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公共危機研究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在公共危機環境下,傳統政府會計資訊系統很難全面反映政府承擔的廣泛而複雜的財務受託責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論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公共危機教育

  摘要:公共危機離我們並不遙遠代寫論文,突發事件隨時可能出現,造成的危害不可輕視,即使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在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中,危機和災難在所難免,並與每一個生命息息相關,加強公眾的危機教育刻不容緩。

  關鍵詞:公共危機;公眾;危機教育

  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公眾的危機意識往往比較淡薄,加強對公眾的危機教育,能夠提高社會成熟度,有利於獲得政府的危機管理的良好效果。所以,政府要通過多種方式使公眾增強危機意識,使大眾瞭解各種危機發生的過程,掌握自我保護方法,增強危機應對能力,提高危機管理技能。

  對一個國家而言,社會成熟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戰勝危機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社會成熟度直接關係到政府危機管理的效果。在危機面前,社會成熟度表現為:不害怕危機,努力尋找有效辦法應對危機,團結一致克服危機。

  日本政府在對公眾進行危機教育方面,做得很到位。政府組織編寫有關教材,一些政府官員還親自寫書,傳播自己的危機管理經驗。日本政府還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國民“防災日”,在每年的這一天,全國都要舉行有首相和有關大臣參加的防災演習,通過全民的防災訓練,提高防災意識和防災能力。

  培養公眾良好的危機意識,提高應對危機的各種能力,是進行公共危機管理工作的基礎,也是戰勝危機的必要條件,進行危機意識的教育,是一項長期、全面、系統的工程。

  一、公共危機教育的重要性

  1.公共危機教育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作用

  危機事件往往是在突然間發生的,不僅來勢凶猛,而且其危害後果會在很短時間內在空間上迅速、連續地擴散,危機時刻都有被擴大的危險。危機的這種破壞性極大、時間性極強的特點決定了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必須採取非常規的應急措施,常規方法是不適用的,危機意識的教育在與危機作鬥爭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而社會總動員是應急決策得到全面落實的強大後盾。政府和國家高度重視是最大的社會動員。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後,政府要迅速作出反應,立即成立專門工作小組,統一部署工作,組織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所有這些是成功處理危機事件的根本保證。

  動員社會力量應對突發事件的必要前提是輿論公開。從心理學角度上講,資訊公開有助於使公眾建立起理性的心理防線,有助於提高公眾對各種資訊的判別能力及對風險的防範能力。如果公眾無法確切地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也就無法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準確地判斷;如果整個社會資訊處在極不對稱的狀態下,任何一個細小的事件都可能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草”。更為重要的是,資訊時代的特徵註定了任何資訊都不可能被封鎖,當危機來臨時,如果公眾得不到政府公開、及時、權威的解釋,謠言就會被迅速傳播,人們心態的失衡會很容易造成集體的恐慌,從而使危機加劇。所以,在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

  無數經驗證明,政府通過媒體向公眾披露危險資訊,不僅不會造成社會性大恐慌,反而會有助於動員所有的社會力量共同應對突發事件。與政府立場一致的全民參與行為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英國的瘋牛病、歐洲大陸的二噁英以及美國發生的“9•11”事件,都是在媒體的廣泛報道下,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並促發了事件的儘快解決。

  2.公共危機教育為處於突發事件中的人們提供智力支援和精神動力

  對危機事件的處理一般來說,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技術處理,主要是事務性的善後工作,如勘探現場、收集證據、科學鑑定、傷亡者的安排處理、追究責任、汲取教訓等。二是公共關係的處理,主要是與傳播媒體的協調、與當事人及其相關人群的溝通、向主管部門彙報等。這兩方面都同等重要,偏頗於任何一方,都會產生不良後果。作為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第二方面發揮其滲透力、號召力和戰鬥力等作用。其一,要切實做好公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理,保持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其二,要充分發揮同舟共濟、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其三,要妥善處理善後工作,培養人們“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隨著經濟和社會不斷的發展,長期的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使人們對於突發事件往往缺乏心理準備,當突發事件出現的時候,廣大公眾普遍會感到無所適從,這充分顯露了民眾的覺醒程度、反應速度、處理力度方面的能力還不足。這些事實提醒我們,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要培養人們“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如果具備了應對突發的災情、疫情、敵情、戰情的各種心理準備,無疑會提高人們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3.公共危機教育能喚起普通民眾積極參與危機處理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一個具有公民意識的人在考慮問題時,一般不會僅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他往往還要考慮他做出某個行為時其他個人或組織的利益和反應。在一個行為互相作用、個人信譽完全透明和違反契約必將受到社會制裁的社會環境中,只有全面看待權利和義務,兼顧自己和他人或組織的利益,才能獲得長遠的、有保障的利益。

