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研究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貨幣政策是一國巨集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銀行的政策指令是通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實現經濟過程中各中介變數的連鎖反應,並最終引起實際經濟變數變化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社會融資規模分析 》

  提要:

  201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社會融資規模的概念,用於衡量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援的總量;2011年1月,中央銀行以社會融資總量為指標度量社會融資的規模,強化貨幣總量對實體經濟的引導作用。本文選取2002~2015年央行公佈的社會融資總量月度資料,以實證分析方法,論述社會融資規模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從而進一步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

  社會融資規模;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有效性

  一、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理論基礎

  20世紀50年代末期及60年代初,美國的經濟學家格利和肖提出了廣義金融中介機構理論。第一,他們認為在研究經濟的執行過程中,金融中介機構不僅僅包括商業銀行,還應該包括各種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並且金融機構可以利於節約交易成本;第二,商業銀行和其他非銀行機構在信用創造過程中具有相似性,都可以向實體經濟提供資金,在這一點上二者並沒有區別,由此得出,在中央銀行巨集觀調控國民經濟時,不僅僅只侷限於對商業銀行的控制,還應該加強對其他金融機構信貸的控制,並且實施貨幣政策時,也要關注非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融資量,才可以真正地發揮貨幣政策效力,才能夠促進貨幣政策更加有效;第三,他們首次提出了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概念,並且將金融中介分為銀行業和非銀行的金融中介,銀行和非銀行機構在進行信用創造時也創造了自己獨特形式的債務,雖然形式不同,但是對實體經濟提供資金的支援是沒有本質區別的,所以貨幣當局應該對非銀行的金融中介進行有效控制,才可以促進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提高。傳統的貨幣供應量、信貸規模等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中央銀行進行貨幣政策的操作需求以及進行巨集觀審慎的要求,我們應該立足於整個金融體系制定貨幣政策,這就需要有個經濟變數可以較為全面地體現社會所獲得資金的總量。社會融資總量就是我國根據現今的經濟形勢,做出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改進,這一指標可以較為全面地描繪出實體經濟從金融系統中所獲得的總體資金總量。

  二、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有效性實證分析

  一資料選擇、處理。社會融資總量這一指標選取本外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企業債券、保險公司賠償和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這幾個指標相加得到,由這幾個指標相加得到的數值可以近似的代替社會融資總量,由於各個指標均可以得到當月發生額,相加之後便可以得到社會融資的當月流量資料,其中本外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資料來源於中央銀行網站,企業債券資料來源於中國債券資訊網,保險公司賠償來源於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資料來源於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所選取資料樣本的區間為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資料為月度資料,用TSF1來表示,將月度資料進行季度相加取平均值就得到了社會融資總量的季度資料,用TSF2來表示。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以CPI和GDP來表示。經濟增長通常指的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裡,一個國家的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用來體現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在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誌,我們用GDP來衡量經濟的增長,以GDP作為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所選取資料樣本的區間為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資料為季度資料,資料來源於WIND資訊。由於所選取的資料都是時間序列,都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和異方差性,為了消除季節的影響,首先對資料進行了X11季節調整方法進行季節調整,調整後的資料用表示;為了消除異方差,將資料取對數調整後,得到的指標用來表示。

  二平穩性檢驗。對四個變數進行一階差分,然後通過單位根檢驗來分析每個變數的單整階數,單位根檢驗是要根據樣本資料值和臨界值,只要有一個拒絕單位根,則可說明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如表1所示。表1可以看出,各變數的水平值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而他們在一階差分後,都變成了平穩的資料,這樣就有利於保證下面所做的實證在結果上具有的真實性;並且LGDPsa、LCPIsa、和LTSF2sa是一階單整,即資料都為同階單整,那麼便可以使用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各變數之間的長期均衡關係。

