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環境工程方面畢業論文範文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也給與了高度重視,各國都在積極探索環境保護與治理經驗。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城鎮環境工程地質工作方法
1城鎮地質環境演變與城鎮地質作用
城鎮環境工程地質研究思路服從環境工程地質一般研究思路。對本部門環境工程地質來說,就是必須同時緊密顧及城鎮地質作用和城鎮地質環境,注意從地質環境演變動態、城市型別與功能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環境演變動態,可分為原生地質環境動態與次生地質環境變遷兩方面。
原生地質環境的演變史和對其未來變化的預測,是研究城市環境工程地質的基礎。這些變化常以地殼穩定性狀為代表,包括地應力場、水熱物理場、岩土水理及物理力學性質場等在地質歷史中發生的變化。次生地質環境的變遷,如地貌形態、表層岩土介質與特性、地下水分佈運移場等的變化。這種變遷常以各種工程地質現象的發生發展為代表,受控於城鎮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成為城市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的重點和主要內容。
認識和劃分兩類動態的意義在於,既可服務於城市佈局,以減少目前尚無法抵禦的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又可服務於具體的城市,使研究工作直接服務於實踐。
兩類動態的劃分,還可以明確城市環境工程地質學研究的主攻方向,以第一類動態研究作為基礎,以第二類動態研究作為重點。若以自然年為時間單元,還可視第一類動態研究為相對靜止,突出對次生地質環境演化的研究。
對城鎮地質作用的研究,要把握城鎮的型別和功能。城鎮的型別、功能不同,城鎮的地質作用和產生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也就不同,所以把握了它,就把握了城鎮地質作用的主體,使對一個具體城鎮所具有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產生機制及根源,可以有更清楚的認識。
2基礎研究
首先要進行基礎性研究,相應編制城鎮環境工程地質條件圖系。
這方面研究與編圖的具體內容,一般包括地質、地形、地貌、水文、氣象、植被等基礎自然條件;礦產、地下水、熱礦水、土地等資源的分佈;地下水化學型別、岩土體工程地質型別、特殊土分佈特徵、活動性構造與地震等內容。同時要研究它們的動態特徵,研究動力地質作用及自然地質災害,對地質環境的質量進行評價。主要考慮的是與可能出現城鎮環境工程地質問題有關因素。對於不同型別、不同功能的城市區,由於可能產生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不一樣,相對於產生這些問題的地質條件也不一樣,還應有選擇地突出這些因素。
以上內容,實際上包含了自然基本的地質環境條件包括地質資源以及天然地質環境條件對城市活動與發展的影響等基本內容,是產生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重要物質基礎。具體編圖時,可根據編圖物件的繁簡程度決定。當內容較簡單時,可編綜合圖;內容複雜時,應考慮分割槽圖、各種單圖子圖等。
3評價研究
評價研究的任務是,進行城鎮環境工程地質評價,編制相應的城鎮環境工程地質評價圖系。這種研究是在研究原生地質環境,特別是自然地質災害的基礎上,對其質量和容量進行綜合評價之後進行的。它側重於研究城市地質作用及其誘發的地質災害,並對其造成的次生地質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研究和編圖的內容,一般可包括:
1地質環境開發利用狀況,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城鎮地質環境有關的土地及生物資源森林、草原等開發利用現狀,礦產含天然建材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等,以及其開發利用所引起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例如過量抽汲地下水或液態礦產引起的地面沉降、裂縫、塌陷;破壞森林、草原引起的斜坡失穩和土地沙化問題;採石引發的滑坡,甚至地震問題等。
2各類工程建設引起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如山區城鎮由於大量挖方和填方引發滑坡、泥石流問題,破壞植被引發水土流失問題以及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岩溶塌陷問題等。在特殊土地區,還會引發諸如溼陷、膨脹、裂縫等一類特殊問題。部分城市還存在人防工程引起的沉陷、塌陷問題。
3廢棄物處置狀況及其引起的城市地質環境汙染問題。例如工業“三廢”、生活垃圾、建築廢墟、核廢料等,因處置不當而引起的對城市土地、地表地下水資源的汙染,以及對地基土的破壞等。
具體圖件的選擇,要根據城市型別和功能確定,也就是根據具體的城市地質作用型別來選擇,既突出主要的城鎮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又要對潛在的問題有足夠的注意,同時還要考慮到為下階段的預測研究和編圖打下基礎。
城鎮環境工程地質評價,要在環境分析基礎上進行。環境分析可從以下環境因素分析入手:
①充分收集各項 環境因素資料,建立環境因素資訊庫予以儲存;
②編制單項環境因素圖多數情況可以收集並略加改造而成;
③分析各項環境因素的特點;
