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傳播博士畢業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隨著網際網路與計算機使用者的不斷增加,人們接觸資訊的渠道方式變得更加豐富、便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數字圖書館在資訊網路傳播中的價值 》

  價值理論是關於社會事物之間價值關係的運動與變化規律的科學。人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分為兩大類:一是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屬性與本質及運動規律的認識;二是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即價值的認識。前者就是一般的科學理論,後者就是價值理論。

  一、圖書館價值的多元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價值這個普通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圖書館因有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性質而具有價值。圖書館價值是多元的,這由圖書館功能多樣性和讀者需求多樣性決定的。“所謂價值的多元性就是同一客體對不同主體或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的同一主體或同一主體的不同方面價值不同。”

  一圖書館經濟價值。

  《MeasuringYourLibrary'sValue》一書從經濟學和統計學的角度全面、完備地介紹瞭如何通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評估圖書館經濟價值。該書將圖書館經濟價值分為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通過讀者閱讀獲得滿足來體現,間接經濟效益則由該讀者對周圍人的影響來體現。在美國,有很多學者從量化的角度來研究圖書館的經濟價值。Dr.GlenHolt在分析圖書館對所在社群的經濟價值時提出:“為圖書館花的每一美元,所在社群平均可獲四美元的回報”。除此之外,RobertH.Glass對堪薩斯州的公共圖書館、企業商會和小企業發展中心進行了調查,通過大量調查資料說明有近三分之一的企業在國家和各地經濟發展之所以很好是利用了公共圖書館資源的結果。因而,國家公共圖書館將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超越了傳統的業務所提供的參考服務,積極地參與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Madison•WI則對美國的388個公共圖書館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公共圖書館對社會的直接經濟貢獻來自圖書館員工工資、圖書館運營費用及來訪者的花費;公共圖書館的間接經濟貢獻可以通過全年的訪問人次、借閱人次、活動參加人次、電腦、網路的使用時數、諮詢服務數量等來衡量。

  二圖書館文化價值。

  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在2010年11月1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作為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圖書館的價值並不在於貢獻GDP,而是提高人的素質;圖書館是唯一沒有年齡門檻的學校,圖書館的文化價值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圖書館在直接滿足讀者個人需要的同時,也改變了讀者個人的物質和精神屬性。圖書館滿足了圖書館員的精神和物質需要,作為一種職業,直接滿足了社會的就業需要;圖書館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公共教育的重要機構,還滿足了廣大群眾的閒暇需要。

  三圖書館環境價值。

  圖書館環境可以包括圖書館的建築環境、管理環境、文化環境、資訊環境、人文環境等要素,尤其是圖書館建築,如丹麥皇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等已經成為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象徵,其環境價值不可估量。

  四圖書館服務價值。

  圖書館服務價值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普遍服務,二是個性化服務。圖書館普遍服務是指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能夠以合理的方式和公平的標準獲得圖書館的服務,普遍服務始終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目標。圖書館個性化服務是指圖書館在數字資訊環境中,主要利用網路和資訊科技,獲取並分析各使用者的資訊使用習慣、偏好、背景和要求,從而為使用者提供充分滿足其個體資訊需要的一種整合性資訊服務。由於使用者資訊需求的複雜性和差異性增加及圖書館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高,使圖書館服務需要向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二、數字圖書館價值的特殊性

  國際圖聯關於WTO的立場性申明中指出:“圖書館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是唯一致力於向公眾提供最寬廣範圍的資訊和思想的社會組織。圖書館長期建立起來的自由使用資訊和有平等機會接觸資訊及文化表達的傳統,構成了確保圖書館的這些宗旨實現的基礎。”圖書館所承擔的傳承人類文明等任務使其具有明顯的公益性,但是,數字環境下,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執行機制等發生了重大變革,使其性質特殊化。