  三協整檢驗和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本文采用的是Jo-hansen方法對多變數之間的協整關係進行檢驗。利用Johansen方法可以得出兩個檢驗統計量: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徵值統計量,我們採用這兩種方法分別對LCPIsa和以及LGDPsa和LTSF2sa之間的協整關係分別進行檢驗,如果可以得到這些變數之間存在協整關係,那麼從經濟理論上便可以得到他們存在長期均衡關係的解釋,即便是經濟中實際情況是經常偏離均衡關係,但是這種偏離不過是隨機和暫時的,並且對於這種長期均衡關係的認識,可以對我們掌握經濟規律以及制定巨集觀經濟政策都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對變數的跡統計量檢驗的結果表明:LCPIsa和以及LGDPsa和LTSF2sa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有一個協整關係,而最大特徵值的檢驗結果也表明:LCPIsa和以及LGDPsa和LTSF2sa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有一個協整關係。由此可以得出:社會融資總量和以及社會融資總量和都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係。由格蘭傑定理可知,相互協整的變數之間存在誤差修正模型,上文已經驗證了LCPIsa和以及LGDPsa和LTSF2sa存在一種長期的均衡關係,但是這種均衡關係在短期中也許會發生偏離均衡,因此在短期的非均衡的情況下,有必要分析LCPIsa和以及LGDPsa和LTSF2sa之間的關係。我們用VAR分別對LCPIsa和以及LGDPsa和LTSF2sa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並對模型的迴歸結果如下:上式中ECM是誤差修正模型的誤差修正項,從上式中可以看出,當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受自己的上期水平影響比較大,當前一期物價水平增加1個百分點,當期的物價水平就會增加0.173個百分點,而當前2期物價水平增加1個百分點時,當期的物價水平會增加0.156個百分點,這都說明了,物價水平受自身影響比較大;當社會融資總量前1期變動1個百分點時,物價水平會變動0.0808個百分點,這表明在短期增加社會融資總量,可以對物價水平有一定的影響,可以促使物價水平升高,這也說明了社會融資總量和物價水平這一巨集觀經濟指標具有一定的相關程度,並且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即通過控制社會融資總量,可以控制物價穩定,從而達到促進幣值穩定的目的。

  三、結論

  通過對社會融資總量的理論研究以及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社會融資總量在理論上滿足了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條件:在可測性上由於內涵明確可以迅速收集到資料資料;在可控性上由於各指標可以獨立控制,並且本外幣貸款、信託貸款可以由銀行監督委員會進行監督控制,企業債券、非金融機構企業股票融資由證券監督委員會監督,而保險公司的業務受到保監會的監督控制,形成了一行三會的監管局面,從而保證了社會融資總量具有很好的可控性;從相關性來看,社會融資總量與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CPI的經濟指標的相關係數都比較高,保證了和主要的巨集觀經濟指標有較好的相關。在實證研究中通過協整檢驗、格蘭傑因果分析以及迴歸分析,得到社會融資總量與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以及國民生產總值具有很好的相關性並且對其都有影響,由此可以得出社會融資總量對促進幣值穩定以及經濟增長都有很好的作用,因此社會融資規模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有效的。

  主要參考文獻:

  [1]盛鬆成.社會融資總量的內涵及實踐意義[N].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網站,2011.2.17.

  [2]封思賢.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5.

  [3]李海濤,趙鍇.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兩難選擇[J].經濟縱橫,2007.7.

  篇二

  《 利率市場化與貨幣政策有效性探討 》

  摘要:

  當前我國正值金融改革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順應漸進式發展的趨勢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基於利率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影響作用,構建時間序列資料模型來測定利率市場化與貨幣政策有效性之間的關聯性。迴歸結果顯示,從長期來看不完全的利率市場化將阻礙貨幣政策有效性地發揮,由此提出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程序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貨幣政策傳導;貨幣政策有效性;實證分析

  一、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主要作用途徑

  第一,利率傳導途徑。隨著凱恩斯《通論》的面世以及巨集觀經濟分析模型IS-LM模型的建立,使得利率傳導機制正式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該理論認為,在貨幣政策傳導中,利率發揮著中間樞紐的作用。擴大貨幣供應量導致較低的實際利率,從而增加投資,最終導致產量增加。涵蓋消費和投資兩個層面的該傳導過程是對實際利率水平到總產出的作用過程的擴充。

