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案例模式分析報告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1日

  案例分析是現代企業瞭解市場行情,制定營銷策略的一種重要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去年最火的8210礦泉水,你今天還好嗎?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借用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開篇來寫8210礦泉水再好不過了。

  依稀記得去年這個時候,8210礦泉水如一夜春風般地在行業“串位”出來,號稱經銷商大會簽下26億元訂單,可謂春風無限。身邊有幾個朋友也參與其中,當時在北京會展中心舉行的盛大新品上市活動我也剛好在現場,確實很震撼。林志穎傾情代言,可謂風頭正熱,加上強大的全球演唱會陣容,讓礦泉水市場頓時眼前一亮。真可謂一出場就亮瞎了很多人的眼,也讓很多經銷商成為了“落網之魚”。

  當時有朋友問我,怎麼看8210時,我直接回復說不看好。可是還沒有等我說完,他就開始跟我說這個水有多麼多麼的好——是來自遠古火山岩的小分子水;而且包裝時尚、價格公道——3塊錢的價格比恆大冰泉看起來更公道,可以說是站在恆大的肩膀上去做的水產品;加上強大的推廣,這樣的產品怎麼可能不成功。於是我問:8210是什麼意思?他說是發現封存於火山岩層中水齡達8000年罕有的珍稀水源,這處水源蘊育在1.3億年前的火山岩層下,經國土資源部檢測,封存火山岩層水齡8210年±270年,因此定名為“8210”。好吧,這是封存了8210年的中國好水,你確定不會被認為是來自海拔8210米高原的世界好水?

  久經沙場的老經銷商掉入了“溫柔的陷阱”

  事實是經過一年的運作,號稱要超越恆大冰泉的8210,並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成功。以至於一位經銷商朋友,在南京秋糖聚會上還心有不甘地跟我說,當時是衝著林志穎的演唱會帶動水銷售去的,可惜計劃中的全球20多場巡迴演唱會沒有實現,要不然就不會虧這幾十萬塊錢。他認為是因為大閱兵不讓搞群體活動,使得林志穎的全球巡演活動的推進不下去。其實,當時我真的很想跟他說,像8210這樣的產品,來勢洶洶去勢必然也“凶凶”。

  首先就其看中的演唱會帶新品銷售來說,看起來很新穎,但是這基本上是空中樓閣,這說明他們壓根就不知道一場演唱會需要多少錢來組織,需要組織多少資源,這哪裡是一個廠家可以執行得下來的!任何一場演唱會,如果沒有500萬的營業收入,基本上就是賠錢買吆喝。更何況全國搞二十場多,這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一屆好聲音大賽,楊坤拉人說自己要在全國搞38場演唱會,還大肆許諾學員可以參加他演唱會,結果怎麼樣呢?沒有搞幾場就偃旗息鼓了。說白了,就是根本不懂演唱會經濟。我們曾經給一個百億企業策劃,想聯合明星在全國搞巡演,經過測算後只能作罷,因為費用根本支撐不了。一個成熟的企業尚且支撐不了這樣的活動,一個剛剛推出來的新品,又怎麼可能完成這個目標呢?

  所以,全國巡演搞演唱會拉動市場銷售,從時間和空間上不可能實現,更重要的是從經費上支撐不了,即便拿錢可以砸出來,但是明星也是人,哪裡吃的消每個月在全國這麼折騰啊。因此,說白了就是企業“忽悠”經銷商的把戲,讓經銷商多打款,等實現了鋪貨率和銷售額,再給你舉辦一場演唱會。

  大多數經銷商都是這樣“被忽悠死”的,這聽起來實在太搞笑了。難怪有人說忽悠就是生產力,確實是!如果沒有這麼大的忽悠,像我朋友這樣一位久經沙場的老牌經銷商,怎麼可能掉入8210這個溫柔的陷阱裡去呢?全中國那麼多好產品,因為不會“忽悠”他都沒看上。

  產品的“根”不對,一切都白費

  那麼很多人會問,8210真的是錯在由於國家閱兵造成的無法舉辦演唱會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就在2016年繼續完成這個未竟的事業,企業不認輸、經銷商不認輸再來一次就行了。大家繼續打款進貨,站在恆大冰泉失敗的基礎上去走一條3元礦泉水的成功大道吧!

