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生命教育的心理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陸實施推進的素質教育,倡導以人為本,要求尊重、關心、理解每個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包含有生命教育的意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摘要〕本文在分析生命教育的機遇與困惑的基礎上,指出生命教育不能停留在寬泛的口號上,不能糾結於抽象的辨析中,關鍵在於推行。在有教育行政資源優勢的地方可以進行變革式的生命教育,其他地方可以開展廣泛的改良式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融入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開展生命教育的一種有效而低代價的途徑。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有效載體,生命教育為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深度和生機。

  〔關鍵詞〕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14-0004-03

  近年來,中小學興起了生命教育的熱潮。開展生命教育,甚至被視為學校教育革新的標誌。原本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特色的一些學校,誤以為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落後了,轉而扛起了生命教育的大旗。到底應該如何看待生命教育?應該怎樣理順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係?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一、生命教育的機遇與困惑

  一生命教育的機遇

  生命教育有兩種淵源:一者源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1979年建立的“預防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側重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二者源於美國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死亡教育,側重“為死所作的準備教育”。我國尤其臺灣的生命教育與後者一脈相承,旨在通過教育,讓青少年從小形成正確的生老病死的觀念,以正確的態度和頑強的意志保護生命並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當前生命教育的功能已經由預防自殺、降低自殺率,擴充套件到對生命價值、人生意義、人際關係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探討,以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社會為目標。

  生命教育突破了傳統對死亡相關話題的禁忌,對青少年珍愛自己和尊重他人生命,激揚生命價值,實現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命教育的興起,為與之密切相關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契機。

  二生命教育的困惑

  生命教育的出發點和理念非常好,得到了廣泛的積極響應。但由於其外延過於寬泛,在學校裡落實起來非常困難。如臺灣生命教育的主題包括人際關係、倫理、生死學、宗教、殯葬禮儀五大項,後來又將情緒教育和性別平等教育納入其中。這些內容涉及多個層面多門學科,操作難度很大。

  有大陸學者提出了這樣的生命教育體系:“樹立生命意識的教育理念,保護生命存在的生存技能,洋溢生命情懷的心理健康,充滿生命活力的高效課堂,激發生命潛能的學習方式,融入生命關懷的民主管理,尊重生命倫理的德育方法,展現生命意義的閱讀寫作,提升生命質量的專業發展,促進生命發展的多元評價”。這種說法語言優美,內容系統,但體系龐大,讓生命教育無所不包,卻又使學校難於著手,乃至化於無形。缺乏具體的內容和實施模式,只會讓生命教育停留在抽象的口號上。

  三生命教育的具體化

  近些年來,我國出現了素質教育、生本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種教育理念,每種理念的推行都是全方位、滲透式的。每個學校都有比較成熟的教育思想、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如今,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否又需要推倒一切,對現行的學校的管理和教學體系進行徹底的變革?抑或只需要對現有的教育體系作一些修正和改良?

  我們認為,生命教育的推行有兩種方式:一是變革式,二是改良式。

  變革式的生命教育需要樹立專門的生命教育理念,推行生命教育管理模式,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建設專門的生命教育師資隊伍,進行各學科的生命教育滲透,開展生命教育式的教學評價改革。這種方式牽涉面極廣,工作量浩大,與現有教育體系和模式的整合難度非常大。這種模式的實施主體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如果沒有教育行政資源的強力推動,很難實施和推廣。

  改良式的生命教育是指在現有學校管理和教學體系下,增加生命教育元素,把生命教育的核心內容具體化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相關課程中去。這種模式不需要耗費專門的教育行政資源,不需要承擔變革的系統風險,只需要相關課程的教師去豐富和調整原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即可達到生命教育的效果。這種模式的實施主體是科任教師,只需教師個人接受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訓練即可實施,可行性強,覆蓋面廣。因此,採取這種改良的模式對大多數學校來說,生命教育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二、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係

  一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是一種通過增加與生命相關的教育內容,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創造生命價值,以促進生命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

  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包括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生命倫理學。其價值追求為生命的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和終身發展。學校生命教育的內容一般包括生與死、身與心、健康與疾病、生存與發展等維度。教學效果體現於珍愛生命、尊重生命、身心健康、潛能發展等方面。以臺灣為例,生命教育的核心內涵包括“一個理念、兩個方向、三大目標、四個向度、五種取向”。詳見表1。

  從內涵來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五種取向之一,在其方向、目標和向度中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諸多內容。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一種實踐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一種載體。但如果僅僅從如此寬泛的角度來看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失去了其實體性,會化於無形。

  其實,從概念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包含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心理髮展特點,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體驗生命意義,實現生命的潛能,提高幸福感。從這個角度看,生命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內容。如有學者說:“在有些語境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另一些語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又包含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生命教育的承載,生命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

  自1999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來,我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2002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進一步推動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規範和普及。相比於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在教學體系、教學管理還是師資建設方面都要更加成熟。所以,我們認為,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去承載生命教育,用生命教育理念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有效的實踐途徑。

  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側重於學習心理、情緒管理、個性培養、環境適應、人際交往等主題,較注重心理問題的輔導和行為的訓練,追求短期行為效果,顯得微觀、近視和務實;而對於人生態度、生命意義、自殺生死等厚重而深刻的主題往往不敢觸碰,甚至諱莫如深。對此,生命教育能給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提升。把生命教育融於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學生體悟生命的意義,學會感恩,學會生涯規劃與目標管理,學會對生命的尊重,懂得活在當下、珍惜擁有。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體現生命關懷的教學內容

