把所想的變成文字抒發出來,從想到寫,練習變得有梯度,為以後的作文作鋪墊。
《風箏》拓展:各國的風箏文化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
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韓國:風穴風箏獨樹一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
一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一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為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為靈活,屬於打鬥風箏的一種。
泰國:風箏也有男女之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荷蘭:曾造出世界最大
現在的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一隻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製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為航空學的裝置之一。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一種老少咸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
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摺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現在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
鄂教版迷路的小鴨子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