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學生管理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對大學生在校內外的學習和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的總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校學生管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高校學生管理論文範文一:淺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之法

  【摘 要】有效的學生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加強和改進學生管理工作,是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高校學生 管理方法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承載著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高教改革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著新形勢的挑戰,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進行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培養高素質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成為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解決的新課題。就我們多年的學生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探討,淺談幾點體會。

  1管理之“難”

  隨著高校擴招,學生的整體素質較以往有所下降。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嬌慣,自尊心強,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價值觀比較務實,集體觀念較為淡漠,加之我們生源的特點,農村的學生佔有較大的比例。一些基礎薄弱、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存在的問題也相對較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方面:缺乏情緒調控及管理能力,易呈現抑鬱、緊張、焦慮等不良狀態;在困境面前缺乏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面對就業的艱辛,不是積極進行知識技能的儲備,而是選擇逃課、上網等方式迴避生存的焦慮;部分學生因心理彈性較差而出現心理問題,影響身心健康,自殺輕生的悲劇在大學校園時有發生。

  思想道德方面:部分大學生因為缺乏遠大的理想和信念,缺乏明確的奮鬥目標和源源不斷的動力,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大局意識淡漠,價值取向出現迷誤,個人主義處處凸現,奉獻意識較差,意志薄弱,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毅力;誠信度下滑,如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助學貸款等。

  高校在學生管理機制上,不但要著力於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紀律、學習成績和科技創新能力,更要重視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及健康素質的培育。

  2 管理之“變”

  搞好學生管理工作,首先必須轉變觀念,改變過去把學生管理看成是“管學生”的錯誤認識,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觀念,一切為學生利益著想,一切為學生的成才著想。要努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把個人的成才目標與祖國、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既奉獻社會,又完善自我。

  當代學生管理工作應樹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識。我國是社會主義的法制國家,依法治校,依法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務,建立科學、規範、完整的學生工作規章制度是學生工作的需要。高校應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依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強,程式、步驟、清楚具體,便於執行的規章制度。學生參與管理的狀況如何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又一標誌。美國高校的學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學生本身,尤其在宿舍管理方面。

  3 管理之“法”

  3.1互動溝通工作法

  利用溝通的技巧,讓輔導員成為學生們的“朋友”。積極的傾聽是開展有效的溝通的重要條件。當學生樂於把自己的想法向輔導員表達時,溝通就成功了一半。傾聽不是一般意義上簡單地聽,傾聽不僅需要耳朵參與,還需要用心、用腦體會和思考。傾聽能使輔導員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增加溝通的有效性。他們有表達自己觀點和需要的願望,輔導員的傾聽不僅給他們提供了機會,也使他們感受到了尊重,從而更容易接受輔導員的影響,實際上在無形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在管理溝通中輔導員總有這樣感覺,道理已清楚地講明白了,學生就是不理解,就是聽不進去。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單是理性的過程,更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大多數學生有極其敏感的自尊心和情感體驗,進行感情溝通,就是要充分理解和真誠地體諒學生的情感世界,在溝通之前先把自己置身於學生的內心,包容和接納他們的現實方面,充分理解他們的感情,並在合適的時機告訴學生你的感情,找到情感交集,否則會導致他們態度冷漠,甚至逆反、厭惡。只有充分把握和了解了他們的情感動態才能在管理溝通中佔據主動,聽者才會在情感交集處開始認真地聽取、理解和接受資訊,找到解決各種“問題”方法和辦法。

  3.2情感激勵工作法

  情感激勵工作法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把激勵理論運用到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符合現在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多元化、多樣化的特點。主要可採取以下幾種:1理想激勵。通過樹立學生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此來激勵學生為之奮鬥。在理想激勵實施中要注意把崇高的社會理想與學生個人的具體理想緊密結合起來。2榜樣激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榜樣在身邊,學生會在觀察榜樣的言行中,不斷地接受來自榜樣的資訊,指導自己的思想,養成優良的品德。作為榜樣者,也會在保持榮譽的心理驅使下,更加嚴格要求自己。3表彰激勵。一個榮譽稱號、一件先進事蹟的宣傳,都會使被表彰的學生獲得尊重,會比物質獎勵更深入人心,使學生在創造佳績的熱情中,傾注更強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促使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奮進。4物質激勵。物質激勵的意義是永恆的,它是一種榮譽的象徵,是對被激勵者所取得的成績的肯定。它在學習刻苦、工作出色的學生的心理產生了激勵,在用好的學習或工作成績爭取榮譽的心理定勢下,支援其良好的學習工作狀態。   3.3自我管理工作法

