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觀後感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4日

  《永遠在路上》是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八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紀錄片後,你有哪些感想?現在,小編來告訴你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觀後感。

  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觀後感 篇【1】

  中共第十八屆六中全會即將召開前夕,大陸中央電視臺特別推出「永遠在路上」的大型反貪汙腐敗專題片,並首次公開了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和徐才厚落馬後的畫面。藉以顯示由中共領導的反貪決心,以此告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事關「人心向背」,打擊腐敗「永遠在路上」。

  這部8集的大型電視紀錄片由中共中央紀律委員會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首集「人心向背」在17日播出,強調中共反腐決心。電視特別引述的講話強調:「人民把權力交給我們,我們就必須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該做的事就要做,該得罪的人就要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這是一筆再明白不過的政治賬,人心向背的仗」。

  九成民眾滿意打貪效果

  電視專題並提出,2015年大陸國家統計局在22個省區市開展了全國黨風廉政建設民意調查,結果顯示91.5%的大陸群眾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表示滿意。而2012年這個數字是75%。3年時間提高了16.5%個百分點,說明人們對反腐敗的信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第1集中,專題罕見的播出了多名因貪汙落馬的告白。例如原中共人大環資委原副主任白恩培的懺悔,他表示在其擔任雲南省委書記後,在和商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產生了心理不平衡。「他們就住豪華的房子,坐豪華的車,個人還買了私人飛機,我也追求像他們一樣的生活,這思想就變了」。

  為六中全會鳴鑼開道

  專題還特別重提毛澤東回答黃炎培談如何避免治亂興衰的規律,引出毛澤東自信能跳出歷史規律靠的是人民起來監督。因此反腐敗必須保持高壓態勢,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就是為了不讓人亡政息的歷史重演,它關乎那4個字:「人心向背」。

  專題還特別提到了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高階領導幹部落馬,表明了中共中央堅定不移懲治腐敗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分析人士指出,這是為即將召開的六中全會從嚴治黨鳴鑼開道,為中共領導層設立「政治規矩」的基調做出鋪墊。

  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觀後感 篇【2】

  中紀委、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了八節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在10月17日起於黃金時段連續播出,各地都在按照上級要求組織黨員幹部認真自行觀看,以此加強黨員幹部廉政教育。昨晚第一節《人心向背》,很受啟發,覺得每一名黨員幹部都應當認真思考怎樣加持永遠守法守紀,做到一生清白、一生清廉。

  黨員幹部必須隨時保持清醒,警鐘長鳴在耳邊。因為作風建設是大事,律人律己要加鞭。

  觀看《永遠在路上》,我們可以看出黨中央堅持從嚴治黨的決心和意志,是中央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是有為國為民謀良策的良苦用心的。要使紅色江山永遠鞏固,風清氣正並持之以恆,必須要明白民心向背是關鍵。製作和播放八節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的根本目的是拒腐防變,是為了讓普天之下的黨員領導幹部都引以為戒、牢記教訓、警鐘長鳴、遵規守紀保平安。只有政通人和、風清氣正才能實現國泰民安。當年黃炎培和毛澤東的著名的“窯洞對”,就指明瞭“全民監督促清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起“窯洞對”,我們不由得憶起了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諸葛亮關於治國理政方略的著名的《隆中對》和《出師表》,其中關於政治清明、管理官吏、擔當責任、發展經濟等很多道理至今仍然值得借鑑。

  那麼,如何做到遵紀守法和清正廉潔呢?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如今,中國共產黨以壓倒一切的態勢和“零容忍”的態度堅持反腐,要求黨員幹部在嚴以修身和律己的同時,紀檢監察機關也必須要嚴以執紀和嚴以用權,要求全黨上線都務必踐行“三嚴三實”、“四講四有”爭當“四鐵幹部”,嚴守中央八項規定以及黨章等黨規黨紀和法律法規,並且加強宣傳和教育,巡查懲戒不手軟,“老虎”“蒼蠅”一起打,以顯黨紀國法的威嚴。因此,黨員幹部要管好自己戒貪慾,管好家人和身邊人;管好下屬和親朋好友,必須依規依矩立身處世。必須堅持正別人先正己,才能實現令行禁止。公正無私傳美名,根正苗紅留美談。青松高潔人敬仰,便是核心價值觀。豈不聞中國名言警句“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嗎?還有“心中無冷病,哪怕吃西瓜!”“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日影斜!”心中如果沒有鬼,何必“求神”“擺香案”!那些落馬貪官們以為整日燒香拜佛鞥掩蓋和“減輕”自己的罪過,那兼職還是痴人說夢和痴心妄想,真的缺乏智慧哦!這樣的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拯救靈魂只能靠自己,只有自身的廉潔公正和一心為民才能保平安。