  4.公共危機教育能監督政府及領導者及時、透明、有效地處理社會危機事件

  一個具有公民意識的公民,能在國家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一方面,及時瞭解事件,杜絕謠言;另一方面,還會積極配合各種組織和政府機構,承擔起自己能夠承擔的責任和工作,儘可能將災害和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點。更重要的一點,在某些組織及少數領導人拋棄公眾利益、掩蓋真相,企圖瞞天過海之時,能及時受到公眾的監督和糾正,以防止少數人或少數團體的利益侵犯公眾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

  5.公共危機教育具有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公共危機意識的教育與培養具有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維護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事,因此,在處理突發性事件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持“沉著應戰,妥善處理,積極疏導,促進穩定”的原則。危機意識教育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具有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維護社會穩定的教育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二,宣傳解釋工作是公共危機意識教育的途徑之一。在出現突發事件之後,及時向公眾說明實情是制止謠言、穩定人心的重要舉措。不明真相,缺乏對事件性質的正確認識往往會導致公眾的猜測和混亂,這是維護穩定之大忌。其三,注重現代新聞媒體的作用是公共危機意識教育的新思路。在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是公眾獲取新聞資訊的重要來源之一,互通互換的網路靈活、快捷、方便,這些特點是相對封閉的傳統新聞媒體無法比擬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網路新聞的可靠程度具有不確定性,大量錯誤資訊的傳播會引起社會的恐慌,破壞社會的穩定。因此,公共危機教育應當注重現代新聞媒體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它來發布正確的資訊,另—方面要關注網路資訊並對惡意資訊給予及時更正。

  二、公共危機教育的主要內容

  1.提高對危機的關注意識

  1全社會對危機要有憂患意識:讓公眾提高對危機的認識程度,要時刻警惕各種危機的發生,大到社會性的危機,小到個人生活中的危機,時刻都要有提防的意識。

  2公眾對危機要有關注意識:提高公眾對各種危機的關心,幫助他們尋找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引以為鑑,及時讓公眾瞭解組織及各國政府釋出的有關各種危機的資訊、政策法規、應對措施等。

  3政府對危機要有高度的重視意識:政府是應對危機的核心,政府要時時刻刻關注危機,對政府來說危機沒有大小之分,小危機也可能引發大危機;危機無輕重之分,區域性危機也可能釀成全域性性危機。

  2.提升應對危機的防範意識

  應對危機,重在預防。要及時、充分地掌握各種可能發生危機的資訊,積極地做好防範,制定應對的預案,掌握各種防範危機的技能,以備應急之用。

  1求生的意識與技能:讓公眾增強自信,培養強大的救生慾望,掌握各種救生技巧。

  2求助的意識與方法:使公眾學會積極尋求援助,解脫困境,掌握求助的基本方法。

  3自救的意識與技能:讓公眾學會在各種惡劣的條件下進行自救。

  4互救的意識與技能:要培養公眾互救的意識,互相幫助、共同克服困難,提高社會的凝聚力。

  例如:在1995年1月發生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日本人在危機面前表現出了良好的危機防範意識。地震發生後,關東地區及九州四國地區的醫療隊攜帶醫療藥品器械,集中到災區,迅速並全面展開救治震災活動,使死傷人數降到最低。

  3.提高應對危機的道德意識

  危機是對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考驗,也是對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檢驗。在應對危機中,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力量是不可輕視的,它往往決定著一個社會應對危機的成敗。

  1應對危機的職業道德:從事危機管理的一線工作人員,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要敢於面對困難、面對危險,要有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