  一數字圖書館的特殊性質。

  在研究數字圖書館性質的文獻中,絕大多數作者將數字圖書館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學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專案,一類是企業化模式運營的數字圖書館實體,且大都認為大學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專案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質,因為那只是圖書館開展的服務專案而非實體;而像書生、超星、中國知網等數字資訊企業則具有營利性質。但筆者認為,雖然數字圖書館在功能和表現形式上有別於傳統圖書館,但在我國現階段數字圖書館有特殊的功用,即為教育和科研買單,且是保障公民閱讀學習權利的機構,為公民平等獲取知識和資訊提供平臺,所以數字圖書館的公益性質更加突出,其營利性是佔次要位置的。國際圖聯2000年在《關於數字環境下版權問題的立場》中也提出:圖書館的公共借閱和資訊傳播“可以幫助商業性的資訊拓展市場,促進銷售。圖書館實際上是所有形式資訊的催化劑。”數字圖書館在強化資訊網路傳播功能、體現個人價值方面更是功不可沒,如傳統環境下利用率不高的學術期刊及著作,在數字圖書館中大大提高了被點選和利用的機率。

  二數字圖書館的特殊價值。

  數字圖書館帶給人們的福利還不足以影響全社會的每個角落,但的確有一部分人已經在享受它的高效和便捷,而且這種群體正逐步向更廣泛的人群擴充套件。數字圖書館的特殊價值包括:

  1人文價值觀念。提升人們獲取知識資訊的效率、促進知識交流與傳播、尊重人們獲取知識的平等與自由、有益於讀者的人格完善;

  2社會共享取向。數字圖書館以使用者為中心、以知識為服務內容、以知識資源全社會共享為價值取向;

  3保護與檢索。數字化資源不會因為重複使用而損壞,使用者可以使用任何搜尋詞搜尋整個集合;

  4空間。數字資訊只需要很少的物理空間來容納,媒體儲存技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負擔得起;

  5附加值。數字化可以提高易讀性,消除汙漬和變色等明顯的缺陷。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還不是很發達,花巨資去建設傳統圖書館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案,但通過建設數字圖書館來實現資訊資源建設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則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指出,如果把近百年來皇傢俬藏進入平民圖書館視為圖書館的“一次革命”,那麼,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就將是“二次革命”。圖書館需要二次革命,在我國最主要的是加快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十二五”期間,還將實施“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因此,數字圖書館的價值有特殊性,但意義巨大,它的進步和發達影響著社會發展和民族文化。

  三、數字圖書館在資訊網路傳播中的價值體現

  早在2006年,歐洲新聞的一篇報道稱,數字圖書館的優勢在於輕鬆獲取書籍、檔案和各類影像,這一點已經被商業及公共機構認可。Gertz和Janet從與傳統圖書館的對比中得出數字圖書館在資訊網路傳播中具有如下優勢:

  1多址接入。相同的資源可以由很多機構和使用者使用,傳統圖書館同一時間只能外借一本複製件,數字圖書館可以採用數字版權管理,一種資源在借閱期限屆滿時無法進入系統實現或借閱人自己選擇使其無法進入相當於返回資源;

  2資訊檢索。使用者可以使用任何搜尋詞單詞,短語,標題,姓名,主題搜尋整個集合。數字圖書館可以提供非常友好的使用者介面,以便點選訪問其資源;

  3儲存和保護。數字化不是一個實體館藏長期儲存的解決方案,但成功地提供資源且不會因為重複使用而損壞。數字化館藏和原始數字物件的儲存和保護倍受關注,模擬材料不存在;

  4空間。傳統的圖書館是有限的儲存空間,數字圖書館有可能儲存更多的資訊,僅僅是因為數字資訊只需要很少的物理空間來容納,媒體儲存技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負擔得起;

  5附加值。某些特徵的物件,主要是影象質量,可以改善。數字化可以提高易讀性,消除汙漬和變色等明顯的缺陷。

  一改善使用者關係,提升科技創新。

  網路環境下,數字圖書館極大提升了人們獲取知識資訊的效率、促進知識交流與傳播、充分尊重人們獲取知識的平等與自由,在改善使用者關係和提升科技創新中產生巨大價值。在大資料時代,數字圖書館正在考慮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將其服務與讀者的學習、生活高度關聯,使用者通過操作螢幕獲取知識,線上閱讀和線上支付,減少了和圖書館之間的矛盾,使使用者關係得以改善,並通過資料探勘技術、無縫連結技術搭建數字閱讀平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從而擴大數字圖書館的服務範圍,提高服務質量。

