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優秀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中國傳統文化是經歷長期的改造自然與改造社會的鬥爭中逐漸形成起來的,早已根植於中國歷史傳統之中,雖然有負面的東西,但更多的是積極的影響。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論文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論文篇1

  傳統文化發展的現狀探析

  摘要:我國正處於歷史轉折的重要時期,中國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情況。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同時,要妥善處理對待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經歷長期的改造自然與改造社會的鬥爭中逐漸形成起來的,早已根植於中國歷史傳統之中,雖然有負面的東西,但更多的是積極的影響。不能拋棄,不能一成不變地加以保留,更不能將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取代現代文化。批判的繼承,在傳承傳統文化中尋求創新,要更新觀念,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適用時代發展要求的成分,形成有利於傳統文化創新的有效機制和社會環境。

  關鍵詞:傳統文化;批判與創新;發展

  一、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取得的成就

  1、確立了“和諧”文化的理念

  當前,“和諧”已成為新時代的核心話題,追求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是當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課題。黨的十七大以來,胡錦濤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論述中對此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入的分析,指出和諧社會理論既源於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和”之精義。又融通馬克思主義對人的自由主體性的褒揚,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建構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追求提出了美好期望。

  在當代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斷向前發展著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應當既面向現代化、又面向世界、更面向未來。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將能夠成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的文化作為發展的目標。從內容上來看,傳統文化包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將社會主義元素融入傳統文化。必將是高尚的思想道德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從政治上來看,傳統文化雖具備封建殘餘和資本主義腐朽的東西,但在馬克思主義的主導下,順應了歷史的發展,同我國現階段社會基礎一樣,均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文化的橫向發展上來看,中國傳統文化中先進部分,是中國建國以來的精神文明成果以及人類共同創造的先進文化成果。

  2、重塑了傳統文化的自信

  現代社會中人的思想與視角均發生了不同於古人的變化,無疑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必然有一個重塑的過程。但無論以何種姿態重塑傳統文化精神,尊重自然發展規律是必要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礎上。人們才能夠對傳統文化的糟粕與精華進行明白無誤的批判與繼承。首先,要以開放的心態,以現代的觀點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解讀、闡釋,著眼於現代與未來,而不是過去;其次,要以辯證的思維來看待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以一種批判地繼承的態度來對待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內涵是博大精深的,這是不可否認的。相對於先進的西方文化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也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他指導著人們如何做個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事、如何充實個人的精神世界,實現道德自我評價。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佛、道、儒及諸子百家的光耀,還有諸如愛國主義、民本主義、自強不息等優秀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仍發揮了重要作用。重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加強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只有擁有了對自身文化的自信,才能談及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談及中華民族振興的問題。

  3、分配方式的公平正義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經典的傳統社會財富分配思想,這種思想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影響著中國人。字面上看,體現了人人平等的分配方式。迄今為止仍具有強大的號召力。但經過仔細思索不難發現,這種思想在高度集權的封建社會僅僅是一種願望。只有在推翻封建統治後才具有實踐意義。而推翻封建統治的前提就是伴隨著嚴重的社會動盪。也正是這種矛盾的存在,使得這一思想幾乎成為空想。但也恰恰是這種思想對後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今天而言,這種思想不可避免存在消極的一面,但是它仍適應著現代社會發展程序的。社會的穩定,實際上也正是在這種平均之下實現的。貧富差距過於懸殊。社會極有可能分崩離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的思想。

  4、交換過程的誠實信用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規範,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價值觀。它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內不欺人,外不欺己”。誠信規範在當代社會為我們所繼承和弘揚,構成社會主義道德的主要部分。並被賦予更為廣泛的涵義。

  傳統誠信能與現今社會相適應,其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二者在本源上是相似的,僅是在適用環境的不同而出現差異。主要表現在現代市場經濟所提倡的誠信更趨向於社會化、功利化和理性化。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契約規則和信用機制指導著傳統文化中的誠信理論精神,它強調誠信所具有保證利益關係有序的外在功能。因此。傳統的誠信要更適用於現在,僅需要完成從理論繼承到實踐行動的轉型。

  二、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現代文化的壓力

  中國傳統社會在走向現代化社會的道路上遇到了諸多困難。首先是內在傳統文化的因素,其次則是長期並存的二元制結構的影響。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文化意識也隨之改變。與傳統文化意識產生了差異。一是大量的西式化教育與周邊國家文化環境使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的忽視、遺忘甚至不齒。文化傳播媒介的多樣化,使少年兒童受到大量的西式教育,對中國歷史與傳統瞭解甚少。也不屑於去認同這些傳統。二是在現代文化的實用主義影響下,人們歪曲了傳統文化。在教育下一代時,“厚德”、“禮讓”的詞彙已經很少聽聞,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被誤讀,甚至斷章取義。三是經濟的快速增長,使人們更為重視物質,認為傳統文化會阻止經濟的發展。經濟學家們開始撰文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認為封建落後的傳統文化完全不適應或阻礙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應當順應時代,完全融入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人道精神”,當代中國人民揹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集願。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的時期,經濟體制的轉變、從農業國向現代化國家的轉變,中國傳統文化必將不適應這些變化。長期的封建思想在國人們思想中仍佔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意識的茫然和恐懼為愚昧和迷信提供了群眾基礎。我們雖有引以為豪的古代輝煌歷史、震驚中外的四大發明。但近代科學卻源於西方,文化中相對缺少科學因子,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事實。

