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受眾心理學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4日

  受眾指的是資訊傳播的接收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影電視的觀眾、網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網路流行文化受眾心理淺析》

  【摘要】本文藉助“賈君鵬事件”這一網路流行文化的典型,探析受眾對網路流行文化的接收過程,從受眾心理層面揭示網路流行文化的形成原因,以期能為正確引導網路文化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網路流行文化 狂歡節 集合行為

  網際網路以狂風暴雨之勢深人人們生活。在網民的集體努力下。網路文化以其特有的顛覆傳統的方式大行其道,同時也被扣上了低俗文化的帽子。但是。以廣大受過良好教育、有著較高素質的青年為主體的網民.為什麼會“浸潤”其中,自願為其充當搖旗吶喊者的角色呢?

  一、網民的接收過程

  我們以極具代表性的“賈君鵬事件”為例來分析一下網民從接受到傳播網路流行文化的過程。

  首先是對所接收到的資訊進行約定俗成的意義解讀。按照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每一個符號都是由能指和所指兩個部分構成。能指是符號的物質形式,由聲音一形象兩部分構成。聲音一形象在社會的約定俗成中被分配與某種概念發生關係.在使用者之間能夠引發某種概念的想象。這種概念一意義就是所指。對於“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句話.網民在剛開始看到時只是按照平常在現實生活中的思維路徑去理解其原有的所指.併產生一種喚起兒時記憶的溫馨感覺。

  其次是分裂資訊原本的能指和所指然後賦予其新的所指並傳播出去。在第一階段之後.網民會馬上意識到自己當下所處的環境是虛擬的網路世界而並非現實生活,對於這麼一句空洞洞又十分平常的話,會覺得它必定不會這麼簡單,於是會將“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能指和所指進行分割,去掉原有的所指,然後結合自身環境。賦予其新的所指――“沒有《魔獸世界》來打發時間,我們很無聊”、“《魔獸世界》到底什麼時候能重新開服?”――網民在虛擬空間裡大肆發洩自己的不滿.通過不斷的跟帖轉帖來填補自己無聊的時間。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賈君鵬這個並不存在的人“被”火了!網民也從中獲得了狂歡的快感。

  然後將已經被分裂的資訊繼續剝離,去掉能指,只保留所指,於是“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句平淡普通的話就被簡化成一個公式,即“×××,你××叫你回家××!”

  最後,人們再賦予它新的能指,於是便有了“賈君鵬爸”、“賈君鵬姨夫”、“賈君鵬侄子”等“賈君鵬家族”,以及仿造這種句式的無數變種的粉墨登場。

  二、網路流行文化的“狂歡節”特質

  可以說“賈君鵬事件”是一個網民寂寞無聊時自己舉辦的狂歡節。

  狂歡節被認為是一個在官方世界之外的屬於大眾世界的第二種社會生活。在這種社會生活中沒有地位差別或森嚴的社會等級。狂歡節的功能是解放,它縱容一種創造性的、遊戲式的自由。它也遵守一定規則,但與體育運動的規則傾向於複製社會規範不同,狂歡節的規則是反轉既定規則。狂歡節將那些等級地位與特權懸置起來.沉溺其中的大眾即使是那些有特權享受的人有時也樂得放棄特權的限制――懸置特權,與民同樂,返回“本我”得以從社會創造與規訓出的“主導性話語結構”中逃遁,身體暫時脫離它的社會定義與控制,從解脫中獲得狂喜式快感。狂歡節是解神話式的,因為它暴露了社會秩序的隨意性與脆弱性。狂歡節為人們的快感理想提供一種深層模式――這種理想是烏托邦式的,又是反霸權的。狂歡節是一種深入滲透大眾“觀察世界的特殊角度”和“體驗人生的特殊感覺”的形式和活動。

  對照西方中世紀的狂歡節活動,我們會發現,如今每一次網路文化的流行從根本上就是一次網民自己舉辦的狂歡節。網路文化以其對生命本能衝動的宣洩、輕鬆幽默的形式以及虛擬匿名等特點,使廣大網民能夠在這樣一個舞臺上放下各自在現實社會中的身份,摘掉種種面具,發洩不滿,消解壓力,從而獲得一種狂歡的快感。面對社會的不認同和巨大的社會壓力.強者生存的遊戲使人們不得不借助中世紀式的狂歡來暫時逃離現實。

  三、網民的接收心理

  對於廣大網民為什麼會沉浸於網路文化而自得其樂,並且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受眾被動地接收網路流行文化.同時也是作為傳者的身份傳播網路流行文化,筆者認為從心理層面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主體地位獲得滿足的快感。

