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我與地壇》之間會有怎麼樣的故事呢?下面就有小編來講解一下《我與地壇》這部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理解文字所表現的內容,解開“我”與“地壇”兩者之間的關係,領悟史鐵生“荒蕪冷落——生機盎然——活力永存”的心路歷程。

  2、能力目標:學習史鐵生在此文字中採用的語言形式,期待今後作文中運用之。

  3、思想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生命的珍貴,要好好地活著。

  教學重點:理解文字所表現的內容,解開“我”與“地壇”兩者之間的關係,領悟史鐵生“荒蕪冷落——生機盎然——活力永存”的心路歷程。

  教學難點:學習史鐵生在此文字中採用的語言形式,期待今後作文中運用之。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學生自主找出史鐵生的心路歷程,教師不斷啟發和點撥。同時讓學生們不斷訓練句式的表達,以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寫作語言。

  教學過程:

  一、由海子詩歌《活在珍貴的人間》匯入

  幻燈出示: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太陽強烈

  水波溫柔

  一層層白雲覆蓋著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徹底乾淨的黑土塊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泥土高濺

  撲打面頰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

  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容易,我們要好好珍惜我們的所有,相信未來,熱愛生命,食指如是說。但有時當我們身處險境和絕望境地的時候,我們似乎也有一種逃離與消沉,那麼人應該怎樣活呢?本單元的課文告訴我們答案。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史鐵生是怎樣最終對生命的闡悟與釋然的呢?教師板書課題:我與地壇。

  我們來看看史鐵生與地壇是怎樣地聯絡在一起的呢?

  二、初步感知,整體把握

  一、初步感知,整理基礎

  今天我們學《我與地壇節選》,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條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請大家花幾分鐘默讀這篇文章。對照詞語手冊中的生字詞注音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請大家說說,殘廢了的史鐵生最後為什麼沒有選擇死?以此問題理順全文總思路

  教師明確:1、求生的本能。2、在地壇中思考了“要不要死”“為什麼生”“應該怎樣活”三個問題。

  2、教範讀第六節。強化記憶,為下面的學生朗讀作鋪墊。

  最後得出結論:

  “要不要死”——“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為什麼生”——“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

  “怎樣活”——在地壇中得到啟示。

  3、怎樣理解:“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教師明確:這是作者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在經歷了截癱及孤獨的悲痛之後,作者從地壇的一草一木,領悟了死的真諦:死是一種人生的必然,就像生一樣。作者從“死亡的陷阱”中逃生,走出了死亡的陰影,黑暗將使他更加珍惜光明,經歷了“死亡”將使他更加珍惜生命,這樣,作者便坦然了:他將笑迎必然降臨的節日。

  三、研讀文字,品味語言,領會深意

  一、史鐵生為什麼選擇了地壇?以此問題,引出學生對於兩者共同點的思考,並且也順帶引入了史鐵生的個人介紹。

  明確:史鐵生之所以選擇地壇而不是天壇之類,那是因為他跟地壇之間有許多共同點。此時,史鐵生這個人的遭遇,正如同被冷落的地壇一樣,都是荒蕪的,在感情上覺得是被社會遺棄的,兩者在精神上是共通的。

  出示幻燈:

  史鐵生的個人遭遇:

  從小生長在北京城。

  16歲時從清華大學附中初中畢業。

  18歲時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主動去陝北農村插隊落戶。

  21歲時因積勞成疾回北京住進醫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站立起來。

  二、

  1、地壇的景物有些怎樣的特點?它們都給你怎樣的感受?

  教師明確:四百多年裡,它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

  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

  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總結:荒蕪的,古舊的,被人遺棄但生命依然頑強的。比如“剝蝕”了“浮誇”,“淡褪”了“炫耀”,最終留下了生命中原生的真正屬於本質性的東西。

  2、史鐵生在地壇裡看到哪些動植物的生存狀態?反映了怎樣的一種生命意識?

