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理健康課的心得體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心理健康教育對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將有助於教育工作者觀念的更新和經驗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思考

  摘要: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是小學階段教育的重要任務。牡丹區第五小學針對因學生家庭經濟收入偏低與文化生活貧乏、學生心理壓力較大的情況,有針對性設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設定課程內容,構建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並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體制與機制,力圖保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

  培養兒童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的心靈,依據兒童的心理成長階段的規律進行科學教學變得越發重要,因此,目前國家把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至課程的高度。但是,如何在小學階段對兒童科學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每個學校不斷思考的問題。牡丹區第五小學以下簡稱第五小學根據學校學生的特殊情況,構建了特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現實訴求:現時代背景下學生健康發展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時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黃金期,而在現實的生活與學習中,兒童在認知方式、思維發展、情緒調適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甚至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在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更為巨大。這需要學校對兒童進行恰當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在家庭之外,學校是對兒童發展影響最大的正式機構,它影響著兒童的社會性和情緒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學生積極樂觀的人格品質,是每所學校的重要工作。另外,第五小學處於城鄉結合部,學生的家庭處境較為不利,學生身心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那麼,學校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更為迫切。

  一兒童社會化需要積極品質教育

  兒童的社會化是兒童心理髮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社會交往。然而,如今中國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兒童社會化的正常發展,其中不容忽視的是所謂的“小大人”現象,兒童整天與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為伴,封閉的環境裡接觸的都是大人。另外,兒童從電視、網路等媒體中獲得的資訊越來越多,頭腦中充斥著許多與年齡不相稱的的複雜內容,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社會技能,承受了很多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心理壓力,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社會化發展,阻礙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如智慧與知識、勇氣、愛與人性、正義、節制、靈性與超越等,是兒童社會化順利發展所必需的品質。只有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校是兒童社會化的動因,除了傳授知識,幫助兒童為日後的工作和經濟獨立做好準備外,還影響著兒童社會性和情緒發展,因此,學校就更應該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並加強兒童的積極品質教育,這既是現代社會發展對學校提出的使命,也是學校所必須要擔負的責任。

  二學校學生髮展特殊性更需要積極品質教育

  牡丹區第五小學位於城鄉結合處,學校的小學生半數以上為農村學生,其中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和生活貧困家庭的學生約佔學生家庭的百分之十五,且多數家庭父母雙方文化程度較低,約百分之四十的學生家長僅有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處在這種家庭條件的小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常常會遇到更多的挫折與困難。而且很多兒童的心理保健能力較差,表現得較為自卑。可見,相對於其他學校學生來說,牡丹區第五小學的學生髮展狀況更為複雜,總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部分學生存在較為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有些學生有自卑心理等;二是存在心理髮展問題的學生,這類群體較多,如沒有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或對學習缺乏興趣的一類學生,相對於第一類學生而言,這類群體較多;三是其他發展較為良好,但仍需進行其他諸如樂觀、積極向上等良好品質塑造的學生。

  三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需要把握小學生心理髮展水平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中小學的核心任務。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努力。在教師層面,如何激發兒童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瞭解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掌握學生心理髮展狀況與發展需求,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適合的教育。牡丹區第五小學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深切感受到學校以往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的諸多原因不是在於教師付出的努力少,而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沒有把握好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致使教學內容高於或低於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學校將對於學生心理髮展水平的把握作為對教師的重要任務,學校試圖通過全體教師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項工作,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學生的發展狀況,瞭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同時,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的改進,有助於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而學生學習態度的改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需要學校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此可見,提升教育質量,需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途徑來實現。

  二、理論支撐:積極心理學指導學校明確發展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是於20世紀末產生於美國的一場聲勢浩大的心理學運動,其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Seligmen提出並倡導。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應研究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發展與生活,如何使人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等方面的問題。[1]其作為心理學研究的新視角,將心理學研究從以往的僅僅關注心理疾病和障礙的研究,轉向關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狀態方面的研究,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引了目標方向。