  2應對危機的社會公德:應對危機往往要靠整個社會的力量,整個社會的合作。社會的凝聚力、社會的道德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整個社會團結一致,樹立起共同的價值觀,共同去克服困難,整個社會才有希望,人類才有希望。所以加強應對危機的社會公德的教育非常重要。

  日本民眾在阪神大地震中表現出了良好的社會公德。一個人畢生甚至幾代人的私有財產頃刻間化為烏有,許多人是在睡夢中被驚醒,穿著單衣逃生的,富翁瞬間變成赤貧。當地震發生後,沒有看到有任何人在維持秩序,然而,對俯拾即是的財物,沒有人去動一動,全都是“視而不見”。至於在混亂中搶劫更是聞所未聞。神戶市政當局從未派一個警察上街維持秩序,所有警察及自衛隊員都全力以赴、夜以繼日地投入挖掘、搶救埋在廢墟中的傷亡者。

  4.加強應對危機的科學意識

  應對危機必須要有科學的知識、科學的方法。培養公眾的科學意識,增強應對危機的科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科學的態度和認識:讓公眾瞭解危機中的科學知識,瞭解危機發生的原因、規律,防止各種封建迷信、謠言擾亂公眾視聽,增強公眾信心,用科學戰勝危機。

  2科學的方法和技能: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讓公眾掌握科學的方法、技能是非常重要的,這對整個危機的管理過程和控制有著重要的作用。

  5.提高應對危機的心理承受意識

  當危機爆發時,公眾的心理素質、心理承受力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對危機的控制,其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1危機心理承受力的培養。在平時的危機教育中要加強對公眾應對危機的心理承受力的培養,特別是抗打擊力、抗受挫力的培養,使公眾臨危不亂,井然有序。

  2積極疏導,減少危機的壓力。當危機爆發時,政府要積極疏導,以減輕公眾的心理壓力,恢復社會的信心,積極治療心理創傷,鼓足勇氣,面對困難。

  在“9•11”事件發生後的幾天中,布什的形象不斷出現在電視媒體上,使美國民眾感覺到政府正在對危機採取積極的應對行動,同時他的情緒也不斷感染著美國民眾,使民眾的心理從遭受襲擊之後的恐懼、悲傷很快轉變為對恐怖分子的仇恨和團結抗敵的激情。美國國內的媒體和輿論導向也與政府保持一致,整個國家掀起了愛國主義浪潮。

  這對於穩定遭受巨大沖擊的民眾的心理,恢復社會的正常秩序和民眾正常的生活,其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6.培養應對危機的生存能力

  這裡的生存能力指的是個人在突發事件出現時或緊急狀態下保護自己並儘可能對別人施助的能力。

  1將生存教育列入義務教育中,通過對受難者的幫助和施救從深層次上培養學生服務他人和服務社會的意識。考慮到我國每年有數以千萬計的災害事故發生和大量的人員傷亡,應儘快將有關生存教育方面的內容納入到中小學教學計劃中,以提高我國公民的生存能力。

  2生存教育不僅僅是學生的事,還應儘快培養各類組織、特別是那些位於公眾聚集場所的組織具備一定的危機防範能力,以及危機狀態下疏導公眾、實施災害救助的能力。

  三、當前公共危機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忽視對危機認識的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基本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發展勢頭,或許是出於“報喜不報憂”的心理習慣,從各級領導到普通群眾,憂患意識都比較缺乏,總是不喜歡將事情從最壞的方面去設想和準備,在思想上對危機管理也不重視,總是抱著一種僥倖的心理,希望天下無事。常言道,有備才能無患,缺乏必要的危機意識,勢必會造成缺乏敏銳的危機判斷能力和處置能力,就不可能做好應急的管理工作。非典的初期傳播失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即使是意識到有可能出現公共危機,制定了應急預案,採取了一定的防範措施,但由於不是從心理上真正重視,所以很多預案和措施也往往是“聾子的耳朵——擺設”,並不能夠發揮實際作用。例如國家已制定了各種安全防範的制度和措施,不可謂不科學不嚴密,但是在幾乎所有的安全事故現場,都可以看到由於忽視這些制度所造成的災難。像重慶開縣井噴事故,就是因為當地有些領導圖省事,不重視管理,對國家的安全生產標準熟視無睹而造成的。