  強化共青團、學生會的教育職能。在共青團員佔90%以上的大學生群體中,共青團、學生會充分體現其教育職能。以團支部為單位定期開展學習心得交流,相互學習,互相啟迪。

  發揮學生社團的教育功能,學生社團是校園記憶體在的特殊的文化群體,具有關係廣泛、凝聚力強的特點,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補充。通過創辦各種社團,引導學生就校園內、社會上熱點的問題進行討論,使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

  倡導學生間的互相教育,如組織老生深入新生宿舍,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舉辦“學習經驗交流會”,向新生介紹學科特點、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設立“學生兼職輔導員”,在高年級學生中選擇素質好、威信高的同學做低年級學生的“學生兼職輔導員”,協助輔導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

  3.4校園文化工作法

  優秀的組織文化是規範組織成員行為的一種無形的力量,它的最大作用是促成組織目標和成員理想的一致性以及組織成員間理念和價值觀的趨同性,形成組織成員之間的吸引力和成員對組織的向心力,使組織成員產生歸屬感、自尊感和成就感,從而在組織內部形成一股強勁的凝聚力。建設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正是為了增加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和信念,使教育雙方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心向一致的行為取向,從而使學生產生歸屬感、自尊感和成就感。

  3.5心理契約的工作法

  心理契約就是個人的奉獻與他人或組織的獲取,及其所提供的回報之間的一種內在的配合,一種心理上的約定。它雖然不是一種有形的契約,但它確實又發揮著一種類似有形契約的作用。大部分學生在內在需要上更側重於精神滿足和情感關懷而非物質獲得,只有儘可能從情感投入和人文關懷的角度來實施激勵措施,才能增進學校或教育者和學生之間的信任,才更利於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預期的激勵效果,在具體的激勵措施實施中,一要充分肯定學生取得的進步的成績,這樣不僅會給學生心理上帶來滿足,精神上帶來安慰,而且還使學生具有更明確的是非觀念,併為之構建更高期望增加了信心,提供了動力。二是要關心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在他們的學習生活遇到困難時,要及時發現、真誠幫助、細心安慰,讓學生覺得學習上能獲得指導,生活中可以獲得幫助、情感上可以信賴,從而在客觀上增強學生心理期望與學校協調性。

  3.6網路互動工作法

  教育部在高校思政建設意見中指出,“當代大學生在成長的環境,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接受資訊的形式、思維方式等方面都發生和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要根據這些新的變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把網路思政建設的形式創新提到了新的高度。鑑於此,我們應將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和現代管理科學的理念相結合,積極開拓高校網路思政工作的思路,構建一個攻防兼備動靜相和諧的網路思政體系。充分重視班級校友錄、電子郵箱、QQ聊天、部落格論壇等各類網路交流工具的運用,展開網路思政工作。隨著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網際網路作為資訊傳播新的媒體,越來越成為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各種資訊的重要渠道,並對大學師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發生著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開放的學生管理工作理念是做好學生管理工作重要前提,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靈活掌握、合理運用各種學生管理工作方法,是做好學生管理工作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林美璇.中美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比較分析[J].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2.

  [2]王勇.論激勵原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高教研究,2001,11.

