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心得讀後感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1日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於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徵在。孔子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孔子青年時,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後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於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範,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於利的,所以未能採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XX年周遊列國,於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髮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合計12700字。《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徵。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為臣者要符合於臣道,為父者要符合於父道,為子者要符合於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裡,上下尊卑的關係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於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闢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範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孔子主張“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後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篇二

  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讀了于丹老師所寫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樸素、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初讀《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為書中所說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其實,高官厚職的,生活得不一定快樂。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係,倡導良性競爭而非惡性競爭。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多能幹的人,缺少他人提供的幫助,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于丹教授分析的《論語—心靈之道》,讀過之後,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同樣一件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心態會不同,心情也會不同。就像平時開車,同樣是紅燈前的第一輛車,有的人會想:真倒黴,別人都能趕在紅燈前過,怎麼偏偏我過不去,心情就會變得很糟糕;而有的人會想:我真幸運,下次變綠燈時,我能第一個通過,心態就會很平和。《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調整自己。

  感觸較深的還有于丹教授講的《論語—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帶來很多幫助,惡朋佞友卻會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什麼樣的朋友是好朋友?什麼樣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書中說到的“益者三友”和“損者三友”,細細想來,頗耐人尋味。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朋友,特別是那些身世顯赫,家境優越的人,周圍更是不乏與其稱兄道弟的人,但是,當他們失去了這些優越的條件,或是當他們身處困境時,又會有多少真正站在他們身邊,肯為其兩肋插刀的人?怎樣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論語》也給出了答案。要想交到好朋友,一要有仁愛之心,二要有辨別能力,都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有了一個好的朋友,人生便開啟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相信我只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就會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完美、強大,就會享受到生活的美滿與幸福!

  篇三

  《論語》乃修身陽性,人生之道,必讀之本。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不懂得你問了嗎?如果你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你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權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還要善於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說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於洪敏的成就得益於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援,而知些朋友的支援就來自於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於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閱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恆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於人世間!

論語讀後感初中作文
孔子論語心得範文
相關知識
孔子論語心得讀後感範文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範文4篇
于丹的論語心得讀後感作文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高中作文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精選
于丹的論語心得讀後感
教師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3篇
論語心得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