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社會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法律規則無疑具有重要性,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法律社會學在我國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後更是取得了長足進步。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中國社會與法律經濟學問題

  摘 要:當今世界,社會與法律經濟學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各種問題日益攀升,給我國企業和國民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本文從分析專利惡意訴訟的構成要件的角度對社會與法律經濟學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法律配套 政策性金融 法律經濟學

  一、法律經濟學及專利惡意訴訟的相關概念

  法律經濟學又稱為“法律的經濟分析”或者“法和經濟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首先發展起來的一門法學與經濟學領域交叉的新興學科,是一門運用經濟學理論闡述法律問題的學科。用法律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波斯納的話來說,法律經濟學就是“將經濟學的理論和經驗主義方法全面運用於法律制度分析”的學科。具體地講,就是採用經濟學的理論與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會的法律制度、法律關係,以及不同法律規則的效率。R・P・麥樂怡認為,“法律經濟學是通過對法律規則進行成本和收益分析及經濟效率分析,使人們可以就法律實施的結果得出結論,並且對特定的法律安排的社會價值作出評價”。法律經濟學在80年代剛被介紹到我國時即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它開闊了法學研究的新視角,使法學研究可以從成本投入與資源分配等角度對法律與制度的安排做出經濟的分析,以求達到二者結合的最佳效益,對於解釋現行的法律制度,以及預測其發展趨勢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涉及知識成果和知識價值的一種權利,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其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工商經貿等領域裡創造的精神財富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簡要概括起來,智慧財產權是人們對通過腦力勞動創造出來的智力成果和知識財產所依法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

  民事訴訟是公民和法人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解決矛盾糾紛的一項重要的法律手段,公民和法人可以通過在國家司法機關行使訴訟權來有效地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近年來,隨著人民法院為方便人民群眾進行民事訴訟而降低民事訴訟門檻,以及我國民事經濟糾紛的日益複雜化,給一些企圖通過訴訟來實現其非法目的、謀取非法利益的惡意訴訟留下了可乘之機,而以專利為工具手段提起惡意訴訟的案件近年來已呈增多之勢。惡意訴訟,顧名思義是一種濫用訴訟權的不當行為,包括惡意當事人出於非正當目的採取不正當訴訟手段但藉助合法程式,企圖誘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從而達到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為自身謀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對於專利惡意訴訟,我國《專利法》第三次修改稿中明確規定:“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係人以損害他人利益為目的,無事實根據和正當理由而以他人侵犯其專利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一般認為,智慧財產權惡意訴訟特指權利人為獲取不正當利益,在明知權利有瑕疵的情況下起訴相對人侵權,致使相對人在訴訟中遭受損失的行為專利惡意訴訟與現代法治是不相容的,從法律經濟學角度來講,專利惡意訴訟不僅嚴重損害了有關當事人的權益,也給法官及辦案人員設下諸多陷阱,增加了法律工作的職業風險,而且專利惡意訴訟同時浪費了我國本來就有限的司法資源,擾亂了司法秩序,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我國司法機關的公正形象,讓人們對社會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產生質疑,不利於我國現代法制建設及經濟發展。

  二、專利惡意訴訟的構成要件

  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律制度本身的特點使得目前的專利惡意訴訟往往具有極大的隱蔽性。比如發明發現權、外觀設計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審查授權方面目前還有許多漏洞需要彌補,這就容易給專利惡意訴訟提供條件,但是在這些專利權還未被確認為無效以前,相關專利權人就有權起訴。那麼專利惡意訴訟都有哪些法律構成要件呢?在近幾年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們往往是依據誠實信用、公平原則,並結合專利法、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規定來處理。對於專利惡意訴訟的侵權行為的認定同樣要考慮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係和主觀過錯這四個要件,特別是專利惡意訴訟權利人的主觀過錯是否存在惡意,是認定智慧財產權惡意訴訟是否成立的關鍵。

