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打擊樂器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的策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一、什麼是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是指利用敲擊本體引起振動而發音的樂器。它們主要通過節奏和音色來裝飾和表現音樂,渲染氣氛。常用的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鼓、堂鼓、腰鼓、木魚、大鑼、小鑼、雲鑼、鈸、碰鈴等。
二、什麼是節奏感
節奏感是指在“節奏”這一客體的作用下,大腦皮層產生興奮,從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而後通過神經中樞協調統一支配生理機能——即人的肢體和器官,準確地完成符合節奏律動的肌肉或肢體動作技巧的能力。通俗的說就是感受音樂中的長短強弱的能力。亦指人的運動神經對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聲音反應。
德國音樂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認為:打擊樂是最為人類所掌握的樂器種類之一,也是現代社會幼兒最容易掌握的樂器。不同的打擊樂器有著不同的外形和音響效果,幼兒最初對打擊樂產生興趣來源於對樂器本身的興趣。有趣的外觀造型,尤其是打擊樂器奇特的音響效果深深地吸引著孩子,而且打擊樂器的演奏主要使用大肌肉的動作,因此,與其他樂器相比,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幼兒是容易掌握的,孩子們在擺弄、敲打中,沒有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負擔,身心感到非常愉悅。
三、運用打擊樂器培養幼兒節奏感的教學策略
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才能更好的運用打擊樂器開展打擊樂活動,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呢?
(一)從傾聽——模仿策略
“聽”是幼兒進行音樂活動不可忽視的重要前提。實踐證明,“傾聽”是培養幼兒節奏感的必要前提。我們利用幼兒對打擊樂器本身的興趣,引導幼兒更加專注、更加有目的地去聽音樂,並引導幼兒將聽到的音響效果所表現的音樂形象與樂器的音色之間引發聯想,發現各種聲音的動與靜、長與短、強與弱等變化,培養幼兒對節奏的敏感性。
1.生活中的節奏。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生活中許多要素,如節奏、色彩、音色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現它們的原型。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表現和美化自己的生活。根據幼兒喜歡色彩鮮豔、帶有聲響、生動活潑物體的特點,藉助幼兒身邊常見的、熟悉的、自然的物體,讓幼兒藉助感官的相互作用,產生最初的體驗。
(1)探索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現象。日出月落、海潮湧退、四季轉換、草木枯榮、雷鳴閃電等無不都是自然界的節奏現象。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這樣的構思來引導幼兒感受音樂,並運用適當的樂器演奏表現音樂,這樣的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自然景象中的下雨,颳風,打雷等,有大小變化不同的聲響;微微細雨與傾盆大雨、雨打在傘上、雨打在屋頂上、雨打在花草上有不同的音色。那麼我們就引導幼兒把所見到的不同雨景用不同樂器恰當地表現出來;又如:三角鐵、小鈴可表現為絲絲細雨;而敲大鼓、打鈸、敲雲鑼可表現閃電雷鳴,暴雨大作;再如:《大雨和小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聽,感受到大雨的節奏是X
XX譁 啦啦,小雨的節奏是XX XX滴滴 答答。在選擇樂器時,幼兒為大雨選擇了鈴鼓,為小雨選擇了碰鈴。配上小樂器演奏後,音樂中的大雨和小雨形象就顯得更加突出了。
