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碩士畢業論文免費
新聞傳播既要得到理論的印證,更要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充分地發揮。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下載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下載篇1
淺析新聞傳播中的道德衝突
摘要:國有國法,行有行規。新聞從業者作為新聞人,理所當然地要有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在全球化與市場經濟環境下,新聞傳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但由於有些些新聞工作者經不住金錢和權力的誘惑,提供不實和虛假資訊等,這就出現了道德的衝突問題。新聞工作者如何切實履行職業道德,不僅是社會所關注的,也是新聞傳播倫理研究所關注的。
關鍵詞:新聞從業者 職業道德 新聞傳播 道德衝突
人類和諧社會的建設,美好理想的實現,文明的發展等都離不開社會各行各業的行業準則作為社會底線來支援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新聞,作為社會的傳播領域,總是浮在風口浪尖上,備受社會
關注,當然也擺脫不了社會道德所賦予它的道德素質修養。我國的新聞工作者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必須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新聞的真實性。近些年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了許多新聞道德失衡的現象。新聞媒體中出現的一系列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低俗之風、不良廣告以及新聞炒作等新聞失範行為,明顯有違當前新聞倫理與職業道德典範,也促成了新聞從業者道德衝突現象的加劇。
對媒介的社會功能與角色的認識,直接關係到媒體從業者對自身角色期望的認知以及傳播實踐中的行為取向。處於傳媒生態劇烈變動的社會轉型期,對新聞傳播活動中所出現的道德衝突現象,媒介工作者及廣大社會參與者應也必然要引起極大的重視。總而言之,堅決制止、杜絕虛假新聞,對道德衝突現象的調節,是黨和國家對新聞工作的要求,同時也是新聞界、全體新聞工作者、全體受眾共有的責任。
一、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
中國新聞事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者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努力學習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巨集偉目標努力奮鬥。
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維護新聞工作的嚴肅性和聲譽,對於發揮新聞輿論的引導作用,對於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保證新聞事業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遵守新聞職業道德,應該是每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操守和富於敬業精神的新聞工作者對自己的基本要求。
新聞職業道德,是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調整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綜合。1997年1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二次修訂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該準則對我國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行為制定了六條標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維護新聞的真實性”、“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發揚團結協作精神”。
二、新聞傳播中的道德衝突現象及出現的原因
隨著我國媒體改革的發展,新聞媒體走向集團化,這必將使新聞與經濟更大程度的掛鉤,出現了以金錢為中介的新聞買賣,如新聞廣告化或廣告新聞化的情況,出賣版面,用一定版面或時間刊播買方指定的報道內容,以達到賺錢的目的。一些私慾膨脹、意志薄弱的記者,更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被採訪物件提供的各種好處,如收受紅包、禮品等。另外,有些記者為了追求轟動效應,不顧新聞報道的輿論導向,在報道中宣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新聞從業者到底處於什麼原因而衝破新聞道德的職業底線呢?