  二整合知識資源,完善知識共享。

  歐洲通訊委員會於2005年9月30日向歐洲議會、理事會、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和地區委員會提出“i2010:digitalli-braries”倡議,該數字圖書館倡議的目的是使歐洲的文化、音像和科學遺產對所有人開放,更具體地說,該倡議旨在使歐洲資訊來源更易於使用和更容易適應有趣的線上環境。其出發點是以豐富的歐洲文化遺產,主動結合文化多樣性、多種語言和技術進步。我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一直堅持以知識為服務內容、以知識資源全社會共享為價值取向。以中國知網為例,從1999年創立開始就以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為目標,通過產業化運作,收錄了國內自1915年至今的7000多種重要學術類期刊,為全社會知識資源高效共享提供最豐富的知識資訊資源和最有效的知識傳播與數字化學習平臺。

  參考文獻

  1.仇德輝.統一價值論2版[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王玉.[日]巖崎允胤.中日價值哲學新論[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鄭全太.圖書館價值新論[J].圖書情報工作,2000.7

  5.廖金翠.新世紀高校圖書館環境建設要素解讀[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3

  6.陳介夫.關於圖書館服務價值的哲學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7

  7.徐引篪.圖書館普遍服務的理念及實現[J].圖書情報工作,2005.12

  8.曹樹金等.論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的幾個基本問題[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6

  篇二

  《 網路傳播模式下的大學生心理反應研究 》

  摘要:當前網路教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網路傳播模式及其對應的大學生心理反應模式兩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心理反應與網路傳播的關係,為構建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提供基礎。

  關鍵詞:網路傳播模式;大學生;心理反應;思想政治教育

  網路世界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時空價值,也重新構建了網路人際交往關係和網路傳播模式。大學生作為網路使用者的重要群體,其網路行為的自由度和複雜性,是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因素之一。當代高校如何引導大學生抵禦網路誘惑,摒棄消極反動的網路思想,建立積極向上的網路傳播環境,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和重點。因此,瞭解網路傳播模式和大學生的網路心理反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立的前提和關鍵。大學生是網路傳播的廣泛參與者,既是“傳者”,也是“受眾”,兩者相互融合,交叉作用。這樣的交融性決定了大學生行為和心理的不確定性,也就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的界限,形成了新型的網路傳播模式和大學生心理反應模式。

  一、放大模式與閒竊心理

  網路如同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將每一個人認定為一個程式碼與網路聯絡著,當某一個被大眾廣泛關注的程式碼與你的程式碼有聯絡時,你就會在網路上被放大。這一傳播模式的載體是當今高速發展的網路技術。大學生也是這張巨網中的成員,在校園網路乃至整個網路世界中,都有可能因為某個事件而被關注和放大。放大模式的作用類似於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使得大學生的言行無處躲藏,不管大學生是否願意捲入網路中。心理學認為,當人們較長期地受到一種新的社會情境刺激的時候,往往會導致新的行為和心理內容的出現。大學生藉助計算機網路工具與其他大學生暢快地進行交流,這是一種雙向的、個性化的人機系統。由於大學生在交流時面對的是一臺機器,交流載體是計算機的模擬技術,不會面對面的四目相對,所以大學生可以用任何面目去應對交流,特別是那些平時比較孤僻的學生在網路上可以盡情釋放自我,而不會招來其他同學的眼光。這種閒竊的心理就是大學生在接觸網路資訊時,常用一種放鬆、管閒事、竊喜的心理來參與其中,比如在校園“人肉搜尋”過程中,大學生會積極地幫助尋求某個人,並且期待著結果出現,這在無形中放大了原來的資訊範圍,大學生自己也參與到這個放大的過程中。閒竊心理是中國社會群體中特有的一種心理狀態,是民族劣根性的心理表現。