  警鐘長鳴在耳邊,需要黨員幹部認真思考怎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利慾薰心,不疏忽放縱釀禍患。正如曾經是高官因貪慾膨脹而落馬的原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說的那樣:“人生就是一場現場直播,無法回頭和重返。”必須要算好政治自由帳,如入“鐵窗”則悔之晚也,任何人都無法拯救他了。無論高官和小官,只有把為民宗旨牢記在心間,珍惜親情名譽和一生清白,才能受人陳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些前車之轍是後車之鑑,我們黨引以為戒。

  為官為民都需要講誠信,要弘揚和傳承傳中華美德,要以艱苦奮鬥為政治本色和作風,以紅色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實踐,做人處世守住底線和紅線,才能名垂青史。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個“丹心”運用到如今的時代,就是指為國為民、愛黨護黨、遵紀守法、大公無私、伸張正義、敬業奉獻、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嫉惡如仇、清正廉潔。只有如此才是“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否則就是“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反腐倡廉是一件順應民心民意的事,黨風廉政有助於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黨員幹部要以八項規定作行動指南,以接受監督為幸福,以廉潔為立身之本,以心底無私天地寬和一生勤儉贏得名節榮譽和尊重稱讚。要贏得太平盛世萬民安,就要不懼任重和道遠,嚴查違規和違紀,嚴執法紀和制度,嚴懲貪汙和腐敗。

  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觀後感 篇【3】

  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八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已於10月17日晚8時播出第一集——《人心向背》。透過那直指人心、觸及靈魂的震撼與震懾,我們看到了黨中央對強化警示教育的高度重視,以及對黨員幹部的深切關懷和幫助、保護。

  是的,那些已經或者即將成為階下囚的落馬官員,在過去也曾有過輝煌、成績和榮耀,但是,在一系列耀眼的光環之中,他們卻迷失了黨性,或被金錢亮瞎了雙眼,或被美色拖進了漩渦,或被其他各種利益誘惑裹挾,背棄了組織,背棄了自己的入黨誓言,辜負了組織的信任和囑託,最終從他們引以為傲的權力之巔跌落,成為歷史和人民的罪人。對他們而言,這是一次不可逆的人生經歷,他們有責任、有義務、更有必要把這個過程交代清楚,是什麼讓他們從奮發有為的好乾部,一步步變成階下囚,是什麼讓他們違背了入黨時面對黨旗所立下的錚錚誓言,又是什麼讓他們逐步違背了自己的初心,從為人民服務,變成為自己的慾望服務……

  思想的滑坡是最可怕的滑坡。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永恆的課題,容不得絲毫放鬆。周永康、蘇榮、周本順、白恩培、蔣潔敏等等,這一個個高官的落馬,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自我的迷失、思想的偏差,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位高權重的人一旦思想決堤,行動上便會一洩千里、潰不成軍,最終導致政治生命及自己的人生一敗塗地。所謂大道至簡,然而如此簡單的道理,受黨的教育這麼多年的落馬高官們豈能不知?是外界的誘惑太重,還是自身的定力不夠?答案應該一目瞭然。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對腐敗分子而言絕不能將責任推給外部環境而對自己的責任避而不談。市場經濟大潮確實泥沙俱下,但不忘初心、廉潔自律、奮勇前行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不變追求。為什麼那麼多黨員幹部在花花世界、五光十色中能夠堅若磐石、固守底線、擋住各種糖衣炮彈的侵襲而百毒不侵,為什麼總有極個別黨員幹部在權錢色的誘惑中弱不禁風、無法自持?戰爭年代,鋼鐵意志決定戰爭的勝利,和平建設年代,鋼鐵意志同樣決定建設成敗。而極個別黨員幹部沒倒在戰爭年代敵人的炮火中,卻經不起和平時期權錢色的考驗成為黨的事業中的落伍者,極其可悲。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清朝詩人鄭燮的名言,用在共產黨員的身上恰如其分。誠然,共產黨員就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可以迎著敵人的槍口勇往直前,可以冒著槍林彈雨決不後退,可以為人民服務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因而贏得了人民的支援和擁護,贏得了歷次戰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開闢了新天地。這一切,都源於中國共產黨的嚴明紀律以及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

  落馬高官的蛻變,無不從思想的變化開始,而思想的變化,無不源於外部環境的誘惑。對共產黨員來說,共產主義信仰是發自內心的,決不是空談。極個別供奉神仙乞求保佑、瘋狂佔有金錢達到痴迷程度、生活作風糜爛縱慾無度者,一旦偏離了正確軌道,違背了黨章黨規黨紀的要求,便如同墮入不歸之路。

  從好同志到階下囚,落馬高官的懺悔直達心靈深處,觸動每一個黨員幹部的靈魂,所產生的震撼力、衝擊力是巨大的。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警示片《永遠在路上》,確實實現了預期效果。

講規矩有紀律兩學一做心得體會
榜樣節目觀後感心得範文
相關知識
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觀後感心得
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觀後感心得體會
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觀後感想體會
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觀後感
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觀後感_永遠在路上觀後感心得體會
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心得體會
最新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心得體會
關於永遠在路上第七集天網追逃的觀後感
永遠在路上第三集踏石留印觀後感心得體會
永遠在路上第四集利劍出鞘觀後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