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策略研究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文化產業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展現出其作為 朝陽產業 的無窮魅力。把文化產業發展作為今後長期的國家發展戰略,已成為國際社會廣泛的戰略選擇和國際戰略競爭新形態。而各國發展文化產業各有自己的側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是文化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是一個現代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長陽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策略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長陽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策略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後文簡稱長陽縣為土家族聚居區,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其生態環境優越、民間民俗文化極具特色,旅遊產業是長陽縣的重要支柱產業,將其打造為全國知名的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是長陽縣旅遊業的發展方向。本文揭示開發利用長陽縣的民俗旅遊資源時,應自覺執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傳承,遵循長陽民俗旅遊發展特徵,並在保持民風民俗的前提下,永續利用民俗旅遊資源,最大限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

  前言

  民俗文化,指的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包括存在於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尚事物。民俗旅遊是藉助民俗事項來開展的旅遊專案,它以一某一特定地域的民俗事項和民俗活動為旅遊資源,並藉助於一定的旅遊設施開展旅遊活動。地方性、特色型、神祕性等滿足了遊客獵奇、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旅遊從發展伊始,對遊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是一種高品味、高層次的文化旅遊,滿足了遊客全方位的旅遊需求,比如增長知識、陶冶情操、休閒養生等等。在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本文以湖北宜昌長陽民俗文化和旅遊產業的聯動發展為研究視角,探討該地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的原則和對策。

  一、長陽縣民俗文化旅遊的現狀

  巴兆祥認為,民俗旅遊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一定的地域範圍內形成的,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遊功能和旅遊價值的民俗事象的總稱。長陽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發展基礎良好,是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旅遊強縣,被譽為“夢幻土家,巴土天堂”。長陽文化三寶為山歌、南曲、巴山舞,流傳至今的哭嫁等眾多奇風異俗,成為古代巴人遺存在清江畫廊的活化石,也為長陽民俗文化旅遊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長陽也是人類文明、巴人故里和土家族的發祥地,多文化交融匯聚,合生共存,文化底蘊厚重。巴文化在這裡傳承,使長陽縣成為一塊文化的沃土,如距今18.5萬年的“長陽人”化石洞遺址,香爐石遺址、白虎壟廩君陵、石柱觀、始建於唐朝的著名道教宮觀天柱山景觀等。

  長陽曆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歌舞文化之鄉”的美譽,2006年,長陽“撒葉兒嗬”入選國家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長陽山歌、薅草鑼鼓、都鎮灣故事入選省級第一批省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先後舉辦過“中國巴人先祖廩君文化旅遊節”和“緬懷巴人先祖,弘揚巴土文化”座談會。長陽獨特的白虎信仰、服飾習俗、居住習俗、婚嫁習俗、喪葬習俗、飲食習俗、茶文化等,無論在審美還是在求知、嘗新方面,對於外來遊客具有難以抗拒以及難以複製的吸引力。

  二、長陽縣民俗文化旅遊的基本特性

  民俗旅遊的表現形態千差萬別,它是一種文化現象,人類學、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美學、文學等多學科交融並存,具有一定的旅遊功能和旅遊價值,它還包含有以下一些特徵:

  1、地域性和文化性。“由於各民族在地域空間分佈的不同,民族發展歷程、社會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生產生活方式存在巨大的差異,人生禮俗、婚葬習俗、居住習俗、飲食習俗、服飾習俗等,經過世代傳承與傳衍,存在一定的發展和變異,不同地域創造的民俗環境和民俗氛圍,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正因為如此,才形成民俗文化旅遊的壟斷性。”[1]各民族在繁衍過程中,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存,他們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原本就是鮮活、動態、真實的民俗文化展示,具有強烈的文化特性,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也讓民俗文化旅遊成為可能。

  2、神祕性和獨特性。民俗文化是在長期傳承的過程中,世代流傳下來的,它保持了最初的原始色彩和神祕性,在漫長的傳衍過程中,雖然外在形式發生些微的改變,但其核心和母題並未流變,並以一種固定的形式,縱深發展,每一種民俗事項是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服務的,應時而生,不斷傳承,生命力旺盛,作為長陽地區的喪葬習俗,與白虎信仰有機結合,特別的唱詞、獨特的喪服以及獨特的動作,使其保持了一貫的神祕性和獨特性,作為旅遊文化資源的價值進一步提升。

  3、發展性和參與性。民俗文化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縱深演變,它是一定地域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具有很深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當下的民俗文化旅遊,觀光型旅遊已經明顯滯後於遊客的心理需求,加強旅遊服務的參與性和旅遊體驗的參與性,符合遊客求知求異的特點,也成為外來遊客瞭解和認知長陽民俗文化的視窗。讓遊客近身體悟土家文化,或者能親自參與編制西蘭卡普、唱一曲山歌、跳一段撒葉兒嗬等,民族文化的原初性和不可替代性,會讓長陽民俗文化旅遊保持恆久神祕的魅力。

  三、長陽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存在的問題

  長陽民俗旅遊資源異常豐富,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會刺激當地經濟發展,為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提供經濟支撐,喚醒旅遊地人民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通過開展旅遊活動,提供旅遊服務,加深與外來民族的瞭解,一定程度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伴隨長陽民俗旅遊開發,存在一些問題,不利於民俗旅遊穩健發展。