首先是商業化傾向侵蝕媒體,為片面追求娛樂性、轟動性,不惜犧牲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將一樁小事炒作成熱點,或是無中生有,將並未發生過的事描述得活龍活現。在2006年、2007年的假新聞中“腰圍1.75米松原孕婦至少懷了五胞胎”、“廣州市面出現注水西瓜”、“大雨襲杭百舸歸”正迎合了受眾的獵奇心理,這也使得報紙發行量、網站點選率迅速飆升,在短期內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一些新聞記者為了能夠獲獎,提高個人地位和聲譽,就想方設法修改自己的作品。其二是媒體競爭的加劇。這些年,全國的媒體數量大量增加,同質競爭、同城競爭加劇。為爭奪受眾,擴大發行量,吸引更多的廣告,幾乎沒有一家媒體不想搶首發新聞、搶獨家新聞、搶可讀性強的新聞,這給虛假新聞的出籠提供了可乘之機。為了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搶奪第一手獨家新聞,製假者樂此不疲地去獵奇、追逐聳人聽聞的訊息,目的就是為了遏盡所能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媒體行業管理缺陷也使某些新聞記者鑽了空子。
三、新聞傳播中道德衝突的預防
“金無足尺,人無完人”。新聞傳播中出現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說,是新聞傳播業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強化監管職能,建立媒體信用等級評價機制。監管就是要發現假新聞,鼓勵媒介之間互相舉報假新聞。在這種機制的制約之下,權威性強的媒介、從不發假新聞或者極少發假新聞的媒介就會脫穎而出,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支援,得到更多的信任。建立新聞界的新聞批評體系已是新聞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新聞批評機構必須擔負起監督媒體的責任來,其任務是受理群眾對新聞工作的意見。
其次,要注重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新聞專業素養的教育。從當前的實際來看,搞好新聞報道及防止假新聞的主要保證還是要有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聞素質高的新聞工作隊伍。新聞從業者要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提高新聞從業者的道德修養,關鍵在於形成良好的職業作風。選擇了新聞這一職業,就要無
愧於它的光榮稱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愛崗敬業,求實創新,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滿足人民群眾對新聞資訊的需求。所以說,新聞從業者的道德素質及其新聞專業素養的教育乃是杜絕假新聞的關鍵。只有傳播者、新聞工作者對自身素質堅持更高要求,才能不斷地進步。
最後,要完善懲處和制約機制。當假新聞被揭露,除了遭到輿論的譴責外,對於造假始作俑者的記者,一般處理辦法是扣發稿酬、在媒體曝光、暫時封殺其“作品”。其結果導致對教育後的效果檢驗和行為監督缺少相應的手段而流於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助長了新聞造假之風氣。.
因此杜絕虛假新聞,既要依賴新聞記者和媒體的職業道德自律、新聞行業從業規範的約束,同時也需要一種他律,即新聞法規。我國快速發展新聞事業在呼喚一部專門的新聞立法,呼喚一部有可操作性的法規來懲處假新聞的製造者,通過立法來進行強制性制約,使中國的新聞事業走上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
下載篇2
淺探新媒介生態下的新聞生產
媒介融合時代,面對新媒體的衝擊,以報刊為首的傳統媒體不斷探索創新出路。2014年底,廣州日報社成立了中央編輯部,其最具特色的兩條:一為並不是簡單地成立一個專門網站或組織一批人員單獨去建設一個新部門,而是所有報紙人員就地轉型,全方面地介入到新媒體的內容生產;二為網站以報社本部為基礎,讓大洋網和《廣州日報》一體化運作。顯然,中央編輯部的建立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形成了一種開放式的新聞生產模式。
一、新聞生產的兩種模式
