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心理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自己未來的人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工作開展思路

  摘要:目前,心理健康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名詞,它已經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視。2014年8月12日是國際青年日,今年的主題是“青年與心理健康”。報告指出,14~24歲人口占全球人口近20%。在高收入國家中,約5%的人口患有嚴重心理疾病。在全球範圍內,估計每年有約20%的年輕人遇到心理健康問題。由此可見,心理不健康趨於低齡化的比率更加警示教育工作者應著眼於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探索培養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徑,為青少年的成長搭建健康的心理橋樑。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工作;有效途徑

  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已經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名詞,它已經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視。2014年8月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國際青年日的致辭中提到:青年時期是充滿重大變化的時期,從童年走向成年的旅程可能會十分複雜,常常引發許多精神健康方面的問題。本次國際青年日的主題是“青年與精神健康”,口號是“精神健康事關重大”。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領域,這關係到整個社會發展水平和進步程度。為了更好的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本文追根溯源地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一百萬人死於自殺。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於自殺,自殺未遂的人數約為200萬。自殺已經成為我國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歲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王聲濤。縱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

  一家庭

  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多來自家庭關係不和、親子關係緊張及家庭教育失當的家庭,長時間的家庭親情缺失導致青少年心理上的無助感和自卑感,這些孩子心理相對較敏感,承受能力較差,自尊心強,處理事情的方式較為極端,容易從悲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他們感到心理壓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成員死亡、家庭成員患急重病、父母關係緊張和鄰里關係不好。

  二學習

  圍繞著學習產生的問題佔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一是恐懼,二是厭學。目前雖然都在談減負,但學生的課業任務仍舊繁重,競爭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終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對中小學生來說,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今後的升學和前途,激烈的競爭給他們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盲目追求升學率,使得他們的心理素質包括競爭力、情緒、情感、性格、自我意識、人格傾向、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方面,往往處於一種自發形成和盲目發展的危險狀態。

  三社交

  青少年對友誼的珍視和渴求以及情感豐富的心理特點,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特別注重感情的交流。但是,現在的青少年缺乏換位思考和共情,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導致產生友誼的物件不穩定,友誼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造成社交往來的挫敗感。社交方面讓他們感到心理壓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幾位的有被人誤會、受人議論、當眾丟面子與好友發生糾紛等。

  四社會環境

  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的當代青少年,還面對成人社會為他們設定的價值取向:學習不好→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作→賺不到大錢→無法享受生活→枉為人生。這種模式導致青少年生活和學習的盲目性,並沒有使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再加上社會激烈的競爭,等到真正走向社會的時候又不知何去何從。另外,青少年受到急功近利社會急躁情緒的感染,影視作品追求享樂、崇尚暴力的不當宣傳等社會風氣更是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發展。

  五學校、社會心理諮詢工作欠缺

  心理課程的教育在一個人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發展趨於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由於學校師資缺乏,一些學校沒有專門從事心理諮詢的教師,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被混同於一般的品行問題施以不科學的教導,加之社會心理諮詢的不健全、社會支援度不夠等問題,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後不知該向哪裡傾訴。

  二、運用心理健康知識開展教學工作的有效途徑

  一“潤物細無聲”———契合課堂45分鐘

  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問題,需要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的階段,生理上的急劇變化衝擊著心理上的發展,使身心發展在這個階段失去平衡。面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變化,作為學生成長期的“關鍵伴侶”教師,除了承擔著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的重任,還是學生心理上的支柱。這就要求教師要適當的摒棄傳統“填鴨式”的封閉教育,轉而進行共情式的開放教育,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心理的疏導和引導,讓學生感受教師給予他們的支援和鼓勵,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促使學生從被動約束轉變為自我約束,被動管理轉變為自我管理,被動學習轉變為自我學習。例如在《語文》課本史鐵生所寫的《合歡樹》一文的教學內容中,可以適當加入“我眼中母親”的大討論,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訴說母親的一個小小的動作、一句樸實平常的話語、一桌傾注親情的飯菜,彼此分享母親操勞背後那份濃濃的母愛,利用一點課堂時間讓每位學生給母親發一條“媽媽,我愛你,您辛苦了”的簡訊,感悟感恩教育,讓學生逾越“愛要大聲說出來”的鴻溝,拉近自己與母親、與家人、與朋友、與教師、與社會的距離。

  二“淨化心靈”——課餘時間

  課餘時間是教師走進學生的最好機會,教師脫去威嚴,脫去權威,拉近距離,走下三尺講臺,走進學生的心裡,同學生共呼吸,感受學生內心的純淨。在實際工作中,筆者會經常去學生的宿舍,而這個時候是學生們最高興的時刻,學生會挽留教師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快樂和悲傷,她們會把教師當作自己同學、朋友,甚至親人。當學生對你信任的時候,也是她們敞開心扉的時候,也是心理健康走進學生內心深處的時候。面對青春期的許多困惑,教師在適當的時候也要學會自我暴露。例如女生會很關注自己體重,那麼教師可以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面對體重飛漲時的困惑,引導學生通過適當鍛鍊、科學的飲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去解決這樣的問題。通過學生跟教師的交流,及時發現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症狀”,“對症下藥”開出“心理處方”,用我們“愛”的藥劑去“治癒”青少年心理的創傷。