  一積極心理學的新鮮理念引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確立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使命不僅是治療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培養人們積極的心理品質,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充實。這一觀念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確立、內容設定、教材編寫的重要指導思想。第五小學在早期也進行過心理健康教育,但主要是偏向問題取向的,針對心理障礙的個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牡丹區第五小學根據學校學生大致處於的三種心理髮展狀況,確立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目標: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潛能開發和心理素質培養的一級目標;針對普遍問題進行輔導,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二級目標;針對有心理障礙和疾病個體進行心理診斷和治療的三級目標。最終的目標是培養全體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享受快樂的教育、快樂的生活。有了這一明確的教育目標,積極心理品質包含的內容必然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培養學生的品質內容有:培養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適應力,提高學習興趣、動機,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增強學生調控情緒、承受挫折、自主自強的能力;培養學生集體觀念、良好的人際意識;培養開朗、樂觀、合群、自立的個性品質;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與問題分析、解決能力。

  二積極心理學對教育物件的尊重引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

  心理健康教育從心理問題取向轉向全面素質提升取向,必然帶來教育內容、途徑和教育形式的改變。問題取向引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側重於學生出現的一些具體心理問題,如意志力薄弱問題、人際關係問題、行為習慣問題等等,僅僅關注到了學生負面發展的方面。並且,問題取向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是針對具體問題進行鍼對性處理,忽視了學生成長的潛能。在教學方式上往往也限於單調的說教。有了積極心理學的指引,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方式發生了變化。積極心理學關注到人身上積極的心理潛能,看到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而非像傳統心理學那樣,僅僅關注到個體身上的心理疾病與心理障礙。積極心理學相信,通過學生的積極、主動地建構,學生的潛能會得以發揮,健康品質得以形成。為此,積極心理學不把個體看作病態的、被動的、等待治療的個體,而是主動建構、學習的個體。這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應是單一地灌輸、說教,還要注意基於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成長狀況,教師進行積極地引導,幫助學生主動地建構認知,進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品質與能力。

  三、體系構建:大課程觀引導學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層面也在不斷提出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尚未設立明確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標準及其配套的評價體系,以致很多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處在一種邊緣化、形式化的境地。不過,這也給很多小學帶來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探索的契機。第五小學利用這樣的契機,結合學校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相對比較雄厚的條件,創造性地進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牡丹區第五小學認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廣義的健康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而非僅僅限於狹義的心理諮詢、心理輔導等。並且,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通過狹義的具體心理健康課程來實現,也需要通過其他學科課程教學,以及社團活動、學校文化等隱性課程的影響來實現。在這一觀念指導下,學校構建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也是針對全體學生的,著眼於發展學生積極品質的。

  一設定全校學生必修的特色心理健康課程

  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積極學習、樂觀生活的重要載體。新世紀以來我國確立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賦予了地方、學校的課程建設自主權,牡丹區第五小學積極利用課程開發自主權,把學校的《思想品德》課程與校本特色選修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了面向不同年級不同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班學生間周1課時,教師為專職的心理教師,並且具有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或“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員”資格,保障了該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專業性。另外,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面臨的問題也不相同,學校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常見心理問題,靈活設計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些特色化、針對性的教育內容體現在學校的校本教材上,有:《紅星照我心》、《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動輔導設計》、《適合小學生心理的學習策略》、《心靈語》等。除了間周1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外,牡丹區第五小學積極利用隱形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在每學期開學之初都會設計好本學期本學年不同年級的德育主題月系列活動。每月一個大主題,大主題下又分列4個小主題。

