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散文閱讀水平如何提高散文的閱讀水平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現代文閱讀是初、高中學生認為比較難得分的考試內容,而相對於說明文和議論文,寫人、記事、 寫景的散文則又是一個讓許多同學倍感頭疼的問題,如何提高散文的閱讀水平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怎樣提高散文閱讀水平,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提高散文閱讀水平的方法

  在中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散文的閱讀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那麼,如何提高散文的閱讀能力呢?

  一.抓住“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重要特點是“形散神聚”。散文的“眼”就是作者著力表現的中心點,文章結構的樞紐點,也就是所謂“神聚”之處。抓住了散文的“文眼”,猶如拿到了進入散文這座藝術宮殿的鑰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結構等也就不難理解和掌握了。那麼,怎麼識別文眼呢?作者為了表達主旨,往往由一字或一句來突出主旨,佈局謀篇。這一字或一句就是文眼,讀者抓住了文眼,將文章的主旨揭示出來,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文眼沒有固定的位置,也不容易分辨。但只要精於閱讀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因為文眼出現的地方一定是在那種富有表現力的,最有助於把握全篇思想和脈絡的關鍵性詞語上。如《背影》的文眼在標題上,“背影”可看作是父親的一種特殊“面貌”,由於生活的暗示,作者選取了這個最佳的表現角度,以“背影”為題,貫穿全篇,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鬱、父愛的真摯等,都可以通過“背影”真切地表現出來;《談生命》的文眼在篇中,生命到底是什麼?作者沒有以概括的語言直白地告訴讀者,而是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樹”為喻,形象地展現了生命的歷程與規律,作者以感性的筆法含蓄地為讀者解讀了人生的密碼;《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引導學生以此領會本文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通過仔細閱讀全文,讓學生認識到:在這篇文章裡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於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靈魂昇華的超越境界。現實世界黑暗,作者找不到出路,所以哀愁;另一個世界幽靜美好,所以作者感到寧靜和喜悅。《海燕》文眼在最後一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此句借海燕在暴風雨前的勇敢形象,讚美無產階級革命先驅的大無畏精神。

  二.理清線索和脈絡,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點,其實“散”的外在形式裡蘊含著一種貫穿全文的線索和明晰的脈絡。我們首先要認真閱讀全文,瞭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注意抓兩條線:一是明線敘述線索,可按景物的轉換、觀察點的轉移,事情的發展等展開;二是作者的感情線索,這是暗線。往往蘊含著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在裡面,作者對人物態度的變化,對景物的喜好程度,對事情的判斷,我們要抓住。散文的線索多種多樣,有以作者的認識和感情為線索的,如楊朔的《荔枝蜜》;有以事物為線索的,如《羚羊木雕》;有以作者的行蹤為線索的,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等等。這種線索和脈絡,就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的體現。理清線索和脈絡,不僅有助於領略散文精巧的結構,而且有助於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三.品味散文的語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語言有一種特殊的美。它像詩詞而凝練、優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語而濃淡皆有、自然流暢、朗朗上口。那麼,怎樣品味散文的語言之美呢?最主要的就是不斷地在閱讀之中,仔細咀嚼,反覆品味。我們品析時,首先,要堅持“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品析的語言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從準確性、嚴密性、句式、修辭、意蘊等角度分析。如《紫藤蘿瀑布》文中寫道:“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作者通過對紫藤蘿花盛開的描述以及過去遭遇的回憶,由眼前所見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恆。冰心的《談生命》一文,最後以哲理的語句結束全文:“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作者啟示人們:把握今天,奮鬥不息,成就人生,方能最終“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再次,要抓住散文的重點句。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種句子,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現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緊扣主題蘊含著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過渡句,往往是場面的變換,敘述角度的變化過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脈絡;三是點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現在文章的末尾,起畫龍點晴的作用,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四.探求散文的意境,體味作品的藝術特色。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繪的物件融合為一種藝術境界。它是作者主觀的“意”與客觀生活的“境”的辯證統一,是作者理想的再現。在閱讀中探求散文的意境之美,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內蘊,而且可以陶治讀者自身的心靈。朗讀時,要運用語言美表達的各種手段,再現作品的意境,才能感動自己。如朱自清的《春》,“春”,這是自然界的一個季節概念,而本文卻給春天賦予了感情和生命,作者細緻觀察事物並抓住“春”的特點,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象,抒寫出作者熱愛春天和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整個畫面洋溢著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誦讀起來,要集中精力,把它的意境再現出來,從而產生激情迴盪奔放的感染力。在閱讀散文時,既要注意意境的探求,又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發,將景、情、意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體味散文的意境之美。