④勾繪環境因 素體系輪廓環境災害區劃輪廓,待修正;
⑤收集分析地質災害資料;
⑥分析研究區域地質環境中的主導因素、從屬因素和激發因素只在激發災害時才顯示出其作用,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規律。
城鎮環境工程地質的評價,屬於針對性評價。相對來說,為區域性地區或單項工程的環境工程地質評價以及單項誘發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評價,常不以自然地質環境因素體系的地域性為邊界條件。
1區域性地區或稱小區域環境工程地質評價
環境的特點是:主導環境因素作用明顯和具體,從屬因素作用較弱,而激發因素十分突出如山區城鎮人工邊坡引起滑坡、工礦城鎮採空塌陷等。環境質量區域性差異性明顯,孕災作用往往以個別災害種類為主。評價應包括:
①環境質量區劃。根據環境因素良性平衡程度,將環境劃分為良好、中等、有害和災害四個等級。
②對有害、災害區進行孕災條件的評價,指出孕災的主導因素和激發因素,以及可能出現的災情程度。
2單項工程的環境工程地質評價
在城鎮環境工程地質評價中時有出現,如某些城鎮或城市的某城區為大型工礦企業所在地,它可能涉及同一環境因素體系內的若干種災害型別。評價主要包括:
①工程地基承載力條件及巖體穩定性的動態評價。應論證當與地基承載力或巖體穩定有關的環境因素髮生變化時,它們是否會發生危害工程的變化。
②分析與該項工程有關的各種地質災害的孕育機制,論證可能出現何種災害以及災害程度、復發頻率等。
③進行環境質量區段劃分。
3單項災害的環境工程地質評價
這是環境工程地質評價中最基本的內容,也是較簡單的一種。其主要內容是:
①進行孕災環境因素分析,提出並區分主導因素、從屬因素及其孕災機制;
②確定災害的激發因素,進行激發機制分析;
③對災害程度進行評價。
4預測防治研究
預測研究的任務是對城鎮地質作用及其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趨勢作出預測,並提出相應的預測圖件。
城鎮地質作用的預測尚未真正展開,但城市正高速 發展,土地日益緊張。為了有效地利用土地,現代化城市建設正向高、大、深方向發展。
“高”,指高層 建築,幾十層的大廈在國內發展很快,趨勢是上百層的建築以至過百層建築也會增加。這些高層建築對地基的承載效能和抗震效能要求極高。 “大”, 建築物的規模日益巨集大,如高速公路、機場、港口、橋樑等的規模,其 發展都十分迅速。
“深”,許多建築物向地下發展,如地下鐵道、地下倉庫、商場、過江過海隧道等。
這樣,現代建築不僅對地質 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塑造次生地質環境的強度,從而引起環境工程地質問題日趨嚴重化。另外,從城市佈局看,表現出以下趨勢性特色,即城市佈局不嚴格受地質環境制約。以我國城市佈局為例,即受三大因素制約:
1受國民 經濟發展戰略的制約。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開發帶區,形成了一大批新興城市。如深圳、防城港區、海口和日漸擴大的上海浦東區、寧波市等。
2受國家建設需要的制約。如戰略要地西昌市,三線建設的十堰市、攀枝花市,能源開發的宜昌市及邊陲開發需要的石河子市等。
3受區域 政治、經濟發展需要的制約。如各省會城市的發展。
從以上制約城市佈局的因素看,城市的選址定位,必然會涉及眾多的惡劣地質環境,如區域地殼不穩定、不良工程地質性質的岩土介質分佈等。這樣,又會使環境工程地質問題複雜化。由於城市地質作用及作用物件的變化,必將引起環境工程地質出現一些新的情況,這些都是預測應考慮的內容。
關於治理,基本原理是通過改變某些環境因素的作用強度和頻度,以達到減輕災害或消除災害的目的。因為地質環境是由各種環境因素組成的,一切地質現象都受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控制,任何地質災害的孕育和激發過程,都是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環境因素又分為主導因素、從屬因素和激發因素,其中一部分具有不可調性,是現在還不能為人類所控制的,而大部分則在不同程度上能被人類調控,具有可調性。所以,人類可以通過調節包括自身活動內在的各種環境因素,來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或者減輕災情。具體的預測防治方法和內容如下:
1城鎮或城區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預測和防治
①城鎮地質作用發展趨勢預測,結合城鎮發展規劃和現代技術發展趨勢進行。包括單位城市地質環境載入量增加,城鎮佔地日趨增大,城鎮地質災害的後果趨於嚴重等。
②地質環境演化趨勢預測。自然地質環境因素演化的速度是相對緩慢的,因此重點考慮的是人類的城鎮地質作用,在對城鎮地質作用預測基礎上,進行城鎮地質環境演化趨勢的預測,強調演化中出現災害的強度和頻度。由於小區域環境資訊帶有區域性性和隨機性,往往難以進行長期預測,但可以從環境因素演化趨勢來進行環境趨勢的短期和中期預測。
③環境治理方案建議。在預測的基礎上,提出環境治理方案建議,從治理和改善某些環境因素入手,提出分階段、多方位的整治措施。主要內容包括治理步驟、主攻方向、調控環境因素指標如強度、頻度以及防治災害的總體目標。對於不可調控的惡劣地質環境,應提出防止災害外延的措施。
2單項工程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預測與防治
①預測在人類的工程地質作用下,地質環境的演化趨勢及可能出現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地質災害的程度和頻率。
②提出治理措施,包括工程穩定措施和環境安全措施。
