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摘要:目前,中國存在著“三農”問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在於縣域尤其是山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問題,山區縣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包袱”、是中國民生問題的聚焦點和聚居區。“郡縣治,天下安”山區縣域經濟的發展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安定大局,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目標的實現。重點攻克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以農民增收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也必將帶來我國經濟的騰飛。
關鍵詞:山區縣域;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對策
我國縣域人口9.35億,佔全國總人口數的73.3%。目前,我國存在著“三農”問題、城鄉發展差距過大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在於縣域經濟尤其是山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問題,山區縣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包袱”、是中國民生問題的聚焦點和聚居區。“郡縣治,天下安”,找出山區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來重點攻克,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安定大局。
一、山區縣域的特徵
山區縣佔我國全部縣數目的43%,丘陵縣佔26%,平原縣佔31%。全國592個貧困縣中有384個是山區縣,山區縣域的共同特徵是:礦產資源、旅遊資源、藥材資源、山林資源、特產資源等資源豐富,但是,在交通條件、資訊科技的推廣、基礎設施、土地集中規模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與丘陵縣和平原縣相比處於劣勢。
二、制約山區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極其分析
(一)農業發展極其緩慢嚴重製約了山區縣域經濟發展
第一,耕作方式落後,農具大多為鐮刀、鋤頭、耕牛等。山縣域農戶土地地塊小而分散,(我國山區每戶地塊都在5片以上、人均佔有量耕地0.46畝),無法使用現代農機。土地少的自然條件因素和土地分配方法上的人為因素嚴重製約了山區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
第二,農業結構單一,農產品附加值極低。大山阻隔、沒有村農產品市場,致使分散經營的小規模農戶難以有效適應市場的動態變化,觀念裡只有“種”和“賣”二字,沒有現代理念,不不注重靠對農產品深加工、和特色經營去創收,生產表現出較強的盲目性和趨同性,致使農產品無比較優勢,賣不了高價。
(二)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
第一,人力資源沒充分開發利用。基礎教育知識的實用性不強和農民的地位低造成人民普遍認為“上學就是為了考大學”,教育工作量化槓桿把教育領導和教育工作者導向到:“升學率高就是教師教育質量高、領導業績高”。縣職業教育形同虛設,職業學校為了生源、生存,在應試教育的大浪潮中都隨波逐流,抓升學率了。各行業都有職業繼續教育培訓、唯獨農民沒有。一句話,中國的應試教育,造成農民無能,抑制了農業現代化的程序。
第二,非耕地資源和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多數山區縣域林地面積大,但原始森林面積小,山多是沒有大樹、灌木叢生的荒山野嶺,荒山、荒地、荒灘等都處於閒置狀態。
(三)政府體制、機制不夠健全
第一,山區村級政府功能嚴重不足,對村經濟發展幾乎沒起到作用。我國實行村民自治制度,農民領導農民,其侷限性可想而知。村幹部從人才極為欠缺的村民中“矮子裡拔將軍”選出,他們沒有多少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工作是業餘的純行政管理工作,工資低廉,服務意識淡薄,沒有能力帶領興辦產業、企業,反而在自身的利益驅動下,盤剝、挪用上級下達的各類款項用於村政務消費和自己“入囊”,導致村級基層政府對地方經濟管理的經濟效應為負值。
第二,人才引進制度有待完善。人才配置不均,城鎮多、村域少,黨政機關部門多,經濟發展技術行業少;高學歷人才過少。
三、解決山區縣域經濟對策建議
(一)著眼於發展現代化農業
1、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發展農業,實行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生產
(1)首先必須先改革山區的分地方法,重新分地,為現代化農業經營掃除最大的障礙(例如,以三等地為標準,三等地1畝就按1畝分,四等地1.1畝視為1畝,五等地1.2畝視為1畝,一等地0.8畝視為1畝……結合人口數分。按農戶抓鬮到的先後次序沿著地一個方向分。好地少得,差地多得),很簡單地便能公平實現土地集中連片,解決掉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1978年的土地分配方法,使得本就地少的山區農民的土地支離破碎。黨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允許農民依法自願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此政策也治不了根本。沒有土地的集中連片,現代化農機就無法運用,種地就費力、費時、收益低。這樣農民連自己的地都不願意去種,哪還會去租種別人的土地?又有誰願意去承包涉及到那麼多戶主,零碎的土地?有哪家農戶能把分散在各個地方的七、八塊地同別人互換成一連片?已經停滯了10多年的山區農業,要重獲發展,就必須從弊端的源頭入手:重新分地。
