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導遊詞精選
山東曲阜
女士們、先生們:
作自我介紹...
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全國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有幸為各位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曲阜概況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把曲阜概況介紹一下:
曲阜地處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北依泰山,南引嶧山,東連沂蒙群山,西俯千疇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古就有“聖人門前倒流水”之說。物產豐富,景色宜人。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
曲阜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不少古籍中,還有炎帝、少吳徙都於曲阜,黃帝生於壽丘曲阜城東8裡處,舜於壽丘作什器的記載。可見,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蹤跡。儘管這是傳說,但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從境內儲存下來的20餘處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仍可見到我們的祖先征服自然的遺蹟。
“曲阜”一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說:“魯城東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商代前期,曲阜名奄,是商王朝的重要屬國。周代自“封周公於曲阜”800餘年,曲阜為魯國都城,是當時我國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國各地,又成了當時的教育中心。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故山東省現仍沿用“魯”作為簡稱。公元前249年,楚滅魯,置魯縣,秦代屬薛郡,西漢時為魯國都,魏晉南北朝時為魯郡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為縣名。宋代改稱仙源縣,金代恢復曲阜縣名至今。1986年撤縣制,始稱曲阜市。現面積為890平方公里,人口60餘萬。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主要的有110餘處,其中孔廟、孔府、孔林及魯國故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首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1處列為全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三孔”還於1994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曲阜的文物古蹟十分關注,國家先後撥款3000多萬元對“三孔”進行了全面修茸。近年來,為了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曲阜又相繼開發建設了孔子六藝城、論語碑苑、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等一批新的旅遊景點,形成人文與自然景觀,新老景點渾然一體,相映生輝的旅遊資源新格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文化旅遊勝地。
孔廟
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誕生於曲阜尼山。春秋末期,他在魯都闕里聚徒講學,傳授“六世”禮、樂、射、御、書、數,並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晚年,他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為傳播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創立了“重仁尚禮”的儒家學說,把中國古代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生前所居之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等。其後,隨著歷代王朝層層加諡孔子,孔廟不斷得到維修擴建,至明、清時期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前後九進院落,佔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築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餘株古樹,1200餘塊碑碣,令人一步三嘆。孔廟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二千多年來,遊人競相尋蹤憑弔,流連往返。金聲玉振坊孔廟第道門坊。“金聲玉振”四個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原意為一首完美的樂曲。我國古代奏樂時,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磬玉振結束。這裡比喻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揚孔子對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此坊建於明代,“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
櫺星門孔廟第一道大門。櫺星即靈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櫺星門,意為尊孔如同尊天。
孔子創立的儒學及儒家思想統治和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所以後人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讚譽孔子,意為他給人的好處如同天地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孔廟第一進院落東西兩側腰門題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聖時門“聖時”二字出自<<孟子>>,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聖人做了比較,“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璧水橋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橋,為明代所建,因“壅水環繞如璧”,故名“璧水橋”。