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傳統媒體逐漸形成了一套報道新聞的方式,即通過議程設定,將新聞事件傳遞給受眾。換句話說,所謂事實真相總是掌握在媒體手中,公眾由於視閾受限,對事件的認知尤其是對遙遠事件的認知只能通過媒體報道來獲得,這使得媒體的報道方式也成為了受眾認識世界的方式。因此,人們對新聞的界定也夾雜著有價值導向的意識形態,在這種“以我為主”的新聞生產框架下,傳統媒體建構並呈現給受眾一個擬態化的景觀社會。
以上所說的這種新聞生產方式,是一種封閉式的新聞生產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傳統媒體往往為公眾設定議題,並且引導著輿論走向,傳統媒體如“探照燈”一般,將一些事件展示在公眾面前,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而“照”不到的地方就被公眾忽略。熱點事件傳播的路徑為:傳統媒體釋出――讀者反饋――回到傳統媒體。
而在新媒體時代,尤其是像微博這一傳播平臺出現後,新媒體具有時效性強、傳播範圍廣、新聞源多元化等特徵,熱點事件的傳播路徑也變為:新媒體引發事件――傳統媒體跟進――網路轉載――再回到傳統媒體。在事件的傳播路徑被新媒體變革的同時,新聞記者能夠從微博等新媒體中發現大量的新聞線索,報導方式從而也產生了變化。
然而,一些研究者認為由於受制於傳統媒體的結構性制約,無論是在獲取資訊源、確立新聞生產規則,還是在期待社會的認可方面,當前的新聞實踐都頑強地與新聞傳統保持著一脈相承的關係。但筆者認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在不斷影響著新聞工作者與受眾接觸資訊的方式,新聞生產方式正在靜悄悄但是非常有力地發生著變化,在不久的將來,這種變化還會更加明顯。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變化,即開放式新聞生產方式,它打破了傳統報紙“唯我獨尊”的生產模式,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傳播路徑、面貌與特徵。而《廣州日報》中央編輯部的建立,很好地踐行了這種開放式的新聞生產模式。
二、媒介融合的發展平臺
廣州日報社成立的中央編輯部是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實驗性舉措。中央編輯部由廣州日報社夜編新聞中心、大洋網、全媒體新聞中心、音視訊部、數字新聞實驗室等部門組成,旨在搭建一個跨越紙媒和新媒體的新聞統籌平臺,把新聞生產帶入“統一指揮,統一把關;滾動採集,滾動釋出;多元呈現,多媒傳播”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廣州日報社各個新媒體平臺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其一,大洋網的主要任務變為提供時政民生新聞;其二,如今,傳統紙質媒體創辦APP也不是新鮮事,《廣州日報》將全面升級新聞APP,在介面上均採用使用者更易接受的形式;其三,組建“數字新聞實驗室”,為大資料分析儲備人才、技術與裝置。在具體操作上,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在把關上進行統一統籌,以現有條件與技術為基礎,對新聞內容進行融合管理,統一指揮。這既達到了中央、省、市對傳統媒體的要求,也滿足了報業集團自身融合發展的需要;其次,加強新聞採集與釋出的時效性,這是新媒體時代新聞生產流程再造的核心;最後,實現多元化的傳播模式,這是廣州日報社“1+N”全媒體釋出平臺的再次升級。
三、新聞生產的變革
1.採訪環節的變化。
在傳統意義上,新聞採訪是新聞記者為了新聞報導,對新聞資訊進行的蒐集、整理、分析、綜合等活動。新聞採訪為新聞寫作提供了堅實的材料基礎,它在新聞生產鏈條中處於最基礎、最關鍵的一環。當前,中央編輯部的建立使新聞採訪環節出現了網路化傾向。
採訪部門具體的改變有三個方面。第一,對於新聞記者而言,需要更加準確地給編輯部報題,這樣可使編輯部有更加充足的事件對當晚的內容進行編輯;第二,對於採訪記者而言,記者需半個小時內發 140 字以內的快訊,兩小時內發500字左右的訊息;第三,進一步加強網路的滾動稿與紙質報紙稿件內容的差異性。現階段,報紙廣告依然是報社的主要收益來源,如若稿件以流動方式釋出,則報紙稿件處於滯後狀態,這會造成報紙受眾的流失。因此,滾動稿與報紙稿的差異性需突出,在報紙端強化深度和延伸閱讀。
2.編輯環節變化。
隨著中央編輯部的成立,報紙埠,微博、微信與APP埠以及大洋網三個埠“物理性”地合併在了一起,合併的地點在原來的夜編中心。地點的統一性為“統一指揮,統一把關”製造了條件。