  但是我之所以敢在8210一出來就說不看好,一是由於我太瞭解礦泉水及純淨水市場了,二是太熟悉品牌的規律,因此敢這麼武斷地去判斷新品的成敗。

  從8210的整體運作來說,這是一個策略相當不徹底的產品,因此註定了其今天的命運,只不過沒有想到會這麼快。

  首先8210錯就錯在品牌命名上。既然你要做3元價位礦泉水市場上的領導品牌,成為崑崙、5100、恆大冰泉等3元以上價位的高階水市場和農夫山泉、康師傅、怡寶、百歲山等3元價位以下中低端瓶裝飲用水市場的接力棒。那麼在品牌命名上就不能像誰,否則你不可能成為自己,你永遠也就是別人的影子。事實上8210首先死在了品牌命名上,因為他太像5100了,但是又被5100完全矮化了。這樣的品牌沒有自己的高度,就很難成就自己的地位。8210你再怎麼說自己是火山岩封存了8210年的水,大多數消費者第一心智還是會認為你是來自海拔8210米的礦泉水吧!你不解釋,大家自然就會這麼認為。如果要再費精力解釋,那麼這是非常失敗的事情。

  然而朋友當時卻說:像5100才能夠賣得出8210的3元價位。好吧,既然你們認為這樣的品牌環境更有利,靠大樹可以靠出自己的價位,那麼我被你們的天真徹底打敗了!

  如果說8210品牌命名上的錯誤有點牽強,再來看看他們引以為豪發現的8210年的火山岩水的核心概念吧!說實話,這是極其扯的概念,較真地人會認為,流水不腐,你這個水都被火山岩封存了8210年了,還能喝麼?就像專家質疑娃哈哈富氧水一樣,水中含氧氣那麼胃是不是要穿孔了?不較真地人也不會信你這樣的忽悠,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試問地球上的哪一塊岩石不是歷史悠久的,你岩石層裡封存的水好,這個比阿爾卑斯山岩石過濾,長白山火山岩滲透出來的水高明不了多少,只不過是鸚鵡學舌罷了。所以,把封存了8210年的水作為核心買點,這簡直愚蠢到全宇宙無敵。

  一個不成功的品牌概念,不是因為它不夠獨特,而是因為它不夠值得人感知和信任。所以這根本上就是一個失敗的賣點,因此註定無法成功。

  再說它“天然微分子富礦水”的輔助概念,看起來給8210年的水找到落地概念,但是微分子水這個概念在2008年左右就被行家給玩爛了,央視還為此特別曝光了微分子水的概念純屬無稽之談。因此,8210品牌賣點都是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8210用事實告訴我們,建立在錯誤基礎上的錯誤方法註定是緣木求魚,只有在錯誤的道路上,找到正確的方法,才能夠成功。

  名字錯了,概念錯了,但是我們有林志穎,我們有全球二十多場巡迴演唱會,我們還有央視高空轟炸。火山岩封存的8210年的微小分子富礦水,多說幾遍別人就會相信了。但是,我想問,8210是哪裡的水?做高階水基本上都是水源決定了身段。農夫山泉之所以能夠做成礦泉水裡的老大,因為它已經用了十幾年時間教育消費者,強調水源。掌握水源,才能掌握未來。這是瓶裝水行業不可逾越的底線,什麼小分子、微分子,都不能離開水源這張底牌。

  8210是哪裡的水呢?是來自廣西長壽之鄉巴馬?還是來自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亦或是來自長白山的世界三大好水產地?回答是:我們是來自河北邯鄲永年縣!全中國的人都知道河北汙染最大,說邯鄲盛產很好吸的pm2.5全國人民還會相信,說邯鄲盛產中國好水,連邯鄲老百姓都要笑了。所以從礦泉水的產地來說,你很難說邯鄲這裡的水有多麼好?說8210是封存了8210年的微分子富礦水,我們姑且信你,但是說一個來自重汙染城市的水是中國好水,全世界的人都要醉了。

  長壽之鄉太極水,落地的概念才能成功

  所以說,8210礦泉水為什麼僅僅一年時間就淪落到今天的地步,可以說是從品牌命名到品牌概念,從產品產地到營銷手段,犯了一個又一個錯誤。雖然,產品本身特色很突出,產品定價貌似合理,產品口感也不錯,推廣也很系統,但是產品的根不對了,一切都不對了。