弘道門孔廟第三道大門,“弘道”二字出自<<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讚頌孔子發揚光大了古代的正統思想,成為“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此門意思可以引申為如果人們想在學問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門”,學習包括孔子思想在內的一切優秀文化,才能成為社會有用之材。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大中”是讚揚孔子“中庸之道”的。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夠獨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同文門中國的宮殿建築在主體建築之前,常常有小的屏障,以示莊嚴。同文門周無牆垣,子然獨立在奎文閣之前,就擔當著屏障的角色。“同文”二字出自<<禮記>>“書同文,行同倫”。意為統一語言、文化、思想,即整個人類思想統一到孔子的思想上來。
奎文閣孔廟主體建築之一,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書樓,金代重修時改名“奎文閣”。“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說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孝經>>中記“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星演化為文官之首,後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廟建奎文閣。奎文閣高23.35米,東西闊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層飛簷,四重斗拱,結構合理,堅固異常,經受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搖撼。據記載清康熙年間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安然無恙,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傑作。1985年國家撥款120萬元,進行了落架大修,於1987年修茸一新,完全保持了原有的風貌。奎文閣內原有藏書均移入孔府檔案館儲存。現展出的是孔子聖蹟圖陳列。
奎文閣前兩側,是四座明代御碑。這些馱碑的動物,人們習慣叫“龜馱碑”,實際上它的名子叫“贔屭”,是神話傳說中龍的兒子。“龍生九子不成龍”,贔屭的特徵是龍首、龜背、鷹爪、蛇尾,善於負重且能長壽,所以統治者要用它來馱御碑。
十三碑亭過奎文閣是十三碑亭院。十三碑亭是專為儲存封建皇帝御製石碑而建的。亭內共儲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碑刻55塊。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諡加封、拜廟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其中最大的一塊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重約35噸,加上馱碑贔屭共重約65噸。這塊巨石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實在令人驚歎。此院東南西南還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真草隸篆,風格各異,可謂集歷代書法流派之大成。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元末紅巾軍、明末劉六、劉七以及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中國農民革命史珍貴的歷史資料。
十三碑亭院北,五門並列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為承聖門,內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為啟聖門,內為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三門並立,大成門居中,兩邊掖門為金聲門和玉振門。
先師手植檜大成門內東側石欄圍護的檜樹,是“先師手植檜”,樹東石碑是明萬曆年間楊光訓手書。相傳孔子手植檜原有三棵,後枯死兩棵,唯有此檜生生死死,幾經榮枯留存至今,樹高10餘米,粗可合抱。先師手植檜歷來受到重視,過去人們把它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徵,它不僅與孔氏家庭的命運聯絡在一起,“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而且還同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絡在一起,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為此讚道:“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杏壇杏壇相傳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孔子“設教杏壇”的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這林,坐休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於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現在亭內儲存。亭內另一塊石碑是清乾隆皇帝的手書“杏壇贊”,:“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降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大成殿孔廟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讚揚孔子思想集古聖賢之大成。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後毀於火。現存這座大成殿為清代雍正年間重建,高24.8米,闊45.8米,深24.9米,重簷九脊,黃瓦飛甍,雕樑畫棟,氣勢雄偉,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成殿四周廊下環立28根石雕龍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徑長0.8米,為明代弘治年間徽州工匠刻制。大成殿兩山及後簷的18根八稜石柱均為雲龍淺雕。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前簷的10根深浮雕龍柱,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雕刻玲瓏剔透,龍姿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堪稱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據說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禮孔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讓皇帝看到,惟恐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築藝術,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大成殿內金壁輝煌,有大型神龕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孔子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顯得高貴、威嚴,一副君王形象,這是被歷代帝王神化了的孔子。實際上孔子的真實面目應該是“布衣”文人的形象。孔子塑像兩側神龕內東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西為“宗聖”曾參,“亞聖”孟軻,稱為“四配”。再兩側是“十二哲”塑像,除宋儒朱熹外,均為孔子弟子。