  二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滲透性,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小學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其中情感意志培養非常關鍵。在各科教學中,要求老師把對學生的關愛注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多方面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使學生從教師的鼓勵中體驗快樂、樹立自信、走向成功,使學習過程變成快樂的發現之旅,從而達到寓教於樂、樂中求美、美中育人的目的。如語文、思品課可以陶冶學生的心靈,塑造高貴優雅的品質;數學、科學可以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培養嚴謹的思維邏輯;美術、音樂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線條、色彩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體育課可鍛鍊學生的堅強意志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學生競爭、拼搏、進取的精神。另外,在學科教學中,學校也注重利用案例中的榜樣教育,達到對學生品質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注重教材中榜樣人物教育,利用書本中的榜樣人物對學生進行即時教育。另一方面,用各種發生在學生身上或身邊的事,設定教育情境,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或互相進行討論,通過藉助分析榜樣人物的成功經驗對學生進行正向強化,使其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並落實到行動中去。

  三開展團體輔導和個體諮詢相結合的靈活輔導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性和差異性特徵,第五小學採用團體輔導和個體諮詢相結合的方式,對第五小學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水平,修建了高標準的個體諮詢室、團體活動室和心理拓展室,並且配備師德高尚,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從事心理輔導和諮詢工作。對學生共同面臨的成長問題進行團體輔導,從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如專門針對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團體教育,以及專門針對高年級小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另外,即使在同一年級,不同學生遇到的問題也可能是不同的,學校採用差異式教育的方式,對特殊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心理健康教育的場所也會隨著教育的物件與內容不同而在不同的場合進行。

  四文化建設中彌散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牡丹區第五小學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重視“硬環境”———學校物質設施方面的建設,也重視學校“軟環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方面的創造。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學校注重學生舒適環境的創設,盡力給孩子提供一種人性化的快樂學習的空間。櫥窗、黑板報、走廊、校報、校刊等,以及開設的具有特色的心育專欄,都成為學生隨時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園地。在精神文化方面,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大教育,一種每位老師都參與的教育,並且學校注重強化在校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幫助教師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無處不在的觀念。教師間、學生間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校園精神。另外,在校風、班風建設上,學校工作者都用心地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內容滲透進來,起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制度文化方面,一方面,學校注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師師關係、師生關係的建立;另一方面,學校制訂一系列活動方案從制度層面保障教師積極健康心理的形成,只有教師的心理是積極的,樂觀向上的,他才能給學生帶來明亮的、快樂的教育。牡丹區第五小學也重視學校行為文化的建設。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載體。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週一升旗、陽光體育活動、慈善一日捐、義賣義捐活動、尋找最美少年活動等,寓心理健康教育於這些活動中,引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提高認知水平,同時學會團結協作,從而健康成長。其中陽光體育活動方面,每天讓學生上好三操———廣播操、武術操和心理健康教育手語操。廣播體操的歡快、家鄉武術操的鏗鏘和心理健康手語操的舒緩讓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鍛鍊,性情得到了陶冶,並感悟到人生哲理的啟迪。而且,學校有組織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磨礪了學生的意志。社團是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自信、從容面對未來的理想場所,因此,學校依據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參與自己感興趣的社團,如軍鼓隊、舞蹈團等,這些社團活動促進了兒童個性心理的發展,也提升了兒童的藝術鑑賞力。

  四、機制保障: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實施的保障機制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除了有一套較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外,也需要創設保障其有效落實的制度體系。牡丹區第五小學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建設專業化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

  專業化的心理教師隊伍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專業性的有力保障。為了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學校著力採取了以下措施:首先,為防止心理教師在學校的邊緣化存在,學校從制度上來努力保障心理教師的地位。學校專設心理教師崗位,職稱評定也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待遇。其次,學校以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素材,利用課題研究為載體,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通過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的教育素質,推動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課程的科學化、規範化和常規化。最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因此,培養一支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專業的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是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課程順利實施至關重要的環節。對此,學校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學科教師以及學校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培訓方式較為多樣。目前,學校擁有了一支比較規範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二建立科學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與督導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各地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多由中小學自行探索。為了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科學性與有效性,牡丹區第五小學基於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室,負責組織、指導與監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的確定、教材的編寫、課程的實施與評價。課程研究室以文字的形式,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並且學校基於實際情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課程標準設定,各年級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標準設定,以及校本教材內容的編寫,任課教師教案的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專業化要求。另外,為了檢查與督促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進行,學校獨立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室之外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導小組,隸屬於學校政教處,以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進行有效地監督與評價,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營造“學校—家庭—社會”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環境