  其實當時我就給朋友建議說,邯鄲永年是長壽之鄉,也是太極之城,8210可以走得更落地一點,也還是有機會的,比如做成中國功夫水,把長壽和太極文化融入其中,太極和長壽因水土而滋潤,道理也能夠說得通,打造成“南有巴馬北有永年”的長壽鄉礦泉水概念,融入太極健身文化和功夫茶文化,專注一款養生功夫水,激發內體潛能和生命活力的概念,或許會更落地一點。而且在產地上一定要去邯鄲化,只講永年縣會更安全一點。這樣讓消費者通過長壽鄉和太極文化,認同這款水,這樣會更容易成功。

  8210給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做任何產品出發點一定要是好的,然後才能夠有所圖謀。在網際網路時代每一個商家都是透明的人,對消費者來說你沒有什麼祕密可言,所以任何所言一定要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基礎上,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否則只有唾棄和拋棄。消費者主權時代,唯有可信才能主導市場!

  二:

  華為:實現“二次替代”的競爭優勢

  隨著通訊裝置市場的飽和,華為提出了“雲管端”戰略,進入更加遼闊的“雲”世界。“雲管端”的立體結構,幾乎涵蓋了未來網際網路的所有領域,既有巨大空間,同時也使華為置身於不同以往的競爭領域。競爭對手“友商”不再僅僅是愛立信、諾西、思科、北電等“老夥伴”,而是谷歌、亞馬遜、IBM、蘋果等IT巨頭。

  按照任正非的說法,華為可以做“管”上的“鐵皮”即“雲”體系中的通訊和網路部分;而最近華為宣佈開發“超寬頻”產品,就是在“管”上發力的一個標誌。在“端”的層面,華為手機在“海思”晶片的助力下,價值鏈更有優勢,戰略迴旋餘地更大,也有利於顧客體驗的創新。目前已進入全球手機第一陣營,未來將會和蘋果、三星展開波瀾壯闊的“三國殺”。“榮耀”手機獨立運作,為未來面向年輕消費人群、拓展消費類電子市場開闢了通路。

  華為是一家有“野心”戰略抱負的企業,在“雲”的廣闊舞臺上,未來很有可能成為耀眼的明星。此外,華為正在開闢新的戰場,開始進入與網際網路相關的新能源領域。

  國內市場的“第一次替代”

  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華為以及同期崛起的“巨大中華”巨龍通訊、大唐電信、中興通訊、華為技術中的其他企業,都是從國內市場起步的。當時國內通訊裝置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以數字程控交換機為例,國內市場上沒有國產產品,全部是進口貨美國、歐洲、日本等國的產品報價非常高。

  華為創立後不久,不滿足於低端產品的代理和仿製,集中力量甚至孤注一擲地主攻數字程控交換機,並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取得突破,既贏得了市場空間,也迫使國外進口產品大幅度降價。除數字程控交換機外,華為後來陸續開發的網路通訊產品比如路由器等,也基本上是按照“模仿——創新——替代”的路徑在國內市場逐漸取得優勢的。

  國內市場上對國外產品的替代,我們稱之為“一次替代”。這種“替代”對於後發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是後發經濟體實現工業化、追趕發達經濟體的必由之路。如果在主要的產業都實現了這種替代,則民族工業體系基本形成。綜觀我國工業部門,通訊裝置領域的替代是最成功的,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政策的作用對民族工業予以一定的保護,另一方面是因為以華為為代表的一批市場化程度高的企業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比之下,民用汽車的進口替代是最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非市場化的方式向外資開放市場並保護原有國有汽車製造企業向外資企業開放了市場但並沒有真正換來技術;通過強制外資汽車企業與國有汽車企業合資,保證了後者的“管制紅利”,但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沒有發育起來。一定程度的壟斷推高了產品價格,影響了消費者利益。而民營汽車企業一直處於“邊緣化生存”的狀態。

  可見,沒有真正的市場競爭,就不可能有產業的發育和壯大。目前,在裝備、材料、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國內市場上的進口替代正持續發生。

  國際市場的“第二次替代”

