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意義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心理健康是指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地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下面小編準備了,希望對您有幫助!

      篇1

       1.心理健康的意義和標準

  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研究者歸納出心理健康的六條標準:①對現實的有效知覺;②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③自我調控能力;D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⑤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⑥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2.中學生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焦慮症

  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是考試焦慮。採用肌肉放鬆、系統脫敏方法,運用自助性認知矯正程式,指導學生在考試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對話,對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都有較好的效果。 2抑鬱症

  抑鬱症是以永續性的心境低落為特徵的神經症。 3強迫症

  強迫症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可分為單純恐怖症、廣場恐懼症和社交恐怖症。中學生中社交恐怖症較為多見。系統脫敏法是治療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這一方法最好要及時進行。 5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

  人格障礙是長期固定的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適當的壓力應對或問題解決方式所構成。 6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發育過程中的不良適應,如過度手淫、迷戀黃色書刊、早戀、不當性遊戲、輕度性別認同困難等,一般不屬於性心理障礙。 7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包括神經性厭食、貪食和異食癖等,其中神經性厭食是一種由於節食不當而引起的嚴重體重失常。可採用行為療法、認知療法予以矯正。 8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包括失眠、過度思睡、睡行症、夜驚、夢魘等。可採用肌肉鬆弛法來治療失眠。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 3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4.心理評估的含義

  心理評估指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蒐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鑑,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並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心理評估既可採用標準化的方法,如各種心理測驗;也可以採用非標準化的方法,如評估性會談、觀察法、自述法等。 5.心理評估的兩種參考架構

  心理健康教育的物件應以正常學生包括有輕、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正常學生為主,因而心理評估的功能就不應只是進行心理症狀學診斷或心理病理分類學診斷,也應重視對學生髮展潛能、自我實現程度的正向評定。現有的評估手段是在兩種參考架構的基礎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與疾病模式。 6.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是為心理評估蒐集數量化資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測量的特徵大體上可把心理測驗分成認知測驗和人格測驗。 7.心理輔導及其目標

  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條途徑:①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②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③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④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⑤個別心理輔導或諮詢;⑥小組輔導。 所謂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係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於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係各個方面做出良好的適應。

  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有兩個:第一是學會調適,包括調節與適應;第二是尋求發展。學會調適是基本目標,以此為主要目標的心理輔導可稱為調適性輔導;尋求發展是高階目標,以此為主要目標的心理輔導可稱為發展性輔導。

  篇2

  心理健康即心理衛生,又稱為精神衛生或精神衛生保健,它是維護個體正常心理狀態,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措施及活動的總稱。心理健康的意義又有哪些呢?

  一、健康、安全的作用

  1.心理健康有利於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聯合國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但指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指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有關研究證明,人的生理與心理的關係非常密切,某種生理變化或疾病對人的心理活動有著明顯的影響;心理狀況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有研究,在生活節奏高、壓力大的城市例如北京,高血壓比例遠大於其他城市。在醫院有個科神經科,專治非身體原因而是由於心理原因形成的疾病,例如神經性胃炎、偏頭痛、神經衰弱等,其實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症狀和一定的暗示作用,大多數人是“心病需要心藥治”。

  2.對家庭、社會安全有著極大影響。

  專家認為:我國目前人群中有8%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病人象患有感冒的病人一樣普遍。我國每年有20萬人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而其中80%的自殺者患有抑鬱症。再看,有關資料顯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而近幾年,青少年犯罪率提高,學生厭學、離家出走、偷竊、搶劫,還有親手殺死父母等極其嚴重的駭人聽聞的事情常有發生,例如前幾年馬加爵事件,這與他們的不健康心理都有著密切關係。

  二、提高效率、開發情商的作用

  1.心理健康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效率。

  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 大量都是心理活動的,每個活動中還包括更細的分支,例如感覺裡還包括注意等,這些都有科學研究成果,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道德品質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們在這些心理活動的調節和支配下的實踐活動。認識這些規律不僅可以避免日常的誤區,而且,可以運用這些規律更大程度開發學習效能。另外,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身心特點,比如青春期的高中生普遍情緒產生的頻率和幅度都較大,如果不認識到這點,部分會極端的想是不是自己突然不正常了 ,還有部分可能會轉為言行,引起衝突,造成人際困難,最終由於很大程度影響學習心境而影響學習效率。

  2.開發情商更易成功

  現在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甚至超過智力水平。情商包括: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能調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五是人際關係的管理。即領導和管理能力。在團隊合作越來越得到重視的當今,企業領導者要的是最大程度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和才能的人才,而非陽春白雪式的才子、才女。因此,開發情商不僅是成功需要的,適應這個社會也是迫在眉睫的。

  因此,無論從數量方面看,從結果方面看,從性質方面看,足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篇3

