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重心前置的有效實現途徑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有幸接觸到這種全新、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重心前置。教學重心前置教學方式的基本精神是自主、合作和創新,是一種教與學的互動。在短短45分鐘下實現課程學習的高效,就必須在原有的課程模式下,實現一系列的轉變。當前,教師更多關注的是上課本身及課後的查缺補漏,這樣的教學是重心後滯的。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變先教後做為先學後教,即: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變“運用知識”為“互相交流”等。
新課程的“變”,實際上是由學習目的到學習方式的轉變。怎樣將新課程的理念投入課堂教學的實踐呢?教學重心前置的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很好的實現途徑,其最大的優點是使學生的問題和疑難得以提彰暴露和展現,教師課堂教學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加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學習能力,具體說,應首先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提供足夠的自學時間是實現教學重心前置的前提
布魯姆說過:提供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幫助,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能夠對一門學科達到高水平的掌握。因此教師要相信學生具有積極的、自我負責的精神及獨立學習、自我負責的願望。
讓學生“先學”首先要有時間保證,沒有充足的時間保證,“先學”不會有效果,如何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去實踐、體驗、探索?除了教學活動應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我們還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外作業負擔,讓學生有時間先學。
二、學案導學是實現教學重心前置的有效載體
教學重心前置究竟“前置”什麼?首先是基礎知識要前置,然後是問題前置,最後還要做到部分課後作業的前置。尤其是基礎知識和問題的前置必須是基於學生的預習為前提的,但這裡的“預習”不是漫無目的的、沒有教師指導下的膚淺、片面的預習。那麼學生預習什麼?怎樣預習才有成效?是教師要面對的問題,“學案導學”就是一種很好的解決途徑。“導學案”就是通過制定合理的學習提綱,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知識內容進行預習,引導學生根據學案提示閱讀教材,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然後將問題拿到課堂上予以解決。因此教師在編制學案時不能有太大的隨意性,需要遵循一定的編制原則。
1、生本性原則
“導學案”面向的是學生,因此設計理論和思路要緊緊圍繞“學生怎樣學”,讓學生在做中學。這就要求教師要轉換角度,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在深層次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習潛能等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預習方案,使之真正成為幫助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載體。
2、探究性兼層次性原則
設計學案時不能只是教材上知識點的機械堆積,而要把知識點加工成具有可探究性的問題串,將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等過程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同時學案中要體現出知識間的邏輯、層次關係。
因此導學案的設計要能建立一個知識的感知——深化——運用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通過問題的解決,轉化成學生探究能力。
三、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重心前置的主陣地
通過學案的引導和學生的先學,學生走進課堂時已不是對課堂內容一無所知,完全陌生的人,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課堂上我們就可以在更高的平臺上實施教學,把學生不成熟的點狀思維串聯成線,構建成網。
1、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
如課堂上教師補充學生“看不到”的;提升學生“沒夠著”的;辨析學生“想不透”的內容。找出學生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思維障礙,重新確定教學內容。通過教師選擇性地解決知識問題,進一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領學生積極思考並圍繞重點、難點開展恰當的拓展和思維發散引導。但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指導的原則,改變傳統授課方式,變“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為“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把“課堂還給學生”凡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提,凡能由學生解答的問題教師不答,做好課堂討論中學習過程的“主持人”。同時教師加快上課節奏,以訓練學生的反應、思維與速度,同時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探究,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習慣。
2、要分層次進行教學
對於大部分學生教都難於掌握的問題課堂上重點講解,而對於少數學生不能理解的個別問題應採取上課少講,課後個別輔導的形式。一是針對他們的學案完成情況進行思路點撥。二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同伴輔導。這樣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援,共同進步,更大範圍、更快的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概括說來,以教學重心前置為指導的新課程,就是要求學生樹立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自覺性,在主動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師則以參與者的身份投入。這對教師來講課堂看似輕鬆了,但其實要求我們更加註重課堂之外的準備和積累。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在對教材、學生、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方式、明確的重心,引導學生自主鑽研教材,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才能達到課堂上的真正高效。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注課堂細節成就課堂精彩
新課程的“變”,實際上是由學習目的到學習方式的轉變。怎樣將新課程的理念投入課堂教學的實踐呢?教學重心前置的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很好的實現途徑,其最大的優點是使學生的問題和疑難得以提彰暴露和展現,教師課堂教學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加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學習能力,具體說,應首先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提供足夠的自學時間是實現教學重心前置的前提
讓學生“先學”首先要有時間保證,沒有充足的時間保證,“先學”不會有效果,如何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去實踐、體驗、探索?除了教學活動應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我們還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外作業負擔,讓學生有時間先學。
教學重心前置究竟“前置”什麼?首先是基礎知識要前置,然後是問題前置,最後還要做到部分課後作業的前置。尤其是基礎知識和問題的前置必須是基於學生的預習為前提的,但這裡的“預習”不是漫無目的的、沒有教師指導下的膚淺、片面的預習。那麼學生預習什麼?怎樣預習才有成效?是教師要面對的問題,“學案導學”就是一種很好的解決途徑。“導學案”就是通過制定合理的學習提綱,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知識內容進行預習,引導學生根據學案提示閱讀教材,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然後將問題拿到課堂上予以解決。因此教師在編制學案時不能有太大的隨意性,需要遵循一定的編制原則。
1、生本性原則
“導學案”面向的是學生,因此設計理論和思路要緊緊圍繞“學生怎樣學”,讓學生在做中學。這就要求教師要轉換角度,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在深層次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習潛能等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預習方案,使之真正成為幫助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載體。
2、探究性兼層次性原則
設計學案時不能只是教材上知識點的機械堆積,而要把知識點加工成具有可探究性的問題串,將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等過程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同時學案中要體現出知識間的邏輯、層次關係。
因此導學案的設計要能建立一個知識的感知——深化——運用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通過問題的解決,轉化成學生探究能力。
三、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重心前置的主陣地
通過學案的引導和學生的先學,學生走進課堂時已不是對課堂內容一無所知,完全陌生的人,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課堂上我們就可以在更高的平臺上實施教學,把學生不成熟的點狀思維串聯成線,構建成網。
1、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
如課堂上教師補充學生“看不到”的;提升學生“沒夠著”的;辨析學生“想不透”的內容。找出學生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思維障礙,重新確定教學內容。通過教師選擇性地解決知識問題,進一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領學生積極思考並圍繞重點、難點開展恰當的拓展和思維發散引導。但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指導的原則,改變傳統授課方式,變“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為“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把“課堂還給學生”凡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提,凡能由學生解答的問題教師不答,做好課堂討論中學習過程的“主持人”。同時教師加快上課節奏,以訓練學生的反應、思維與速度,同時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探究,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習慣。
2、要分層次進行教學
對於大部分學生教都難於掌握的問題課堂上重點講解,而對於少數學生不能理解的個別問題應採取上課少講,課後個別輔導的形式。一是針對他們的學案完成情況進行思路點撥。二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同伴輔導。這樣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援,共同進步,更大範圍、更快的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概括說來,以教學重心前置為指導的新課程,就是要求學生樹立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自覺性,在主動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師則以參與者的身份投入。這對教師來講課堂看似輕鬆了,但其實要求我們更加註重課堂之外的準備和積累。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在對教材、學生、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方式、明確的重心,引導學生自主鑽研教材,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才能達到課堂上的真正高效。
關注課堂細節成就課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