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科技論文
科技是人類 社會 的重要活動方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 發展 直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篇一
關於科技倫理作用再認識
內容 摘要: 科學 技術是人類 社會 的重要活動方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 發展 直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然而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性,使得某些 科技 活動對整個社會起到負面和消極作用,為了更好的發揮科學技術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必須從多個角度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對科技活動的引導和規範,從而使科技活動朝著更加有利於人類,有利於社會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科學技術 倫理危機 科技倫理
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已經被世界各國所共識,從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程序來看,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後生產力,都是由於科學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加快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滿足了人們物質 文化的需要。然而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進行科學技術的 研究 和運用,也會導致惡的結果。如果失控,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為了克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 影響 ,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作用,通過科技倫理知識普及、 教育 、認識,不斷深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影響,規範人們的科技行為,使人們的科技活動產生善的結果。
一 科技活動引發的倫理危機
人們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實科學技術本身並沒有善惡之分,只不過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當事人對於利益的不同考慮和追求,才導致了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結果。一項科學成果,一種技術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來為人類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滿足某些人的邪惡需要。科學技術,尤其是 現代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 應用 ,並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們的良好願望行事,於是在發展過程中,給人類生存、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某些事物及客觀 規律 的認識還處於“必然王國”階段,在運用科技手段對某些事物及其客觀世界進行改造時,只預期到好的結果,沒想到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當人們為取得的成果歡欣鼓舞時,往往會忽視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苗頭,當危害性充分暴露在大眾面前時,往往積重難返。例如,由於 工業 化高速發展所導致的 環境汙染、溫室效應、臭氧空洞等等,都是人們認識不足所造成的,
2為了本國、本民族的狹隘 政治 經濟 利益,利用科學技術為手段損害他國、他民族以至全人類的利益。例如,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科技到處干涉他國內政,侵犯他國領土,把科學技術作為其稱霸世界的工具。
3為了小團體利益,損害社會公眾的、國家的以至人類的利益。例如:一些 企業 在利潤的驅動下,在運用科技手段製造商品時,也在向 自然 ,向江河湖海、向大氣中排放出汙染物質,從而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因受到嚴重汙染而惡化。特別是一些高汙染企業,為了自身的一點利益,根本就不顧生產給自然、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危害性,造成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危機。
4為了個人的私慾而使用科技手段造成對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損害。如電腦黑客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製造 計算 機病毒造成資料的丟失,系統的癱瘓或者闖入別人的 計算機偷看別人的隱私,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和社會生活。
5由於人類盲目地濫用、誤用科學技術成果造成難以處理的倫理道德方面的 問題 。如生育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等等。特別是遺傳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的濫用會帶來生命倫理上的混亂,破壞人類正常生活秩序,後果不堪設想。
二 科技倫理介入的必要性
科技倫理是對於科技活動的道德引導,是調節科技 工作者相互之間、科技共同體與社會之間諸種關係的道德原則、道德規範等等的總和。科技倫理的重要性在於,一方面可以使科學技術的運用得到明確的道德理性的指導,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出於邪惡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為道德理性的科技倫理又可以彌補單純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強科技工作者對於科技開發之後果的道德責任感,從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覺來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會負面作用上的不自覺。
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倫理意識是非常強烈的。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物 理學 家愛因斯坦就曾經向準備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青年人發出過這樣的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於人類,那麼,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鬥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 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於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作為一個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家,他一生 發表的關於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言論就有上百萬字。他曾不倦地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籲,以滿腔熱情投入反對原子彈屠殺當中。與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為缺乏科技倫理素養,被世人所唾棄。例如,當前有“女瘋子”之稱的“克隆援助公司”總裁布瓦瑟利耶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宣稱已經在克隆嬰兒,這種違反科學倫理精神的行為,遭到世人的強烈批判。兩類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動說明了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性。