  總之,重視並認真閱讀散文,掌握散文閱讀方法,對分析理解散文,解答閱讀題中的問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散文閱讀和答題技巧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高考現代散文閱讀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題思路。

  2、指導學生掌握篩選、整合資訊的基本方法。

  3、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現代文閱讀的一般程式及篩選、整合資訊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資訊的整合及其表述。

  【情況分析】

  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長期努力。經過對學生調查,發現現在學生閱讀的主要問題是讀不懂文章。由於讀不懂文章導致閱讀題回答不出來。這也是高考閱讀得分率低的一個主要原因。目前高考命題的趨勢就是考查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現代文閱讀多年來一直是公認的高考中最難把握的部分。其中的原因比較複雜,但有兩點較為主要:一是文學作品閱讀是個複雜的心理過程,答題既涉及理解、鑑賞,又涉及表述,訓練很難系統適度;二是命題的文字選用沒有客觀標準,難易的差異很大,題目的設定與表述也缺乏科學的規範,設題指向多有不明。結果學生付出了時間與精力卻拿不到分,導致許多師生對此採用了“放棄訓練、考試撞運”的態度。這不僅影響高考成績,更影響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唯其如此,對高考散文閱讀的認識,在複習中就顯得更加重要。

  【教學方法】

  練習鞏固法

  【學法指導】

  系統掌握散文閱讀的一般常識,在此基礎上強化訓練,鞏固提高方法技巧。

  【課時安排】

  6 教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考點解讀;

  2、高考散文閱讀命題特點及答題技巧——語言修辭

  3、課堂訓練。

  【教學內容】

  一、考綱解讀

  1、2009年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對現代文閱讀提的要求是: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能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要能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能夠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以上考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1、詞語含義;2、句子含義;3、佈局謀篇;4、歸納內容要點;5、作者觀點態度;6、形象、語言、表達技巧;7、評價文章思想內容、觀點態度開放型。

  2、文字特點

  高考散文文字的選擇,是閱讀題中最基本、最關鍵的一環。文字的內容品位及難易程度不僅直接關係著試卷的水平、風格及檢測的信度與效度,更是課程理念、教學導向的直接體現。

  “高考散文”,比教學及生活中“散文”的範圍要小得多。它起碼要符合下面幾個條件:

  A.字數在千字左右;B.難度適合區分高三畢業生閱讀水平;C.有一定文化含量,有良好的價值導向;D.有一定的文學色彩。

  二、命題特點

  縱觀2007看到地2008地高考試題,其文學作品閱讀部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裁以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當代抒情散文為主。

  2007年除海南寧夏節選古典名著《水滸傳》外,其餘均是散文。除全國卷1和湖南卷各選一篇茅盾和魯迅作品外,其餘均為中國當代散文作品。除北京卷、湖北卷、湖南卷為記人散文外,其餘均為抒情散文。而2008年的19套高考題中,除廣東、江蘇卷在等選作題中各選了一篇小說,山東、寧夏卷選了人物傳記外均為散文。由此可見,在訓練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重視新時期文學中那些緊扣時代脈搏,有著豐厚文化底蘊,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背景,閃爍著淳樸的人性光輝的散文作品。

  2、內容豐富多彩。

  2007年為例,有些作品涉及時代變遷、祖國建設,如全國卷1,全國卷2;有些作品涉及個性的文化人物,如北京卷涉及的沈從文,湖南卷涉及的劉半農,海南卷涉及的葉聖陶;有些作品涉及生命意義的探索,如廣東卷的《泥濘》,天津卷《雪野裡的精靈》,遼寧卷的《爐火》;有些涉及鄉村生活,如江蘇卷《麥天》、安徽卷《鄉村的風》;有的涉及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如四川卷《焰火的變奏》;有的涉及對母愛的追憶,如福建卷《落葉是疲倦的蝴蝶》;有的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喧囂的城市化浪潮中,追問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如重慶卷《告別三峽》,江西卷《泰山很大》,汨羅江卷的《泰山之思》;最有特色當屬湖北卷的《日月行色》,選了一篇表現男女愛情生活的清新文章。