  第二,信貸傳遞途徑。伯南克研究顯示,在貨幣政策傳導的過程中,信貸途徑的傳遞也可以對國民生產總值產生作用,即便沒有通過利率傳導途徑的作用。信貸傳導的基本途徑可以表示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擴大貸款供應引起投資的增加,並最終擴大總產出。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前提下,信貸傳遞渠道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資產價格傳導途徑。莫迪利亞尼對此傳導渠道提出了新的觀點,作出新的詮釋。他們對資產的相對價格與真實經濟間的相關性做出了突出解釋與說明。資產價格傳遞的基本途徑再次可以表現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帶來實際利率的下降,從而導致資產價格下浮,帶來投資的增加,最終增加總產出。第四,匯率傳遞途徑。該匯率傳導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貨幣政策的使用會調節一國的利率水平,進而對匯率產生衝擊,匯率的變動帶來一國貿易的改善或惡化,從而對一國的產出水平帶來影響。它的基本傳遞途徑可表示為:擴大貨幣供應量會降低實際利率水平,進而導致匯率的下降,從而減少淨出口量,引起總產出的增加。

  二、利率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2012年6月8日,存款利率首次上浮,利率市場化改革因開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而發生了本質的進展。貨幣政策利率渠道的傳導過程為:貨幣政策的作用對市場利率水平產生影響,進而帶來消費和投資經濟主體行為的變動,從而最後引起總產出的變化。從這個傳導過程來看,要想使利率傳導渠道發生作用,對貨幣供應量進行的調節必須要能影響到真實利率,實際利率的變動要能進一步影響市場以及消費和投資,最終影響社會總產出的調節以使貨幣政策在這一過程中逐步顯現出效果。央行要想有效的影響真實利率,需要有一個發達的成熟的貨幣市場,使得央行制定的利率能夠充分地反映市場的供求關係。從長期來看,當央行存貸款利率發生變化時,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也會相應出現波動,並且二者波動的總體趨勢相同。但是短期內,就幅度與頻率來看,後者的波動性要遠遠高於前者。同業拆借利率的波動並不總是與央行利率保持正向一致的波動趨勢,很多情況下它與央行利率的波動呈反向相關關係。從二者波動的差異性可以看出長期內,央行利率的調節能夠一定程度地反映真實利率,但在短期對真實利率的影響力則較弱。此外,從央行調節利率對投資支出帶來的影響效果來看,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利率傳導過程不通暢。

  三、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分析

  1.變數選取和資料整理巨集觀經濟變數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進行衡量,貨幣政策調控則選取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利率LR、狹義貨幣供應量M1、外匯儲備FR三個變數。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利率表示貨幣政策的價格調控工具,狹義貨幣量則代表貨幣政策的數量調控工具。而間接採用外匯儲備而非人民幣匯率本身來衡量是因為人民幣匯率受到過多的政府管理,無法充分反映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全面情況。而外匯儲備的波動卻更能反映我國在與外國貿易往來以及經濟交往中,匯率實際水平變動的情況。基於2003-2013年的資料,運用Eviews7.2軟體,採用ADF檢驗法,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法,Johansen協整檢驗法和誤差修正模型ECM,最終建立了一年期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對國民生產總值的協整方程。在建模時,原先的資料採取對數變化的處理形式以消除異方差對建模的影響。

  2.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檢驗過程

  ⑴單位根檢驗。對DLGDPSA、LR、DLM1、DLFR四組資料進行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結果如下:

  ⑵因果關係檢驗。通過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方法來檢驗LR、DLM1、DLFR與DLGDPSA之間的因果關係。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驗結果表明,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利率、狹義貨幣量和外匯儲備與國內生產總值資料序列之間的因果關係均成立。⑶協整分析。協整分析研究的是變數之間穩定的一種動態的長期均衡關係。本文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表3的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資料序列之間存在著標準化協整關係,其表現見公式1。如公式1所示,一年期貸款利率每變動一個單位,將分別引起國內生產總值當期變動0.8390個單位,滯後2期反向變動0.8459個單位。這種結果表明,利率的上漲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減緩作用且通常二者間的變化存在一定時滯。在我國的貨幣政策中,利率的上升在同期會對經濟的增長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在滯後2期時,利率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又迴歸到與原本的經濟理論相符合的狀態。當貨幣供應量變動一個單位時,滯後2期、3期和4期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分別變動0.1675、0.1662、0.1012個單位,這表明,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正相關關係在於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外匯儲備每增加一個單位,將帶來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1756個單位。⑷誤差修正模型。通過以上協整方程的建立,我們得出協整方程來表示這些變數之間的長期均衡關係,但是從短期來看,變數間的關係可能會失衡,因此,為了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模型的精確度,可以建立有約束的向量自迴歸VAR模型,即誤差修正模型。將協整方程公式1的殘差序列作為誤差修正項以校正殘差序列,令ECMt=u,來建立相應的誤差修正模型,如公式2所示。公式2直觀地表明瞭短期內變數波動的影響。在短期,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利率、貨幣供給量和外匯儲備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與長期保持基本一致的關係。反映在誤差修正係數的大小調整,從長期均衡偏離模型。從係數估計值反映出系統調節模型至均衡狀態的能力強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模型短期波動偏離了長期均衡的情況下,系統會憑藉0.9%的強度大小使非均衡狀態經過調節迴歸到均衡時的狀態。