  三“愛的力量”———讓家庭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堅實後盾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最小單位,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了首要的作用。成人感和半成熟狀態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動產生種種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的青少年經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對他們理解和指導的也是父母。父母面對這一時期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髮展,正確的面對孩子逆反期的這一客觀事實,用愛感化孩子,理解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識上的成人感,正視孩子獨立自主的需求。學校應指導家長在面對孩子時應遵循雙向互動、教學相長的原則,正視、重視孩子成長的需要,理解他們,盡心盡責地完成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母親和父親的責任。

  四“搭建平臺”———社會營造積極健康的成長氛圍

  青少年不是遊離的個體,他們最終要融入社會的團體裡。社會環境影響著青少年方方面面的成長。例如,學生看到現在就業難的現狀,對自己未來就業渺茫,不知道自己畢業後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會過怎麼的生活,自己也沒有目標,因此學生可能會先從思想上忽視學習,進而影響對生活的進取。面對類似的社會問題,輿論媒體的正確引導、社會團體的融入、政策法規的保障尤為重要。例如,校企合作就是轉變理念、深化教育、拓寬渠道、解決就業的最好範例;學校可嘗試與社群結合,通過社群開展所在轄區的用人單位進學校進行招聘,或者通過社群平臺,學校將社群收集的招聘資訊定期釋出給求職學生,讓學生及時瞭解招聘的工作動態,確保青少年“招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出得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關乎到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國家的興旺,這也是一項從家庭到學校、社群到社會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統教育工程。我們應該真誠而又細心的關注、瞭解、理解、幫助他們進行選擇,引導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良好的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心理諮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李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其提高的途徑與方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7.

  [3]顧東輝.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衝突及對策[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

  [4]漆明龍.臺港地區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02.

  範文二: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意義

  【摘要】隨著社會壓力與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關注焦點。積極心理學的快速發展使得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積極情緒的產生與人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是人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而產生的心理上的愉悅之情。心理學者針對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心理特點對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本文對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意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積極情緒;大學生;心理健康;意義

  1.引言

  積極情緒是指與個體需求的滿足相聯絡、伴隨愉悅主觀體驗的情緒,積極情緒可以拓展大學生的個體瞬間思維活動序列,幫助大學生建設持久的個體資源,有利於大學生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和心理彈性,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提高其應對不利狀況和負面情緒的技能。隨著我國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積極情緒與大學生的活動密切相關,當大學生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就會出現積極地情緒,反之,就會出現消極的情緒。人的積極情緒主要包括高興、興奮、喜悅、滿足等。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積極情緒與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尤其是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避免其心理出現問題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

  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心理學對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的也更加透徹,積極情緒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提高大學生的自尊自立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隨著我國社會體制的不斷改革,市場經濟在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日益嚴峻,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在全球並不樂觀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這嚴重製約著大學生身心的發展,在大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調節作用,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3.1積極情緒對大學生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積極地心理情緒能夠增強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負壓能力,對大學生的智力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剛剛走出高中的校門,面對大學裡新鮮的事物和全新的環境,難免會感覺到一定的壓力。積極情緒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抗壓能力,拓展其知行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個人能力。積極情緒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慣性,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降低大學生在知識學習與知識記憶過程中的出錯機率。

  3.2積極情緒有利於大學生負面情緒的消除

  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學生在大學裡要懂得為人處世,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關係。隨著人類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大學生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強,社會各界以及家長對大學生的期望在不斷上升,此外,大學的課程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不斷聚集,導致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學生長期被消極情緒所圍繞,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煩躁、鬱悶的情緒,不僅不利於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工作和學習,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學生日後在工作中的表現。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是一種相對的情緒,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能夠幫助大學生釋放心中的壓抑情緒,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3積極情緒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也在逐漸提高,當代人一直處於不斷變遷的過程,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隨時面臨著環境變化的可能性,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積極情緒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適應能力,使大學生以積極地心態來面對周圍環境的變化,積極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發展。隨著大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學生會以積極地態度面對生活,其幸福感也就隨之提高。

  4.發揮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促進作用的途徑

  4.1豐富教學模式

  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不能僅僅侷限在設定心理專業課程的形式,要通過豐富的形式誘發學生積極情緒的產生。教師應該將積極情緒的培養與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密切的結合起來。比如,在高校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名人事蹟講述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思想政治課上,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4.2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

  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心理教育活動中,教師要與學生積極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切實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第一,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面對任何突發狀況都要進行及時有效地調節,時刻向學生傳遞積極地情緒;第二,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在師生交流過程中要時刻保持積極情緒,並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第三,教師要尊重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學生,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結論

  大學生這一群體心理髮展還未成熟,對自我的認知狀態有一定差異,很可能不能正確客觀的認識自己,處於矛盾狀態也就導致不能合理的對他人、環境有所認識,也就導致人際關係糟糕,不知如何處理。所以,在大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豐富心理教育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情緒,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提高其幸福感,使學生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羅軍,王燕菲,禹玉蘭.積極情緒體驗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年5期.

  [2]張晨亮.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積極情緒和個人資源的影響分析.新校園學習,2013年1期.

  [3]王振巨集,王永,王克靜,呂薇.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0年09期.

大一心理課結課論文
大一心理課期末論文
相關知識
大一心理論文
關於心理壓力的大學心理論文
大一上學期心理論文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大一心理健康結業論文
大一心理健康課論文
大一心理健康論文
大一心理考試論文
大一心理課結課論文
大一心理課期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