(2)引導農民經營農業,使農業生產商品化。長期受自然經濟的影響和傳統農業的束縛,農民只是產品的生產者,沒有變成生產的經營者,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還是習慣於遵從傳統生產方式下的自然選擇,不懂對農產品深加工,不懂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生產安排和經營決策。政府應加以引導,如種植反季節蔬菜、生產一些市場上相對奇缺的作物,為“賣”而產。
(3)建造村菜市場,開啟流通環節,引導商品化生產。山區縣域農民距城鎮市場遙遠,交通費昂貴,沒有村市場,買賣不便致使農戶什麼都需要種,但費時費力低效的種植方式和蔬菜的季節性,又不可能什麼都種植,造成很多農民守著大片土地卻無菜吃。小小村菜市場的缺乏,大大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限制了農民的購買力,影響了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會有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應建立村菜市場。
2、打破小生產的自給自足的局面,用現代化工業裝備農業
(1)引導組建農機服務公司,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農機合作公司的建立,能使分散閒置的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優化配置,實現多元化投資、企業化管理、規模化生產和市場化執行。農機合作公司帶動作用大,能改變農民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的傳統意識,改變過去廣大農村粗放的生產耕作方式,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樹立土地規模經營的新觀念,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2)引導組建農協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能力。農協會可發展訂單農業、手工業,能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生產模式。使農戶聯合起來破除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傳統觀念和習俗、結合自身優勢、規範自身行為、謀求自身發展。
(3)引導鼓勵農戶大力發展建立農產品深加微型企業。據統計,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都在90%以上,其農產品加工產值,大都是農產值的3倍以上,從事農產品加工業的勞動力,一般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6倍-8倍,而我國上述三個指標分別為30%、80%、5%左右。是加工能力和水平太低,制約了農產品市場的擴大,制約了農民的收入。應引導在農村地區形成大量的微型手工加工業,應向溫州學習,溫州既無區位優勢,也沒資源優勢,其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溫州人千家萬戶辦工廠,千軍萬馬闖市場。
(4)農企結合,優勢互補。引進企業、土地折股量化、農民變“股民”、就地“工人化”。無工不富,農民若與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土地流轉,集中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農民變股民,離土不離村,月月領工資,定期有假日,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工農結合,優勢互補,這將是最有效的發展方式。應積極引進企業,充分發揮其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資金融通、資訊收集利用、農產品品牌建設、實現農業結構升級等方面的作用。
3、培養現代農民,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武裝農業
(1)大力開發農民人力資源。農業現代化主要取決於農民的能力和素質,一個懂得並精通運用土壤、植物、動物、機械的科學知識的現代農民,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產出豐富的食物。應全面培養農村學生,使得被升學淘汰出局的學生,不會成新一代有文化無沒生存技能的“科盲”。應把教育和和農業相結合,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使縣域今天的教育成為明天的經濟。
(2)讓更多的農民特別是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年輕一代農民願意務農。首先,提高農產品價格、控制農業物資價格、控制流通領域的價差、給予農業物資生產企業優惠的稅收政策;其次,設立農村房屋建設規劃機構,設計節能、美觀而又整體佈局合理、節省土地資源的新型農村住宅。這樣靠縮小農業與其他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等來吸引年輕一代農民願意務農。