  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不是學校單方面工作所能實現的,它需要學校、家庭、社群的共同努力。牡丹區第五小學針對學生家長文化落後、教育意識淡薄等現實,注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疏通,邀請學生家長到校聽課、座談,增強家庭教育意識,提高家長心理素質,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內外一體化網路,形成家庭、學校共同培養學生的良好局面。除了調動家長的力量,牡丹區第五小學積極利用社會資源,不定期地邀請知名專家、社群的一些專家到學校做專題報告。這些社會力量的參與,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血液,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紮紮實實地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石國興.建構主義視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6,5:60-61.

  範文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思考

  摘要:在闡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現狀,並指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的途徑,以期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質量,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

  0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受到政府、學校和教師等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有關研究也逐漸增多,但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合的研究卻顯單薄。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的問題,因此,加強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合的研究,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1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界定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利用,有利於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目的,影響和改變大學生的心理認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各種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活動資源和資訊資源等。①物質資源。包括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提供的各種場地、裝置和材料等校內、校外資源。如校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諮詢室、心理宣洩室、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場等;校外的專業心理醫院、心理服務機構等。物質資源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物質保障。②人力資源。主要包括課程教師、心理諮詢人員、心理輔導員、班主任、輔導員、心理資訊員等。人力資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核心,其中課程教師又是人力資源的核心。③活動資源。活動資源是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由學生自主參與的有組織的各種校內外心理教育活動和社會心理實踐活動。如團體輔導、朋輩心理輔導、心理知識競賽、心理健康月活動、“心路歷程”活動、心理電影賞析、心理劇表演、社群心理服務活動等。活動資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的關鍵。④資訊資源。主要包括各種心理學書籍、各種心理報刊雜誌、心理網路媒體、心理電影電視、心理講座等。資訊資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延伸和補充。

  2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合的現狀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實踐教學資源分散、閒置、浪費等問題,特別是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配置的問題尤為突出。

  2.1活動資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實踐教學計劃方案落實不到位。根據教育部的有關檔案精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開設36個課時,其中實踐學時18個。但有的地方高校只開設了18個理論學時,而沒有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計劃和方案,或者有計劃和方案但由於相應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夠規範,實踐教學的計劃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實,實踐教學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斷層和落空。二是活動開展少,效果不佳。由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比較緊張,加上多合班上課使班級規模過大,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體驗課、活動課等往往沒辦法開展,而各種課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僅開展次數少且多流於形式,整體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質資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物質資源相對比較缺乏,且條塊分割、相互封閉,大量的物質資源或用於單一目的或為單一物件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務機構、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地等多為社會所有;校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有的只有幾小間用於心理諮詢的諮詢室,設施簡陋,圖書音像資料缺乏,心理訓練活動場地不足,且大多掛靠在學工處或校團委;學生能力培養基地大多分屬於各專業教學單位;校內的各種素質拓展設施也根據工作性質分佈得較為零散。加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脫節,活動中往往缺乏統籌和協作,各自為政,資源重疊使原本稀缺的資源更加捉襟見肘,大大限制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功能的發揮。

  2.3人力資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現有人力資源沒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普遍感覺師資數量不夠、質量不高,專職人員少、兼職人員多,且大多來源於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醫務人員,因其缺乏堅實的心理學理論功底使其工作實效受到影響;學校的其他人員如學科教師、各類管理人員、學生群體等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力度不夠;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課程教師由於歸屬在教學院系,除了上課以外,較少參與實踐環節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關人力資源利用率不高,聯絡不密切,即使是已經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之間也缺乏配合與協調。同時,校內以及校內與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之間也沒有形成合力。二是現有人力資源利用存在誤區。如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德育化、醫學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化、諮詢化、測驗化等現象比較嚴重,這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