  2、盲目排外。抵制西方文化

  20世紀初,西學東漸,以民主、科學精神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強烈衝擊。百年前,倡導國學的人們是為了抵制民主、科學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時下“國學”鼓吹者們大力主張復興國學,不僅在於抵制外來文化的影響,更主要在於對我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形成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輕視與牴觸。中國早期現代化伴隨著國難與屈辱而艱難前行。因此。現代化的因素雖然嶄新、發達,但很難介入,傳統文化依舊強大並廣泛存在。“師夷長技以制夷”、“自強”、“保教”、“保種”、“實業救國”等貫穿早期現代化過程的口號,體現了深沉的民族主義情節。在民族危機面前,中國知識分子被迫在追求民族解放與社會進步的變革中把建立強有力的政府作為首要重任。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人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政治民主化、以及其他領域現代化的發展遭受阻礙。在面對由古至今的民族情愫。知識分子階層也氾濫情緒化的崇古排外從未削弱。這種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排除。與民族主義糾纏在一起,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構成中國人走向現代化的阻力。甚至還會導致人們作出不理性的判斷,常使西方文明作為愛國與否的判斷標準。其實。愛國與否。應當將那種更符合整體民族利益來作為判斷標準。在狹隘的民族意識影響下的知識分子,必將極大地對“現代化”與“傳統”的結合產生負面影響。

  三、繼續傳承傳統文化的前景

  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是中華民族實踐的產物。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過程的積澱,中國歷史和文化中也存在糟粕和落後是毋庸置疑的。也正是這種先進與落後、精華與糟粕的水乳交融,才構成了如此豐富多彩而又光怪陸離的中國傳統文化。它所起的基礎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了人本主義價值取向,這是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有助於愛國主義的崇高情懷,扭轉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偏失。有利於消除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衝突。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培育與發展的過程,是立足於現實的文化創新工程。這種創新的文化知識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轉型。絕不是推倒重來。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永遠是中華民族生存發達的根,根深蒂固必然枝繁葉茂,馬克思主義也是中國民族的新鮮血液、精神之花。繁花似錦結滿累累碩果。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論文篇2

  淺析傳統文化的尷尬現狀

  摘要:文章重點論述造成傳統文化“牆外開花牆內不香”情況的原因,目的是使得傳統文化的現狀引起各位有識之士的關注,更希望這種讓人尷尬的現狀有所改觀。

  關鍵詞:傳統文化尷尬現狀 原因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光輝奪目,宛如盛開在世界東方的一朵奇葩。無論是中華人引以為豪的詩學、詞學、文化,還是哲學、天文化、歷史學、醫學、體育學,都不遜色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西方文化中有亞里士多德、賀拉斯,有《詩學》、《詩藝》,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老子》、《莊子》、《孫子兵法》、《山海經》、《周易》,真可謂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回顧傳統文化的發展歷史和成就讓我們頓感身為中國人的自豪,但放眼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卻是痛心疾首,令人汗顏。就像程陵的《傳統文化基礎叢書》——總序[1]裡描述的那樣:上個世紀初,中文系的才子和外語系的佳人是大學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時常伴隨有才子佳人的愛情傳說發生。但到了上個世界末這種平衡性已蕩然無存,“英語熱”席捲中國,高校則首當其衝,中文系則像光輝不再的老者,逐漸暗淡。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在海外興起的“漢語熱”,眾多海外知名高校設立了孔子學院,而國人則沉浸在“英語夢”中,正如某些專家所說的“牆外開花牆內不香”。先別忙著悲嘆,不知看完以下事例你將作何感想:

  事例一: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大賽”的第一名是一支留學生隊,對此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化研究所所長傅傑自嘲說“久居蘭室不聞其香”。

  事例二:著名作家王蒙因無法解答女兒的中學語文作業而關注漢語教學。

  事例三: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因其學生不理解中國文化名著而投入文化基礎知識的普及工作。

  事例四:清華大學陳丹青教授因自己滿意的學生被卡在外語分數線上而辭職。

  這不是戰爭,所以無所謂血淋淋的事實,但其所反映的漢語言尷尬現狀和無奈處境卻令許多華夏有識之士心頭滴血、萬分悲哀。眾所周知21世紀的社會發展使各國之間的聯絡日益緊密,增強了相互聯絡性和制約性,限制了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但隨之而來的文化大戰卻悄然展開,例如中國興起的“日語熱”、“英語熱”,雖然現在還看不見他能代替漢語,但中國人痴迷於外語總不是好事情。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所繫,也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我想各位有識之士不會希望看到中國變成一個紙醉金迷而毫無信仰的國家吧!這不是危言聳聽、信口開河,文化的缺失,信仰的缺失不僅是教育的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更將會影響到民族復興的長遠大業。瞭解了傳統文化的尷尬現狀,讓我們來反思一下產生這種現象的背後原因:


1.傳統文化的相關論文

2.傳統文化論文

3.淺談傳統文化畢業論文

4.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5.傳統文化的論文範文

6.關於優秀文化的論文

7.弘揚傳統文化論文

  >>>下一頁更多精彩“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論文”

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活動方案
關於重陽節的資料
相關知識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優秀論文
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徵論文
中國傳統節日的特色生活美文
弘揚中國傳統美德倡議書優秀範例
弘揚中國傳統美德倡議書優秀範例
八年級有關寫蓮文化的魅力優秀範文
關於漢字文化的滿分優秀作文
中國傳統孝道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的區別有哪些
有關中國傳統小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