(2)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現象。日常生活中也處處流淌著音樂。我們為幼兒提供各種各樣的有聲玩具來感受聲音的節奏,如:聽診器、鬧鐘、手錶、玩具電話等等。當幼兒聽到了自己“撲撲撲”的心跳聲時就會很興奮,他們沒想到,自己的身體里居然存在著這麼一種神奇的聲音。在激起了幼兒極大的好奇心和興趣時,教師並不急於告訴幼兒這是一種節奏,而是讓幼兒繼續感受“嘀嗒嘀嗒”的走秒聲、“丁鈴鈴鈴”的電話聲、“喔喔喔”的雞鳴聲等這些穩定的、均勻的節奏,然後讓幼兒嘗試著將這些體驗告訴老師。有的幼兒模仿得很好,有的還能配上手勢。我們及時啟發幼兒用不同的樂器來表現這些情景,通過傾聽周圍的音響,孩子們逐漸學會了運用樂器來模仿,並在模仿的過程中把握住音高、音準及節奏感。
2.運動中的節奏。節奏感的培養不僅要用耳朵聽,頭腦理解,更需要在運動中去體驗音樂的流動。讓幼兒藉助於自己的頭、手、腿、腰等身體部位及周圍隨手可得的簡單裝備來獲得節奏經驗,這就是一種原本性的表現。
如:當幼兒發現小朋友、老人、青年人走路有不同的節奏時,我們就讓他們操作打擊樂器來表現。孩子們用圓舞板以八分節奏模仿小朋友的腳步,時而還晃動晃動身體扭動扭動小腰等動作,顯示出孩子天真無邪的一面;用鼓以二分節奏代表老人走步;用雙響筒以四分節奏模仿中、青年人的步子。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除了會用不同的動作表現出不同年齡人的走路姿態外,還掌握用二分、四分、八分等節奏,把不同的人物形象用樂器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
3.遊戲中的節奏。遊戲是兒童生活和兒童發展非常重要的內容,遊戲活動是吸引他們對事物的注意力的最好方法。維果茨基的遊戲學說認為:遊戲是發展的源泉,遊戲在兒童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如:中班遊戲《有趣的聲音》,這個遊戲可以培養幼兒集中注意聽節奏,熟悉節奏,隨節奏合拍做動作的能力。在遊戲材料的提供上我們也選擇了簡單、幼兒熟悉的樂器——小手鈴。音樂開始,讓每位幼兒手裡拿一個小手鈴,聽著優美動聽的音樂,合拍地自由舞蹈。幼兒根據音樂的強弱、快慢而搖動小鈴,當音樂停止時用手捂住小鈴,停止發響。引導幼兒準確地隨音樂變化做遊戲,使他們感受動中的歡樂,靜中的優美。可以引發幼兒對節奏的注意力、記憶力和動作的協調能力。
(二)從片斷——完整策略
節拍是節奏的基礎。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會逐漸地意識到一個拍裡有時有一個聲音,有時有兩個或更多的聲音。特別是利用和歌謠內容相關的、有趣的象聲詞代替原來的字詞,並用樂器來演奏,可以更清楚地幫助幼兒表現節奏。
如:小班《鑼和鼓》學習活動中,隨著歌曲內容,通過象聲詞的相同聲音讓幼兒感覺到一拍內有聲音長短、多少的區別,然後再配合以適當的樂器進行完整的演奏。這不僅是讓幼兒感到愉快的遊戲,也使他們從自己的活動中理解長音、短音的區別,繼而學會運用樂器恰當地表現節奏。
通過讓孩子聽一聽,用手拍一拍,用樂器敲一敲,在“做”和“在動作中理解”的過程中,豐富了幼兒的節奏表象,不斷完善樂句感覺,為他們的節奏感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從聯想——即興策略
“音樂是最具不確定性的,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個孩子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象、解釋、表現自己的情感,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
1.聯想。聯想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的心理活動。音樂創造活動常常是從聯想入手的,聯想是音樂創造的必經之路。如:通過多媒體讓我們來看看孩子們冬天在遊樂場玩耍的情景吧:有的打雪仗、有的溜冰、有的滑雪,天上還有一直不停飄落著的雪花。怎樣用樂器、節奏來表現這一個場面呢?有的幼兒說用鋁板琴輕輕的敲奏X 0│X 0│來代表輕柔的雪花;用木琴由高而低的刮奏XXXX XXXX│來表現滑雪者由上而下的滑落過程;有的幼兒說打雪仗是斷斷續續的聲音,可以用打擊樂器,如木魚、鈴鼓敲擊XX X│或X XX│來表現;還有的幼兒說溜冰是帶著美妙的旋律,可以由教師用鋼琴來彈奏一段輕快的音樂。通過孩子們的聯想,將情境與節奏、樂器相融合,在孩子們各自嘗試敲擊、演奏中創造出不同的節奏和旋律,彷彿大家都融入了這冬天賞雪的意境之中,耳邊飄蕩著的是活潑歡快的冬之曲。
