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棲霞山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

  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

  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00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佈諸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

  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

  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為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

  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

  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鑑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築。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

  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

  ,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餘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清咸豐年間毀於火災。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峰西南麓。

  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

  南齊永明七年4,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

  樑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樑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樑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

  又據傳,棲霞寺建立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

  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

  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峰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

  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

  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2000年南京旅遊界要說有什麼大事恐怕只有棲霞山發現“東飛天”,各大媒體更是抓住這一熱點進行大量報道,學術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使“東敦煌”、“東飛天”蜚聲海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

  “東飛天”位於中102號佛龕中。

  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

  雖然僅有這麼兩對飛天,但這是我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蹟”。

  最近又傳來訊息稱在千佛巖旁的舍利塔上又發現了飛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線條皆與敦煌相似,據有關報道稱,這一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東敦煌"的文化內容。

  舍利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始為木塔,後毀於唐武宗會昌年間。

  現存之塔系南唐時高越、林仁肇建造。

  從棲霞寺南側圍牆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

  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

  塔基上刻著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般。

  該塔為五級八面密簷式石塔,高18.04米。

  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塔簷下雕飛天、樂天、供養人等像。

  第二層以上每面都刻兩個圓拱形龕,均內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計64尊,雕刻精細,甚為生動。

  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為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988年舍利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

  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

  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南朝石刻

  體現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有19處,分佈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

  鎮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凶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神態威猛莊嚴。

  天祿與麒麟僅限用於帝陵,辟邪則專用於王侯墓前。

  位於棲霞區獅子衝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

  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緻圓熟,已脫盡漢代簡樸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

  而位於仙鶴門張家庫村的樑臨川王蕭巨集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嫻熟,造型的整體和區域性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稱華表,以棲霞十月村吳平忠侯蕭詹墓的碑文儲存最為完整。

  南朝立碑較少,千百個碑毀散湮沒,流傳極少,而此碑巍然獨存。

  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龜趺三部分。

  碑身鐫刻當時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所書2840多字的楷體碑文,是十分罕見的書法藝術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傑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祿、麒麟雕刻

  精美者,當屬位於棲霞鎮獅子衝的陳文帝永寧陵石刻。

  天祿又稱“天鹿”,也稱“挑撥”、“符撥”,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與“天命”和“祿位”有關。

  麒麟是傳說中的“仁獸”,它的出現,往往被附會為聖賢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徵,永寧陵現存石天祿、麒麟各一隻,昂首而立,凌空欲飛,富有動感,給人以挺撥、豐富的印象。

  二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00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佈諸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為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 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鑑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築。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餘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於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峰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4,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樑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樑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樑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建立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峰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2000年南京旅遊界要說有什麼大事恐怕只有棲霞山發現“東飛天”,各大媒體更是抓住這一熱點進行大量報道,學術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使“東敦煌”、“東飛天”蜚聲海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東飛天”位於中102號佛龕中。

  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麼兩對飛天,但這是我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蹟”。最近又傳來訊息稱在千佛巖旁的舍利塔上又發現了飛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線條皆與敦煌相似,據有關報道稱,這一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東敦煌"的文化內容。

  舍利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始為木塔,後毀於唐武宗會昌年間。現存之塔系南唐時高

  越、林仁肇建造。從棲霞寺南側圍牆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

  塔基上刻著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般。該塔為五級八面密簷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塔簷下雕飛天、樂天、供養人等像。第二層以上每面都刻兩個圓拱形龕,均內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計64尊,雕刻精細,甚為生動。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為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南朝石刻

  體現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有19處,分佈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凶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神態威猛莊嚴。天祿與麒麟僅限用於帝陵,辟邪則專用於王侯墓前。

  位於棲霞區獅子衝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緻圓熟,已脫盡漢代簡樸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而位於仙鶴門張家庫村的樑臨川王蕭巨集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嫻熟,造型的整體和區域性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稱華表,以棲霞十月村吳平忠侯蕭詹墓的碑文儲存最為完整。南朝立碑較少,千百個碑毀散湮沒,流傳極少,而此碑巍然獨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龜趺三部分。碑身鐫刻當時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所書2840多字的楷體碑文,是十分罕見的書法藝術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傑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祿、麒麟雕刻