  三、中國社會與法律經濟學問題分析

  一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雖然我國已具備實施BOT投資方式的基本法律環境,但現有法律制度在政府特許、擔保等多方面未能滿足BOT投資方式制度需求,亟待完善現有法律制度或作有利的應用解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制定和頒佈了二百多個涉及外商投資的法律和法規,然而我國頒佈的法律、法規在許多問題上與國際慣例還有一定的距離。

  二投資方式面臨的風險

  BOT投資方式和國內投資相比,除了建設期和經營期、資金持續的風險之外,還面臨著政治風險、匯率風險、通貨膨脹的風險和外商信譽的風險。外商投資的期限較長,在建設期間和經營期間很可能發生相關的外匯匯率的變動。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不斷出現,甚至有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外商投資的過程中有可能轉嫁通貨膨脹風險。

  三區域發展不平衡

  現有投資專案的分佈,東部尤其是沿海較多,中部各省次之,西部的BOT專案較少。由於開放程度和經濟發展的差異所致,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落後而且欠賬較多,這嚴重製約著當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今後,在構建政策性金融體系過程中應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的法律法規框架,通過法律法規形式確定政策性金融的地位,分別對各類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設立目的、業務原則、業務範圍、服務手段、資金使用與補充方式、監督管理機構及方式等進行明確規定,從而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基本運作框架,提升政策性金融機構管理運作的規範程度。考慮到中國政策性金融制度建設還必須經歷一段漸進探索、開拓、創新的過程,可採取由粗到細、先易後難的方式,從制度、章程的較粗線條的全覆蓋到漸進細化、升級的法規全覆蓋的立法技術路線,最終形成較完備的相關法律體系。

  篇2

  試談中國慈善困局的法律社會學分析

  [摘 要]慈善事業是弘揚互助友愛精神和建設積極向上的倫理道德的最好途徑與方式,具有縮小收入差距、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共享發展成果的客觀功效。當前中國的慈善事業面臨著公信力缺失、慈善意識落後、法制建設滯後、慈善機制發育不良等諸多制約,遭遇了前所未遇的困局。因此,改良國民的慈善意識是發展中國慈善事業的基礎工程, 健全完善慈善法制是發展中國慈善事業的根本保證, 促使慈善組織執行機制發育成熟則是發展中國慈善事業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慈善事業;慈善困局;慈善意識;慈善法制;慈善機制

  什麼是慈善? 中華慈善總會崔乃夫認為慈善“一般地就是互助,就是人幫人的活動”,這是通俗的說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則認為:“慈善事業,是以社會成員的善心奉獻與互助以及通過民間公益組織具體運作為基本特徵的一項社會性救助事業。”“慈善事業是弘揚互助友愛精神和建設積極向上的倫理道德的最好途徑與方式, 具有縮小收入差距、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共享發展成果的不可替代的客觀功效。”社會成員的仁慈善心是其道德基礎,收入差距和施惠者的自願捐獻是其經濟基礎,社會性的民間公益團體或公益組織的運作是其組織基礎,捐獻者的個人意願是慈善事業的實施基礎。只要存在貧富差距,只要社會上還存在需要救助的人群,慈善事業就有存在和發展的必要。

  一、我國慈善事業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後,很長一段時期裡,實際上不存在真正意義的民間慈善事業。當時的一切救災、濟貧、助孤、養老、育幼,除了家庭自己承擔以外,全部由國家或集體包辦。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貧富分化的速度加快,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和貧困群體之間的差距擴大,我國的基尼係數已達0.45,越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貧困群體需要予以救濟,新時期的慈善事業應運而生。