  1、民俗旅遊事項開發庸俗化、商品化趨勢明顯。“在民俗旅遊開發過程中,為了吸引遊客,有些開發商,摒棄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脫離當地民眾的生活,隨意改動民俗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採用現代光學、影音等技術,使得民俗文化展示過於舞臺化、螢幕化、藝術化、瞬間化和庸俗化,失卻了民俗的本土和鄉土氣息。”[2]觀眾能較直觀感知當地的民俗,卻未能深諳其間蘊藏的內涵,也不知其意。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民俗文化和經濟建設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在開發民俗旅遊專案中,不能一味迎合遊客獵奇心理,追求熱鬧、迴避精華,流於媚俗,甚至加入一些不健康和落後愚昧的內容,忽視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和獨特性,漠視民俗固有的形式、內容和基本特徵,扭曲民俗的歷史文化和環境內涵,這無疑是捨本逐末的。

  2、民俗文化開發同質化嚴重,缺乏深度和創意。目前民俗文化旅遊產品單一,雷同現象比較嚴重,創新性產品較少。對於山水、文物古蹟旅遊資源,民俗文化內涵挖掘力度不夠,旅遊產品略顯單一,注重自然資源的開發,忽視了集民族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民族文化、民族旅遊產品的挖掘,這種粗放式經營方式日益成為民俗旅遊發展的瓶頸,從而影響了遊客在長陽的逗留時間,長陽欲打造優秀旅遊目的地,一定要注重建設能滿足遊客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服務設施和場所,還應加大民俗文化精神環境的挖掘與保護。“民俗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道統,在傳承、開發、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密切聯絡受眾群體存在的物質和精神環境。”[3]同時要打造精品旅遊產品,創新旅遊理念,在旅遊路線和景點之間進行區域聯合,但各景點又有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

  3、民俗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機遇與挑戰並存。民俗旅遊開發,打破了長陽固有的封閉落後狀態,多元文化交融共生,旅遊者與當地民眾的價值觀、消費觀、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激烈碰撞,大量資訊進入,干擾了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和發展程序。在異質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外來的語言、服飾、食品、習俗等,會對長陽已有的民俗文化產生衝擊,使其產生變異,導致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和神祕性逐漸消失。開發民俗旅遊,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造成很大影響,比如每年黃金週,長陽沿江人滿為患,食宿短缺,交通擁堵,停車位緊張,旅遊垃圾等會影響長陽本地居民原有的生活秩序。伴隨民俗旅遊的推進,長陽民俗文化生態將會受到更加強烈的衝擊。

  四、長陽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的基本對策

  1、發展民俗旅遊,應加大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的政府調控力度。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政策、法律及資金上的支援與保障,政府部門及旅遊開發者應有選擇性的扶持具有一定歷史社會價值的民俗文化事象的生存與發展,鼓勵優秀民俗文化的開拓與創新,比如對民間藝人進行調查、登記,並能提供時間、機緣、場所給他們表演,併為他們提升技藝以及傳授技藝提供條件,注重開發原始的土家村寨,儘可能給予財政扶持,倡導全社會及個人積極參與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活動。

  2、發展民俗旅遊,應注重靜態與動態雙向結合,使民俗旅遊開發更加完備。加大對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力度,儘快建立能吸引國內外遊客的觀賞性民俗旅遊專案,加大投入,加快建設村鎮兩級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展館、土家古村落的保護等等。作為長陽想打造優質旅遊目的地,需要進一步加深旅遊地的流域性和歷史文化性的發掘,比如當地的農耕文化、狩獵文化,展現當地的生產活動,喪葬習俗、宗教信仰等等,增強旅遊行為的參與性,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態,增進該地旅遊資源的稀缺性。雖然長陽開發了不同型別的旅遊相關產品,但仍存在與景區文化關聯性不大,旅遊產品缺乏特色與吸引力,旅遊產品的推介與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一定程度也成為長陽旅遊發展的制約因素。

  3、發展民俗旅遊,應注重民俗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發展民俗旅遊,應保護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與活力,使其在個人、群體、社會中得以現實延續和有序發展,確保民俗文化在民俗旅遊過程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與張力。例如傳承至今的婚喪習俗以及獨特的白虎信仰等文化形式,存在於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僅僅侷限於一臺歌舞或一個展館的形式展現,民族文化形式包羅永珍,應以最原生態的方式展現。長陽工藝獨特的西蘭卡普、用作婚慶、喪葬的哭嫁和撒葉兒嗬等,植根於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古樸而獨特,應避免將民族文化過於商品化和舞臺化,而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應加強當地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覺瞭解土家文化的淵源,注重對民間自發性傳承方式的尊重,營造一種全員保護民俗文化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不能隨意新增、篡改長陽地區的民間文化,遵循民俗演變的規律和特徵。開發的民俗事項,應植根於長陽的社會生產生活中。

  4、發展民俗旅遊,應注重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生態環境是實現民族風俗旅遊的載體。旅遊業是資源依附性很強的產業,比任何其他行業都更依賴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質量。”[4]確保生態環境不被破壞,使其永續利用,是長陽地區發展民俗旅遊的基本前提和生命線。在生態環境系統相對脆弱的山區,民族風俗旅遊的發展必須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要正確處理保護和開發的關係,更要加強調保護與管理,堅決反對任何以犧牲旅遊地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的觀念和做法。

  五、小結

  傳統民俗文化是民俗旅遊的重要資源,民俗旅遊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既能產生積極影響,也能給其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在利用民俗文化發展民俗旅遊的同時,我們既要保護民俗文化的原本特色,又要給現代旅遊和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實現民俗文化與民俗旅遊的和諧發展。
 

高校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路徑選擇論文
延慶縣農業與生態旅遊業融合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長陽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策略研究論文
民俗文化旅遊體驗營銷模式及策略研究論文
普洱茶文化旅遊發展方法
茶文化旅遊發展趨勢
關於旅遊市場營銷研究論文
揚州休閒旅遊消費心理研究論文
鄉村旅遊市場營銷策略研究論文範文
重慶市旅遊市場營銷策略研究論文
小學體育學困生的轉化策略研究論文
美術類微文化產業創新要素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