  [3]胡文斌.論心理契約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7

  高校學生管理論文範文二:淺談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現狀及創新

  【論文關鍵詞】學生工作 管理 現狀 創新

  【論文摘 要】本文從高等學校學生工作的界定、學生管理工作面對的問題、學生管理工作創新三個方面,對當前高等學校學生工作進行了研究,初步提出我國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發展的思路和方法。

  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題。近20年的改革開放中,各高等學校對學生管理工作都十分重視,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學校培養目標,大膽實踐,對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我國高等學校學生工作歷來在學校整體工作中具有特定功能,一致認為高等學校學生工作是保持學校穩定,保證教學和管理秩序的基礎,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逐步深人,學生的思想觀念日益複雜,傳統的學生工作管理觀念、方式和體制已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必須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創新。

  1高等學校學生工作的發展歷程及界定

  1.1 高等學校學生工作的發展歷程

  我國高等學校學生工作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事務管理有機統一的學生工作。從新中國建立開始,至今歷經半個多世紀,我國高等學校學生工作的開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1.1解放初期到“”的學生政治思想工作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迅速完成了對舊模式大學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時期主要突出了馬列主義教育,強調政治為主導,思想改造為主題的學生事務管理,學生工作只是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這個時期時學生政治工作或稱學生政治思想工作就是這一時期的學生工作。

  1.1.2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四大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出於對以前學校工作片面強調“政治掛帥”的反思,逐步提出學生政治思想工作只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切的學校工作的重心。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髮展和深入,與學校學生相關的管理事務漸趨增多。高等學校普遍設立了主要學生工作管理部門,這些部門主要圍繞“端正學生的政治立場,堅定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和“以建設良好校風和學風等基礎建設”這兩個方面展開的。漸漸地,有人將與前者有關的工作稱之為“學生教育” ,將與後者有關的工作稱之為“學生管理”。“學生教育”主要指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學生管理”是保證學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這時的“學生管理”是服務於“學生教育”的一種手段,具有對“學生教育”目標實現的工具價值,“管理也是教育”就清楚地表明瞭二者的關係。

  1.1.3十四大到2004年黨中央十六號檔案頒發前的學生工作時期

  1992年黨的十四大以後,高等學校改革開始加快,實行了“雙軌制”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從精英式教育轉化為大眾式教育階段,高等學校學生工作隨之發生變化。高等學校學生工作的變化表現在,第一,學生工作範圍進一步擴充套件;一些長期被忽略或者前所未有的學生事務突顯出來,如學生心理諮詢、貧困生資助、社會實踐活動、畢業生就業指導等。第二,學生工作含義逐漸廣泛;以往狹義的“教育、管理學生”為目標和任務的學生工作,增加了“組織、管理學生事務”的內容,在原有強調教育、控制、約束和規範學生的功能上,開始增加了指導、服務學生以及以學生為本的功能。

  1.1.4 十六號檔案頒佈後現階段實行的學生工作時期

  2004年10月,中央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專門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的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主要任務、主要渠道、隊伍建設、組織管理等。學生工作的內涵和外延發生變化,在傳統的學生工作中逐步注入了新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學生髮展諮詢與服務、學生指導等相繼出現,學生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2高等學校學生工作的界定

  關於“學生工作”這一術語雖然被普遍應用,但是在關於這個概念的闡述在相關著作和詞典裡很難找到確切的解釋。有學者認為所謂的學生工作是指那些直接作用於學生,由專門機構和人員從事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發展、養成、提高學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質和指導學生正確地行為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的一項工作。概括來講,學生工作就是指在學校學術事務之外,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目的,由專門機構和人員組織開展的一系列針對學生的教育、管理、諮詢和服務工作。我國高等學校學生工作有專門的機構來開展,各高等學校普遍設立了黨委領導下的學生工作部和行政管理機構——學生工作處,採取“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模式,並配備有專職的學生工作幹部——輔導員、班主任,同時有共青團組織、兼職黨政幹部、學生骨幹作為其重要的輔助力量。

  高等學校學生工作是以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為目的的教育、管理、諮詢、服務工作,主要內容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黨團建設等、學生日常管理包括學生獎懲、評價、安全教育等、學風建設、校園文化、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就業指導諮詢服務、安全穩定等。高等學校學生工作和教學工作是高等學校兩大並列的基礎性工作,它是高等學校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性工作。

