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農村公共衛生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農村公共衛生是預防疾病的基礎性工程。加快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是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健康的需要,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必要手段,也是保障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基本措施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公共衛生論文,供大家參考。

  農村公共衛生論文範文一:我市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調研

  一般理解公共衛生體系應包括為所有人服務的衛生設施、衛生系統以及衛生人員。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核心任務通常包含幾個方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和衛生資訊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正是因為公共衛生體系是為所有人提供健康服務的,所以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得如何將直接影響人口的素質和勞動力的勞動能力的提高。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搞好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意味著花費少量的資金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由於我國農業人口比重大,加快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農村公共衛生事業作為農村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2003年取得抗擊“非典”鬥爭勝利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一系列加強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決策,衛生等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應當看到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嚴重製約著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推進,農村公共衛生基礎薄弱的情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找範文

  近年來,我市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基本完成了市縣4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縣傳染病區、市緊急救援和緊急醫療救治中心的建設。建立並完善了市、縣、鄉三級疫情網路報告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市、縣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基本到位。但不可否認也存在一些問題,為進一步推進我市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現將我市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調查情況以及幾點建議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基本框架和承擔的主要任務

  按照市編委《關於調整市區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體制的通知》蚌編[2005]12號要求:“將現有區級衛生防疫機構及職能重新整合,分別組建蚌埠市龍子湖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蚌埠市蚌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蚌埠市禹會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蚌埠市淮上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均為副科級建制,列入區衛生局直屬事業單位管理序列,同時撤銷原區衛生防疫站。市轄區一級不設衛生監督所,其公共衛生監督執法職能由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承擔。”固鎮、五河及懷遠三縣編辦也均正式下文批准組建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撤銷原縣衛生防疫站。市、縣衛生監督所按有關規定負責轄區範圍內的衛生監督執法工作。2004年3月,蚌埠市城區實行區劃調整,市內4個區都帶了鄉鎮,增加了農村衛生工作。因此,我市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在三縣主要由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構成,在市區主要由市、區、鄉、村四級衛生服務網路構成。形成了以市、縣區疾病預防和衛生監督機構為龍頭,以鄉鎮防保站或衛生院為樞紐,以村級醫療機構為基礎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從調查情況看,目前市、縣區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人員約430多人市級約130人,區級約60人,縣級約245人,為全額事業編制,人員工資由各級財政預算安排,但地方津貼部分由各單位從預算外收入中解決;我市80%的鄉鎮衛生院成立了防保站,一般由3-5人組成,鄉鎮防保站工作人員共330多人,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基本未列入財政預算,所需經費主要靠預防保健工作收入或由鄉衛生院從醫療收入中予以解決;村級醫療機構實行自收自支,其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得不到任何補貼。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承擔的主要任務有:處理或協助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加強傳染病防治工作,降低傳染病發病率;實現讓所有適齡兒童得到有效的免疫接種的目標;開展多種形式的愛滋病防控工作;落實瘧疾、結核病等我市常見傳染病的防控措施;開展不明原因肺炎主動搜尋;實行醫療機構傳染病網路直報;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開展衛生許可專項整治;開展兒童食品、節慶市場專項整治;開展鄉鎮企業非固定用工勞動者健康監護情況執法檢查;開展學校衛生安全監督檢查等等。

  二、我市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長期不足,公共衛生工作運轉艱難。公共衛生事業是國家重要的公益性事業,應當依靠政府支援。在國家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如果沒有嚴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人們對公共衛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很難認識到位,從而影響了各級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正常投入,以至積累了大量問題。調查反映,我市、縣區級財政對市、縣區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的預算內經費安排僅限於人員工資的部分和人均1000元的辦公經費,人員工資的地方津貼部分和特殊行業津貼、檢驗檢測裝置更新經費、國家規定的免費接種的疫苗所需經費以及正常的辦公開支都要從各單位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或有償技術服務收費中予以補充,縣級財政安排的經費僅佔實際工作需求的30%左右。鄉鎮一級的衛生監督和防疫保健經費幾乎為零,少數鄉鎮防保人員近兩年的工資收入幾乎沒有,嚴重影響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有的縣級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現有的儀器裝置甚至落後於被監督單位,影響檢測效果和檢測的權威性。根據衛生部《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指導意見》的精神,各級衛生監督所工作用車應包括衛生監督執法車和現場快速檢測車,用於日常衛生監督現場檢查、違法案件查辦、重大活動衛生保障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但因經費所限,市、縣衛生監督工作用車均難以保障。