統一化管理最核心的是關於人員的配備。中央編輯部成立後,夜編新聞中心主任兼任中央編輯部的執行總監,全媒體新聞中心主任以及大洋網總編輯都是副總監。此前,報紙埠的負責人工作轉變為了統籌。這樣的人設框架的設定,保證了埠釋出內容的質量,也考慮到了安全出版。
隨著中央編輯部的成立,在編輯流程方面也發生了改變,即專門組織了直接隸屬於中央編輯部的人員對內容進行基本編輯,編輯的內容一方面是技術上符合網路閱讀的特點,另一方面是確保政治上的安全性。
3.釋出環節變化。
成立廣州日報社中央編輯部是一個歷史性的舉措,它完成了報紙端的出版釋出和各個新媒體埠的釋出統合在一起。而在此之前,廣州日報社的新聞釋出在三個截然不同的埠。即夜編中心擁有紙質報紙新聞的釋出權,全媒體新聞中心釋出微博、微信以及APP上的新聞內容,而大洋網則擁有網站新聞釋出權。此前,以上三個部門在機構上是並列關係,相互之間的溝通並不密切,三個新聞釋出埠基本上是“各玩各的”。尤其是大洋網,自成立之日起,大洋網的財政就採取獨立核算的方式,人員工作地點並不在報社本部,並且採編上自成一體,經營上有獨立的指標。
四、中央編輯部發展的制約因素
新媒體時代,傳統報紙所面臨的挑戰是全球性的,也是全行業的,沒有哪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媒體能夠避免這個挑戰,中央編輯部所形成的開放式新聞生產也同樣面臨這樣的挑戰,現階段中央編輯部面臨的既有內部的困境,也有外部的制約。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新聞的主觀性和個人性顯現。
“對新聞的一般性理解,已經開始遊離作為新聞業規範的以事實為核心的話語框架,而明顯地呈現出主觀化、個性化特徵,新聞不再僅僅屬於自上而下進行控制的傳統新聞傳媒結構的範疇了。”在新媒體生態環境中,報紙議題的建構方式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多元化的新聞源動搖了報紙議題的主動地位。由公民個人、非新聞機構、社交媒體、集體行動者等建構的熱點議題開始全面滲透。來自這些管道的資訊以微博、部落格、論壇等碎片化式資訊進入報紙版面,形成了新聞業的主觀景象。
第二,獨家新聞減少,新聞漸趨同質化。
新媒體時代的一個最主要特徵是新聞線索的全面開放,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逐漸取代傳統新聞來源方式,成為傳統媒體獲取資訊的重要來源管道,報紙獨家新聞的報導內容越來越少,這也使得不同報紙的新聞內容出現同質化的趨勢。報業從業人員的業務要求變為如何讓公眾在第一時間獲取到資訊,以及能夠利用個體的社會資源及時補充第一時間釋出資訊的資料,形成規模的後續報導,或者對新聞進行個性化包裝,讓新聞在見諸報端時能夠吸引受眾的眼球。
第三,制度性控制加強,輿論空間變窄。
近年來,我們發現新聞管制“禁令”抵達報紙編輯部的時間越來越快,規定的內容也越來越具體細緻,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地方政府部門應對媒體的防備能力以及利用宣傳口徑影響媒體發稿的技術也不斷提高,報紙從業者不難感受到輿論環境的不斷收緊。
2010年的“杭州飆車案”剛一發生,網路媒體報道很多,當地都市報在這段時間對網民曾作出了很好的迴應,但是由於制度性的言論控制,在隨後的報導中,報紙不得釋出新聞通稿,這種行為加深了網民的質疑,從而形成了報紙與網路話語權的對抗性博弈。對“杭州飆車案”這一事件的傳播,可以看出,地方傳統媒體角色尷尬,新聞工作者由於各方壓力在應對這一事件時感到無力,這使得傳統媒體失去了對這一事件的引導力。長此以往,傳統媒體會逐漸失去公信力與社會影響力。資訊不透明也為這一事件後期的網路謠言提供了民意發洩的藉口。
五、全環節改造新聞生產流程
要克服開放式生產方式中目前存在的缺陷,需要做大量認真細緻的工作,必須善用宣傳邏輯的“邊緣突圍”策略。在面對各種禁令時,學會如何利用現有空間實現題材突破、報道突破。同時,對於傳統行政體系所固化的版面結構、部門板塊化結構進行嘗試性突圍。也要打破固有思維定式,培養開門辦報的開放心態,充分利用社會智慧辦報。報紙在這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為,這也是成立中央編輯部的應有之義。
開門辦報不是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拋棄,而是對其重塑,報社要用新聞專業主義的一系列手段去過濾、甄別、加工來自社會性媒體的海量線索,然後用專業的手法對這些新聞進行呈現。與此同時,傳統媒體需要建設一支全媒體的採編隊伍,加強全媒體的採訪力量。在更巨集觀的層面,報社還要擺脫廣告盈利的路徑依賴,探索新型盈利方式。
傳播學碩士畢業論文優秀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