大成殿前露臺過去是祭孔時舞蹈奏樂的地方。現在每年9月26日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開幕式,和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活動都在此舉行。
兩廡大成殿兩側是東西廡,每廡長163米,原是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現為石刻陳列。東廡陳列著漢、魏、隋、唐、宋、元碑刻44塊,堪稱孔廟一絕,是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對於研究古代書法藝術,文字演變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西廡現陳列100多塊“漢畫像石刻”,也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是研究我國漢魏時代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
寢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殿內神龕木雕游龍飛鳳,精美異常,龕內木牌上書“至聖先師夫人神位”。孔子夫人,春秋時期宋國人,複姓亓官,19歲嫁給孔子,先孔子7年去世。關於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宋代才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元代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其後孔子改稱“至聖先師”,她也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年間寢殿遭火災,重建時改為神主牌位。
聖蹟殿孔廟最後一座建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由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建造。殿內共有120幅繪畫刻石,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最早有完整人物故事的石刻連環畫。
孔廟東路為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原為孔子當年故居。
詩禮堂是紀念孔子教子學詩禮的地方。據<<論語.季氏>>記載: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裡見兒子孔鯉從身邊走過,問:“你學詩了沒有?”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即不學習<<詩經>>是無法同人交談的。於是孔鯉回去後認真地學習<<詩經>>。隔了一段時間,孔子又問孔鯉,“你學禮了沒有?”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即不學禮是難於立身做人的。孔鯉又認真地學習<<禮記>>。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故事,歷來被傳為美談。
詩禮堂院內有一株唐槐和兩棵銀杏樹,雖歷經千載,仍枝葉茂密,尤其偏西那株雌銀杏,至今仍碩果累累,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詩禮銀杏”即來源於此。
孔子故宅井位於詩禮堂後,因是孔子當年的吃水井,所以歷來被稱作“聖水”。清乾隆皇帝祭祀孔時曾勺水拜師,在井西側建“飲水拜師”的涼亭,內立“故宅井贊”碑1塊,他8次來曲阜,此碑竟有他5次題字,可見其對“聖水”的崇拜了。
魯壁故宅井東側一段子然獨立的紅色牆壁,是為紀念孔子第九代孫孔鮒藏書而建的。孔鮒時期正趕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孔鮒將<<尚書>>、<<禮>>、<<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書籍藏於孔子故宅牆壁內,自己就到嵩山隱居去了,到死也沒回來。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魯恭王在擴建王宮拆除孔子故宅時,發現了這些經書,人們稱之為“孔壁古文”,所以後人在此建魯壁,以紀念孔鮒藏書。
孔廟就參觀到這裡。現在我們去參觀孔府。
孔府
孔府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佈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463間,加上後花園,共佔地240畝。
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說“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其子孫可世代相襲、輩輩相衍。隨著孔子諡號的追加,歷代帝王對孔子後裔也一再加封,到北宋至和二個1055年宋仁宗賜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世襲“衍聖公”,達到頂點。這一封號自宋至民國初年延用長達880多年。“衍聖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相當於五品官,元代升為三品,明代上升為一品文官,清代不僅班列閣臣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宮中御道上行走。當然歷代統治者對“衍聖公”的抬舉,主要的還是利用“孔子”這塊招牌為自大的統治服務。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詔令“衍聖公”有權設定官署,同時又特命在闕里故宅以東重建府第。清代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這就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建築--孔府。