  將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傳統主題,如興趣培養、思維訓練、能力培養、潛能開發、情感培養、意志鍛鍊、性格優化和社會適應性培養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生死教育的內容。

  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生的教育內容包括:生存的技能,生涯規劃,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死亡教育內容包括:瞭解死及瀕死的過程,死的尊嚴,面對死亡的恐懼與不安,自殺及預防,病情告知與心靈呵護,臨終關懷,安樂死,器官捐贈,葬禮與殯葬管理,死亡的哲學思考。這些內容都是當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嚴重欠缺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這些內容,以科學的生命知識和真理為依託,能涵育學生的生命情懷。

  如叔本華所說:“死亡是給予哲學靈感的守護神和美神。所有的宗教和哲學體系,主要以幫助人們培養反省的理性,作為對死亡觀念的解毒劑。”生死屬於終極關懷的課題,旨在確立生命的意義與方向,有助於人類共性的潛能,如友愛、合作、求知、審美、創造的實現。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的意義療法認為,心理健康的根本基礎是體驗到生命的意義。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思考生命意義的自由,追尋意義的意志。而面對死亡,開展生死教育,是認識與體驗生命意義最有效的途徑。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當前中小學的很多生命教育課混淆了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把生命教育上成了普通的心理課。如2012年在廣東省教育學會生命教育專業委員會首界研討會上,有兩所學校展示了生命教育課。其中一所學校講的是愛的傳遞,另一所學校強調的是挫折教育。兩者都沒有把握住生命教育的核心,也就是與生死有關的主題,而偏離到了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上。這樣的生命教育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存在價值。

  二以活動為載體的體驗式教學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通常以課堂教學為主,通過學科滲透融入各科教學,並輔之以社會實踐活動。生命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以活動為載體的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各種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去體悟生命與周圍世界的關係,並通過多種體驗渠道發揮自己的潛力,以求充分發展。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以理性為指導、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教學。辛繼湘指出,體驗教學過程本身就是生命意義的發生、創造與凝聚的過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現與發展的過程,是主體對於生命內涵的體驗與超越,而不只是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

  活動情景的創設可以採取多種途徑,如用實物演示情境,設定必要的背景;用音樂背景下特有的感人語言,展現鮮明的形象;用圖畫將文字中用語言描寫的情境再現出來,把課外內容形象化;用表演創設情境,讓學生擔任角色,真切感受文字的內容。例如有人通過模擬棺材、模擬追悼會的方式開展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感極強,學生體驗極其深刻。

  此外,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志願服務類活動,如到福利院、孤兒院做義工,體驗對生命的珍愛和尊重。也可以開展參觀類活動,如參觀烈士陵園、殯儀館等場所,讓學生懂得要珍惜生命。還可以參觀看守所、戒毒所或觀看一些預防艾滋病的展覽,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防範意識,使他們懂得維護生命的健康與尊嚴。

  三注重生命發展的教學評價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測試和突發事件的發生率進行評估。把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有助於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性、脆弱性、韌性,以及生命的情感性和意義性,同時會帶來很多深層次的效果,無法簡單地用心理測驗進行評估。

  如生命教育帶來的價值追尋和意義感,有助於學生更好地領會生命的真諦,提升幸福感。生命教育也會促進感恩教育的效果,從而使學生更懂得珍惜擁有。死亡教育,能使學生直面生死議題,去除心理禁忌,看淡生死,從而擺脫死亡焦慮,降低抑鬱和恐慌。生命教育也可能帶來與認知方式、應對方式和心理彈性方面的改善,讓學生更懂得學會放下、活在當下。

  我們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學生生命成長檔案的方式對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效果進行評估。生命成長檔案可以包括學生的基本資訊,如智力、個性、心理健康狀況、學習狀況、社會性發展狀況、個人成就、個人作品、自傳、行為觀察記錄等內容。運用心理測驗和問卷可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潛能發展情況,也可以瞭解其幸福感、感恩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效果。通過對其自傳的分析和日常關鍵事件的記錄,則可以瞭解其價值觀和生命意義觀的發展狀況。這種心理學化的評價模式,有助於生命教育效果的量化評估。

  總之,生命教育不能停留在寬泛的口號上,不能糾結於抽象的概念辨析中,關鍵在於推行。把生命教育融入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開展生命教育的一種有效而低代價的途徑。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載體,生命教育為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深度發展的生機。

  參考文獻:

  [1]解如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強生命教育的構想[J].教育探索,201111:129-130.

  [2]單常豔,王俊光.高校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構研究[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29.

  [3]劉慧,近十年我國生命教育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201020.

  [4]左敏,淺析大學生生命教育———從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98上.

  [5]葛纓.關注生命形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校園心理.200912.

  [6]張美雲.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究[D].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原理博士論文,2006.

  [7]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22.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中學,惠州,516007

有關性心理健康的論文
有關體育心理學的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生命教育的心理論文
有關生命教育的論文
有關聲樂教育的心理學論文
有關家庭教育的心理學論文
有關家庭教育的心理學論文
有關學前教育的分析論文
有關化學教育的探究論文
有關家庭教育的探析論文
有關家庭教育的探討論文
有關兒童教育的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