  當華為在國內市場已有一定地位和優勢、人力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及時將戰略重心轉向國際市場,將“替代”的故事在國外又上演了一回。只不過這回滲透進入了國外產業巨頭的市場領地。如果說本土市場上的“一次替代”有賴於與地緣相關的因素和條件的話,那麼“二次替代”才真正見證了企業的競爭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二次替代”從不發達國家市場轉到發達國家市場歐洲時,“替代”的內涵有所變化:長期由國外品牌佔主角的部分高階市場開始出現鬆動。這與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有關,因為國外老牌運營商也在壓縮投資,尋找價廉物美的新興裝置及系統供應商。從這個意義上說,衰退週期對於華為這樣的挑戰者來說,或許具有一定的正向意義。

  朋友們一定會問:華為怎麼能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實現“兩個替代”?“替代”背後的原因、理由是什麼?我認為,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和競爭優勢:產品性價的優勢,客戶導向的技術創新優勢和客戶關係管理優勢。

  不可抗拒的產品性價的優勢

  華為作為後發的挑戰者,總體上說屬於技術的學習者和消化者不排除某些方面技術領先,其優勢主要在於“客戶效用”和“顧客代價”產品價格加上交易成本,以前者為主的比值。直白地說,即在產品效能滿足客戶基本要求,與國外競品接近、相當甚至區域性有所超越的情形下,價格更具競爭力。相對於“高高在上”的國際主流品牌,華為的做法基本上屬於“破壞性創新”。

  通訊及網路產品的主要成本在於開發,其中的主要部分是知識型員工的勞動報酬按照經濟學的說法,這些產品凝聚了大量的智力勞動。華為產品價效比優勢的背後是知識型人才的價效比優勢。20世紀十年代,當大多數人對中國人口紅利以及勞動力資源優勢的認識限於低端勞動力時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大批加工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興起,任正非敏銳地發現,全球人力資源市場上,中國高階勞動力的優勢同樣巨大。

  首先是供給充分。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雖然廣受詬病,但自20世紀50年代大學院系調整後,工科教育相對完整、品質較高。中國擁有幾乎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工程師人群缺少的是高階創新型領軍人才。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20餘年時間內,國有企業及科研機構吸納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下降,大量民營企業對技術人才尚未重視,處於改革開放前沿地區的華為,無論是地緣還是待遇以及組織氛圍華為以“奮鬥者為本”,許多傳統國企以“人際關係”為本均有吸引力,吸納了大批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及年輕人。在這方面,華為與許多“草根”型的民營企業相比更有眼光、更有遠見在戰略思想上提出“人力資本優先增長”,在行動上也更加有力,甚至有“掠奪性”人才引進的說法。至今人們仍在傳說華為創業初期如何“壟斷”幾所郵電大學畢業生的故事。

  其次是“價格”低廉。20世紀末,我國工程師的平均報酬大體上是相當於美國、日本、歐洲成熟人力資源市場同類人員的五十分之一甚至高達百分之一。當中國工程師的月薪只有1000餘元人民幣時,歐美已達到數萬元折算成人民幣。這樣的人力資源市場為華為提供了獲取優質人才的良好條件,使華為可以通過利益槓桿、事業願景迅速積聚、增值人力資本。

  由於“”十年,中國大學基本上沒有招生,華為缺少有經驗的研發人員,也無法形成階梯式的技術團隊,只能重用“學生兵”,將一群稚氣未消、任正非眼中的“孩子”推到技術開發一線。天助華為,若干“天才少年”創立了奇功。這種將人才職業生命週期向前移動以及壓縮的做法,放大了人力資源成本優勢同樣的職位,華為用的是年齡較輕的人,人力成本相對於使用年齡較大的通常要低一些。

  近幾年來,我國工程技術人才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合格供給減少。大學擴招導致教育資源被稀釋,不利於教育質量的提升;優秀學生願意從事工程技術工作的比例減少;即使不考慮擴招因素,近年來大學教育品質令人擔憂風氣浮躁,教育倫理受到衝擊;新一輪的出國留學潮已然形成……其次是薪酬上揚。由於稀缺以及高房價、通貨膨脹因素,我國人力資源市場上,工程技術人員薪酬一路上升,和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我國部分發達地區“北上廣深”已經縮小至3至5倍。這一趨勢如果繼續下去,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將不斷縮小甚至消失殆盡。