  二、反沉默的螺旋模式與叛逆心理

  反沉默的螺旋又稱樹狀結構,即大學生產生的個人意見往往不再附和主流觀念,而是無意或者故意形成不同的個性意見,這也是九零後大學生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使資訊在網路傳播中不再是大規模的主流思想,而是分割成不同的、越來越多的細小分支觀念,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觀念和意識世界。在規範較少的網路上,大學生就像到了一個無政府主義世界中,不僅資訊可以自由傳播,大學生的情感也可以隨心所欲的抒發。同時獨處的網路環境容易使人形成一定的叛逆心理,把現實生活中看不慣而又無法釋放的情緒在網路上忠於本我的發洩出來。但是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大學生很難掌控言行中的那個“度”。若是在主流思想或言論環境下語出驚人、獨樹一幟,這可以稱作網路個性,但是大學生如果越過那個“度”,叛逆過頭,就會造成心理扭曲,以至於出現大學生黑客這樣的特殊群體。大學生黑客是挑戰校園網路安全的一部分人,他們在製造病毒的過程中所伴隨的心理模式就是典型的叛逆心理,表現為搞惡作劇、騷擾他人、入侵學校管理系統等。由於網路法規的不健全,以及校園網路監管的不到位,使網路行為的約束力有所下降,網路獨處讓大學生可以赤裸裸地表達,釋放了人性中不道德的能量部分。

  三、水渠模式與選擇心理

  當大學生面對比傳統媒介強百倍的資訊洪流時,不再簡單的選擇性接觸,而是對有些自己不關心的資訊根本不接觸,直接把自己需要的資訊引流入自己的水渠中。在水渠模式的這個選擇過程中,大學生成為網路傳播中的“第一把關人”,建立自我需求網,主動鑑別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資訊,而這種“第一把關人”作用是在社會控制弱化和削減的過程中強化出來的。人的注意具有“指向”和“集中”兩個特徵。注意的指向特點是人的認知活動所具有的選擇性反應,也就是水渠的閘門所在。注意的集中特點,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能夠離開那些相對無關的資訊流,而且還能夠抑制相對無關的資訊流,這就是選擇與排斥的整個過程。大學生在網路世界中可以進行許多不同的角色體驗,即使這些角色也是虛擬的,但是它仍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現實社會生活中不能滿足大學生角色扮演的各種心理需求。這就是大學生在網路傳播中選擇性理解和記憶的更深一層心理需求模式。網路環境的超時空性和匿名性,令大學生兒童時期被壓制的自我意識漸漸甦醒,角色扮演的隨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自由的轉換。這種角色扮演在網路空間中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如平時懦弱、網上勇敢,平時沉默寡言而網上滔滔不絕。也就是說,在相對安全的網路環境中,不會受到別人過多的評價,即大學生選擇了一個能夠得到自我認同的安全環境。大學生主動選擇“水渠”的自主性使人們獲得了充分的控制感。長期以來心理學家認為控制感是人類的一個基本內在動機,心理學通過多個實驗說明了控制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類應對環境的重要心理資源,增加了控制感反過來說即是減少了無助感。

  四、颶風模式與主動心理

  颶風模式是指大學生在網路活動中主動參與資訊傳播,自主發動資訊生產、蒐集、展示的一種傳播方式,大學生成為主動的“議題設定”者,這種模式是網路傳播中傳者與受眾群體重疊與交叉的突出表現。網路世界每天都會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資訊颶風,有的攻勢會形成氣候,廣泛影響其他大學生,大部分小氣壓都被淹沒了。網際網路技術為大學生提供了大學生參與網路活動的技術手段和活動平臺,比如現行的許多代理軟體,圖片、視訊編輯軟體等,都為大學生自行製作語言、影象和視訊資訊提供了技術條件。近幾年火熱的微博、微信、個人網站等虛擬空間為大學生製作的資訊颶風提供了釋出平臺。這種主動參與網路活動、發動網路颶風的例子有很多:網路造謠者秦火火利用網路散播謠言,引起眾多網民的評論,然而眾多事件的背後卻是謊言,是秦火火利用網路進行的欺騙,這在社會中引起人們對網路真實的又一次思考。