  2.4資訊資源龐雜,作用有限

  一是紙本資源種類有限。學校圖書館、院系圖書室等地可供借閱的有關心理學書籍、心理報刊雜誌種類相對較少,其中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雜誌刊物就更少;二是數字化資源龐雜,作用有限。資訊網路技術的發展拓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和渠道,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但當前網路資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較薄弱,網路資源或者沒有全覆蓋;或者專業學科知識的內容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針對性,效果不理想,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有限。

  2.5開發整合不足,優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顧現實基礎和條件,重物力資源開發輕人力資源開發,重外部資源爭取而不注重內部資源的優化。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存在資源配置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客觀上實踐教學資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形成具有歷史性,但各地方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都不長,自身資源積累有限,供給不足。資源“瓶頸”成為制約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觀上資源意識淡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及其資源整合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義”的思維方式,影響著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資源配置,致使現有的實踐教學資源得不到科學、統一的規劃建設和實施利用,這是制約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整合路徑

  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資源整合的基本路徑就是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視為一個系統,通過對系統各要素的加工與重組,使之相互聯絡、相互滲透,形成合理的結構,實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體優化,協調發展,發揮整體最大功能,實現整體最大效益。

  3.1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觀是指人們在長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形成的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實效不盡人意,固然與實踐教學的資源“瓶頸”有關,但更多與人的資源觀念有關,與在這種資源觀的指導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資源有關。因此,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資源觀是科學鑑別、合理整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前提和先導。首先,要堅持以心理科學理論為指導,反對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娛樂化、商業化、虛無化的傾向。其次,要樹立資源效益的觀點。資源永遠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取得實效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支撐,要節約資源,更要善於發現、挖掘、培育和保護資源。最後,要樹立“大教育”的觀點。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置於學校、社會“大教育”環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構築社會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變學校資源、社會資源為課程資源,建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體系,實現師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長,一起發展。

  3.2整合優化資源結構,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強高校組織、人力資源整合。要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必須整合學校的各種人力資源,充分發揮各級各類人員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應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領導小組,由分管領導牽頭,統籌宣傳部、團委等黨委工作部門以及教務處、學生處、院系等教學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整體規劃、制度建設、管理監督和控制激勵,保證實踐教學資源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開展過程中,要加強各類人員的協調配合,利用現有條件,發揮整體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專職教師的專業優勢開展團體輔導;利用專兼職教師資源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利用大學生群體力量,扶持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團,積極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優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理論研究與學術交流等。通過整合各類人力資源,使其縱橫聯絡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活動。

  2加強校園心理文化資源整合。校園心理文化活動是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重要組成部分,對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有著重大影響。校園心理文化建設要秉承辦學理念,以校園各類活動為載體,營造積極、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圍;要充分發揮校內外各種人力資源的作用,經常性地組織內容豐富的心理講座,引導學生感知心理文化、領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舉辦心理沙龍、心理情景劇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創辦心理健康報、手冊等,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熱愛人生。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勵大學生在積極參加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同時,經常關注自我心理狀況,豐富積極的心理體驗,維護自我心理健康,從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3加強心理網路資源建設。學校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創辦具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網站,開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主頁,設定領導介紹、師資力量、管理機構、實踐基地、活動資訊、成果展示等相關模組,統一規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活動資源和資訊資源,使其優化整合,實現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高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研究綜述[J].新課程研究,201412.

  [2]鄧志軍.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整合與應用[J].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54.

大學心理健康教程論文
大學心理健康課程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相關結業論文
大學心理健康課的心得體會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心得體會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心得體會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結課論文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認識和心得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相關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心得體會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心得
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調查報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