3單項災害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預測與防治
①對災害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主要是災害的強度與頻度的預測。
②提出災害地質環境整治措施的建議。
篇2
淺談生態與環境工程
摘要: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城市垃圾產生量不斷增加,生活垃圾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對蚌埠市生活垃圾的處置現狀進行分析,探討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處置問題。
關鍵詞:生活垃圾;處理處置;對策
1 概述
隨著蚌埠市經濟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在城市生活垃圾總量迅速增加的同時,構成也相應發生很大的變化,垃圾中的各類紙張或塑料包裝物、金屬、塑料玻璃器皿大大增加。可燃的有機物不斷增加,垃圾的熱值將越來越高,可利用的價值也將增加。大量增長的城市生活垃圾及垃圾構成的變化.不僅加重了城市的環境汙染。而且給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已是治理環境汙染、促進城市發展的關鍵問題。
蚌埠市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355.27萬,其中農業人口258.5萬;全市城鎮化率33.47%,城市人口密度3054人/平方公里。2003~2007年的資料顯示:生活垃圾的增長幅度正逐步增大,平均維持在5%左右。
蚌埠市生活垃圾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 ,無機物包括動物、植物、紙張、織物、木材、塑料等;有機物有灰分、瓦礫、玻璃、金屬和其它等。
大量增長的城市生活垃圾及垃圾構成的變化.不僅加重了城市的環境汙染。而且給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已是治理環境汙染、促進城市發展的關鍵問題。
2 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2007年蚌埠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42.229萬噸,其中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量26.09萬噸,佔61.8%;生活垃圾簡易填埋量15.429萬噸,佔36.55%;生活垃圾堆肥量0.24萬噸,佔0.57%;生活垃圾焚燒量0.03萬噸,佔0.07%;生活垃圾其他處置方式處置量0.43萬噸,佔1.02%。
截止2007年底,全市垃圾處理場共4座,其中無害化填埋場1座,佔總數的25%,簡易填埋場3座,分佈在懷遠、五河、固鎮三縣,佔總數的75%。全市無垃圾焚燒設施及垃圾堆肥場所。
蚌埠市垃圾填埋場設計總容量為805萬m3,已填埋總容量為128萬m3,佔15.90%,剩餘容量為677萬m3。其中無害化填埋場設計容量為508萬m3,已填埋容量為48萬m3,佔9.45%;簡易填埋場設計容量為297萬m3,已填埋容量為80萬m3,佔26.94%。全市的垃圾滲濾液除了蚌埠市區垃圾衛生填埋場有一套厭氧處理系統外,能夠處理部分垃圾滲濾液中的COD,其餘三座垃圾簡易填埋場都無處理設施。
雖然蚌埠市生活垃圾處置率為100%,但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隻有市區的垃圾進行了衛生填埋,三個縣城無垃圾衛生填埋場,簡易填埋量大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佔用大量土地,汙染周圍環境。
二是垃圾滲濾液處理設施不完善,現有的垃圾滲濾液處理設施處理效率僅為0.15%,勢必造成地下水和淮河水體環境的嚴重汙染。
三是未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導致生活垃圾填埋處理汙染風險大,垃圾資源化、減量化比例低,在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進一步加重了填埋場的負擔。
四是垃圾衛生填埋場現有處置方式處理成本較高,每年高額的生活垃圾處理成本,加大了地方財政支出負擔。
因此處理好這些數量巨大的城市生活垃圾,使之達到國家提出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三個基本目標,保證城市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已是刻不容緩。
3 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對策
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的總對策是: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因此建議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置技術路線為:第一步,分類收集、運輸;第二步,可回收利用的資源回收利用;第三步,根據垃圾特性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如焚燒、生化處理;最後,不可處理的進行衛生填埋。
3.1 儘快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
