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土電影的美學特徵及流變探討論文
鄉土電影以其樸實無華的美學敘事書寫著對個人生存現狀的深切關注並體現出悲天憫人的人文主義情懷。在創作理念、映象語言等方面,重慶鄉土電影以其新穎、獨特的美學特徵而別具一格。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中國鄉土電影的美學特徵及流變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國鄉土電影的美學特徵及流變探討全文如下:
摘要:新時期以後,中國鄉土電影經歷了一個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發展歷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斷髮展與變化,對鄉土電影的關注角度和表達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就要求電影工作者根據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不斷地更新創作觀念,挖掘電影自身的潛在特性和時代內涵,以適應新的發展空間和社會環境。本文主要講述了中國鄉土電影發展的分期與流變以及鄉土電影映象中的美學特徵,並深入探索了新時期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趨勢。
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不僅表現在鄉土題材電影的創作藝術與創作手法上,還表現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自身所存在的價值與社會意義的探索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及電影的不斷髮展,中國鄉土電影的內在規律、自身屬性及社會功能也日益凸顯出來。
一、中國鄉土電影發展分期與流變
一鄉土電影概念解讀
由於時代背景和具體的文化語境不同,中國鄉土電影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的稱謂,比如“農村電影”“鄉村電影”“鄉土電影”等。一般來講,以文化角度為出發點關注此類影片時,稱作“鄉土電影”;以社會角度為出發點關注此類影片時,稱作“鄉村電影”;以政治角度為出發點關注此類影片時,稱作“農村電影”。
文化視野中的“鄉土電影”通常是指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農村題材電影。鄉土電影不僅反映了農村所特有的濃厚的鄉土文化,同時也凝聚了鄉土電影編劇和導演浪漫的鄉土情結。
社會視野中的“鄉村電影”一定程度上涵蓋了“鄉土電影”和“農村電影”。“農村”被賦予了強烈的政治色彩,“鄉土”包含了濃厚的文化色彩,而“鄉村”則是一個比較客觀的中性詞,它指的是電影表達的客觀物件。
政治視野中的“農村電影”又分為狹義“農村電影”和廣義“農村電影”。廣義“農村電影”是指以農民為目標觀眾,以農村為目標市場的電影,它以滿足農村觀眾的需求為出發點。而狹義的“農村電影”通常是指與農民、農村、農業相關的電影。此外,農民工題材電影也屬於“農民電影”範疇。
二中國鄉土電影發展階段與流變
以不同時代鄉土電影的總體特徵為依據,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七個階段,依次是“抗戰階段”“革命階段”“國家階段”“政治階段”“藝術階段”“市場階段”“產業階段”。
“抗戰階段”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這段時間。主要代表作有《迷途的羔羊》《春蠶》《凱歌》《狂流》等。在這一階段,中國的鄉土電影取得了比較大的發展成果,中國鄉土電影的概念、理論以及實踐都在這一階段產生。
“革命階段”的鄉土電影主要演繹了中國農民從個體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過渡的整個過程,同時反映了中國農村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代表作有《人往高處走》《葡萄熟了的時候》《一場》《白毛女》等。這一階段的鄉土電影較之抗戰階段的鄉土電影,不論電影的主題、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鄉土電影的“國家階段”始於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後。“雙百”方針的提出為電影創作提供了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代表作有《五朵金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枯木逢春》《老兵新傳》等。這一階段鄉村電影的發展為此型別電影藝術風格的創作和文化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寶貴經驗。
“”把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帶進了“政治階段”。鄉土電影在這一階段儼然成了政治鬥爭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影片《火紅的年代》和《豔陽天》主要描述了不同階級之間的政治鬥爭,《歡騰的小涼河》和《盛大的節日》意在倡導人民群眾與“走資派”做鬥爭。
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後,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也迎來了它的“藝術階段”,鄉土電影開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電影風格體現農民豐富的內心世界。《咱們的牛百歲》《芙蓉鎮》《喜盈門》《徐茂和他的女兒們》都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後,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隨即進入了“市場階段”,代表作有《我的父親母親》《被告山槓爺》《秋菊打官司》《香魂女》等。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元素也逐步融入這一階段的鄉土電影中。此外,這一階段的鄉土電影還體現人們勇於面對現實、質疑現實的決心。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逐步進入“產業階段”。這一階段的代表作有《美麗的大腳》《兩個人的教室》《荔枝紅了》《村官李天成》等。
二、中國鄉土電影映象中的美學特徵
一詩意化的敘事鏡頭
電影創作者在創作之初大都本著客觀、真實地還原人物、事物、景物的目的,但由於受創作者主觀意識及故事本身內容的影響,最終呈現在觀眾眼前的電影都會與客觀現實產生一定的偏差。鄉土電影的敘事鏡頭始終遊離在主客觀之間,這又被稱作“詩意化的敘事鏡頭”,它主要體現在鏡頭的主觀性和鏡頭的客觀性兩個方面。
鏡頭的客觀性:由於鏡頭前的物質都是真實存在的,且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轉移,因而電影的敘事鏡頭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鄉土電影中不同的鄉土景象、人物形象都是真實存在的,它們通過電影鏡頭呈現在觀眾眼前。比如電影《黃土地》中樸實善良的翠巧和思想保守的翠巧爹的原型就在現實的農村中。電影《那人 那山 那狗》中連綿不絕的群山、潺潺的溪流、古老的石板路等鏡頭客觀還原了現實生活中的農村景象,並不是導演憑空捏造出來的。《紅高粱》中“顛轎”的習俗也不是導演杜撰的,而是通過鏡頭客觀還原了當地的鄉風民俗。鄉土電影中的鏡頭影像都取材於現實的農村生活。鄉土電影只有在尊重真實鄉村生活的基礎上,真實地還原鄉土文化,才能得到受眾的支援與認同。