  3.實證結論

  第一,2003至2013年,我國貨幣政策的運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從國內生產總值這個被解釋變數與多個解釋變數間的正向相關變動可以看出;

  第二,從長期來看,貨幣供給量M1與經濟增長GDP間有著均衡且穩定的關係,滯後2期、3期和4期的長期彈性係數分別為0.1675、0.1662、0.1012,表明長期中貨幣供應量每增加1%,滯後2期、3期和4期的國民生產總值將分別增加0.1675%、0.1662%和0.1012%,說明在長期中貨幣供應量的增加為有效的貨幣政策的實施;

  第三,從長期來看,國內生產總值對一年期貸款利率的彈性係數為0.8390,說明利率當期便能對經濟的增長產生正向影響。這種異常情況的發生可能是由不完全的利率市場化造成的。貨幣政策調控中使用的利率並非完全市場化的利率,其波動仍受到較大程度上的政府管制,導致當期貸款利率的降低無法促進經濟增長;而在滯後期,利率水平的變化對GDP的影響又迴歸到正常且這種迴歸程度正好修正了當期的不合理情況。因此,要想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務必努力推進利率市場化的程序。

  四、政策建議

  第一,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得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分權”得以實現。將政府作為調控與領導的主要載體,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促進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間的良性交流,協調各部門的利益關係。央行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及信貸規模的調控模式應當經逐步過渡而達到貨幣市場價格調控模式。銀監會、保監會和證券會也應當形成貨幣市場的監管框架,來共同推進貨幣市場的發展。

  第二,充分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優勢,彌補我國貨幣市場建設起步晚的劣勢。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經驗表明,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需要一個強大的基礎經濟制度為支撐。就我國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起步晚。作為市場基準利率基礎設施的貨幣市場,還需要加強對市場參與者、資訊透明度的有效監管。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貨幣市場在技術上提供有效的支援。

  第三,規範貨幣市場產品的宣傳,增強貨幣市場的公眾認知度。要想發揮市場基準利率在貨幣市場中的引導作用,一方面,應完善市場資訊機制,便捷金融機構專業人士以及相關研究人士獲取研究資料的途徑。另一方面,應加強引進與培養貨幣市場的專業人才,進而使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第四,適時建立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為利率市場化提供良性競爭機制。在經濟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必將帶來一系列改革的實施,各金融機構為了提升自身實力與競爭力也必將進行相應地整改以優化制度、擴大盈利,他們之間的競爭也因此而日益激烈。作為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金融部門的關鍵支撐,適時建立合理可行的金融市場化退出機制逐漸發展成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政策框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小川.關於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111:54-56.

  [2]何東,王紅林.利率雙軌制與中國貨幣政策執行[J].金融研究,201112.

  [3]戴國海,陳滌非.中國利率市場化的巨集觀效應研究[J].上海金融,20119.

  [4]羅良文,雷鵬飛.利率市場化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J].經濟問題,201110.

  [5]萬荃,孫彬.利率市場化改革:比較與借鑑[J].當代經濟研究,20125.

  [6]林松.當前我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選擇偏好分析[J].商業時代,201135

有關推薦:

貨幣政策影響畢業論文
貨幣政策效益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貨幣政策研究畢業論文
大專金融貨幣政策分析畢業論文範文
貨幣政策影響畢業論文
貨幣政策效益畢業論文
貨幣政策研究論文
動畫藝術研究畢業論文
語言藝術研究畢業論文
廣播電視編導研究畢業論文
金融研究畢業論文範文
公共政策本科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