  2、公共衛生隊伍的人員數量偏少,人員素質急需提高。市衛生監督所編制數63名,目前只有50多人,符合條件的衛生監督人員不足20人,承擔著城區數千家經營單位的日常衛生監督工作,對城區周邊農村地區的監管難以顧及。三縣縣級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人員245人,承擔著約250萬農村人口的預防保健工作,每萬人口擁有1名工作人員,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由於鄉級沒有設立衛生監督機構,僅依靠市、縣衛生監督所有限的監督力量,根本無法保證農村地區的監督覆蓋面和監督頻次,導致農村地區食品安全隱患較多,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另外,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的特點要求業務人員既要熟悉相關的衛生法律、法規、標準,又要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術知識,同時還要具備相應的醫學、語文、外語、計算機、化學、物理等方面知識,而現有的工作隊伍,一部分是大專院校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一部分是醫療專業改行的,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招工頂替、外單位調入或部隊退伍經一定培訓後從事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的,從學歷構成看大專以上人員不足總數的三分之一,中級職稱以上人員僅佔四分之一,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急需加強繼續教育和系統培訓,並通過實踐鍛鍊提高整體工作水平。

  3、改革後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功能定位不清,職能有所交叉,各項防治措施難以落實,傳染病的威脅和食品安全隱患依然存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對人們的危害不斷攀升。由於對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我市公共衛生體制改革成效不顯著。各自獨立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因定位不明和職能交叉,工作協調力度較分家之前大大減弱,加之政府部門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經費投入不足等多種因素,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為了生存和發展,往往過多追求或選擇經濟利益明顯的工作專案,不得不將有限的技術骨幹和裝置投向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科室,對自身應承擔的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工作任務特別是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積極性不高,或只滿足於應付一般性日常工作,不願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謀劃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非典”流行期間,不少公共衛生人員缺乏一般臨床醫學知識和流行病學知識,業務指導的權威性不夠,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業的能力不強。

  4、以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為重點的農村衛生機構改革嚴重滯後,阻礙了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鄉鎮衛生院作為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網路的樞紐,在推進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市2003年下發了《關於認真貫徹落實〈安徽省農村衛生機構改革與管理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重點推進鄉鎮衛生院管理體制改革,於2004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任務,實現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人員、業務、經費等劃歸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按職責管理。並要求把公共衛生職能從鄉鎮衛生院中剝離出來,成立鄉鎮預防保健所,負責轄區公共衛生工作和對村社群衛生室預防保健工作的指導檢查和監督。同時按照安徽省《關於農村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對農村衛生的財政補助範圍包括:疾病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和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工作,必要的醫療服務,衛生事業發展建設支出以及支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但因縣、區財力有限,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不到位,部分鄉鎮預防保健所尚未建立,本應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的農村公共衛生經費實際上各縣、區未完全落實,特別是對鄉鎮衛生院和鄉鎮防保站的公共衛生經費保障幾乎為零。鄉鎮衛生院的樞紐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農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得不到提升。

  三、建議和對策

  1、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市政府應統籌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鞏固和完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網路。一是應認真貫徹執行中央、省有關政策,在經費安排方面實現兩個傾斜,即向農村衛生傾斜和公共衛生傾斜。以政府投入為主渠道,按照與財政支出同步增長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村公共衛生的投入,並通過深化衛生改革,整合現有衛生資源以及動員社會投資等,保障衛生監督、疾病控制、婦幼保健、職業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衛生、採供血等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

  農村公共衛生論文範文二:我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現狀研究

  【關鍵詞】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模式

  中國擁有70 %的農村人口,這部分人群的衛生問題對我國衛生事業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影響。20世紀60~70 年代,具有中國特色的三級預防保健網對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改革開放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衛生事業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各地均就如何建立並完善適合農村經濟體制和形勢需要的衛生服務體系進行了積極研究和探索。