鏡頭的主觀性:電影創作者的政治傾向不同、文化素養不同,創作出的鄉村電影的風格及電影表現手法自然也不同。這就是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對電影鏡頭進行主觀操作的結果。鄉土電影的影像敘事雖然是對真實農村生活的客觀反映,但由於受鏡頭視角和電影故事內容的影響,註定了它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反映農村生活和農村景象。創作者根據自己的主觀想法選擇並確立最終出現在鏡頭中的鄉土影像。農村生活中的景象、事物有千種萬種,電影《那人 那山 那狗》中為什麼只出現了群山、溪流、石板路等鏡頭,這是創作者根據自己的思想、靈感主觀選擇出來的。創作者只有把握好主觀鏡頭和客觀鏡頭之間的關係,才能通過詩意化的鏡頭創作出高品質、高品位的鄉村電影。 二理性化的主題思想
由於市場的衝擊,不少電影創作者只從商業利益出發,創作出許多單純追求視覺快感的商業影片,此類鄉土電影的主題思想過於理想化,結果反而導致電影內容失真。有的則無限誇大事實,甚至進行杜撰,以求達到電影戲劇性的效果,結果忽視了人文關懷的表現。鄉村電影的主題思想應該把握好理想和現實的表現尺度。
理想化的主題思想自動遮蔽了社會中的陰暗問題和現象,而將重點放在了弘揚社會主流意識和對先進人物與事蹟的歌功頌德上,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傳遞社會正能量的作用。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懷是鄉土電影必不可缺的主題思想。鄉土電影應該通過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與和諧的生活氛圍,使受眾樹立對生活、對未來的信心。如影片《紅高粱》通過主人公人性的光輝讓受眾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了希望與信心。
現實型的主題思想將鏡頭對準了社會中黑暗、醜惡的一面,通過揭露和批判社會中的假、醜、惡現象,引起受眾的心理共鳴與反思。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是鄉土電影主題思想所必備的情懷,只有這樣,才能讓受眾在現實面前不斷地反思並積極進取。電影《黃土地》以八路軍的視角描述了陝北地區一個貧困、落後的山村。電影鏡頭中壓抑的構圖和真實的鄉土敘事讓受眾對陝北地區農民的困境有了深刻的感受,併為之震撼,進而引起受眾的反思。
鄉土電影的主題思想應該把握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保證其既能給予受眾人文關懷和精神慰藉,又能鍼砭時弊,促進受眾反思、進取。
三立體化的農民形象
鄉土電影中的農民形象隨著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此外,創作者對時代精神、時代生活的把握程度直接影響著其對鄉土電影中農民形象的塑造。許多鄉土電影創作者在塑造農民形象時往往會出現兩個誤區:一是個體農民形象的臉譜化、符號化,二是農民群體形象刻板。
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原型大都來源於現實生活。現實中的人物往往比較複雜,具有多面性。鄉村電影中農民形象的臉譜化,使人物形象的飽滿度和故事情節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鄉村電影須把農民形象塑造得既真實又豐富,打破原先比較片面的人物形象刻畫。同時,還要盡力消除受眾對農民的刻板印象,包括愚昧、無知、落後、迷信等負面形象。鄉土電影應該在深入瞭解農民生活、深刻剖析農民個性的基礎上,塑造出全新的立體化農民形象。
三、新時期中國鄉土電影發展趨勢與思考
鄉土電影30年的流變過程證明,凡是得到受眾認可和歡迎的鄉土電影無一例外都客觀展現了農村現實生活,反映老百姓真實的心聲。因此,新時期鄉土電影在多元化發展的程序中,應繼續堅守現實主義創作路線。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農村的生產關係、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道德操守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鄉土電影的持續發展應關注時代變遷下農村人物命運及其情感變化,真實反映和傳達農民心聲,客觀展現農民不甘落後、拼搏向上的精神。同時,對他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的貢獻進行讚美和頌揚。
其次,新時期鄉土電影的進一步發展要注重影片品質的提升。鄉土電影的品質好壞不僅表現在其創作技巧和表現手法上,還體現在影片本身所承載的精神內涵上。因此,鄉土電影應對社會主義榮辱觀、人生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同時,弘揚社會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以及時代精神,為新農村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
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劑,鄉土電影的發展也離不開市場的支援。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城鄉差距逐漸縮小,鄉土電影的題材和主題開始不斷向城鎮擴張。由於人口流動日益頻繁,所以鄉土電影的受眾也不再侷限於農村。鄉土電影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潛力,鄉土電影要想持續發展必須深入挖掘潛在的市場。
四、結語
新時期以後,鄉土電影經歷了一個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發展歷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斷髮展與變化,對鄉土電影的關注角度和表達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就要求電影工作者根據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不斷地更新創作觀念,挖掘電影自身的潛在特性和時代內涵,以適應新的發展空間和社會環境。
中國電影人用自己的熱情和心血澆灌著中國特色的鄉土電影,使其成為中國電影發展史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僅是一部書寫中國農村發展與進步的史書,同時也是反映中國三農問題及中國鄉村文化的一個視窗。創作者一方面要不斷地探索鄉土電影的內在規律,並在鄉土電影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現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不斷突破;另一方面還要不斷追尋鄉土電影的精神內涵,將作品內容立足農村現實生活,以審視的眼光揭露並批判鄉土文化中黑暗、醜惡的現象及農民身上存在的愚昧、無知、落後的劣根性,從而引起受眾的反思和進取。同時通過謳歌和讚揚鄉土生活中和諧的人際關係、簡單的人生追求、質樸淳厚的民風民俗,為現代生活中感到焦躁、麻木、緊張、壓抑的受眾提供一片心靈棲息地和精神樂土。
農村水利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