大門大門正中高懸“聖府”金字匾額。門兩旁明柱上的對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對聯為清代文人紀昀手書。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上聯中的“富”少一點富,下聯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狀章。相傳,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娶親之日,有神仙前來指點,碰到寫“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點,並告知孔家“富”字有點不吉。此後,孔府凡書富字皆無點。這叫“寶貴無頂”。又傳說乾隆時,紀昀為孔府書寫門聯,寫到“章”字時數遍皆不中意,遂棄筆安歇,睡夢中見一老翁在他寫的“章”字上劃了一筆,成了破“日”之狀,醒後揮筆而書,果然氣勢不凡。這叫“文章通天”。
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後孔府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為官衙,後半部為內宅。
重光門進入孔府二門,迎面有一座周圍不接垣牆的門樓,門上匾額“恩賜重光”,為明皇帝朱厚熜所頒,因此叫“重光門”。當年,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或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在十三響禮炮聲中將此門開啟,所以又稱“儀門”或“塞門”。此門兩側的廊房,是孔府的管理機構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設的六廳,即:管勾廳、百戶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各廳長官,由正七品或正六品擔任。
大堂是當年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方,裡面陳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儀仗等。北面靠牆的那些紅底金字的牌子,是封爵和特權的象徵,俗稱“十八塊雲牌鑾架”。歷代衍聖公持著這些牌子進京,可以暢行無阻。
二堂是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和受皇帝委託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屋內七塊御製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手書的“福壽”碑,慈祥太后手書的“壽”字及松鶴圖等。
三堂也叫退廳,是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和處理家庭內部糾紛、處罰府內僕役的場所。屋內正中高懸的“六代含貽”匾額為乾隆皇帝手書,當時孔府六代同堂,此匾意為六代人和睦相處,生活美滿。
內宅門是官衙與內宅的分界線。過去此門戒備森嚴,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內,否則嚴懲不貸,打死勿論。門兩側耳房內有幾十人輪番值班,隨時向外傳遞資訊。
貪壁孔府內宅門內壁上面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名叫“貪”。傳說是天界的神獸,怪誕凶惡,生性饕餮,能吞金銀財寶。儘管在它的腳下和周圍全是寶物,連“八仙”的寶貝都為它所有,但它並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真可謂貪得無厭了。過去官宦人家常將此畫繪在容易看到的地方,藉以提醒自己,引以為戒。孔府將“貪”畫在此處,一出門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孫不要貪髒賣法,也算作一條重要的家訓吧。
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他們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房內陳設華麗,文物古玩,琳琅滿目。
前堂樓為七間二層閣樓,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及其夫人的住室。孔令貽清末民國初年人,先後娶孫、陶、豐、王氏為妻。孫氏早逝,娶陶氏;陶氏未生養,娶豐氏。豐氏又過早病逝,於是孔令貽將丫環出身的王氏納為妾,先後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如今二女兒孔德懋、兒子孔德成尚還健在,均已70多歲。
後堂樓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的住室。孔德成1920年出生,出生不到兩個月即被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任命為襲封衍聖公。1935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改授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與孫琪芳女士結婚。其後大部分時間隨國民政府在重慶和南京,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從南京遷往臺灣,曾任臺灣考試院院長,現任“總統府資政”,是臺灣最高官階的官員之一。現後堂樓儲存著孔德成結婚時的原貌。後堂樓院的東樓是當年府內女傭做針線活的地方,西樓是招待親屬家眷的地方。
花園孔府後花園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前後經過三次大修,佔地50餘畝。清嘉慶年間,孔子第七十三代孫、衍聖公孔慶鎔重修時,將數塊大型鐵礦石置於園內,又稱“鐵山園”。園內建有假山、噴泉、曲橋、花塢、亭以及敬花神的石壇,賞月的涼臺、焚香讀書的壇屋等,環境幽雅,景色美麗。特別是已有400多年曆史的“五柏抱槐”一樹五支,中生一株槐樹,是花園內的一大奇景。
由於世代尊榮,特別是朝廷的頻繁賞賜,孔府積攢了大量的珍貴文物,約計3萬多件,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寶。今天我們看到的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孔府還儲存著數以萬卷的孔府檔案,是研究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孔府就參觀到這裡,現在我們去參觀孔林。
孔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佔地三千餘畝,周圍垣牆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在這裡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歷史。
孔林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人造園林。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保護外,林內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塊,又稱得上名副其實的碑林。
過去墓地的“風水”,被孔子的後代視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勘測津浦鐵路時,原計劃經過曲阜,離孔林西牆很近。當時的衍聖公孔令貽得此訊息十分著急,向朝廷連遞幾件呈文,說鐵路將“震動聖墓”,“破壞聖脈”,使祖宗靈魂不得安寧。結果鐵路到曲阜拐了個大彎,向西南繞行。如果沒有這檔子事,現在人們坐火車到曲阜遊覽,就不用先到兗州下車,然後改乘汽車了。