目前,生活垃圾採用混合收集,填埋處理的大多都是混合原生垃圾。為使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應根據垃圾的成分不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另外垃圾中有大量可再生資源,實行垃圾分類可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垃圾一般可分為紙類、塑料、玻璃、金屬和有機垃圾等五類。將可回收的利用的垃圾分類回收後送到有關部門做原料,剩餘的生活垃圾由環衛部門收運處置。這樣做將大大降低垃圾總量,減少垃圾轉運中所耗費的人力和物力,減輕環衛部門清運和處理垃圾的負擔,延長填埋場的使用壽命。
要加強垃圾分類回收,首先應加強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教育,通過廣泛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和倡導工作,宣傳垃圾分類回收的重要意義,呼籲每個公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其次,應該將垃圾分類產生的經濟效益用於垃圾分類。實施垃圾分類可以節約自然資源、降低生產成本,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這種好處不能只停留在宣傳上,而是要將產生的經濟效益回饋到垃圾分類工作中。搭建垃圾分類的迴圈經濟鏈條,讓政府和企業都參與到垃圾分類中,推進市場化運作,形成運作企業化、監管政府化的有效執行模式。一方面進行必要的硬體設施配備,如分類垃圾桶、分類回收車等;另一方面讓參與垃圾分類的群眾得到實惠,如對一些垃圾資源進行有償回收。
3.2 加快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置設施
生活垃圾處理的工藝主要有衛生填埋、堆肥和焚燒三種,垃圾的焚燒處理方式完全可以達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需要,把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因此要積極探索蚌埠市垃圾焚燒處理的可行性,找出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垃圾處置方式。
蚌埠市現有垃圾衛生填埋場一座,但垃圾滲濾液處理效率較低,填埋處理產生的垃圾滲濾液有機物濃度高,並通過地表徑流和填埋場土壤下滲,影響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質。因此應儘快建設蚌埠市垃圾衛生填埋場垃圾滲濾液處理工程,改善垃圾滲濾液汙染現狀,可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垃圾滲濾液對環境的汙染,改善周邊農田灌溉水質、預防各種傳染病的傳播等。
加快建設懷遠、五河、固鎮三縣的垃圾衛生填埋場,增加垃圾無害化處理量,減輕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土地資源日益緊張,而導致的垃圾出路難局面。
無論採取何種垃圾處理方式,垃圾處置設施的選址對汙染控制至關重要。垃圾處置設施的選址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制定的有關汙染控制標準和技術規範,如《生活垃圾填埋場汙染控制標準》、《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範》、《生活垃圾焚燒汙染控制標準》等,並根據垃圾處理方式及產生的環境影響程度,設定一定的防護距離。
3.3 建立完善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市場化、產業化運作機制
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上建立市場化的收費體制和機制,改革現有垃圾處理場的體制和運作機制,借鑑汙染線上運營管理的成功經驗,成立垃圾處置運營公司,由其進行垃圾處置,保證垃圾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轉。運轉費用由政府和“垃圾產生者付費”兩部分構成。因此市政府應制定相應的垃圾處理的經濟政策。向居民、企事業單位合理地收取垃圾處理費,促進城市垃圾環衛制度的良性發展。同時。政府通過減免稅的優惠政策、土地折股的方式與企業共同投資,去吸引、鼓勵企業投資垃圾處理。
3.4 加大監管力度
根據《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法》、現行的垃圾處理標準和技術規範,將生活垃圾處理納入法制化管理。各級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監管,特別是對建設過程中的監管,實行工程質量責任制。新建垃圾處理設施必須達到質量標準和垃圾處理汙染控制標準要求,確保投資效益和環境效益。強化對垃圾處理設施執行的日常監督和監測,確保垃圾處置無害化,防止二次汙染。
參考文獻
[1]王海霞,姚瑞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形勢與前景[M].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第25卷第6期.
[2]丁長紅.盤錦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年第20卷第6期.
[3]王麗.錦州市生活垃圾處理現狀與展望[J].科技創業月刊,2010年第1期.
環境工程畢業論文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