2.即興創作。即興創作是指幼兒根據當時的感受而產生的一種音樂創造行為,是事先不必做準備的臨時創作,它往往與即興表演連在一起。如:在《猴子學跳舞》這一活動中,請一名幼兒拿樂器做打擊樂器者,其餘幼兒做猴子學樣者(人數不限),全體一起唱歌,合著節拍自由動作。歌曲結束,拿樂器者敲打出任意節奏或者創編一個有趣的動作,“猴子”學樣,模仿此節奏或者動作。在《馬戲團裡的大獅子》這一活動中,兩人一組,一人扮馴獅員,手拿打擊樂器,一人扮獅子,套上自制獅子頭飾,聽著音樂舞獅。“馴獅員”按節奏打擊小樂器,“獅子”則用手或腳拍打節奏,最後“馴獅員”和“獅子”共同擺一個造型。孩子們為自己在活動中創編的節奏與別人不同而感到興奮,讓幼兒為自己在活動中的創作而感到滿足。
幼兒園開展打擊樂活動不是培養專才和演奏家,而是著重於開發、培養幼兒在打擊樂方面的潛能,教師注意幼兒間有個體差異,鼓勵幼兒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逐步融入演奏內容,最大限度滿足每個幼兒個體差異發展需要。
海南軟體職業技術學院音樂類學生聽覺素養培養研究論文
民族音樂元素在我國流行音樂中的應用思考論文
打擊樂器是指利用敲擊本體引起振動而發音的樂器。它們主要通過節奏和音色來裝飾和表現音樂,渲染氣氛。常用的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鼓、堂鼓、腰鼓、木魚、大鑼、小鑼、雲鑼、鈸、碰鈴等。
二、什麼是節奏感
節奏感是指在“節奏”這一客體的作用下,大腦皮層產生興奮,從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而後通過神經中樞協調統一支配生理機能——即人的肢體和器官,準確地完成符合節奏律動的肌肉或肢體動作技巧的能力。通俗的說就是感受音樂中的長短強弱的能力。亦指人的運動神經對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聲音反應。
德國音樂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認為:打擊樂是最為人類所掌握的樂器種類之一,也是現代社會幼兒最容易掌握的樂器。不同的打擊樂器有著不同的外形和音響效果,幼兒最初對打擊樂產生興趣來源於對樂器本身的興趣。有趣的外觀造型,尤其是打擊樂器奇特的音響效果深深地吸引著孩子,而且打擊樂器的演奏主要使用大肌肉的動作,因此,與其他樂器相比,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幼兒是容易掌握的,孩子們在擺弄、敲打中,沒有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負擔,身心感到非常愉悅。
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才能更好的運用打擊樂器開展打擊樂活動,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呢?
(一)從傾聽——模仿策略
“聽”是幼兒進行音樂活動不可忽視的重要前提。實踐證明,“傾聽”是培養幼兒節奏感的必要前提。我們利用幼兒對打擊樂器本身的興趣,引導幼兒更加專注、更加有目的地去聽音樂,並引導幼兒將聽到的音響效果所表現的音樂形象與樂器的音色之間引發聯想,發現各種聲音的動與靜、長與短、強與弱等變化,培養幼兒對節奏的敏感性。
1.生活中的節奏。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生活中許多要素,如節奏、色彩、音色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現它們的原型。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表現和美化自己的生活。根據幼兒喜歡色彩鮮豔、帶有聲響、生動活潑物體的特點,藉助幼兒身邊常見的、熟悉的、自然的物體,讓幼兒藉助感官的相互作用,產生最初的體驗。
(2)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現象。日常生活中也處處流淌著音樂。我們為幼兒提供各種各樣的有聲玩具來感受聲音的節奏,如:聽診器、鬧鐘、手錶、玩具電話等等。當幼兒聽到了自己“撲撲撲”的心跳聲時就會很興奮,他們沒想到,自己的身體里居然存在著這麼一種神奇的聲音。在激起了幼兒極大的好奇心和興趣時,教師並不急於告訴幼兒這是一種節奏,而是讓幼兒繼續感受“嘀嗒嘀嗒”的走秒聲、“丁鈴鈴鈴”的電話聲、“喔喔喔”的雞鳴聲等這些穩定的、均勻的節奏,然後讓幼兒嘗試著將這些體驗告訴老師。有的幼兒模仿得很好,有的還能配上手勢。我們及時啟發幼兒用不同的樂器來表現這些情景,通過傾聽周圍的音響,孩子們逐漸學會了運用樂器來模仿,並在模仿的過程中把握住音高、音準及節奏感。
2.運動中的節奏。節奏感的培養不僅要用耳朵聽,頭腦理解,更需要在運動中去體驗音樂的流動。讓幼兒藉助於自己的頭、手、腿、腰等身體部位及周圍隨手可得的簡單裝備來獲得節奏經驗,這就是一種原本性的表現。
