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初探
關鍵詞: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培養目標
管理會計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中發揮著直接重要的作用,它直接來源於企業的實踐活動,而企業實踐活動的發展變化遠比學術理論的發展變化迅速和複雜得多。這就要求管理會計教育必須面向企業實際需要,探索出一條培養企業管理所需相應專業人才的正確途徑。如何培養適應現代化需求的應用型管理會計人才,成為當前管理會計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管理會計人才需求的新特點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企業經濟主體的多元化和內部管理活動的多元化,促使我國管理會計實務工作對相關專業人才需求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對人才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呈現兩極化趨勢。一方面是,對於高中畢業生進行初級技能培訓,以滿足基層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具有廣博精深專業技能、知識,且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管理會計高手”,以便於結合企業內外部環境因素,幫助企業管理決策層解讀和高效利用會計系統已生成的資訊。
(二)管理會計人員工作表現形式出現泛會計化和非會計化兩種趨勢。即傳統上不參與會計工作的人員(如CEO、中層管理人員、一般員工等)開始做一些會計基礎工作(例如,倉房保管員負責登記的入、出庫單),傳統上的會計人員卻開始為企業的計劃、預測、決策、日常成本管理獻計獻策。
(三)管理會計知識對管理諮詢越來越重要。知識經濟條件下,計算機和網路的普及大大減少了會計核算的工作量,使得會計工作重點由核算轉變為對會計資訊的分析和財務管理,實現會計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轉變,管理諮詢作為未來會計專業發展方向,諮詢公司作為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場所之一正在悄然興起。
(四)知識結構要求體現多元化。由於社會專業分工的客觀存在,決定了教育領域中專業設定的必要性,決定了所培養出的人才必須具有一定的專長。同時,經濟環境的變遷要求管理會計專業人才應掌握管理學、經濟學、財務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財務、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計算機技能、職業品行、人際關係、獲取資訊以及分析和決策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敏感的職業判斷力和持續發展的潛能,即實現“通才+專才”的完美結合。
(五)專業素質能力要求高。現代經濟條件下要求管理會計專業人才應是具備一定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思想素質好、認知能力強、富有創造性、知識面寬、理論基礎紮實。
二、我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現狀評價
正如上文所述,人才的培養應該與社會的客觀需求相匹配,社會經濟生活需要我國的管理會計人才實現專業化和職業化。目前,我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主要通過高等院校的職業教育和後續教育來完成。從我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現狀可以看出,我國管理會計教育發展緩慢,作為培養未來管理會計專業人才主要方式的高校職業教育已經滯後於我國經濟的發展,而社會後續教育尚未形成規範化和完整體系,即我國的目前教育現狀和教育規模均無法滿足社會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
(一)我國高校職業教育,主要涉及管理會計教育本身問題及其教育環境兩方面
1.管理會計教育本身,主要問題是目前的應試教育、技能教育和制度準則本身教育,具體表現為:⑴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後,會計教師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分析能力和整合方面的能力,而是運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造成師生缺乏互動、學生不僅不能主動發現和發掘問題,即使有問題教師也未必知曉並做出迴應,且教學過程中教師過於強調計算能力、而分析思維能力得不到重視;⑵選用教材陳舊,未能反映國外管理會計的創新;⑶課時偏少、課程設計不合理,平均而言,要完成大學本科教育並獲得學士學位,必需修完140多學分,其中40多學分屬於會計課程,管理會計課程安排不足4學分,不及會計課程學分的10%;⑷教學和研究脫離我國企業管理的實踐,教學內容不能反映我國管理會計的經驗、創造以及發展前沿的成果;⑸教學中過分追求對會計技能、制度準則和資料的掌握,忽略了人文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傳授,忽略了對財務報告和資料背後所掩飾的政治、經濟內容的揭示,忽略了對財務報告和資料生產、傳遞以及利用過程中所涉及的人類行為的解釋。
2.管理會計教育環境問題,主要涉及高校教育機構內部的組織模式、師資來源、人才培養形式,主要的問題是:商業化、地區化和分散化。具體表現在:⑴校級領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中層幹部有校級組織部門考核任命;⑵教師來源多為“近親繁殖”(即留校),師資質量、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發展受到一定製約;⑶學生錄取方式主要是統考統錄,考生不能自由選擇學校和專業;⑷高校作為傳播、應用和創造知識的地方,作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機構,正在受著商業利益的驅動而盲目的擴招,毫無節制的增班擴容;⑸在高校之外,一些公司、政府機構掌握的大量教育資源(如場所、裝置和經費)因沒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大量閒置、浪費。
(二)社會後續職業教育的“後勁”不足
後續教育是繼職業教育之後人生最長的教育階段,成為一個人終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學科的發展雖比不上一些尖端學科,但我們可以看出現代會計學科已使許多傳統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受到挑戰,會計人員面臨知識更新的任務,知識更新就要求會計人員接受後續教育,以提高會計理論素質和水平。英美等經濟發達的國家,順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推行管理會計職業化道路,較早成立管理會計的專業機構,建立管理會計師的資格確認制度,建立《管理會計》、《管理會計研究》等專刊來引導本國管理會計專業人才的後續教育,成就是顯而易見的;相比之下,我國的管理會計後續教育中存在的不規範,尚未建立完整嚴謹的學習考核和資質認證體系,缺乏先進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已經影響和制約著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在企業管理中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三、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和思路
(一)確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會計培養目標
確定行之有效的培養目標是實施培養行為的前提。管理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總體上應該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接軌,與經濟發展的接軌,應該保障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同時,培養目標的確定有助於培養模式的建立與執行、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優化、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更新。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予以分析。