  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的成立標誌中國的慈善事業走上了正軌。據不完全統計, 1996 年至今,僅全國民政系統收到的捐贈款物,就達到了284億元,其中捐款超過180億元,接收棉衣被超過12億件,在解決災民生活困難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慈善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國慈善的發展還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捐款數量雖然很多,總體數量仍然偏少,中國的捐款數量只佔GDP的0.15%,中國在慈善事業發展上和其他國家的差距較大。二是慈善的主體單一。中國的慈善過多地著眼於企業家階層上,慈善不應該是富人施捨給窮人的過程,而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相互幫助。三是中國慈善組織的數量不足,中國基金會的數量仍然不足2000個,把全部的基金會加在一起,每年的捐款費用、政府撥款合起來才1800億,還不夠蓋茨基金會一家的規模。四是中國慈善的公信力普遍缺失。慈善公信力的缺失也制約了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並使得慈善步入惡性迴圈的狀態。

  二、中國慈善困局分析

  一導致中國慈善困局最關鍵原因是慈善組織的公信力不足

  所謂公信力,從本質上說就是指公眾的信任度。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就是指慈善組織獲取公眾信任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可以說,公信力是慈善組織贏得組織聲譽和獲取社會捐贈、資助、吸引志願者以及實現組織終極目標的必要前提。

  二慈善事業面臨體制困局

  體制困局表現在四個方面:合法性困局、主導權困局、效率困局與倫理困局。“慈善壟斷”是造成這一切問題的總的根源。首先,慈善壟斷造成了一個合法性的困局。慈善的壟斷在中國從行政壟斷體現出來。社會管理依靠政令,包括對於民間組織的管理都是依靠政令,而不是依靠非常嚴格的法律進行管理。第二是慈善壟斷導致主導權的困局。這個主導權有兩種:一種是政府主導社會。

  慈善本來應該由社會主導,現在卻由政府主導社會來辦慈善;還有一種是官辦主導民辦。當官辦基金會效率不高的時候,於是開始出租自己的權力:如果民辦基金會做得好就可以掛靠,這就是官辦主導民辦。它使民間的慈善缺乏主導權,不利於慈善事業的發展。第三是慈善壟斷帶來的效率困局。官辦的把全部慈善資源壟斷了,民間組織就無法得到資源。把慈善資源壟斷到自己手裡,這就形成了一種絕對的慈善權力,效率便也無從談起。第四是倫理上的困局。所有的慈善捐獻都不是公民可以直接監督、管理的慈善,而只能通過政府,這就意味著沒有辦法在慈善中享受它的全過程,也意味著我們很少有展示或者實現自己美德的機會。

  三、構築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抓住機遇, 積極發展中國慈善事業, 是當代中國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一個戰略選擇。

  一改良國民的慈善意識是發展慈善事業的基礎工程

  發展中國的慈善事業, 首先要了解國人的倫理道德取向, 積極培育現代慈善意識。如何培養國民的現代慈善意識, 本文認為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首先, 要確立什麼是現代慈善意識。現代慈善事業尤其強調平等、博愛並建立在平等、博愛的基礎之上,只有人格平等才是互助長久的條件,只有真正博愛才是共享財富的可靠基石。

  其次,要確立符合現代文明與社會公正的財富觀。應當確立個人財富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自社會的觀念, 也應當通過相應的途徑反饋社會的觀念,而慈善事業顯然是最好的反饋社會的途徑。

  第三,要營造相應的輿論與社會氛圍。一個寬容的社會,不寬容者將被視為異類,報復與仇恨則被視為不恥,人們會在相應的社會氛圍中矯正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如果一個社會是博愛的,自私者必然陷入孤寂, 要麼帶著孤寂離開這個世界, 要麼只能參與到博愛者的群體中來。

  因此,營造出了良好的輿論環境與社會氛圍, 必然造就公眾的現代慈善意識及自覺行動。

  第四, 要有相應的慈善學堂與培訓課程。讓人們知道財富從何而來, 又如何回饋社會, 並通過專門學習來找到最有價值的回饋社會的途徑與方式。第五, 樹立慈善榜樣, 用榜樣去帶動大眾參與慈善事業。慈善事業是建立在自覺自願自律基礎之上的道德事業, 慈善事業的發展特別需要有榜樣示範。政府、社會尤其是慈善機構, 應當努力尋求、發現甚至打造這樣的榜樣。