  對於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學家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奧爾波特的“成熟人性”觀點認為:健康的個性不受無意識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靈創傷或衝突的控制。健康的個性有七個特徵,即自我意識廣延、自我同他人關係融洽、有情緒安全感、知覺客觀、有各種技能並專注於工作、自我形象現實、人生觀統一。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觀點認為:心理健康者的特徵是良好的現實知覺,接納自然、他人與自己,自發、坦率、真實,以自身以外的問題為中心,有獨處和自立需要,自主發揮功能,愉快體驗常新,有神祕或頂峰的體驗,有社會興趣,人際關係深刻,有民主性格結構,有創造性,抗拒遵從。

  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是:1智力正常;2情緒穩定,心境愉快;3反應適度,行動有序;4樂於交往,人際關係和諧;5自我意識良好,個性品質健康。

  心理健康的標準也只是一個相對的衡量尺度,只要個人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保持良好的心境,就可以認為是心理健康的。

  2.小學生心理髮展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1生理髮育和心理髮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

  小學生的生理髮育和心理髮展一般來說應當是同步進行的,但由於外部條件的制約和個體差異的影響,小學生的生理髮育和心理髮展在客觀上往往表現出發展速度不夠均衡的現象,心理的發展往往滯後於生理的發展,由此造成了一種矛盾。這一矛盾的出現顯然是由於環境、教育中的不利因素和個體心理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薄弱方面造成的,從不同層面作出正確診斷,以便從中找出影響學生心理髮展的主導因素,是幫助學生正確解決好這一矛盾的關鍵。

  2心理過程發展不協調的矛盾。

  小學生的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本應得到協調發展。但就實際情況來看,小學生心理過程的發展往往出現不協調的局面。要麼是認識過程的發展跟不上,導致行動上的盲目和情感發展方向上的偏離;要麼是情感過程的發展跟不上,造成情感的脆弱和言與行的脫節。這種心理過程發展不協調的矛盾,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須隨時注意發現並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3個性心理結構發展不完整的矛盾。

  個性心理結構是由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組成的。在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當中,又各自含有自己獨特的構成成分。由於個性心理結構的複雜多樣,更由於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對個性塑造的不同作用,小學生在個性心理結構的發展中很難保持平衡狀態,往往會出現個性心理結構發展不完整的矛盾。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對學生個性心理結構發展不完整的矛盾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對解決學生個性心理結構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是很有價值的。

  4自我發展與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進入小學後,學生已經形成的自我發展能力,如果同家庭、學校的外部要求相吻合,可以更好地加快小學生的心理髮展,促進其心理品質的提高;如果已經形成的自我發展要求和能力,同家庭特別是學校的外部要求不一致,則會造成小學生的心理困擾,影響他們的心理髮展。

  3.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研究表明,多數學生的心理髮展是健康的,但問題也是存在的。小學生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為10%~15%,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習方面的問題。大約10%~15%的學齡兒童具有程度不等的學習功能障礙。

  2情緒方面的問題。比較明顯的情緒失調兒童約佔學童總數的10%~15%。

  3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具有較明顯的社會適應不良的兒童約在10%左右。

  4行為方面的問題,各種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約在10%~20%,其中城市高於農村,男童多於女童,小學三年級是行為問題表現最高峰。

  具體表現有以下問題:學校恐懼症、學習障礙、厭學、考試焦慮、吮咬手指、遺尿、偏食厭食、肥胖症、睡眠障礙、撒謊、口吃、多動症、攻擊行為、社交退縮等。瞭解這些問題,預防及矯治這些問題,將有助於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4.影響小學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物學因素

  遺傳因素、病菌、病毒感染、大腦的外傷或化學物質、嚴重的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等對小學兒童心理健康都有影響。

  一般說來,人的心理活動是不能遺傳的,主要是在後天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是,一個人作為整體包括其身心兩個方面與遺傳因素的關係卻十分密切,尤其是一個人的體形、氣質、神經的活動特點、能力與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遺傳因素的明顯影響。有些病菌、病毒感染可以阻抑兒童心理與智力的發展,是造成兒童智力遲滯或痴呆的重要原因。一些大腦的外傷都可導致心理障礙,如意識障礙、遺忘症、言語障礙和人格改變等。有害的有機化學物與無機化學物質侵入人體內,可以毒害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心理障礙,還有一些嚴重的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的影響也可以成為心理障礙與精神失常的原因。

  二社會環境因素

  影響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礙的社會因素是很複雜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關係比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與家庭環境,生活事件與環境變遷。

  在個體的早期發展中,家庭的影響又是起主要作用的,早期教育與家庭環境對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

  對個體早期發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單調、貧乏環境中成長的嬰兒,其心理髮展將受到阻礙,並且其潛能的發展會受到抑制。很多在成人期表現為能力不足的個體,往往是來自這樣的早期環境。而那些接受豐富的刺激、受到良好照顧的個體,在許許多多的測驗中將漸漸成為佼佼者。

  另外,兒童早期與父母的關係以及父母對兒童的態度,也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生活事件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的變動,如入學、升學、結婚、親人亡故等。即使是中等水平的應激事件,如果它們連續發生,它們對個體抵抗力的影響就可以累加,因而也是很嚴重的。因此,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發生太多的生活事件,個體的軀體和心理健康狀況就很容易受到影響。

  除生活事件的影響外,個體所處環境的巨大變遷也會使個體產生心理應激。

  三個體心理因素

  1心理衝突

  心理衝突對個體的直接影響就是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往往會增加個體適應環境的困難,對生活和工作也產生不良的影響。如果這種衝突長期得不到解決,對個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在各種心理衝突中,有一種給個體帶來的壓力是最大的,這就是“趨-避式衝突”。這種衝突是指個體所面臨的選擇既能給他帶來好處,同時又伴隨著不良的影響。

  2特殊的人格特徵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型別特徵,它對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顯的影響,特殊的人格特徵往往成為導致某種心理障礙或精神病原因中的內在因素之一。培養和鍛鍊健全人格,對預防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非常重要。

  5.保持和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有何意義?