  在現實社會中,廣大網民以青年為主是處於弱勢群體的地位.社會資源佔有量較少,社會地位不被重視,對於公共事務缺乏發言權和主體地位,社會身份不被認同.於是他們轉而向網路l聚集。試圖在網路世界裡向同齡人獲得認同,進而獲得自我價值被重視以及向前輩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快感。

  在網路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是資訊的傳播者。在網路世界裡,網民可以自己發現資訊創造資訊傳播資訊進而獲得別人的認同,於是,人們便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話語和地位劣勢而在網路世界裡獲得滿足。另外,也可以通過對接收到的資訊進行主體再創造之後再進行傳播.這樣也能獲得一種自己被認同的快感。

  二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

  所謂群體壓力。即群體中的多數意見對成員中的個人意見或少數意見所形成的壓力。在面臨群體壓力的情況下。個人和少數意見一般會對多數意見採取服從態度。即趨同心理。在網路中,當網民看到某個詞某個句子比較流行的時候,許多網民會認為不拿來自己用一下就是落伍的表現,就會被同齡人看不起.於是他們紛紛拜倒於網路流行文化.並且由於長時間浸潤其中。他們對其都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能夠在某個現象還不流行時預料到它以後的流行,看到它所蘊含的流行潛力並充當搖旗吶喊者,成為推動其最後流行的力量。

  三網路虛擬匿名條件下的集合行為心理。

  從“春哥”、“曾哥”以及“蛋疼”、“插入”、“淫蕩”、“華麗的一射”等這些較為淫穢的詞語的流行.可以看出網民的一種狂歡節心理和集合行為心理。集合行為.指的是在某種刺激條件下發生的非常態的社會集合現象.例如火災、地震後的群眾騷亂等。在集合行為中.有許多特殊的傳播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群體暗示與群體感染。

  集合行為中的暗示與人際傳播中的不同,它更接近於臨床醫學中的催眠暗示。換句話說,集合行為的參加者通常處於亢奮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使他對周圍資訊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現為一味地盲信和盲從。與之相聯絡的另一種機制是群體感染。在集合行為中,群體感染指的是某種觀念、情緒或行為在暗示機制作用下以異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開來的過程。網路流行文化多是以論壇BBS為陣地,以帖子為武器,表現為一對多的傳播。當某人資訊最初發布者在論壇上發了個具有一定網路流行特質的帖子.倘若沒有人頂或乏人問津的話。那麼它就不可能上升為一種流行文化;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有人蔘與討論發表觀點,那麼在這個暗示和感染機制的作用下.很有可能會帶動其他許多人蔘與討論發表觀點.這樣就導致了某個現象在網路上攻城略地.最終形成一種流行文化。

  2 群體模仿與“匿名性”。

  集合行為中的模仿與一般模仿不同,它更多地表現為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性的模仿;“匿名性”則是在一種“法不責眾”的心理支配下.作出種種宣洩原始本能衝動的行為。在這種機制作用下.網路流行文化中經常出現大量的黃色暴力詞彙。

  3 集合行為中的“資訊流”。

  在集合行為中資訊的流動也呈現出一種異常的狀態。在這裡.要辨認誰是信源、誰是信宿是十分困難的.幾乎每個人都是資訊的發動者.同時又是資訊的接受者。美國社會學家H・布魯預設為.集合行為的初步形態是“迴圈反應”。所謂迴圈反應,即一方的刺激成為另一方的反應,而另一方的反應又反過來成為這一方的刺激,這樣迴圈往復的過程。以“哥抽的是煙,吐出的是寂寞”為例,到第一個人那裡可能會變成“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第二個人又改成“哥發的不是帖,是寂寞”,然後又是“哥上的不是貓撲,是寂寞”、“姐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或許反饋到發帖者的時候,已經變得面目全非,這樣。發帖者又會作為一個接收者繼續添油加醋加入主觀改造再傳播出去,於是就形成了一種奇異的資訊迴流現象。

  可以看出.網路流行文化的形成過程帶有一種很明顯的集合行為特徵。

  網路文化的流行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以上只是筆者從受眾心理層面對其所作的一種解讀.而在其他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只有真正弄清楚網路文化的流行原因,或者說網路文化究竟是如何流行起來的,才能對其進行l正確合適的引導.不致於使某些網路事件演變成現實社會中的群體性事件。

有關大學新生心理適應的論文
拖延行為的心理學探析論文
相關知識
淺析受眾心理學的論文
淺析積極心理學的論文
淺談從眾心理學的論文
淺談積極心理學的論文
淺談網路心理學的論文
淺談認知心理學的論文
淺議犯罪心理學的論文
淺談美術心理學的論文
淺談行為心理學的論文2
淺談幼兒心理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