科技倫理雖然並非科學技術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學技術外部的一種控制手段,科技倫理可以通過內化於科技工作者的途徑,成為科學技術活動中的一種內在力量。科技倫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義的規則系統,它可以告訴和教育人們:“什麼樣的科技活動是善的或者是惡的;什麼樣的科技行為是應該做的或者是不應該做的;人們應該通過科技活動為人民、為人類造福,而不應利用科技去作惡。”當這些規則系統被人們普遍接受併成為公認的調整人們在科技活動中的關係的行為規範時,絕大多數人就會自覺地按照這些行為規範去進行科學技術活動,自覺抵制不良的科技行為。
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相互之間的 聯絡和依賴性不斷增強,共同生活對人們的行為規範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併產生協調相互關係和行為準則的道德標準。對那些於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為,被認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讚賞和表彰,給予某種榮譽,如我國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由於為我國 農業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讚揚。而對那些不利於或破壞共同生活的行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製造假幣、假冒商品、竊取各種技術資料、利用電腦作案等行為,認為是不好的、醜惡的,人們就會加以鄙視和懲罰。科技倫理中的美與醜、善與惡、是與非的評判,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如果有人違反了人們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會往往就會通過輿論,通過批評教育等多種手段來對違反科技道德者實行幫助和“制裁”。
三 科技倫理創新
科技倫理是一種道德規範,它在人們科技 實踐活動中只能起到倡導作用,它並沒有強制性力量, 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時候,其規範、調整作用就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僅靠行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還必須靠 管理、 法律 等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考慮把科技倫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約束科技活動中的失範行為。管理的規範和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權威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能夠從不同層面對人們的科技行為進行硬性約束,法律作為一種強制性的社會規範,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懲惡。筆者認為為了更好的發揮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就必須使科技倫理的規範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發揮更好的導向作用。
1對於已經形成共識的科技倫理道德,要根據具體情況,將成熟的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道德準則上升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和規範,通過法律和規範的約束性來規範科技活動,避免科技活動超出道德的界線。如 中國 科學院制定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律準則》,就規定了科學家的行為準則和社會責任,有利於正確科技道德觀的形成。
2對某一些新的科技領域涉及倫理道德的行為,要根據已有的實踐進行深入而細緻的研究,儘快制定相應的條律條令,使人們的科技行為有明確的指導。如 網路 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克隆人技術等等,都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引導這些新的科學技術,防止這些先進科學技術走向反面。在這些方面,一些國家已經走到了前面,如荷蘭已經通過了安樂死法,美國通過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這些法律對科技活動的發展已經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國家也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3世界各國應立足於世界人民的整體利益,加強政府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雙邊和多邊談判,制定有關科技倫理道德的國際法準則和國際慣例,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以伸張正義、遏制邪惡。例如環境保護、空間技術、武器的研製和使用戰略核武器、鐳射武器、反彈道導彈武器系統、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等。這些科學技術都是關係到世界和平與穩定,關係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具有國際約束力的規範,這些科學技術就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須重視科技倫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須把科技倫理所蘊含的精神貫穿於科技活動的全過程。通過科技倫理精神樹立人們正確的科技觀,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睦相處,和諧共存,同時也要通過人 文學科、倫理宗教、社會輿論等諸多途徑,逐漸祛除人性中的邪惡成分,增強其仁愛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斷昇華,從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有理由相信,在面對21世紀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各種挑戰中,理性的人類將高瞻遠矚,自覺建立起與21世紀高科技 時代 相適應的21世紀科技倫理觀,通過科技道德的調控,實現對科技的“揚善抑惡”,使之朝著服務全人類、造福全人類的方向發展。
參考 文獻
[1]沈銘賢, 科技 與倫理:必要的張力,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1。
[2]甘紹平,科技倫理:一個有爭議的課題, 哲學 動態,2000。
[3]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4]呂耀懷,科技倫理:真與善的價值融合,道德與文明,2001。
[5]吳恆斌,關於科技倫理與法的思考,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初中生創新科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