  五、網路虛擬團體與群體心理

  由於網路的獨處環境瓦解了現實社會中的利益關係和層級概念,把權力分散到每個節點中,這樣平等的網路地位更容易互相採取聯合行動,建立種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虛擬團體。“這些虛擬的網路社群從功能上來講,可以滿足人們的一系列需要,這些需要包括:歸屬與被接受的需求、通過反饋過程而被證明為正確的需要、同他人一起分享共同體驗的需要、同他人一起為共同目標而工作的機會”。這樣的虛擬網路社群在當今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QQ群、明星貼吧、驢友俱樂部、黑客組織、微信圈、電影交流社群等,都是比較典型的網路社群。大學生可以帶著五花八門的共同興趣趕來,在這裡趣味相投的大學生進行平等、暢快的交流,而不需要遵守社會現實中的種種規範。網路虛擬社群形成的心理動機是大學生特有的群體心理。“所謂群體心理就是人們結成群體時所伴隨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狀態,如暗示、模仿、從眾、心理氣氛、感染、謠言、風氣、社會偏見、集體牢騷、風俗、傳統等,都屬於該範疇。”在網路社群的虛擬特性下,大學生之間的信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虛擬的網路團體最需要的就是成員之間的真誠、信任,這關係到資訊共享程度和合作程度,只有充分的信任才會與在外部的市場資源和別的功能上形成互補關係的虛擬企業進行合作。虛擬網路社群的命運並不是穩定的,而且有可能仍以在網路技術為基礎的前提下向現實社團發展。比如大學生開的微店就是這樣一個以網路上交易為基礎的網路社群,而交易實現的過程還是需要在現實社會中實施。一般這樣與現實有密切關係的網路社群發展就是比較成熟的。

  六、結語

  在網路世界中,由於年齡、性別、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大學生以不同的心理狀態投入到網路活動中,影響到大學生的網路行為。同時網路上的各種資訊傳播又會刺激到大學生的機能,影響他們的心理反應模式。以上五種網路傳播模式與心理反應模式,能夠對大學生在使用網路時產生的網路行為有一個更明確的自我認知,幫助其認識到某些極端的網路行為是由於不健康的網路心理造成的,而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消減其他因素對心理的影響,才能形成正確的網路行為。同時,對政府和高校來說,在網路犯罪和網路沉迷現象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不僅要制定強制性的網路法律,還要從道德、文化、心理的層面上來努力。對於網路成癮者而言,通過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幫助調適不良心理,進行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灌輸,尤其是為德育理論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積極引導正確的網路觀,建立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使網路環境透明起來。

  參考文獻:

  [1]程樂華.網路心理行為公開報告[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2]王小章.中國社會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3]姜巧玲,胡凱.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展與趨勢[J].現代大學教育,2011,6.

  [4]劉秀倫.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05,5

  .[5]胡凱.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的標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篇三

  《 網路傳播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

  一、前言

  今天我們正處在資訊科技高速發展和融合的時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引發了整個世界的變化。網路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網路技術手段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時,網路也在影響人們的人際關係的形式,拓寬了人們的交往範圍和渠道。

  二、網路傳播與人際交往

  1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常指人與人交往關係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同學關係、師生關係、戰友關係、同事關係及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等。

  2網路傳播與人際交往密切相關。我們每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和他人的交往,人際交往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際交往可分為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和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交流。

  三、網路傳播中人際關係的發展變化

  1傳統傳播環境與網路傳播環境下的人際關係。現實社會中,人們的人際關係建立往往是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語言和身體交流的方式,這種傳統的傳播環境存在著諸多限制,人的相貌、穿著、儀態就會影響人們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建立。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建立人際關係,往往要考慮這個人的性格、年級、日常生活習慣等,人際關係的圈子就會限於周圍的人。

  2網路傳播中建立人際關係的形式。網路中人際關係的建立主要是通過兩種人際交往的形式:E-mail和網上聊天。E-mail是一種類似傳統通訊手段的人際傳播方式,是網際網路應用最廣的服務,它有著自己最鮮明的特點。第一,電子郵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影象、聲音等多種形式。第二,E-mail的傳播速度不同於傳統的通訊傳播速度,比傳統通訊快得多。第三,E-mail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只需輕輕點選滑鼠,即使相距萬里的人,也能在短短的幾秒鐘內實現交流。