  重視小學生的心理衛生對小學生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具體體現在:

  1小學生身體、心理髮展的需要。

  小學生處於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他們的生理、心理在迅速發展、劇烈地變化。他們的身體、心理的健全發展需要重視心理健康。

  2小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高層次的標準,其實質即是健全人格的標準。注意心理衛生,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是小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它有助於小學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和諧的發展。

  3小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需要

  現代社會的小學生作為社會的人,他們不僅需要有為社會做貢獻的真才實學,更需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不僅是現代健康的標誌之一,也是社會對小學生的要求。

  6.如何保持小學生心理健康?

  為使小學生能夠保持心理健康,促進其智慧發展和個性完善,具體可以採取以下幾條措施。

  1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接納自己。

  小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在不斷提高,但他們還難以充分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常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對自己估計過高,過於自信,事事處之“自我感覺良好”;另一種傾向是自我評價過低,過於自卑 ,以為自己“處處不如人”。這兩種極端傾向均對自我發展不利。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要從多角度、多途徑進行,可以通過與他人的比較,與過去的自我比較,以及從周圍世界中提取有關自我的真實反饋,加深自我瞭解,避免主觀誤差。除了要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學生還需要接納自己,既要接納優點,也要接納缺點,同時要注意根據自己的能力,建立適當的抱負水平。

  2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良好的同伴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通過人際交往,學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增進溝通與理解,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援。

  3幫助學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

  要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首先,要保持大腦的健康。其次,培養自己的各種興趣愛好,參加有益的娛樂活動。第三,學會調節情緒的方法。

  4幫助學生學習性衛生的知識。

  學習性衛生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對自身變化加深瞭解,從更好地適應身體的變化。

  5幫助學生認識求助心理諮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師應該對小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出現的心理問題,積極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尤其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新生入學適應;二是智力發展問題;三是兒童學習疲勞的預防和輔導。疲勞可分為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生理疲勞包括肌肉組織和神經系統的疲勞。心理疲勞是指由心理因素如缺少興趣、厭煩、懈怠等所導致的工作效率下降。教師應注意做到:科學安排各科的課程、重視課堂教學的心理衛生、確保兒童的休息、睡眠等。

  6兒童學業不良的輔導

  兒童學業不良是指學習成績經常明顯低於同齡學生的一般水平。研究表明,小學生中學業不良或稱學習上的“差生”,約佔13%。定期研討學業不良學生的學習問題,共同制定學校和家庭的幫助措施,並且相互督促執行。

  7問題行為的矯正輔導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健康發展造成障礙的行為。按照問題行為的性質,可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按照問題行為的表現特點,可將問題行為分成攻擊型和退縮型。

  退縮性問題行為是由挫折造成的焦慮情緒所引起的逃避、消極、自暴自棄等行為。矯正兒童退縮型問題行為應當做到:

  第一,要把增強退縮型問題行為兒童的自信心作為矯正工作的中心環節。

  第二,要幫助兒童分析他們遭受挫折的主客觀原因,引導他們在克服困難中鍛鍊意志、陶冶性格、增強對於挫折的耐受力。

  第三,引導該類兒童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培養他們樂觀開朗的情緒和重視友誼、互相幫助的意識,以逐步改變孤獨、鬱悶的消極性格。

  第四,培養良好的興趣,改變退縮型兒童的消極的自我心態和個性傾向。

  7.增進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關乎自己身體健康,而且會影響他的學生和他所從事的工作。

  心理的長期嚴重的不健康狀態,會導致生理上的異常和病態,因此,增進教師的心理健康,對於教師心因性疾病的防治和全面健康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師德的基礎。一個人只有心理健康,才會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問題所造成的教師在情緒、性格、人際關係上的缺陷,直接影響到教師的社會適應性、品德及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等等。

  健康的心理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不健康心理很可能以各種方式損害人智力活動的效率。


看過了“心理健康的意義

1.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意義的論文

2.淺談對中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心理健康學習心得

4.簡述心理健康的含義

5.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心理健康的新標準的理解是什麼
小學心理健康計劃有哪些
相關知識
大學心理健康手抄報的內容
心理健康手抄報的資料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的格式圖片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的模板素材
初一心理健康手抄報的內容
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手抄報
心理健康手抄報的彩色圖片
心理健康手抄報的資料簡短
心理健康手抄報的內容字少
關於心理健康手抄報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