(3)引導“對口支援、扶貧搬遷”促使農村人口集中;建基礎設施,拓寬農民的視域。思路決定出路,啟迪民智是山區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要通過配“小網咖”、建“農家書苑”、設“農民教室”、開“農業專欄”等途徑啟迪民智;要使富平原村與深山村自願“1對1”結對,對口支援。深山農戶生產隊,集體遷入富平原村,平原村開發騰空的深山村。政府將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到人煙稀少的窮鄉僻壤,是一大浪費。“愚公移山”改為“愚公搬遷”。
4、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挖掘水土氣候資源的增產潛力
大力開發利用閒置、半閒置的荒山、荒地、荒灘等,在充分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挖掘水土氣候資源的增產潛力。發掘多種創收渠道,能夠“農業損失工副業補、田地損失勞務補、種植損失養殖補”。飛播造林、種藥,發展“立體生態農業”。發展高效速生林果業、畜牧業、水產業、菌藥業。荒地育苗、山裡栽樹、木上植菌、地裡養禽、林間種藥;近山多鮮果,遠山多幹果,深山養牛羊,河灘養鴨鵝。養殖一些可伴生、序生、促生的動植物。木材、水果、乾果、藥材、禽類、菌類食品等等這產品等,市場短缺現象相對突出。這種供求之間的落差必將成為一種拉動農業開發的強大勢能。閒置、半閒置的自然資源與閒置、半閒置的勞動力相結合,生產出的產品又是社會所欠缺的,這就是農業開發的前途。這樣的開發,充分發揮地理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緊緊圍繞“菌、藥、果、石、林、水”做文章,美化了環境又治了富。
(二)不斷創新政府體制、機制
1、構建規範化的村基層領導機構
“火車跑的快,要靠車頭帶”我國農民之所以貧困,除了自身素質能力外,與缺少高效有能力的經濟發展“領頭兵”、與無組織狀態的發展經濟有很大的關係。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國資金、人才不足的年代應運而生,在既定條件下,曾經發揮過一定的作用,可如今已不適應時代發展。低廉的村幹部工資是可為我國節約資金,可無為而治,低工資之下掩蓋的是高隱性收入。一方面是大量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是發揮不了作用的農民村幹部浪費著大量崗位。應清退農民村幹部,高薪養廉,構建規範高效的村基層組織。
2、完善人才配置制度
縣域缺乏哪種專業人才,公示給報志願的學生做參考。發揮市場經濟對人力資源的調節配置作用。福利待遇要適當向農村傾斜,調節人才流向村域。搶佔人才制高點,吸收高學歷人才,優化智力資源配置。組建“人才庫”、“智囊團”和“專家網”等思想庫。“思想庫”的優勢在於巨集觀與理論,政府的優勢在於微觀與實踐。二者結合起來,才會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決策,才能使“人才棋子在縣域這盤棋裡,各歸其位、各顯神通。”
總之,農業是山區縣域的經濟發展的基礎,使農業和工礦業、旅遊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以農產品加工業銜接第一、二產業,以旅遊業帶動第二、三產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著力推進,從而可實現經濟騰飛。
參考文獻:
1、閆天池.中國貧困地區發展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劉俊傑.縣域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農業建設發展學年論文
淺析融資擔保在大連漁業金融發展中的應用
關鍵詞:山區縣域;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對策
我國縣域人口9.35億,佔全國總人口數的73.3%。目前,我國存在著“三農”問題、城鄉發展差距過大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在於縣域經濟尤其是山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問題,山區縣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包袱”、是中國民生問題的聚焦點和聚居區。“郡縣治,天下安”,找出山區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來重點攻克,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安定大局。
一、山區縣域的特徵
山區縣佔我國全部縣數目的43%,丘陵縣佔26%,平原縣佔31%。全國592個貧困縣中有384個是山區縣,山區縣域的共同特徵是:礦產資源、旅遊資源、藥材資源、山林資源、特產資源等資源豐富,但是,在交通條件、資訊科技的推廣、基礎設施、土地集中規模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與丘陵縣和平原縣相比處於劣勢。
(一)農業發展極其緩慢嚴重製約了山區縣域經濟發展
第一,耕作方式落後,農具大多為鐮刀、鋤頭、耕牛等。山縣域農戶土地地塊小而分散,(我國山區每戶地塊都在5片以上、人均佔有量耕地0.46畝),無法使用現代農機。土地少的自然條件因素和土地分配方法上的人為因素嚴重製約了山區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
第二,農業結構單一,農產品附加值極低。大山阻隔、沒有村農產品市場,致使分散經營的小規模農戶難以有效適應市場的動態變化,觀念裡只有“種”和“賣”二字,沒有現代理念,不不注重靠對農產品深加工、和特色經營去創收,生產表現出較強的盲目性和趨同性,致使農產品無比較優勢,賣不了高價。
第一,人力資源沒充分開發利用。基礎教育知識的實用性不強和農民的地位低造成人民普遍認為“上學就是為了考大學”,教育工作量化槓桿把教育領導和教育工作者導向到:“升學率高就是教師教育質量高、領導業績高”。縣職業教育形同虛設,職業學校為了生源、生存,在應試教育的大浪潮中都隨波逐流,抓升學率了。各行業都有職業繼續教育培訓、唯獨農民沒有。一句話,中國的應試教育,造成農民無能,抑制了農業現代化的程序。
