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疼的食療偏方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腳後跟疼是由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足跟底部侷限性疼痛,腳後跟疼是一種常見病痛,多見於40~60歲的中老年人。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腳後跟疼的食療偏方,資料僅供參考。

  腳後跟疼的食療偏方

  1、偏方一

  取杜仲、補骨脂、丹蔘、桂枝、川芎等中藥,傳統熬製而成,再用生薑擦拭面板,將膏藥貼在肌膚上。每付貼3天,十貼1療程。

  2、偏方二

  吳茱萸、五味子各10克用法:藥研細末,置患足鞋墊後跟處鋪平,上蓋兩層軟布,穿著行走,日換藥1次。也可吃些骨刺消痛液或骨仙片來治療的。

  3、偏方三

  取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鐘,每日2次。

  4、偏方四

  取較大的花崗石,煅燒後置於地,以童尿漬於上並立即將足跟部置於石上,任水汽蒸騰,切勿燙傷腳。無花崗石可用鐵塊代之。臨床常用芒硝飽和液與白酒調勻,取代童尿,亦效。

  腳後跟疼的原因

  1、肝虧腎虛會導致腳後跟疼

  肝腎及其分支別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痠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2、足底脂肪墊萎縮會導致腳後跟疼

  老年人的足跟痛較為複雜,除了以上兩種可能的原因外,還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墊萎縮,其緩衝震盪、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使區域性更容易受到損傷而出現疼痛。

  3、慢性勞損會導致腳後跟疼

  常年從事久立或體力工作,足部肌肉長期處於疲憊勞累狀態,氣血不足,瘀血阻滯,從而使骨骼獲得營養受到阻礙,導致跟骨部受損,因而產生疼痛 ,比如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

  4、外傷衍生會導致腳後跟疼

  由於日常生活中的不小心摔倒或挫傷,腳跟用力過度,損傷筋脈,致使氣血不暢而引起跟部疼痛 ,比如跟腱炎。

  腳底養生的方式

  1、腳底摩擦

  因為腳底離心臟最遠,末梢血液迴圈不暢時,雙腳怕冷,也容易患失眠症失眠時,可以讓雙腳合攏起來相互摩擦,使血液迴圈暢通待腳部感到溫暖,便可以在短時間內酣然入睡。正確的敲擊法是:方法是仰臥在床上,舉起雙腳,然後用勁相互摩擦如果雙手也同時進行摩擦則效果更好只要用力摩擦20次,腳部就會感到溫暖,睡意也就來臨了。

  2、單腳站立

  採用金雞獨立的姿勢,踮著腳尖站立初時也許很不習慣,甚至可能感到非常痛苦可以先讓雙腳後跟稍微離開地面一些,習慣以後再踮著雙腳的腳尖站立,最後過渡到踮著一隻腳的腳尖站立單腳站立時,可先踮著右腳的腳尖站立1~2分鐘,然後再踮著左腳的腳尖站立1~2分鐘,反覆輪流進行,踮腳時最好雙手扶牆或抓緊欄杆,切記要注意安全。

  3、敲擊腳底

  正確的敲擊法是:以腳掌為中心,有節奏地向四周放射進行,以稍有疼痛感為度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把腳放在另一側腿的膝蓋上,這樣比較容易敲擊每隻腳分別敲100次左右。

  4、雙腳晃動促睡眠

  全身血液迴圈不佳就會出現諸如頭痛、食慾不振等亞健康徵兆,簡單的腳部刺激便可促進血液迴圈。仰臥在床,先讓雙腳在空中晃動,然後像踏自行車一樣讓雙腳旋轉,持續5~6分鐘,全身血液迴圈就會得到改善。冬天怕冷的人如果在就寢前施行此法,就會感到全身溫暖,有助於改善睡眠。

  5、腳踩網球消便祕

  當腳部感到疲勞的時候,用網球刺激腳底,可使疲勞得到緩解。開始轉動網球時,腳底會感到相當疼痛,堅持一段時間後,這種疼痛感就會逐漸變為舒適感,腳部的疲勞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了,這種方法還有消除便祕的功效。


預防和減輕腳後跟疼的方法有哪些
女性腳底前掌疼怎麼辦
相關知識
腳後跟疼的食療偏方有哪些
產後脫髮的食療偏方有哪些
小兒冬季咳嗽氣管的食療偏方有哪些
治療感冒發燒的食療偏方有哪些
治療胃痛的食療偏方有哪些
孩子咳嗽有痰的食療偏方有哪些
扁桃體炎的食療偏方有哪些
治鼻出血的食療偏方有哪些
治療風寒感冒的食療偏方有哪些
咳嗽有痰的食療偏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