  2.危機教育的內容過於陳舊

  除了危機意識的缺乏之外,現有的很多危機意識的內容也已經很陳舊了,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實際發生的事件中如果照此辦理,很可能不但不能消滅災害,反而會受到更大的傷害。例如,告訴人們在遇到火災時,應該用溼手巾按住口鼻,這在木製建築物較多的時代是完全適用的,可是在今天的現代化建築物中有99%以上使用了有機化學等有毒的建築材料,燃燒時會散發出各種各樣的毒氣,這些毒氣絕大部分是抑制神經的。這是用溼手巾無法抵擋的。所以最保險的方法就是隨身攜帶防毒口罩,在進入公共場所前提前確認好避難出口。

  面對越來越現實的越來越多的恐怖主義威脅,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的管理者還沒有真正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這一現象。許多基層民警往往還遵循著一般刑事案件的常識和經驗來對付恐怖活動,這樣只會導致延誤時機和災害的擴大化。

  3.傳統的危機教育存在片面性

  傳統的危機意識總是認為危機是社會發展不正常的病態現象,是和工作中的重大疏忽有根本的關係,是通過人為的努力完全可以避免的。公共危機就是給政府出難題,尤其是群體性事件,就是搗亂,就是試圖和政府對立,本身就是社會不安定因素。

  社會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任何的有機體只要是有生命的,自身就一定會有正常的部分,也有病變的部分,這兩部分之間應該是不斷鬥爭的,一旦病變的部分在區域性或者整體取得優勢,就會壓制和排擠正常的部分,就會產生危機。瞭解了這一點,就應該明白,不是說根本不發生各種危機,而是在各種危機爆發以後,能夠盡最大可能將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再進一步就是能夠科學地預測到各種危機的爆發,能夠將它消滅於無形之中或萌芽之中。

  面對危機,應該著眼於主動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危機誠然是毀壞現狀的災害,但是如果處理得好,它又會成為創造新生的契機;危機固然要使人們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是如果處理得好,它會為人們提供更大的補償。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危機,就是要看到危機的發生對於社會有機體來說,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雙重社會效果。就像人體生病會將一段時間內體內積攢的各種毒素釋放出來一樣,公共危機的爆發也可以幫助社會將自身的不安定因素釋放出來,這樣可以減少或者杜絕根本性的、顛覆性的社會危機的爆發,在無意中充當了社會安全的“減壓閥”。

  不僅如此,應急管理還是政府管理能力在特定時間中的集內體現,從中可以看到政府的實際工作能力水平,高明的政府領導人可以利用這一個契機,展現自己的工作能力,宣傳自己的施政綱領,爭取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援,增強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參考文獻:

  [1]薛瀾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5

  [2]馮惠玲公共危機啟示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9

  [3]甘峰日美兩國危機管理比較研究——阪神大地震與洛杉磯大地震[J]杭州大學學報,19962

  [4]潘光當代國際危機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範文二:論政府公共危機管理

  政府公共危機是指在政府管理國家事務中,突然發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經濟波動、恐怖活動等對社會公共生活與社會秩序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件。在危機發生越來越頻繁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減少危機的發生,降低危機的損失,提高政府應對危機的效率,必須建立系統的危機管理機制。系統的危機管理包括危機的預防與應對。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能夠將政府的危機管理納人一個有序、規範、條理的軌道中,保證政府在危機發生時能在最短時間內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將危機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一、政府公共危機的預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機管理控制指揮中心。危機管理控制指揮中心是危機預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職能是對各種潛在危機進行預測,為危機的處理制定有關策略和步驟,危機發生後,指揮中心立即做出反應,負責指揮危機的處理。在美國,危機管理的決策中樞由總統、副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國務卿、國防部長等組成。俄羅斯的決策指揮中心由總統、國家安全祕書、緊急情況部長、內務部長、國防部長等組成。從世界範圍看,總統制的國家一般建立以總統為核心的機制,議會制的國家一般建立以為核心的機制。與國際社會相比,我國沒有一個獨立和常設的危機管理協調中心,災害發生後,一般都是臨時成立工作組應付危機,這種工作組不能保證危機管理工作的及時性和連續性,缺乏對危機處理的經驗教訓進行有效總結、分析、保留和借鑑。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危機的社會裡,只有成立常設規範的危機管理中心,才能將政府的危機管理納人到科學、規範、有序的軌道。