  客戶導向的技術創新

  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創業之初技術基礎薄弱。唯有依據客戶需求,在應用技術層面進行創新,改進產品的區域性功能、“人—機”介面或者降低產品的執行、使用成本。這種做法的關鍵在於深刻、準確洞察客戶被忽視和漠視的願望,並在技術及產品上做出有針對性的迴應。當總體技術落後時,我們可以在理解客戶層面略勝一籌,以此牽引技術持續的、集腋成裘式的進步。這是追趕型企業成長的關鍵。

  下面列舉幾次華為創立以來,人們公認里程碑式的技術創新:

  第一次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CC08”交換機開發時,用光纖替代歐美國家普遍使用的銅纜,解決了中國農村市場遠端通訊網路建設和執行維護問題。

  第二次是21世紀初,華為針對歐洲客戶存在的機站選址困難、運維成本高等難題,開發出了“分散式無線基站解決方案”,機站及裝置可選址的空間範圍大大增加街道柱子、樓頂、過道、地下室、樓梯間等,建設費用及運維成本大幅度降低。

  第三次是近年來,華為根據中國三大運營商三足鼎立、分別建網且制式不一、快速迭代2G、3G、4G……的特殊國情,首創性地開發出“Single RAN”網路解決方案平臺——“一個網路架構、一次工程建設、一個團隊維護”,解決了運營商在網路佈局、建設、運維方面的不便、低效和困難,使運營商順暢、快捷地過渡升級到新一代技術,並節約了大量的成本。

  目前,華為在部分技術領域已成為全球領先者,正走在從“fastfollower”快速的跟隨者到“ICT領導者、客戶問計物件”的寬廣道路上。近20年來華為累計獲批專利近4萬件。據我一位在國家有關部門工作的朋友稱,華為的自主創新成果佔到全國所有企業全部成果的2/3。

  華為為什麼能超越大量的國內企業,真正實現了技術驅動呢?華為持續技術進步的原因是什麼呢?除了前面提到的人力資源優勢之外,主要的因素在於理念、政策的導向以及機制的設計。概言之,是關注長期成長及競爭要素的戰略行為所致。

  第一,從導向角度看,華為強調所有的新技術開發、應用,要注重“交付價值”即最終客戶得到的功能和利益。

  也就是說,不為技術而技術。行業內的領先企業,尤其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往往會陷入創新陷阱,即超越客戶的需求進行技術創新——這就是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所分析的“大企業失敗”的原因,也是任正非念茲在茲、嚴加防範的情形。在華為看來,只要堅持客戶導向的技術創新,加之靈活的組織形態和機制,就能避開“創新者的窘境”。

  第二,華為在資源配置上持續向研發環節傾斜和“壓強”2016年研發費用預期超過銷售額的10%;即便在創業初期條件艱苦、資金奇缺的情況下,也堅持向“技術”投資。

  華為在成長戰略上信奉“深淘灘,低作堰”,前一句指的就是企業即使在困難時期或是行業不景氣時,也要苦練內功,鍛造核心技術能力。而國內許多企業雖然大談技術導向,但需要真金白銀投入時就含糊、退縮了,顯現出“小生產”的“葉公”本色。

  第三,按照全球客戶資源的分佈以及研發人才的稟賦狀況在全世界範圍內設定研發機構。

  比如俄羅斯人數學好,那就主攻演算法軟體;法國人浪漫、藝術感覺好,那就主要研究設計美學……

  第四,將研發活動以及機構分層,將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產品技術分離開來,著眼於長期戰略和未來優勢,配置資源進行基礎性研究。

  大家都知道,華為有一個研究機構取名“2012”,源於一部災難性電影名,既是為了增強企業發展的危機意識,同時也寓指從人類社會未來生存毀滅角度探索解決問題的技術路徑。

營銷市場案例分析
營銷案例模式分析
相關知識
營銷案例模式分析報告
營銷案例模式分析
市場營銷案例環境分析報告
微信營銷成功模式分析與案例
品牌市場營銷案例策略分析
品牌營銷案例策略分析
營銷案例戰略分析
營銷案例效果分析
網路營銷案例策略分析
市場營銷案例特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