1.人才層次定位。在我國通過中考、高考的形式,把接收過基礎教育的人員劃分為不同的層次進行專業教育。從目前我國的“五大”專業教育層次(即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大學本科教育、碩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來看,大學本科教育正在向大眾化教育轉移,培養目標定位在具有較為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並具有一定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與此相應,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層次定位應是管理會計專業人才,而非傳統的管理會計高階人才;而研究生、博士生以及社會後續教育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以開展企業管理活動、具有會計理論和實踐經驗,具有管理和會計及相關學科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調研、職業判斷和發展潛能的管理會計高階人才。
.職業崗位定位。針對加入WTO之後,對各類專業人才的知識層次、能力素質的新要求,目前高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崗位定位應是本專業的學生能在工商、金融證券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等部門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的應用型專業人才;而後續教育的崗位定位應是接受再教育的人員能在企業等相關單位從事較為複雜的管理會計實務工作和教學、研究工作的高階專業人才。
3.知識結構定位,從管理會計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來看,一是掌握管理學、經濟學、財務與金融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二是掌握財務、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三是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資訊獲取以及分析和解決財務、管理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四是熟悉我國有關財務、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有關的國際法規和國際慣例;五是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六是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特別要能適應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七是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追求新知識的熱情和習慣,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調查研究能力,有職業遷移的智慧基礎,有持續發展的潛在能力;八是瞭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綜合以上分析可見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確定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理財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富有創造性,對未來複雜多變的企業管理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在工商、金融企業、單位從事內部經營和管理決策的工商管理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改進建議和思路
1.創造管理會計教育新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
(1)建立起專門的具有權威性的管理會計專業機構,專門負責管理會計師的考試和後續教育工作,創辦管理會計學術刊物,釋出管理會計的公告或指南、制定管理會計準則,開展案例研究,加強同企業的緊密聯絡,組織、協調和指導我國研究和應用管理會計的具體工作;
(2)改進高校組織機構,從更廣泛的領域中聘請社會知名專家學者,從事學院的教學與管理工作,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管理會計前沿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發揮專業人士的領導能力,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而且高校可以充分使用他們的社會號召力,提高學校的聲譽和籌集教育經費;
(3)限制本校畢業生留校任教,做好會計教師的聘任、續聘工作,建立教師教學評估體系和教師自由流動、進行學術交流的機制,在教學和科研上給與肯定、鼓勵和扶持;
(4)參照國際慣例,廣泛推進管理會計師的資格確認制度,同時高校的會計教育應進行適當的改革、增設相應的科目,應儘量為學生提供寬鬆的學習環境,允許學生在入校試讀一段時間後,自主選擇所學的專業,以利於早出人才;
(5)建立《管理會計理論和實務》等專業刊物,組織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開展管理會計實務的探討,加強管理會計師的職業化宣傳;
(6)建立一個健全的綜合人才評價體系。內容包括職業勝任知識和能力的測試和職業經驗的評判兩個部分。由國家職業資格鑑定機構、省級以上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開辦管理會計專業的高等院校三方分工考核管理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以及公共知識等相關學科知識掌握狀況;
(7)教育部門應儘快對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單班規模做出規定,班容量過大,將會直接影響授課效果;
(8)政府教育部門牽頭,以高校為中心,整合教育資源,避免資源的閒置、浪費。
2.結合會計教育整體改革的步伐,積極改進管理會計教育本身。
(1)鑑於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本質上的差異以及社會對管理人才要求的特定性,逐步消減4年本科的招生人數,加大本碩連讀、學制5-6年、且能明確專業方向的高階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可以發揮高職和技校的一部分教育資源,培養進行資料處理的低層次人才;
(2)著力構建現代人才培養模式。要以“夯實基礎、拓寬知識、強化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激發潛能”為原則,構建“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為核心,以知識教育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堅持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堅持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3)本碩連讀畢業生一部分可進入實務界工作,另一部分畢業生可攻讀博士學位,並確定自身的發展目標:是應用型或是理論研究型,以便於理論與實務的完美結合;
(4)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開展計算機網路教學,利用現代科技(錄音、錄影、投影、電視、語音實驗室、衛星傳輸等)進行教學。同時,要開發各種教學軟體,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21世紀的管理會計教學方式、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啟發式、研討式、案例教學等方式將更多的被使用。課堂教學要以引導啟發、問題研究、討論為主,系統闡述為輔,從而充分調動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要加強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加強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的針對性,以理論聯絡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選題方向,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5)本碩連讀教材的編著、設計應以問題而不是以制度規則為基礎,適度增加案例特別是中國企業案例,體現人文精神和職業道德,博士教材中應加入關於方法論的課程;
(6)開設哲學社會科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文化學、行為學等)課程,為財務報告和資料的分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葛家澎,等。中國會計學會重點科研課題文集[C].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2]張鳳林。從IFAC對會計職業資格承認的建議簡論我國的會計教育改革[EB/OL].中國會計視野。
[3]李心合。論會計教育目標[J].會計研究,1998,(3)。
[4]黃享苟。會計教育目標研究[J].財會月刊,2006,(5)。
管理會計在我國實際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