  二健全完善慈善法制是發展慈善事業的根本保證

  發展慈善事業必須有嚴密的法制規範。在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均有利於慈善事業發展的時代背景下, 法制滯後是中國慈善事業難以發展的致命缺陷。現實中一些慈善活動違規及“愛心官司”日益增加的現象, 表明由道德和公信支撐起來的慈善事業特別需要法制規範。

  第一, 制定專門的慈善事業法。慈善機構是慈善事業的主體,確立獨立的法人地位, 明確其性質及其管理、執行規則,就可以讓慈善事業獲得獨立的發展。政府職能部門應當積極介入, 承擔起慈善事業立法的起草工作, 進而推動國家立法機關加快立法步伐。

  第二, 取消慈善機構須有主管單位之陳規。慈善法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確立並維護慈善機構的獨立法人地位,實現自我良性發展, 這不僅是慈善機構成長的必須條件,也是整個慈善事業大發展的必須條件。

  第三, 確立完善、統一的慈善財稅制度。一方面, 真正讓企業、個人向慈善機構捐贈享受稅前扣除的待遇成為全國統一政策,使社會參與慈善的環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國家財政也應當對慈善事業有實質性的支援,這是促使慈善事業獲得發展的重要條件。第四,調整政府與慈善機構的關係。

  慈善法制應明確政府與慈善機構的關係是夥伴關係, 任何慈善機構都以其公信力為其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政府的作用在於依法監督和提供支援服務,只有當慈善機構違規時才依法出面進行處罰。第五,強化處罰機制。慈善法制還應當強化對慈善領域中違法行為的處罰機制。重點是防止企業、個人或社會團體借慈善之名行逃稅之實,尤其是要杜絕通過慈善活動來洗錢等違法犯罪現象。

  三促使慈善組織執行機制發育成熟是發展慈善事業的關鍵所在

  一方面,慈善機構應當尊從陽光、公信的原則建立起相應的組織機制。資訊公開是慈善機構贏得公信的前提,通過德高望重人士的實質性參與甚至決策是慈善機構贏得公信的條件。另一方面,對市場機制的嫻熟利用是發展現代慈善事業的基本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慈善機構也要與時俱進,高度重視、認真學習、巧妙運用市場機制來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因此, 一是慈善機構要用市場化理念來開展慈善活動策劃。只有通過相應的慈善專案策劃, 才能在有能力幫助他人的人與需要幫助的人之間架設有效的橋樑,在互利之中實現合作。

  二是慈善機構需要用市場化理念進行慈善營銷。慈善機構、大眾傳媒等, 均負有推銷博愛意識與慈善理念的責任和使命。三是慈善機構需要用市場化理念進行資本運作。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徑。四是慈善機構還需要善於利用市場規則。尊重捐獻者的意願,給有貢獻者以適當回報 精神獎勵、社會聲望等等 , 培養自己穩定的參與群體。

  總之,慈善事業是弘揚互助友愛精神和建設積極向上的倫理道德的最好途徑與方式,也是調節收入分配、潤滑社會關係的必要制度安排,建立在互助友愛基礎之上的各種慈善事業應當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如果我們有一個發達的慈善事業,將對中國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起到非常重要的、良性的、不可替代的維繫、潤滑與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金濤,張澤偉,季明.慈善業何時跳出窘境[J].瞭望新聞週刊,2006 10:6.

  [2]高志華.論慈善[J].中國社會工作,2009,3.

  [3]鄭功成.論慈善事業[J].中國社會工作,2009,3.

  [4]劉溜.中華慈善十年[J].中國新聞週刊,2004-11-15.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

淺談中國新農村建設規劃論文
熱點社會現象論文
相關知識
法律社會學論文
法律經濟學論文選題
關於社會學論文
發展社會學論文題目
大學社會學論文
農村社會學論文
法律心理學論文
法律社會實踐論文
大學生如何樹立法律意識的論文
挑戰杯哲學社會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