  3網路傳播中人際關係的特點。

  1網路傳播中的人際關係是虛擬化的。人們在網路中的身份可能只是一個代號,其中形成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虛擬的情境中的,這種虛擬的空間,使人們可以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尤其是合當代大學生張揚個性、崇尚自由的本性,符合大學生對人際關係的需求。

  2自由、平等、開放是網路傳播中的人際關係的鮮明特色。現實社會中人們建立人際關係往往要基於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是背景,這種人際交往存在很多的顧慮,使人們不能自由平等的選擇朋友。

  3網路人際關係是現實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發展,是現實人際交往的延伸。社會的現實性,使得人際交往不能盡如人意,網路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人際交往途徑。

  四、網路傳播給人際關係發展帶來的影響

  1網路傳播給人際關係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擴大交往範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我們也往往對自己喜愛的人開口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但只能將我們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網路傳播環境,改變了這一現狀,給我們提供了表達情感的渠道。

  2有利於宣洩不良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由於傳統觀念和行為的影響,很多人在遇到各種煩惱和心理問題時,沒有勇氣向別人傾訴,長時間不良情緒的積累,很容易讓人的心理變畸形。網路的鮮明特性,尤其是匿名性,讓人們不必再擔心自己的某些心理問題被別人窺探。

  3有利於建立平等的人際關係。網路社會中每個人的身份都可以得到隱藏,網路世界讓他們的追求得以實現,每個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是基於平等的關係,不存在身份、地位的差距。你有什麼苦惱,都可以向你的網友表露,可以開心做真實的自己。

  2網路傳播給人際關係發展帶來的弊端。

  1沉迷網路不可自拔,阻礙身心的健康發展。由於網路的優勢,很多人沉迷於網路世界中不可自拔。網路世界中存在很多暴力情節或是其他不良行為,這種不良行為會逐漸影響一個人的身心,最終阻礙身心的健康發展。

  2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冷漠。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是社會交往的基本特性。隨著網路的發展,遠端教育、在家辦公、電子商務等的出現,使人們面對面的機會大大減少,導致人際關係疏遠、道德冷漠、親情隱退。

  3弱化了人際關係中的倫理道德意識。在網路中,人際關係的建立是比較隨意的,沒有現實社會中那麼多的顧慮。網路傳播環境中,資訊是比較冗雜的,在帶給人們有價值的資訊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垃圾資訊,這些垃圾資訊中,存在著黃色、暴力資訊。

  五、完善網路人際關係的對策

  1樹立正確的網路觀,重視網路心理教育。對待網路,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網路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交流工具,不是我們生活的主體。每個人都應當樹立正確的網路觀,科學合理地認識和使用網路。

  2加強交流,提高人際溝通能力。網路世界畢竟只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無論網路世界多麼的完美,都無法和真正的現實世界相比擬。通過冷冰冰的網路建立的人際關係,存在諸多的問題,很容易使人際關係更加的冷漠。要不斷加強與別人的交流,來緩解人際關係冷漠。

  3提高對資訊的辨別能力。網路世界是資訊的海洋,在給人們傳遞有價值的資訊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虛假資訊、黃色資訊等。面對網路中如此多的資訊的時候,無形之中就會受到不良資訊的侵害,影響人際關係。要重點培養大學生辨別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

  六、結論

  快速發展的網路,已經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網路傳播環境下的人際關係與傳統的人際關係有著明顯的差別,也存在著諸多弊端,但網路改變了人們的交往範圍和交往方式,網路傳播以其鮮明的特色,加速了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拓寬了人際交往的範圍,給人們提供了更多人際交往的選擇,總體上是利大於弊的。

有關推薦:

網路傳播結業論文範文
網路傳播畢業設計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網路傳播博士畢業論文範文
淺談網路傳播標準畢業論文範文
新聞傳播碩士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博士畢業論文
淺談大專網際網路電視發展畢業論文
財務管理博士畢業論文
計算機網路安全方面畢業論文
計算機網路安全研究畢業論文
計算機網路安全本科畢業論文
計算機網路安全技術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