大門孔林大門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進入孔林大門是一條長約1華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門樓叫“觀樓”,俗稱“二林門”。此門原是古魯國城北門。大門到二門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類似古代城市建築的月城。
孔尚任墓位於孔林東北隅,墓碑上書“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我國清初著名劇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他出生書香門弟,因屢試不第,中年隱居曲阜石門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來曲阜祭孔時,他被孔府推薦為引駕官,並給皇帝講經,深得褒獎,破格提升為國子監博士。赴京任職期間曾到淮楊一帶治河,通過弔古跡,訪隱士,蒐集野史逸聞,對南明王朝的覆滅經過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後曾任戶部主事,員外郎等職。公餘致力於戲曲創作。1699年,崑曲名劇<<桃花扇>>傳奇脫稿。王公顯貴爭相傳抄,戲班競相演唱,一時轟動京城。該劇以名士候方域與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次年孔尚任卻被罷官回鄉,死後葬於此。他一生著述甚豐,另有詩文<<石門山集>>、<<湖海集>>、<<岸堂文集>>等。
於氏坊位於孔林北側,是孔子七十二代孫、衍聖公孔憲培與其妻於氏之墓。於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兒,那麼為什麼改姓於又嫁到孔府的呢?這裡還有段小故事。據說乾隆的女兒臉上有塊黑痣,相術說,這塊痣主災,破災的唯一辦法是將她嫁給一個有福的人。朝裡大臣們議論,天下只有孔聖人的後代最有福。但是當時是滿族統治,按規定滿漢不能通婚。於是有人給皇帝出主意將女兒認漢族大臣、戶部尚書于敏忠為義父,這樣以於家的名義嫁到孔府。於氏死後,孔府為其立了這座“鸞音褒德”牌坊。
洙水橋孔林二門內有一條東西橫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經孔子墓前,與“聖脈”攸關,故被後世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的“聖水”。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並稱為“洙泗”,後來成為孟子發祥地的代稱。古洙水早已湮沒。河上有橋三座,左右皆為平橋,中間的一座拱橋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橋”。
孔子墓甬道洙水橋北迎面綠瓦三楹的高臺大門,叫“檔墓門”。過此門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對巨型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華表又稱“望柱”,是進“天門”的標誌。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溫順善良。角端傳說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獸。翁仲,傳說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用以守墓。甬道盡頭大殿是祭祀孔子設香壇的享殿。解放戰爭時,朱德總司令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所以又成為革命歷史文物。
孔子墓享殿之後紅色的牆院內就是孔子及其兒、孫三代的墓地。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築墓形式。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黃養正書。孔子於公元前479年去世,當時魯國國君稱他為“尼父”。這是有別於封號的最尊貴的稱號。孔子有封號始於公元元年,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此後帝王紛紛給孔子封號,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給孔子諡號“文宣”,始稱“文宣王”。到元武帝於大德十一年1007年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後又稱“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等。歷代王朝都為孔子的封號選擇了最高的讚譽之詞,可見孔子思想學說,對歷代統治是何等重要。
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佈局為“攜子抱孫”以示人衍興旺。孔子的兒子孔鯉,一生無大作為,年50歲先孔子去世。但因系“聖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
子貢廬墓處孔子墓西三間房屋為子貢廬墓處。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於經商的學生。孔子死後,眾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三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孔伋墓孔子的孫子孔前483--前402年,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時,孔伋尚年幼。孔子死後,孔伋拜曾子為師。曾子,姓曾,名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繼承了孔子學說的真諦,並傳授給孔伋。曾子著有<<大學>>等書。據記載<<論語>>也是以曾子的教學講義為藍本,由他的門人弟子編輯而成。孔伋潛心研究孔子學說,著成<<中庸>>一書。孔伋的學生又把孔子思想學說傳給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學,著成<<孟子>>一書。以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古稱“四書”,是儒學經典著作。由此可見孔伋是儒家思想學派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歷史進入到當代,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學說並未與時俱去。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躍,國際上也出現了一股“儒學研究熱”,以探討和重新評價孔子和儒學的當代社會價值。由此我們相信,它必定推動曲阜旅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空前的繁榮。
參觀“三孔”到此就結束了。由於本人水平有限,講解過程中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諒解。謝謝各位的合作。再見!