  2.建立危機風險評估機制。危機預防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對各種潛在危機風險隨時進行評估。首先評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種危機,把握政府危機的數量、種類、性質、特點及其規律,對危機的形態進行分類,並根據危機的不同性質,對危機劃分等級;其次,為每一類別或級別的危機制定具體的危機處理戰略和戰術,一旦發生危機,可根據危機應急機制馬上進人危機處理。如美國在“9·11”事件後成立了國土安全部,該部直屬總統領導,專門處理美國國內危機,將美國的安全分為5個等級,並相應做出不同的防禦措施;再次,監控危機的發生,注意蒐集與危機有關的各種資訊,通過對資訊的整合、處理、判斷和資料的分析,掌握危機的各種變化和最新資訊,監測危機發生的概率和趨勢,分析危機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對危機作出科學的預測和判斷。

  3.加強危機訓練與危機知識的普及,提高公眾的危機意識。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養成了中國人以不變應萬變的性格,嚮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會,老百姓的危機意識比較淡漠。我們雖然熱切關注“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等國際危機,但總是認為那是外國的事情。由於缺乏危機意識,當危機來臨時,人們便毫無準備,手足無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給政府處理危機帶來極大困難。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無所適從並導致社會局面的失控即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機預防管理中政府必須做到:一是要警鐘長鳴,經常進行危機訓練和演習,提高公民的危機意識,樹立危機觀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關危機知識,讓公民掌握正確的應對危機的措施與方法,明確個人在危機中的職責。加強危機的預防訓練,整體提高國民的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一旦發生危機,國民才能從容應對。

  4.建立健全社會救助機制。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政府的社會職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會事務。因此,危機事件處理中調動社會力量,利用社會資源就成為政府危機處理的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有關學者調查表明,當國家和社會遇到困難與危機時,853%的民眾比較願意或願意站出來為政府分憂解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的人不太願意或不願意。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場危機可能涉及到社會中的每個人,只有全社會萬眾一心、和衷共濟、共渡難關,才能戰勝危機。只有有效地組織社會力量,讓社會大眾積極參與到政府的救災行為中,而不是被動地過分依賴政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戰勝危機。目前,我國沒有健全的社會救助機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過各個單位、各個系統一層層地去組織和動員,時效性不夠,成本較高。因此,由政府出面構建中國的社會民間救助組織,組建社會義務工作者隊伍是政府危機預防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5培育健康的人文社會環境。危機不僅是對一個政府管理制度和應變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國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驗。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一個民族能否精誠團結,以健康、積極、樂觀的態度應對危機,是一個民族民族特性的具體體現。危機的預防管理不僅包括制度的預防,還包括人們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預防。首先,要建立誠信、友愛、信任、關懷的人文社會環境,建立社會的信任機制。當危機來臨時,人與人之間應關懷、友愛、理解、寬容與幫助,而不是冷漠、猜忌與排斥,這是戰勝危機的首要要素;其次,培養健康的社會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機的心理承受力。危機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和身體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驗,越是對社會公共生活危害比較大的危機,越會造成令人恐懼的效果。危機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危機的恐懼。危機預防不僅僅是危機本身的預防,還包括心理危機的預防。加強對公民危機意識的教育,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態,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會心理諮詢和精神援助系統,是政府危機預防管理的一項艱鉅任務。

  二、政府公共危機處理的應對策略

  危機的預防只能減少或預防危機的發生,並不能完全阻止危機的發生。一旦危機發生,原有的社會公共生活秩序被破壞,整個社會處於危機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根據預防危機管理程式,立即進人危機處理狀態,採取各種措施解決危機,儘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如果措施不當,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會造成民眾對政府信心的減弱甚至喪失,由此導致整個社會的動盪與不安。