  2我國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面對的現狀與問題

  2.1我國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當前,人類社會正在進行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程序加快,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知識經濟已日趨完善,一方面極大地推進了物質文明,另一方面也強烈衝擊著人類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乃至思維方式都將受到重大的影響。新的時代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

  2.1.1資訊化時代對高校學生工作內容和方式產生很大影響

  知識經濟的到來,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絡的迅猛發展,使全球日益變成一個整體。高校學生工作者在學生資訊接收中的權威地位已經動搖,教育的開放性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世界各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和全面。西方一些文化思潮不斷湧入,一些封建糟粕思想也沉渣泛起,給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學生工作如何適應這些變化,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2.1.2 安全穩定工作是目前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又一嚴峻的考驗

  東歐劇變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加快了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顛覆”的圖謀。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西化”、“分化”的圖謀在大學生中是有一定影響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充分利用“”邪教組織、“臺獨”、“疆獨”、“藏獨”、“民運”等敵對勢力,破壞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妄圖顛覆政府,阻礙我國的和平崛起。學生工作如何抵禦這些勢力,是當前學生工作面臨的重大問題。

  2.1.3深化改革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一系列新問題

  市場經濟強調物質利益,追求最大的利潤、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轉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負面效應,極易滋生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嚴重影響大學生們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給學生工作帶來了難度。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學生型別不斷增多,為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困難。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實施,對原有班級管理的方式產生了衝突。繳費上學制度和“自主擇業”畢業就業指導制度的實施使高校學生工作開始面對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就業指導服務等諸多問題。

  2.1.4大學生個性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給學生工作增加了新內容

  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帶來的思想重荷,社會問題積累帶來的思想困惑,使大學生心理壓力加大。伴隨著願望的落空和心理挫折的出現,隨之出現諸如悲觀、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以往的學生工作往往把一些心理問題作為思想問題來解決,結果適得其反,產生了許多問題,也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成為學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2.2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2.2.1學生工作理念落後,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直以來,高校學生工作強調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中心,而忽視學生髮展的要求,對學生工作“喊得響”,但是實際重視不夠。由於教學科研是硬任務,容易量化,學生工作成效相對滯後,難以量化,因此,在具體工作中,許多高校形成了重教學、重科研、重業務、輕學生工作的傾向。在學生工作中,許多學校過分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片面強調教師權威,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過分強調有序、服從與奉獻的道德規範以及與之相應的價值觀念,而忽視大學生的主體差異性,仍習慣於用統一標準和目標教育要求學生,注重的是步調一致,忽視大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漠視大學生在思想品質、個性、生理和心理的不同需求,很難在學生內心世界產生共鳴,導致學生工作效果不佳。  2.2.2學生工作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大多數學校專職人員數量嚴重不足。不少學校輔導員與學生之比超過了1:300,遠沒有達到教育部規定的1:200的要求。對學生工作認識的片面,反映到學生工作隊伍建設,則認為學生工作人員是配角,是附屬人員,造成學生工作人員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也影響到學生工作者的積極性和穩定性,一部分學生工作人員一有機會就轉崗或轉行,有的則考取專業研究生離開這支隊伍。從學生工作人員自身看,在部分同志中確實存在著理論水平不高,能力較差的現象。部分同志平時放鬆學習,不讀書、不看報,做工作任憑經驗,做學生工作講空話、講套話,不注意方法,因而對新形式不適應,對新事物、新思想接受慢。

  2.2.3學生管理工作方法、手段落後

  受經費投入制約,高校學生工作必要的硬體設施很難到位,很難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和學生思想發展實際的需要,尤其是現代化教育手段落後於社會宣傳文化教育系統,不能很好適應形勢要求。有些學生工作者工作方式方法單一,往往把學生作為影響的物件,片面強調德育知識的掌握,所實施的多是口號式的令人可望不可及的德育條目,把思想政治素養的提高過程等同於科技知識的接受與理解,整個教育過程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人與人心靈之間的交流,極大地降低學生工作的實效性。