  1. 我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發展歷程

  1. 1  建立期1949 年~1965 年  1951 年,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提出了縣設衛生院,區設衛生所,鄉設衛生委員,村設衛生員的要求。縣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等縣級衛生機構隨之逐步建立,公社衛生院、中心衛生院及村衛生室保健站 相繼成立,以集體經濟為依託的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初步形成。公社衛生院兼有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初級衛生保健技術指導及鄉村衛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為三級預防保健網的基礎。

  1. 2  發展期1965 年~1979 年  1965 年,在毛澤東同志“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下,全國農村短期速成培訓了一大批半農半醫的農村衛生人員“赤腳醫生” ,成為當時重要的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隊伍。同時,合作醫療也得到較大發展。保健站、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成為當時農村衛生工作的“三大法寶”。

  1. 3  變革期1979 年~  1979 年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集體經濟為依託的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受到很大沖擊。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一度極度薄弱甚至空白。20 世紀80 年代以後,針對農村衛生事業發展中的問題,各級政府紛紛研究制定了適應形勢發展的衛生政策,積極進行各種衛生服務形式的探索和實踐。

  2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現狀

  2. 1  農村衛生服務模式

  各地探索並嘗試了多種形式的農村衛生服務模式,主要有下列幾種。

  1 醫防合一:醫療、預防及保健均由鄉鎮衛生院承擔,同時承擔同級政府部門委託的部分行政管理職能,經濟獨立核算。這種模式經費由政府全額或差額撥款,統籌利用鄉鎮衛生資源,減少了成本,大部分地區目前仍在沿用。但由於撥款不足,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鄉鎮衛生院往往重醫輕防,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2 醫防分設:將預防保健工作從衛生院分離出來,單獨成立防保所或衛生服務中心站 ,承擔衛生保健、委託的衛生監督等任務。如江蘇省的南通、揚州、宿遷等部分地區及崑山市即採用這種模式[1 ] 由於有專門的機構、經費和人員,職能定位明確,經費專款專用,預防保健服務得到了保證。但獨立的防保機構在組織協調社會各部門合作方面處於弱勢,一些公共衛生中的社會性工作難以有效落實。

  3 依院設所,相對獨立:這是對醫防合一模式的改革,即“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防保所在行政上和經濟上接受衛生院管理,財政上實行定額補助,獨立核算。承擔轄區的預防保健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這種模式強化了防保工作,“以醫養防”轉化為“以醫補防”,有利於促進醫療與防保協調發展。但醫、防在一個院內,人員分工與利益分配的矛盾難以避免,防保工作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分管領導的重視程度。

  4 縣鄉垂直管理:由縣衛生局或縣級預防保健機構選定人員派駐鄉衛生院,或在鄉鎮設立派出機構,長年從事鄉、村防保工作,工作經費、工資報酬由衛生局撥付,形成上下垂直管理的衛生服務系統。據張子平調查,重慶市榮昌縣、上海市崇明縣、寧夏平羅縣等採用這種模式[2 ] ,加強了上下聯絡,提高了預防保健工作效率。但由於條塊分隔,在業務管理和部門間的統籌協調方面有難度。

  5 政府購買:這是由符合條件的公辦或私營醫療機構提供預防保健服務,政府依據其衛生服務的考核情況實行購買服務。這種模式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有助於在農村有限的衛生資源下,促進農村衛生服務的高質量和廣覆蓋。目前,全國僅浙江省和江蘇省通過此模式全面開展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3 ] 。

  2. 2  農村衛生服務存在的問題

  1 投入不足:近幾年政府對衛生投入的總量較以前有了較大的增長,但相對於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村人群衛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仍顯嚴重不足,公共衛生投入甚至有下降趨勢。據有關統計,1998年政府對衛生事業投入587. 2 億元,用於農村的92. 5億元,僅佔15. 9 %;而衛生事業費中公共衛生的投入比例由1990 年的19 %下降到1995 年的12 %[4 ] 。[論 文 網 LunWenNet.Com]

