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心得體會中學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弟子規》全文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對孩子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要求。下面是帶來的,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

  說實話,《細講弟子規》這本書我到現在都沒有讀完,但是我每讀一篇,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從總體上談自己的體會,現在我還不能做到,即使是別人對自己說過,那也只能代表是別人的理解。但是,既然自己也有了體會,閒暇時就把它寫下來,希望能與大家交流。

  發書時,共發了兩本,還有一本《弟子規》的原文,從原文的序中,我知道了,像這一類經典書籍,一定要精讀,要專讀,不要過多過濫的讀。因此,讀這本書時,我力求理解,希望做到精讀。讀一篇有一篇的感受和體會。

  通過讀這本書我知道了,讀經第一要立志,第二要力行。立志要做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就要讀什麼樣的書,走什麼樣的路。如果沒有志向,你的讀書就會漫無目的,對自己能力的提高,對個人的修養所起到的作用都不是很大。書中也講到我們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教師教育學生,要立志做一個善人。如果做到這些,我們的社會將會越來越好。這樣無形之中還幫助許多沒有志向的人立了志,真是兩全其美。再一個就是要力行,道德的事情如果只停留在嘴上,那麼就成了假仁假義。書中告訴我們不要等著全學完了再去實行,要學一條就做一條。我們在這一點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倘若做到,我們的學問、道德修養便會有很大的進步。

  關於孝,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從蔡老師的講述中可以發現,我們對父母的孝在日常生活中還沒有完全做到,這時的我們還沒有遇到父母身體有病時的狀況,不知道在父母有事、有病時,我們在孝方面有做的如何呢?

  這本書對我的思想、對我的人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時常感到讀的太晚。而這些體會只是在讀第一遍時生髮出來的,還很淺薄,今後我不僅要的讀完這本書,還要讀精、讀細。我相信他對我今後的人生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希望幫助蔡老師宣傳這本書,把聖人的思想傳播給更多的人。

  篇二: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康熙年間人,在科舉道路上雖然失敗,他畢生研究《大學》《中庸》頗有建樹,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學者,是清朝早期傑出的教育家和學者。

  這位老夫子根據傳統對蒙童的規範方面的要求,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書實踐,寫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啟營地孩子的書,叫《訓蒙文》,後來有學者在《訓蒙文》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並把書改名為《弟子規》。從此之後,這本書在私塾裡面開始廣泛流行。

  《弟子規》是從《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開始的,講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個字“孝、悌、仁、愛”。

  《弟子規》全文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對孩子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要求。《弟子規》的文字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樸實無華,說理透徹,循循善誘,內容又來自於中國傳統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所以影響非常之大。幾乎可以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第一講告訴我們對於學習了眾多知識與技能的現代年輕人來說,懂得規矩的重要性很重要!在公司工作,在家裡生活,每個人都要懂得相互尊重,和平相處,遵守公司規章制度,對父母子女和藹,大家處在一個有規有律的環境,有序生活。

  篇三:

  開學之初,袁姐姐借給我幾張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碟《愛心伴我成長》、《深圳首屆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論壇》、《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陸陸續續地一些,卻沒認真地思考,還是學校 胡梅莉老師把《弟子規》這篇傳誦程度僅次於《三字經》的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編成一套健美操,教給學生時,我問問學生你們知道其中的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嗎?他們告訴我說不知道。過後我一細細地回味,我自己又何嘗明白其中的所有的道理呢?我又何嘗嚴格地按其中的行為規範去做了呢?作為一箇中國人很慚愧。於是很認真地觀這幾張碟,也找來了《弟子規》細細地品嚐著。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此文胎於孔子的“論語”學而篇,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獨立成章卻又密不可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為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行為敦厚、人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對於今天的我們有著同樣深遠的影響。

  按照中國的傳統,百事孝為先,《弟子規》因此也將“入則孝”放在第一位。在這一部分將子女應盡的本分詳細地闡述了出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人子女應常懷有感恩之心。對親人至孝,為國盡忠,也是“仁義禮”的表現。由於時代的侷限,這章裡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那就是指出父母的過失所用的方法,過於消極,放到今天來講就是迂腐、愚孝和愚忠。

  應該有怎樣的骨肉情、兄弟情?如何做到長幼有序?應該如何看待錢財?在“出則悌”這一章裡給出了最好的答案,這應該就是儒家遵循的“禮”了,有“禮”家庭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和諧。

  起居休息時應該怎麼樣?飲食時應該怎麼樣?穿衣戴帽時應該做到什麼?走路時的步伐體態是如何的?碰到人時如何?獨處時如何?借人東西時如何?“謹”這一章規定了言行舉止的準則。我認為是“禮”的又一個延伸,將它的內涵擴大,應該還有“慎獨”的意思,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要問心無愧。這一章同樣有我不能苟同的地方,那就是“鬥鬧場,絕勿近”,如果是正在進行的一場的以強凌弱的鬥爭,我們能袖手旁觀嗎?“路見不平一聲吼”是否是我們現代這個社會應該倡導的行為呢?

  “信”應該是貫穿儒家思想的一條主線,也是弟子規中講述比較深刻的一部分。承上部分的“出則悌”、“謹”,啟下部分的“泛愛眾”。“信”更應該是我們今天的人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如果大家都能誠實守信,就不會有農民工的工資需要的過問才能發到手;如果大家都能以誠信為本,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企業見利忘義,往奶粉裡面摻三聚.腈.氨,造成千千萬萬的兒童遭受病痛的折磨,家庭蒙受巨大的痛苦;如果大家都以誠信為本,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豆腐渣工程,大災大難襲來時,國家也不會遭受那麼大的損失;如果官員時刻把信義放在第一位,把為人民服務做為自己畢生的信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貪.官.汙.吏出現;如果大家視誠信為自己的生命,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更加和諧,社會將會更加美好。“信”這一章不光講述一諾千金,還講述了向別人應該學習什麼,怎麼樣對待批評,怎樣“朝聞過夕改之”。“信與智義”是相通的。

  “泛愛眾”這一章重點講述了儒家“仁”的主題,那就是對待一切大眾應該平等關愛,對待窮人不歧視,對待富人不巴結及怎樣禮尚往來。我的理解就是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及孫中山先生倡導“博愛”,愛天下的芸芸眾生。從小處說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把這個“仁”延伸出來那就是除了愛家人老師朋友,還要愛人民,愛祖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亦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總之要胸懷祖國,心憂天下。

  “親仁”則闡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學習,事實上是儒家的交友觀,即要交怎樣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學習什麼。

  最後一章“餘力學文”在以上應該儘自己本分的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給我們指出了直到今天仍然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習方法、讀書方法、藏書的陳列等等。

  讀罷這千餘字的文章,感慨萬千,仔細想來,這和當前胡倡導的“八榮八恥”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今天的人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應該有怎樣的道德情操。在21世紀的今天,我想我們向外輸出的不僅僅是價格低廉的商品和勞動力,咱們中國人給人家的印象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吃苦耐勞方面,還應該向世界展示的是我們燦爛悠久的文明。

小學弟子規教學工作計劃
關於消防安全知識學習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弟子規心得體會中學生
中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3篇
經典誦讀弟子規心得體會範文
學生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3篇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3篇
解讀弟子規心得體會3篇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3篇
誦讀弟子規心得體會_最新關於誦讀弟子規的心得範文
教師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小學優秀教師弟子規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