  精美者,當屬位於棲霞鎮獅子衝的陳文帝永寧陵石刻。天祿又稱“天鹿”,也稱“挑撥”、“符撥”,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與“天命”和“祿位”有關。麒麟是傳說中的“仁獸”,它的出現,往往被附會為聖賢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徵,永寧陵現存石天祿、麒麟各一隻,昂首而立,凌空欲飛,富有動感,給人以挺撥、豐富的印象

  三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南京棲霞寺旅遊,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下南京棲霞寺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00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佈諸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為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

  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鑑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築。

  塔基上刻著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般。該塔為五級八面密簷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閻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欽佩,連聲稱讚妙!妙!妙文難得!”。王勃寫完後,走到閻都督面前,謙遜他說:出醜之作,望都督指教。”閻都督高興他說:你真是當今的奇才啊!”於是重新就座,淨都督把王勃奉為—上賓,並親自陪坐。但是他的女婿佔著自己的記憶力非常強,當眾否定王勃的文章為原創!在閻都督女婿確定此序文沒有詩文的情況下,王勃提筆寫下了七言詩:

  南普陀寺原先為子孫廟,所以韋馱的金剛杵是著地,後改為十方叢林,但這尊韋馱卻沒有更改外形,其實雲遊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費食宿的。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餘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於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峰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4,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樑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樑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樑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建立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峰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於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於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 ”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並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後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型瀟灑工整,丰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畢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型為“趙體”。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2000年南京旅遊界要說有什麼大事恐怕只有棲霞山發現“東飛天”,各大媒體更是抓住這一熱點進行大量報道,學術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使“東敦煌”、“東飛天”蜚聲海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東飛天”位於中102號佛龕中。

  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麼兩對飛天,但這是我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蹟”。最近又傳來訊息稱在千佛巖旁的舍利塔上又發現了飛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線條皆與敦煌相似,據有關報道稱,這一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東敦煌"的文化內容。

  舍利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始為木塔,後毀於唐武宗會昌年間。現存之塔系南唐時高越、林仁肇建造。從棲霞寺南側圍牆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

  二山門在二山門裡供奉著四大天王,是佛祖釋迦弁尼的外將,又稱四大金剛。手持琵琶者是東方持國天王,持劍者是南方增長天王,手纏蛟龍者是西方廣目天王,手持寶傘者為北方多聞天王。四員護法神將,威風凜凜,恪盡職守。請大家仔細瞧瞧,值得稱奇的是四大天王的法寶,琵琶無弦,寶劍無鞘,蛟龍無鱗,寶傘無骨,是什麼原因呢?按照佛經解釋,琵琶上弦會地動山搖,寶劍入鞘會盜賊四起,蛟龍有鱗會興風作浪,寶傘上骨會天昏地暗。反之,則可安享太平盛世。又有一種說法是寶劍有鋒、琵琶有調、傘能遮雨、龍蛇有鱗,隱喻“風調雨調”,國泰民安。

  塔基上刻著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般。該塔為五級八面密簷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塔簷下雕飛天、樂天、供養人等像。第二層以上每面都刻兩個圓拱形龕,均內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計64尊,雕刻精細,甚為生動。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為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南朝石刻

  哈爾濱極樂寺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哈爾濱極樂寺是東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與長春般若寺、瀋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齊名。佔地面積5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分為正院、東跨院、西跨院和塔院四部分。現任主持是靜波法師。下面是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關於哈爾濱極樂寺導遊詞,歡迎大家參考。

  體現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有19處,分佈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凶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神態威猛莊嚴。天祿與麒麟僅限用於帝陵,辟邪則專用於王侯墓前。

  位於棲霞區獅子衝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緻圓熟,已脫盡漢代簡樸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而位於仙鶴門張家庫村的樑臨川王蕭巨集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嫻熟,造型的整體和區域性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稱華表,以棲霞十月村吳平忠侯蕭詹墓的碑文儲存最為完整。南朝立碑較少,千百個碑毀散湮沒,流傳極少,而此碑巍然獨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龜趺三部分。碑身鐫刻當時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所書2840多字的楷體碑文,是十分罕見的書法藝術珍品。

江蘇花果山導遊詞
江蘇茅山導遊詞
相關知識
江蘇棲霞山導遊詞
江蘇花果山導遊詞
江蘇寄暢園導遊詞
江蘇湖泊的導遊詞
與江蘇有關的導遊詞
江蘇風景區導遊詞範文
江蘇的一些導遊詞
江蘇水滸城導遊詞
江蘇莫愁湖導遊詞
江蘇拙政園導遊詞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