第二,非耕地資源和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多數山區縣域林地面積大,但原始森林面積小,山多是沒有大樹、灌木叢生的荒山野嶺,荒山、荒地、荒灘等都處於閒置狀態。
(三)政府體制、機制不夠健全
第一,山區村級政府功能嚴重不足,對村經濟發展幾乎沒起到作用。我國實行村民自治制度,農民領導農民,其侷限性可想而知。村幹部從人才極為欠缺的村民中“矮子裡拔將軍”選出,他們沒有多少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工作是業餘的純行政管理工作,工資低廉,服務意識淡薄,沒有能力帶領興辦產業、企業,反而在自身的利益驅動下,盤剝、挪用上級下達的各類款項用於村政務消費和自己“入囊”,導致村級基層政府對地方經濟管理的經濟效應為負值。
第二,人才引進制度有待完善。人才配置不均,城鎮多、村域少,黨政機關部門多,經濟發展技術行業少;高學歷人才過少。
三、解決山區縣域經濟對策建議
(一)著眼於發展現代化農業
1、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發展農業,實行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生產
(1)首先必須先改革山區的分地方法,重新分地,為現代化農業經營掃除最大的障礙(例如,以三等地為標準,三等地1畝就按1畝分,四等地1.1畝視為1畝,五等地1.2畝視為1畝,一等地0.8畝視為1畝……結合人口數分。按農戶抓鬮到的先後次序沿著地一個方向分。好地少得,差地多得),很簡單地便能公平實現土地集中連片,解決掉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1978年的土地分配方法,使得本就地少的山區農民的土地支離破碎。黨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允許農民依法自願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此政策也治不了根本。沒有土地的集中連片,現代化農機就無法運用,種地就費力、費時、收益低。這樣農民連自己的地都不願意去種,哪還會去租種別人的土地?又有誰願意去承包涉及到那麼多戶主,零碎的土地?有哪家農戶能把分散在各個地方的七、八塊地同別人互換成一連片?已經停滯了10多年的山區農業,要重獲發展,就必須從弊端的源頭入手:重新分地。
(2)引導農民經營農業,使農業生產商品化。長期受自然經濟的影響和傳統農業的束縛,農民只是產品的生產者,沒有變成生產的經營者,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還是習慣於遵從傳統生產方式下的自然選擇,不懂對農產品深加工,不懂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生產安排和經營決策。政府應加以引導,如種植反季節蔬菜、生產一些市場上相對奇缺的作物,為“賣”而產。
(3)建造村菜市場,開啟流通環節,引導商品化生產。山區縣域農民距城鎮市場遙遠,交通費昂貴,沒有村市場,買賣不便致使農戶什麼都需要種,但費時費力低效的種植方式和蔬菜的季節性,又不可能什麼都種植,造成很多農民守著大片土地卻無菜吃。小小村菜市場的缺乏,大大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限制了農民的購買力,影響了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會有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應建立村菜市場。
2、打破小生產的自給自足的局面,用現代化工業裝備農業
(1)引導組建農機服務公司,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農機合作公司的建立,能使分散閒置的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優化配置,實現多元化投資、企業化管理、規模化生產和市場化執行。農機合作公司帶動作用大,能改變農民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的傳統意識,改變過去廣大農村粗放的生產耕作方式,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樹立土地規模經營的新觀念,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2)引導組建農協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能力。農協會可發展訂單農業、手工業,能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生產模式。使農戶聯合起來破除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傳統觀念和習俗、結合自身優勢、規範自身行為、謀求自身發展。
(3)引導鼓勵農戶大力發展建立農產品深加微型企業。據統計,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都在90%以上,其農產品加工產值,大都是農產值的3倍以上,從事農產品加工業的勞動力,一般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6倍-8倍,而我國上述三個指標分別為30%、80%、5%左右。是加工能力和水平太低,制約了農產品市場的擴大,制約了農民的收入。應引導在農村地區形成大量的微型手工加工業,應向溫州學習,溫州既無區位優勢,也沒資源優勢,其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溫州人千家萬戶辦工廠,千軍萬馬闖市場。