  教師明確:

  第五自然段中:

  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

  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

  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會兒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

  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停。

  總結:這個世界裡沒有苦痛的意識,生與滅,動與靜,都是那麼自然而然。

  3、朗讀六個“譬如”章節,品味語言,感悟心靈。

  教師明確: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

  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

  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

  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風忽至,再有——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總結:如果說第五段的景物史鐵生還是帶著苦悶在看,那麼這六個“譬如”中的苦悶,怕是已經少很多了吧。感情色彩已經發生了變化。

  4、從這六個譬如中我們來感受史鐵生的“語言形式”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這些句子相當有藝術性,而且其中的詞與詞之間的搭配也是別出心裁的,比如雨燕把天地叫喊得蒼涼,暴雨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再比如,味道是熨帖而微苦的,等等,這些新奇的搭配,放到試卷上,叫病句,放到作品中,那就叫文學。史鐵生的語言是一種繁複的美。可模仿。

  5、史鐵生對死這個問題最終想通來自對自然的啟發、自己的思考,但還有一種最重要的因素是母親對他的影響。試著閱讀寫母親的部分,思考:文章標題是“我與地壇”,但第二部分是寫母親,母親與地壇之間又有著什麼共通的東西呢?

  教師明確:大地是母親,母親是大地。

  地壇是我的精神家園,母親是我生命的依託。

  地壇歷盡滄桑,母親飽受磨難。

  地壇沉默,母親不語。

  不但作者與地壇有相似性,母親與地壇也有相似性,由此看來,第一部分不僅僅有鋪墊的作用,作者也賦予了地壇以更多的內涵,荒蕪的陳跡處處散發著生命的火花,閃耀著靈性的光輝。“我”、“母親”、“地壇”三個“意象”組成了這樣的“意境”:風風雨雨中,地壇安詳而忠實地等候著我;日日夜夜裡,母親焦灼而驚恐地牽掛著我。

  地壇給了我生命的不屈意志,也見證了母愛的無私偉大。作者正是通過感悟地壇而解讀母親。

  6、“哀莫大於心死”,但就本文而言,卻是“痛莫大於心不死”,你看,兒子的不幸遭遇帶給母親深深的傷痛,母親的過早去世留給兒子陣陣的苦痛。尤其令作者痛悔不已的是,母親活著的時候,時時刻刻為他驚恐而擔憂;而當他漸漸地走出陰影,並且取得能讓母親欣慰的成就時,母親卻在49歲的年齡上告別了人世——“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對普通如我們一般的讀者來說,閱讀《我與地壇》,更能產生共鳴、產生強烈震撼的或許正是第二部分。是的,孩子的每一次自由都是母親無盡的擔憂,兒女的每一份磨難都是母親加倍的傷痛。

  四、作業示範:

  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我都在這園子裡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裡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鬆一點,並且慶幸並且感激這樣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 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裡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已的心魂。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裡去。史鐵生《我與地壇》節選

  1.請從選段中找三個字來概括史鐵生思考過的三個人生問題。3分

  ▲生 、 死 ▲ ▲活 .

  2.關於出生和死亡的問題,作者思考出什麼樣的結論?請分別摘抄原文一句話來回答。2分

  明確: 出生“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死亡“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或者“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3.“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裡去”,請綜合兩段文字簡要回答常到園子裡去的原因。3分

  明確: 園子使我從絕望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園子讓我懂得怎樣去生活,園子是我的精神家園。

  4.下面是對兩段選文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二項是2分 A D

  A. “這樣想了好幾年”中的“這樣”是指“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

  B.作者在地壇裡終於弄明白出生和死亡都是上帝安排好了的,人只要順其自然就行,這種想法帶著宿命論色彩,是消極可悲的。

  C.“怎樣活的問題”“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魔鬼比喻這個問題消耗人的精神和

  體力,戀人比喻這個問題讓人心情愉快。

  D.對於“怎樣活”這個問題,作者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列舉了地壇裡的種種景物,從它們身上獲得啟迪,這樣寫顯得含蓄有味。

  五、總結全文。

  《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介紹

  史鐵生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在想通了好好活下去以後,他把自己對未來的理想寄託在文學上面,請看他的輝煌成績: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鉅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散文《我與地壇》、《病隙筆記》;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我的老師教學設計
致老鼠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
初二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與農業教學設計
七年級地理人口與人種教學設計
漢字的創造與發展教學設計
高中物理超重與失重教學設計
六年級數學位置與方向教學設計
小學六年級折扣與成數教學設計
小學六年級稅率與利率教學設計
三年級數學下冊方向與位置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