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五篇
【導語】: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得益於文化傳統的薪火相傳,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基礎。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一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概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得益於文化傳統的薪火相傳,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基礎,而喪失文化,等於喪失中華民族之根。
當前,中國面臨著快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素以文明禮儀之邦著稱的中華民族,目前卻面臨著起碼的誠信危機,喪失道德理想後的人格成了培育貪腐的溫床,人們普遍為道德信仰的淪喪而苦惱。
而儒家思想強調“禮之用,和為貴”,道家倡導“天人合一”,這些思想對當代中國有著豐富的理論資源作用。傳統文化體現出來的開放精神,會通中西的包容精神,可以為中華文明融入世界,互相交流,提供成功的典範。
現在,對於傳統文化需要進行全面的認識與宣傳,最大限度地利用傳統文化為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國學的基本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與中國人的基本人生價值觀念與思想方法,是一種人文精神,它的特點是儒家的尊重先祖、進德修業、內聖外王,以及道家的逍遙獨立、禪宗的心靈自由、屈原的浪漫熱烈的精神氣質。它是一種多元與和諧的精神文化體系。它的精神價值與思想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即講究陰陽和合,對立統一,開放包容,這決定了她能夠吸收外來文化,新陳代謝,生生不息。
傳統文化在當前的宣傳與普及,需要不斷進行創新。經典文化是國學的主流形態。經典也是歷史地變遷著的,過去只有四書五經能稱作經典,諸子學說不能稱作經,現在則不然。因為國學是一種新的視野與角度。
當然,國學的教育除了讀經之外,還可以採用展示的方法進行,向青少年展示中國文化豐富多彩的內容,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陶冶其性情,提升其道德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二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孕育發展出根深葉茂、源遠流長、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存在於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文明成果中,存在於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中,存在於民眾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中。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民族品格,滋養了中國精神,陶冶了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自立世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夢想,上承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發展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出的不甘屈辱、不甘沉淪、不甘落後的發憤圖強夢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通於中國夢的全過程,構成了中國夢的文化根基。
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復興夢。能夠把兩岸同胞、海內外華人連線在一起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民族文化滲入血脈、薪火相傳,文化認同支撐起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無論歷史怎樣變遷,中華兒女的民族文化薰陶積澱為不能割捨的愛國情感。炎黃子孫無論身居何地,或大陸或海外,都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中國夢是一個偉大民族自尊自立自強的情懷,反映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中華兒女“位卑未敢忘憂國”,渴望國家的強大統一,堅決反抗外國侵略,堅決反對國家分裂。
中國夢是56個民族共同的復興夢。把56個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紐帶,是千百年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中華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個富礦,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程序中有著重要價值,是不可或缺的動力。中華歷史上儒、道、墨、法等學派,有許多精闢思想仍然在傳播,為大眾所誦讀熟記,發揮著教化作用,是民族的精神營養,也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營養。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三
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從恢復古羅馬的文化傳統開始一樣,欲實現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也必須要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因為一箇中斷了歷史和傳統的民族,不可能僅僅依靠全面“移植”外來文化而再現屬於自己的輝煌。
而全面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則是認識、學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一步。儒、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根柱子”,“兩層樓”上面一層的文化是由文人創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莊,唐詩、宋詞、元曲……其共同載體是漢字,是借漢字傳承的中華文化。一提傳統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樓下還有一層。這個底層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廣大、高遠、豐富、精彩,超出許多人的想象。這部分文化的載體是語言,即主要由口頭傳承的文化,其特點就是口口相傳,包括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手工技藝、民俗、節日等等。
在傳統社會,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子弟,沒有讀過書,不識字,他甚至沒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儉持家,還知道孝順父母,知道精忠報國。為什麼?他聽說書,他看戲,他過傳統節日。他就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建立了深層的道德感,有了一個“中國人”的自我認知。
五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留下了今天能讓我們驕傲的本錢;100年來對舊傳統的“反叛”讓我們得以暫時離開家園眺望山那邊的風景,有了比較和開闊的視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新傳統”;30年的改革開放,既為復興傳統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也在現代化、城鎮化的程序中出現了把傳統視為陳舊、落後、“土”的東西迅速拋棄、抹掉的現象。只有把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充分認識,認真總結,才能找到我們自信與自豪的支點,拋棄自卑與自殘的思想與行為,在不斷的反思中前進,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四
我們已經進入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國家硬實力與國家軟實力協調發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一體推進的新時代。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文明傳統的問題,成為當今文明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如何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礎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科學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生命力和活力源泉,在於既始終不渝地堅持和捍衛馬克思列寧主義,又不斷地推動基於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長期歷史實踐證明,推動理論創新的動力源泉,既來源於人民實踐,也來源於中華傳統文化。
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與良性互動中構建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決不能輕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價值。
中國近代和當代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部努力,匯聚到一點,就是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民族自信,抵禦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誘惑和侵蝕,就必須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層亮麗而堅固的底色。這個底色,就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歷史傳統的文化自信。
如今,要確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須喚起全民族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五
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是我國當前思想文化領域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後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在思想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戰略性任務。我們要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構,以便更好地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詮釋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唯有這樣,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當代中國社會,與現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對話的關係,在傳承的過程中得到創新性的發展。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的融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的一個夢牽神繞的期盼。何謂復興?唯有自身文明曾經繁榮昌盛過的民族,才有資格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承受過艱難困苦而始終不曾放棄夢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真正偉大的民族,才不會在苦難中沉淪,反而會從苦難中奮起。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實現偉大復興需要著力汲取和挖掘的重要思想資源寶庫。
實現中國夢,須歷史地、理性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無論主張全盤復原傳統文化的文化保守主義還是倡導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問題皆在於長期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全面科學的研究和理性分析。事實證明,如果不能擺脫那種一切皆好或一切皆壞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不能及時調整對待傳統文化的心態,就不能建立起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與機制。
今天,我們一邊要致力於研究、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一邊要詮釋好和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不僅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巨集偉目標在人民大眾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也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相符合、與全人類優秀文化相匯通。
高中班主任經驗交流會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