如:當幼兒發現小朋友、老人、青年人走路有不同的節奏時,我們就讓他們操作打擊樂器來表現。孩子們用圓舞板以八分節奏模仿小朋友的腳步,時而還晃動晃動身體扭動扭動小腰等動作,顯示出孩子天真無邪的一面;用鼓以二分節奏代表老人走步;用雙響筒以四分節奏模仿中、青年人的步子。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除了會用不同的動作表現出不同年齡人的走路姿態外,還掌握用二分、四分、八分等節奏,把不同的人物形象用樂器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
3.遊戲中的節奏。遊戲是兒童生活和兒童發展非常重要的內容,遊戲活動是吸引他們對事物的注意力的最好方法。維果茨基的遊戲學說認為:遊戲是發展的源泉,遊戲在兒童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如:中班遊戲《有趣的聲音》,這個遊戲可以培養幼兒集中注意聽節奏,熟悉節奏,隨節奏合拍做動作的能力。在遊戲材料的提供上我們也選擇了簡單、幼兒熟悉的樂器——小手鈴。音樂開始,讓每位幼兒手裡拿一個小手鈴,聽著優美動聽的音樂,合拍地自由舞蹈。幼兒根據音樂的強弱、快慢而搖動小鈴,當音樂停止時用手捂住小鈴,停止發響。引導幼兒準確地隨音樂變化做遊戲,使他們感受動中的歡樂,靜中的優美。可以引發幼兒對節奏的注意力、記憶力和動作的協調能力。
(二)從片斷——完整策略
節拍是節奏的基礎。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會逐漸地意識到一個拍裡有時有一個聲音,有時有兩個或更多的聲音。特別是利用和歌謠內容相關的、有趣的象聲詞代替原來的字詞,並用樂器來演奏,可以更清楚地幫助幼兒表現節奏。
如:小班《鑼和鼓》學習活動中,隨著歌曲內容,通過象聲詞的相同聲音讓幼兒感覺到一拍內有聲音長短、多少的區別,然後再配合以適當的樂器進行完整的演奏。這不僅是讓幼兒感到愉快的遊戲,也使他們從自己的活動中理解長音、短音的區別,繼而學會運用樂器恰當地表現節奏。
通過讓孩子聽一聽,用手拍一拍,用樂器敲一敲,在“做”和“在動作中理解”的過程中,豐富了幼兒的節奏表象,不斷完善樂句感覺,為他們的節奏感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從聯想——即興策略
“音樂是最具不確定性的,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個孩子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象、解釋、表現自己的情感,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
1.聯想。聯想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的心理活動。音樂創造活動常常是從聯想入手的,聯想是音樂創造的必經之路。如:通過多媒體讓我們來看看孩子們冬天在遊樂場玩耍的情景吧:有的打雪仗、有的溜冰、有的滑雪,天上還有一直不停飄落著的雪花。怎樣用樂器、節奏來表現這一個場面呢?有的幼兒說用鋁板琴輕輕的敲奏X 0│X 0│來代表輕柔的雪花;用木琴由高而低的刮奏XXXX XXXX│來表現滑雪者由上而下的滑落過程;有的幼兒說打雪仗是斷斷續續的聲音,可以用打擊樂器,如木魚、鈴鼓敲擊XX X│或X XX│來表現;還有的幼兒說溜冰是帶著美妙的旋律,可以由教師用鋼琴來彈奏一段輕快的音樂。通過孩子們的聯想,將情境與節奏、樂器相融合,在孩子們各自嘗試敲擊、演奏中創造出不同的節奏和旋律,彷彿大家都融入了這冬天賞雪的意境之中,耳邊飄蕩著的是活潑歡快的冬之曲。
2.即興創作。即興創作是指幼兒根據當時的感受而產生的一種音樂創造行為,是事先不必做準備的臨時創作,它往往與即興表演連在一起。如:在《猴子學跳舞》這一活動中,請一名幼兒拿樂器做打擊樂器者,其餘幼兒做猴子學樣者(人數不限),全體一起唱歌,合著節拍自由動作。歌曲結束,拿樂器者敲打出任意節奏或者創編一個有趣的動作,“猴子”學樣,模仿此節奏或者動作。在《馬戲團裡的大獅子》這一活動中,兩人一組,一人扮馴獅員,手拿打擊樂器,一人扮獅子,套上自制獅子頭飾,聽著音樂舞獅。“馴獅員”按節奏打擊小樂器,“獅子”則用手或腳拍打節奏,最後“馴獅員”和“獅子”共同擺一個造型。孩子們為自己在活動中創編的節奏與別人不同而感到興奮,讓幼兒為自己在活動中的創作而感到滿足。
幼兒園開展打擊樂活動不是培養專才和演奏家,而是著重於開發、培養幼兒在打擊樂方面的潛能,教師注意幼兒間有個體差異,鼓勵幼兒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逐步融入演奏內容,最大限度滿足每個幼兒個體差異發展需要。
民族音樂元素在我國流行音樂中的應用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