  2 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鬆散:經濟體制改革後,農村衛生管理體制發生很大變革。市場經濟的介入使三級保健網路間的協作關係變得鬆散和轉為無序競爭,出現網底破裂村衛生室解體 、網中不穩鄉鎮衛生院改制 、龍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 作用削弱的狀況,防保工作難以落實。

  3 衛生資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重複設定,裝置閒置等浪費現象突出;而經濟落後地區,鄉鎮衛生院發展相對滯後,人才匱乏,基礎設施和醫療裝置落後,不能滿足農村人群的衛生服務需求。據衛生部有關資料,全國80 %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 %又集中在大醫院。而每年到大醫院就診的人群有80 %左右是在基層醫院即可解決的常見病、多發病。

  4 衛生服務重醫輕防:由於政府投入不足,補償機制不健全,鄉鎮衛生院不得不“以藥補醫”,“以醫補防”,縣級防保機構主要精力也用於開展有償服務,醫、防功能混亂。加上農村衛生服務缺乏有效的監督考核機制,疾病控制工作嚴重滑坡。

  5 農民缺乏基本醫療保障: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削弱,以集體公益金為基礎的合作醫療受到衝擊,農民醫療保健制度基本陷於癱瘓甚至瓦解。據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2003 年,尚有79 %的農村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38. 6 %的農村居民因經濟困難生病而未就診,應住院而未住院的農村居民佔75. 4 %[5] 。

  3  建設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思考和建議

  3. 1  明確政府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責

  實踐證明,將衛生服務工作全面推向市場並不明智。各級政府應明確職責,加強領導,增加衛生經費投入,尤其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以促進公平、提高效率為原則,嚴格按相關標準強化農村衛生基礎建設和人力資源配置,健全農村衛生服務網路。

  3. 2  實行多元化衛生服務,健全考核評估制度

  依照“農村衛生機構要以公有制為主導,鼓勵多種經濟成份衛生機構的發展”的精神,有效利用農村有限的衛生資源,嘗試將多種經濟體制的衛生機構列為公共衛生服務提供者,實行政府購買,探索多元化的衛生服務形式。同時應健全衛生服務評估機制,統一規範,制定標準,嚴格落實考核評估制度,推動公共衛生服務的良性競爭。

  3. 3  完善法制,建立資質認證和准入制度

  針對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形勢,應儘快完善相關法律體系,推行衛生服務的法制化管理。對農村衛生機構應建立和完善衛生服務機構資質認證制度,如建立專業人員、技術運用、大型裝置、基礎設施等衛生服務要素的准入標準,從制度上規範衛生服務機構的籌建、裝置設定、質量控制和技術標準等,促進衛生績效的提高。

  3. 4  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醫療保障,健全農民醫療保障體系

  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新的農村醫療保障方式,如開展商業醫療保險、城鄉統籌公費醫療、企業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等,以充實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對試點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應及時調整並加以改進,通過多種途徑解決農民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參考文獻]

  [ 1 ]  謝雲龍,金健巨集,張殿,等. 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提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J ] .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06 , 268 :627.

  [ 2 ]  張子平,茆青松. 現行鄉鎮防保體制改革模式的探討[J ] . 衛生經濟研究,2002 ,19 12 :21222.

  [ 3 ]  夏碧玉,汪建林. 浙江省淳安縣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試點工作的實踐與體會[J ] .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6 , 26 7 :16.

  [ 4 ]  賈莉英. 我國政府對公共衛生投入的狀況分析[J ] . 衛生經濟研究,2003 , 20 12 :18219.

  [ 5 ]  張元紅.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供給與籌資[J ] . 中國農村觀察,2004 , 10 5 :50259.

農村公共衛生狀況調查論文
有關農村畜牧業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農村公共衛生論文
淺談農村公共衛生論文
農村公共衛生狀況調查論文
農村公共衛生狀況論文範文
農村公共衛生標語
農村公共衛生標語
有關農村藝術教育論文
公共衛生論文範文
有關農村社會實踐論文
有關農村區域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