  1.建立公開、順暢、權威的溝通渠道,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當社會面臨重大危機,人們的生存與安全受到威脅時,便會陷人極度恐慌之中,為了減輕或消除心理上的緊張與壓力,人們必然要通過各種渠道去獲知與危機有關的資訊。當人們從正式渠道獲得的資訊不足,無法解釋目前正在發生的危機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時,各種流言就會迅速出現,從而引發更大的社會恐慌。因此,危機發生時,公眾出於對危機的恐俱和對危機事件的不明真相,各種流言蜚語的出現是必然的,封鎖訊息反而會為流言的傳播創造條件,況且資訊全球化使任何政府想隱瞞事實真相成為不可能。

  杜絕謠言的產生、避免發生群體性的社會恐慌,惟一的辦法就是建立公開、順暢、權威的溝通渠道,及時、全面、準確地告訴公眾事實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2.快速反應、及時處理,將危機控制在最小範圍。政府必須具備敏銳的危機意識,這種意識是指對處於萌芽狀態危機事件的一種敏感性,缺乏這種敏感性就會貽誤危機處理的最好時機。危機發生時,政府應立即投人到危機的處理中,通過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來解決危機,將危機造成的損失和衝擊降至最低點。我國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短時間內爆發並在較大區域內流行,與政府有關人員的危機意識淡漠有直接關係。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工作人員存在著報喜不報優的心態,危機發生時常常採取低調處理和封鎖訊息的做法。這種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危機反而會喪失平息

  事態擴大的最佳時機,導致危機進一步擴大。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政府面臨的矛盾錯綜複雜,隨時隨地都存在爆發各種危機的可能性。因此,具備敏銳的危機意識,將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對政府處理公共危機尤為重要。

  3.政府要發揮其行為的規範導向功能。社會學有一個“緊急規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緊急狀態下人們的行事規則容易受最先行為者的帶頭作用的影響,從而形成“緊急規範”,“緊急規範”一旦產生,就會對其他人的行為起到導向作用。如發生火災時,如果有人提一桶水來救火,這個行為就成為“緊急規範”,大家就會冷靜下來,跟著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個逃走,這個行為也將成為“緊急規範”,大家同樣會效仿,爭先恐後地逃跑。因此,面對突發事件,政府必須成為“緊急規範”的首倡者和實施者,通過政府的“緊急規範”,全國同心協力,步調一致,共同戰勝危機。

  4.及時發揮政府巨集觀協調、整合資源的作用。危機發生時,政府出面協調、組織、調配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社會資源的最大整合,這在政府危機處理中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世界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危機狀態下政府協調職能的發揮,例如英國為了協調各部門的緊急應變工作,政府於2001年設立非軍事意外事件祕書處,祕書處的宗旨是“就預見、預防準備和解決辦法提高英國應付突發挑戰的能力”,在政府內外協調各部門作出綜合整體反應,與各有關組織建立夥伴關係,開發和共享英國關鍵網路和基礎設施資源,統一、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各部門資源,確保預防和控制災難的規劃和機制實施到位以及發揮效應,確保政府在處理危機期間能夠繼續發揮正常社會職能。美國國務院下設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集中中央到地方的救災資源,建立了一個統合軍、警、消防、醫療、民間救難組織等單位的一體化指揮、排程體系,發生重大災情即可迅速動員一切資源,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支援工作,將災情降到最低。總之,在社會面臨危機的時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組織、協調和調控是迅速控制危機,將危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證。

  5.做好善後溝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危機給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造成損失,也使人們對政府的管理能力產生懷疑,即使政府採取了積極而有效的處置方法,政府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恢復到危機發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機的結束並不代表危機處理的結束。當人們度過危機之後,政府還應做好危機後溝通工作,向國民承諾政府今後的措施,表達政府的誠意,恢復國民對政府的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總之,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危機雖然不可避免,但危機卻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機預防可以減少危機的發生,積極的危機應對則可將危機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關於公共關係建設論文
有關公共衛生監督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公共危機研究論文
公共關係危機研究論文
有關公共危機的論文
有關動畫電影研究論文
有關公共藝術設計論文
有關公共衛生畢業論文
有關次貸危機政治論文
有關公共衛生監督論文
有關公共衛生碩士論文
公共行政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