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7日

  隨著人們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價值認識的不斷深入,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學前兒童藝術教育》

  [摘 要]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教育,必須有助於將來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長。本著這樣的認識,我們在“八五”期間進行了兒童實施藝術綜合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其目的在於探索從審美藝術教育入手,推進兒童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為審美創造型人格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學前兒童 藝術教育 審美心理 課程實施

  一、審美及審美藝術的教育價值

  我們引進相關學科的理論,對審美藝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審美藝術活動的價值、審美藝術教育的性質和功能與兒童心理髮展的關係進行了探討。我們認為,藝術教育對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價值表現在:

  1.為完滿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礎。這是因為藝術審美連著情感是心靈的活動,而心靈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馳騁,可以把眼前和未來、有限和無限、理智和情感、物質和精神加以協調和溝通。審美藝術中所培養的對外部世界的整體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滿人格的基礎訓練。如果能在教育中堅持藝術與體、智、德教育相結合,使教育中的“社會性”、“科學性”和“審美性”相結合,使兒童的行為不但為了實用,而且可以拉開距離欣賞,使行為不但接受“善”和“真”的被動控制,而且獲得“美”的自動調節,就能為完美人格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有助於全腦功能的開發。據研究,任何一種藝術活動都是大腦兩半球協同作用的結果。在藝術教育中,堅持藝術形象佈局的審美特徵和具有細膩豐富的情感內容相結合,堅持直覺整體的資訊加工和理性領悟相結合,使左右腦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藝術作品中不同的結構要素相互作用,將有助於促進以右腦功能為主的全腦功能的開發。

  3.有助於一般智慧和創造力的發展。藝術活動中所發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邏輯思維起互補作用。

  4.有助於發展兒童的藝術興趣和藝術天賦,使童年獲得更多的歡樂。同時,兒童知覺過程的整體性、直覺性、記憶的具體形象性、思維想象的獨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彌散性等心理特點都使得他們特別喜歡藝術活動。但是,藝術智慧的發展不同於一般智慧的發展,它並不一定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缺乏恰當的教育,早期的藝術潛能會隨著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認識世界方式和學習任務的改變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兒童2~12歲之間這一藝術潛能發展的黃金時期向兒童進行良好的藝術教育,是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可以使腦的潛能不失時機地得到發展。

  二、學前兒童審美心理的發展特點及其培育方法

  本研究綜合了在美術心理、音樂心理和文學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並結合自己的實踐,發現1歲以內的嬰兒就能對外界事物的某些審美特徵產生知覺選擇,如鮮豔的色彩、動聽的旋律、有節奏的兒歌都會引起嬰兒的定向,這是審美心理髮展的基礎,也是進行審美藝術教育的基礎。兒童審美心理與非審美心理一樣都包括知、情、意三個系統,它是審美及藝術欣賞和創造的心理基礎。有關審美和藝術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審美主體的知、情、意系統與審美藝術客體的相互作用中,起關鍵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和審美意志創造行為,它們貫穿於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的全過程。然而,審美心理活動和非審美心理活動在目的、方式、結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區別的,反應了兩種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學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發現、思考客體的目的是為了弄清客觀事物本來的面貌及其發展規律,為解釋、利用、改造、創新提供依據,應該是求實、求真的。

  審美活動中對客觀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變形的,甚至是虛幻的。以月亮這一實體為例,科學家告訴我們它是圍繞地球轉的不發光的星體,月亮光是太陽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為無雲等。而審美時,則把月亮當作審美物件,當作寄託感情和想象的物件,所以就會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的思鄉之情融入客體之中,就會有“嫦娥奔月”虛幻想象。這都是審美主體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審美過程是主體對客體的形象、色彩、音響、韻律、節奏、流動感、和諧、秩序等情感表現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運動,產生激情和想象,情緒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體現。如果我們把審美的結果當作科學的認識,必然會陷入荒唐。我們參考有關資料和研究經驗,歸納出以下培育方法,成為指導我們實踐的依據。

  1.積累非審美的認識經驗、實用經驗、社會交往經驗和情緒經驗,豐富現實性表象,為感知的定向在物件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為理解和想象的進行、為情感的產生提供豐富的源泉。

  2.師生共同創設審美藝術化的環境。可以選擇貼近生活的題材進行藝術創作,用創作成品佈置環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規提升為藝術的表達方式。

  3.系統地開展以藝術品為媒介、以審美欣賞為核心的實現多元價值的藝術欣賞和藝術創造活動,將自外向內的藝術再加工和自內向外的藝術創作實踐有機結合,改變過去重內容輕形式、重模仿輕創造、重製作輕欣賞的傾向,使審美心理的各個方面從對立走向統一互補。為此,我們在組織藝術欣賞時,有兩點區別於現在的藝術教育:1把滲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藝術中的形式審美特徵──對稱、均衡、重複變化、對立統一等加以突出,使其與兒童的意識層面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兒童對形式審美特徵的直覺敏感性和遷移應用的有意性。2把蘊含在藝術形象中的社會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體的情感交流從潛意識層面發展到意識層面,將作品的情感基調或人物的內部情感作為兒童識別、觀賞、匹配、表現和重新建構的物件,並在觀賞、表現、重建中,使兒童的主體情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4.教師的人格特徵和美學修養。在審美藝術教育中,首先,教師必須是一個人格完滿或追求人格完滿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統和真、善、美的外部行為方面比較和諧或不斷追求和諧完善的人,是一個善於發現美、創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長具有豐富“美感的人”。其次,教師在音樂、美術、文學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養。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現技能,但她應該具有一定的藝術鑑賞知識,有廣泛的藝術欣賞的興趣、欣賞能力、選擇能力和感情表現能力,有及時將美介紹給兒童的熱情。再次,教師必須熱愛兒童,瞭解兒童,樂觀開朗,勤奮工作;能夠樂此不疲地引導幼兒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於玩耍的藝術活動中引導兒童健康、和諧、活潑、愉快地發展。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學前教育美術教學論文
學前教育的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論文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探析論文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精選論文
學前兒童雙語教育論文
兒童美術教育論文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淺探論文
淺談體育藝術教育論文3篇
學前藝術教育論文範文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探析論文
淺談兒童語言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