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歷史教師如何設定課堂提問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9日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提問能否有效地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可見課堂提問設定的重要性。課堂提問應如何設定,才能啟用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探究的興趣,使之能有所悟,又能獲得身心上的愉悅和享受?教師在課堂提問的設定中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激起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學習效果的取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提出問題要能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使其情緒處於積極亢奮狀態。如學習七(下)《第6課開放與交流》中的“玄奘西行”子目時,先播放《西遊記》的主題曲,讓學生說一說“這是哪部片子的主題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西遊記》是部神魔小說,人物、故事情節基本上都是虛構的,但歷史上確有玄奘西行取經的事情,只不過是玄奘一個人和一匹老馬,而沒有三位武藝高強的徒弟。通過以上問題的設定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們學習新知的慾望,明白了歷史與小說的區別,而且在能力、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昇華。
二、要有啟發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強調了學思結合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習與思考能有機結合。啟發學生思維要求教師設定問題時一定要圍繞教材重點、難點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如在七(下)《第23課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中,學完“閉關政策”這一目內容後,可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假設:假如清朝不實行“閉關政策”,中國會怎樣?經過思考討論,學生的回答異彩紛呈:有的說中國是封建社會,不實行“閉關政策”也比不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的說,如果中國不實行“閉關政策”,說不定會接受西方文明,世界歷史可能要重寫了……學生的觀點不是很對,甚至有些是幼稚的,但這種提問有助於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對今後探索問題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三、要有探索性即要設定些探索性的問題
探索性的問題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給學生營造一個探究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對歷史問題的理解,產生思維的火花。如學習七(上)《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商鞅變法”子目時,可進行這樣的設定:“我們都知道商鞅遭車裂而死,但秦國的變法卻成功了,為什麼呢?”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後,理由可能有以下幾種:(1)商鞅在老百姓中是有一定威信的,他的變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援,因為《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2)變法得民心,秦孝公支援,符合時代潮流。(3)變法上有秦孝公的支援,下有百姓的歡迎,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的要求。通過對該問題的合作、探究,既調動了學生已學的知識,並且重新構建了自己的認知體系。
四、要有創新性
即問題設定要具有開放性。由於問題的開放,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和認知能力,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出現的情況,此類問題的設定能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品質。如在學習八(下)《第6課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子目時,看完課本中的圖片後可投影圖片《一個蘿蔔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學生比較清晰地認識到大躍進的特點和危害。在拓展訓練中,投影一幅與前面不同的漫畫———兩牧童騎在碩大無比的肥豬上面,然後提問:(1)請給漫畫起名。(2)就此漫畫你能設計出什麼樣的問題?這很好地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展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品質。
淺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
精心匯入使數學課堂更精彩
一、要激起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學習效果的取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提出問題要能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使其情緒處於積極亢奮狀態。如學習七(下)《第6課開放與交流》中的“玄奘西行”子目時,先播放《西遊記》的主題曲,讓學生說一說“這是哪部片子的主題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西遊記》是部神魔小說,人物、故事情節基本上都是虛構的,但歷史上確有玄奘西行取經的事情,只不過是玄奘一個人和一匹老馬,而沒有三位武藝高強的徒弟。通過以上問題的設定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們學習新知的慾望,明白了歷史與小說的區別,而且在能力、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昇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強調了學思結合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習與思考能有機結合。啟發學生思維要求教師設定問題時一定要圍繞教材重點、難點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如在七(下)《第23課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中,學完“閉關政策”這一目內容後,可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假設:假如清朝不實行“閉關政策”,中國會怎樣?經過思考討論,學生的回答異彩紛呈:有的說中國是封建社會,不實行“閉關政策”也比不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的說,如果中國不實行“閉關政策”,說不定會接受西方文明,世界歷史可能要重寫了……學生的觀點不是很對,甚至有些是幼稚的,但這種提問有助於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對今後探索問題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探索性的問題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給學生營造一個探究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對歷史問題的理解,產生思維的火花。如學習七(上)《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商鞅變法”子目時,可進行這樣的設定:“我們都知道商鞅遭車裂而死,但秦國的變法卻成功了,為什麼呢?”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後,理由可能有以下幾種:(1)商鞅在老百姓中是有一定威信的,他的變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援,因為《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2)變法得民心,秦孝公支援,符合時代潮流。(3)變法上有秦孝公的支援,下有百姓的歡迎,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的要求。通過對該問題的合作、探究,既調動了學生已學的知識,並且重新構建了自己的認知體系。
四、要有創新性
即問題設定要具有開放性。由於問題的開放,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和認知能力,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出現的情況,此類問題的設定能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品質。如在學習八(下)《第6課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子目時,看完課本中的圖片後可投影圖片《一個蘿蔔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學生比較清晰地認識到大躍進的特點和危害。在拓展訓練中,投影一幅與前面不同的漫畫———兩牧童騎在碩大無比的肥豬上面,然後提問:(1)請給漫畫起名。(2)就此漫畫你能設計出什麼樣的問題?這很好地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展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品質。
精心匯入使數學課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