青島概況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大家剛下飛機火車、輪船,旅途奔波,辛苦了。我姓×,名××,是青島××旅行社的專職導遊。請允許我代表青島××旅行社的全體員工對各位的到來表示最熱忱的歡迎,歡迎大家來美麗的島城做客。
為我們開車的司機師傅姓王,王師傅技術嫻熟,行車穩妥,坐他的車既安全又舒適,請記住我們車的車牌號:魯b×××××。各位在山東半島逗留期間,將一直由王師傅和我為大家服務,有什麼要求儘管提出,我倆願為您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預祝大家的山東半島之行成為愉快之旅、難忘之旅。
大家下榻的賓館是三星級的××酒店,旅遊車到達酒店大約需要20分鐘,藉此機會我把青島概況向各位簡單介紹一下。
青島位於山東省的東南端,膠州灣畔,東南瀕臨黃海,西北連線內陸,地處華北、華東兩大經濟區的結合帶,東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青島現轄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黃島、城陽7個區和膠南、膠州、即墨、平度、萊西5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總人口715.65萬。其中,市區面積1102平方公里,人口241.74萬。
青島是典型的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最高峰是嶗山巨峰,海拔1132.7米。青島海岸線長730.64公里,蜿蜒曲折,岬灣相間。青島屬正規半日潮港,潮差1.9~3.5米。青島驗潮站1950~1956年觀測的平均潮位被命名為"黃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島觀象山國家水準原點下72.289米。自1957年起,中國大陸國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為零點起算。
青島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受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溼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680.5毫米,年平均氣溫12.3℃,雨熱同季。一年中最熱的8月份,平均氣溫25.3℃,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0.9℃。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良好氣候條件,使青島成為聞名中外的避暑、療養、度假勝地。
山東水泊梁山風景名勝
梁山,原名良山,由四主峰七支脈組成,最高處海拔一百九十七點七米。主峰為虎頭峰,四面均為絕壁,山勢險峻,當年周圍環水,確實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地方。漢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漢景帝次子樑王劉武到良山圍獵,不幸染病,死後葬于山上,良山遂改名為梁山。東漢時,漢和帝在位的元興年間公元前一○五年,黃河潰決,梁山以南被淹達數十年之久,這時梁山附近開始有水。到五代後晉開運元年公元九四四年六月,黃河再次大決口,梁山周圍一片汪洋。以後,黃河屢次決口,使梁山四周的水久久不退,形成大澤,也就有了水泊梁山”的稱謂。
梁山腳下一片空曠的廣場,東邊矗立著大文學家施耐庵的石雕像,梁山人民對這位大文學家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筆下,水泊梁山是一幅風俗畫卷。
走過廣場,沿石階上行,走百餘米,半山腰闢出一塊大空地,南面是幾十米高的立仞石壁,上有著名書法家舒同寫的水泊梁山”,每個字大如方鬥,染成紅色,格外醒目。在這面石壁上還有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詩題詞。
廣場東邊是一處人造景觀,是仿當年的水寨建成的。出水寨穿空地,登上陡石階,不遠便是梁山山道上的第一景:斷金亭。這是一個八角亭,亭頂起脊飛簷,古樸大方。這裡是豹子頭林沖殺掉王倫,接納晁蓋等人入夥的地方。斷金亭也叫同心亭”,是取《易經》二人同心,其力斷金”之意。順著山路往上走,就是宋江馬道”。
宋江馬道”是柏樹林中一人一馬並行的小路。穿過宋江馬道”來到了黑風口,此處因李逵大鬧黑風口故事而揚名。山坡上有黑旋風李逵的石雕像,怒目圓睜,雙手揮著兩柄大板斧,威風凜凜。附近立一座石碑,上面是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黑風口”三個字。有趣的是李逵的石雕像前不遠有一塊巨石,上面有一個腳印,又大又深,上刻一行字孫二孃歇腳處”,表明梁山既有武林好漢,亦有巾幗英雄。
離開黑風口,往上約二十米,就是宋江寨牆。寨牆是用石塊壘起來的,有半米多高。《水滸》載,這道寨牆當時有丈餘高,現在看到的只是殘牆。當年是宋江大寨圍牆,分內牆和外牆,為起義農民築建。原高丈餘寬七尺,北側有兩重擰頭門,易守難攻,固若金湯。幾經戰火,現已塌落為殘垣。那麼,這寨牆到底是不是宋江時建的呢?已無從考證。有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於河北,被稱為河北劇賊”,早在宣和元年公元一一一九年十二月已引起宋王朝的注意,曾下詔招降。宋江未受招安,繼續進行鬥爭,出沒於青、濟、濮、鄆等州,又被稱京東賊”。宋史記載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宋江起義軍在水泊梁山紮寨,也就是指這個時期,宋江義軍在京東地區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震,吏多避匿。”說明宋江義軍有較大發展。後來宋江南下經沂州時遭官軍襲擊,損失較大。宣和三年宋江又結集力量再次移軍南下,進入淮南,又被官軍稱為淮南盜”。二月間到海州附近遇知州張叔夜的伏兵,損失慘重。據《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也是在這時向朝廷投降的。宣和四年,朝廷重臣折可存參與鎮壓方臘起義後,班師回朝,到開封后奉御筆,捕草寇宋江”。宋江終於被秋後算賬”遭滅頂之災。從這段史實看,宋江征剿方臘屬《水滸》的文學描寫。
第一道宋江寨牆往上不遠,是第二道宋江寨牆。上山的路也陡峭了許多。在隱隱的樹叢中能看到一幢古建築物的屋頂,那就是水滸寨了。
水滸寨坐落在虎頭峰上,坐北朝南,氣勢壯觀雄偉。大門前有一個石頭砌成的平臺,約有八十多平方米。平臺四周是石欄,憑石欄往下看是峭壁,山勢險峻。如果峭壁下是水的話,虎頭峰便成了汪洋中的島,想上來絕非易事。
水滸寨的門前有一對石獅子。門樓的門匾是美術家、雕塑家劉開渠先生題的水滸寨”三個大字。門兩邊還有楹聯,也是劉開渠先生的手筆。推開大門,迎面看到的是氣勢雄偉的忠義堂。忠義堂”三個字是由美術大師劉海粟先生題寫的,金碧輝煌。
忠義堂的兩邊是東西偏殿,三十六天罡的彩雕設置於內,這些彩雕比真人要大一些,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個個都是風風火火的好漢。
院子當中豎著三根旗杆,當中的一根掛著杏黃旗,上繡替天行道”四個大字。東邊的旗杆上掛著紅旗,上寫山東呼保義”;西邊的旗杆上也掛著紅旗,上書河北玉麒麟”。立於虎頭峰上,耳邊彷彿又響起了古戰場上的鐵馬嘶鳴,鼓角震天。那些叱吒風雲的梁山好漢們在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令人敬仰。
青島的導遊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