(4)農企結合,優勢互補。引進企業、土地折股量化、農民變“股民”、就地“工人化”。無工不富,農民若與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土地流轉,集中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農民變股民,離土不離村,月月領工資,定期有假日,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工農結合,優勢互補,這將是最有效的發展方式。應積極引進企業,充分發揮其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資金融通、資訊收集利用、農產品品牌建設、實現農業結構升級等方面的作用。
3、培養現代農民,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武裝農業
(1)大力開發農民人力資源。農業現代化主要取決於農民的能力和素質,一個懂得並精通運用土壤、植物、動物、機械的科學知識的現代農民,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產出豐富的食物。應全面培養農村學生,使得被升學淘汰出局的學生,不會成新一代有文化無沒生存技能的“科盲”。應把教育和和農業相結合,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使縣域今天的教育成為明天的經濟。
(2)讓更多的農民特別是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年輕一代農民願意務農。首先,提高農產品價格、控制農業物資價格、控制流通領域的價差、給予農業物資生產企業優惠的稅收政策;其次,設立農村房屋建設規劃機構,設計節能、美觀而又整體佈局合理、節省土地資源的新型農村住宅。這樣靠縮小農業與其他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等來吸引年輕一代農民願意務農。
(3)引導“對口支援、扶貧搬遷”促使農村人口集中;建基礎設施,拓寬農民的視域。思路決定出路,啟迪民智是山區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要通過配“小網咖”、建“農家書苑”、設“農民教室”、開“農業專欄”等途徑啟迪民智;要使富平原村與深山村自願“1對1”結對,對口支援。深山農戶生產隊,集體遷入富平原村,平原村開發騰空的深山村。政府將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到人煙稀少的窮鄉僻壤,是一大浪費。“愚公移山”改為“愚公搬遷”。
4、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挖掘水土氣候資源的增產潛力
大力開發利用閒置、半閒置的荒山、荒地、荒灘等,在充分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挖掘水土氣候資源的增產潛力。發掘多種創收渠道,能夠“農業損失工副業補、田地損失勞務補、種植損失養殖補”。飛播造林、種藥,發展“立體生態農業”。發展高效速生林果業、畜牧業、水產業、菌藥業。荒地育苗、山裡栽樹、木上植菌、地裡養禽、林間種藥;近山多鮮果,遠山多幹果,深山養牛羊,河灘養鴨鵝。養殖一些可伴生、序生、促生的動植物。木材、水果、乾果、藥材、禽類、菌類食品等等這產品等,市場短缺現象相對突出。這種供求之間的落差必將成為一種拉動農業開發的強大勢能。閒置、半閒置的自然資源與閒置、半閒置的勞動力相結合,生產出的產品又是社會所欠缺的,這就是農業開發的前途。這樣的開發,充分發揮地理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緊緊圍繞“菌、藥、果、石、林、水”做文章,美化了環境又治了富。
(二)不斷創新政府體制、機制
1、構建規範化的村基層領導機構
“火車跑的快,要靠車頭帶”我國農民之所以貧困,除了自身素質能力外,與缺少高效有能力的經濟發展“領頭兵”、與無組織狀態的發展經濟有很大的關係。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國資金、人才不足的年代應運而生,在既定條件下,曾經發揮過一定的作用,可如今已不適應時代發展。低廉的村幹部工資是可為我國節約資金,可無為而治,低工資之下掩蓋的是高隱性收入。一方面是大量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是發揮不了作用的農民村幹部浪費著大量崗位。應清退農民村幹部,高薪養廉,構建規範高效的村基層組織。
2、完善人才配置制度
縣域缺乏哪種專業人才,公示給報志願的學生做參考。發揮市場經濟對人力資源的調節配置作用。福利待遇要適當向農村傾斜,調節人才流向村域。搶佔人才制高點,吸收高學歷人才,優化智力資源配置。組建“人才庫”、“智囊團”和“專家網”等思想庫。“思想庫”的優勢在於巨集觀與理論,政府的優勢在於微觀與實踐。二者結合起來,才會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決策,才能使“人才棋子在縣域這盤棋裡,各歸其位、各顯神通。”
總之,農業是山區縣域的經濟發展的基礎,使農業和工礦業、旅遊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以農產品加工業銜接第一、二產業,以旅遊業帶動第二、三產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著力推進,從而可實現經濟騰飛。
參考文獻:
1、閆天池.中國貧困地區發展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劉俊傑.縣域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淺析融資擔保在大連漁業金融發展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