  2.2.4學生管理工作內容複雜,機制不明確

  我國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主要表現出管理重於服務、教育重於輔導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黨政合一、兩級管理、條塊結合的學生管理工作體制。一方面,使學生工作滲透於學校各組織機構,成為學校各部門共同承擔的職責,齊抓共管,有利於提高學生工作在學校工作中的地位,但另一方面,造成多重領導,不利於管理效率的提高。2政治領導特徵濃厚,行政服務氣息不夠。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屬思想政治人員編制,工作意識上仍傾向“管人”而非“管事” ,故而工作職能主要還是停留於約束、控制、規範上,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缺乏對學生利益及需要的關心,即使有了一定的服務意識,卻也是那種居高臨下的“服務”。3對學生校園生活的主動干預式管理,是我國學生工作的顯著特點。西方國家的學生管理工作主要是“視窗服務式”,在學生需要的前提下,為找上門來的學生提供服務。我國高等學校在院系基層設有學生工作副書記和專職輔導員,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與學生建立密切聯絡,主動介入學生學習與生活,開展管理工作,範圍廣,從而缺乏針對性。

  3我國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逐步深入,學生的思想觀念日益複雜,傳統的學生工作管理觀念、方式和體制已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必須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創新。

  3.1學生管理工作要加強管理理念的創新

  所謂的高等學校學生工作理念就是人們對高校學生工作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念,是高等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加強管理理念創新就是要樹立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要堅持以服務發展學生為中心、以全體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為了一切學生的工作,“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服務一體化的理念,以及科學性、時代性、層次性相結合的工作理念。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

  3.2學生管理工作要注重管理體制的創新

  當前,我國高等學校的管理體制的特點是黨政合一、條塊結合、縱橫聯合、兩級執行的管理體制。改革的趨勢應該是:針對學生工作的領導體制而言是整體上的專門化,針對學生工作系統內部組織結構而言是系統內的多中心,針對學生管理工作運作方式是以條為主、直接管理的工作機制。在日常行為管理體制方面,要把學風建設、校園文化活動和日常文明行為管理相結合,重點是創新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制方面,要認真分析當前高等學校學生的心理現狀及其產生的根源,進而採取切實可行的科學的教育途徑;在畢業生就業管理體制方面,要加強多方面的就業指導,增強畢業生擇業競爭意識,同時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改革;在貧困生資助管理體制方面,要認真分析貧困生的現狀和資助工作的瓶頸,利用校內外各方力量擴大資助層面;在學生公寓管理體制方面,應轉變觀念,立足服務,加強宿舍文化建設。

  3.3學生管理工作要落實管理手段的創新

  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注重觀念、內容、機制和載體的創新,把過去單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轉變為思想教育和適度從嚴的強制管理相結合;在學生管理激勵手段方面,應堅持系統性原則和差異性原則,把過去單一的精神激勵手段轉變為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在網路教育方面,要充分認識網路的“雙刃劍”效應,積極利用網路促進學生管理工作,通過網路手段,變傳統的一元管理為多元管理;在學生的自我管理手段方面,要指導學生明確方向,幫助制定自我管理的計劃和制度,要培養一支熱心工作、敢於負責、善於負責的學生幹部隊伍,要注意協調、處理好學生自我管理中的各種關係。

  4結論

  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貫穿於大學生的入學、培養、就業的整個過程式中,需要高等學校自身實際相結合,系統考慮高等教育的全過程,緊跟時代步伐,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同心協力,共同構築學生全面成長與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共中央檔案中發[2004]16號

  [2] 唐華生, 葉懷凡. 堅持以人為本, 開創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兼論當前高校學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內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5年第5期, P122—125

  [3] 曲建武. 學分制與大學德育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02年第4期, P45 – 46

  [4] 程方平. 中國教育問題報告——入世背景下中國教育的現實問題和基本對策[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P301

  [5]劉建林.一個理念 十個平臺——高校學生工作創新體系研究[M].陝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年,P1-4

工程安全質量管理論文
企業市場營銷風險管理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高校學生管理論文
淺談高校物業管理論文
高校學生管理論文
高校學生管理論文例文
高校學籍管理論文
淺談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民主化
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修訂解析
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修訂
高校學生管理規定解讀
高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