  3、命題方式保持穩定。

  閱讀題的考查內容、基本套路、設題模式沒有太大變化。即使有較大“變”數的四個課改區的命題,變的也主要是內容,其命題方式也沒有什麼變化。2007年的試卷中,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寧夏、江西等省市堅持使用了一道多選題,其餘各省市和全國卷文學作品的閱讀題仍然全部使用主觀題。

  4、考試的能力點以篩選和整合使用資訊、概括文章中心和歸納內容要點、分析概括或者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鑑賞文章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為重。

  其中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比重越來越大。如2007年湖北卷4道題幾乎全部是考查這些能力點。這一個點涉及的能力層次高,雖然不是備考的盲點,卻是考生的弱點,應該引起備考者的高度重視。

  5、命題形式目前有兩種:一是4道均為主觀表述題;二是主客觀綜合題,即3道主觀題,1道“5選2”的客觀題。2007年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寧夏、江西等省市採用了第二種命題方式,其餘省市均為主觀題型。總分為16—32分不等,一般為18分。

  三、高考現代文閱讀常見題型及規範答題模式

  I、有關語言修辭的題型

  一描繪類

  1、提問方式:

  ⑴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⑵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一個句子好不好?為什麼?

  2、答題模式: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準確地寫出了+物件+效果,換了後就變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或該詞比另一詞更切合物件的性格特徵。

  3、答題技巧

  ⑴體會、琢磨和分析該作品的語言是否簡潔、生動、傳神、得體,是諷刺幽默、詼諧還是莊重、含蓄或深沉的風格,將這種語言風格與文章的主旨聯絡起來考慮。

  ⑵要注意把相關詞語放入語境中,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要特別注意語句深層含義的挖掘,要能依據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觀點態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讀出言外之意。

  ⑶具體在鑑賞語言時,可從遣詞造句如包括用詞、句式,如疊字疊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的選用、整句散句、長句短句等,語言風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筆寫意蘊;周作人平和沖淡,用淡筆寫濃情;.魯迅,蒼勁雄健,剛健之中見哲思等,語體角度如:書面語與口語、普通用語與專業術語等去鑑賞。

  ⑷熟知各種修辭格及其修辭功能,在鑑賞中能靈活運用。

  4、答題示例

  例1: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節選自謝大光《鼎湖山聽泉》

  問:“好一個調皮的孩子”,為什麼不說成“真是可愛的孩子”?

  答:因為“好一個”比“真是”感情更強烈,“調皮”比“可愛”更切合愛女的性格特徵。

  例2:1998年全國卷似乎剛過完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幹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餘喜好詩詞。前幾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覆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麼,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答:①反覆使用“便”字的好處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②反覆使用“領取”的好處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二結構類

  ⒈提問方式:某兩個或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⒉答題模式: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入裡、由現象到本質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係3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表達了……

  ⒊答題示例

  “記住:想佔便宜的人,往往佔不到便宜!”父親指著碗裡的荷包蛋告誡兒子……“記住,想佔便宜的人,可能要吃虧!”父親指著蛋教訓兒子說……“不想佔便宜的人,生活也不會讓他吃虧!”父親意味深長的對兒子說。節選自《荷包蛋》

  問:文中的“告誡”“教訓”“意味深長”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答:不能。因為文中這三個詞語是遞進關係,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三修辭類

  ⒈提問方式: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⒉答題模式:確認修辭手法+修辭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①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物件+特性。

  ②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強化作用等;強調了+物件+特性

  ③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④設問:引起讀者對+物件+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⑤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⑥反覆:強調了+加強語氣

  ⒊答題示例:

  2002年全國卷《話說知音》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關於知音的傳說,已經深深地珍藏在無數華夏子孫的心坎裡,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麼純潔而神聖的情操。

  問:怎樣理解這一段中“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的表達作用?

  答:此處運用了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附:常見修辭及其作用

  比喻:生動形象,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化繁冗為簡潔。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誇張:突出特徵,強化感情;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擬人:化物為人,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具體形象。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對偶:結構對稱,形式整齊;節奏鮮明,章節和諧;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

  排比:結構緊湊,文章貫通;增強文章的氣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反覆:突出內容,強化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增強旋律美。

  借代:生動活潑,使評議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反問: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感情,加深印象。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達鮮明,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強化作用。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強說服力。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

  層遞:突出特點

  襯托:突現正面或反面事物,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對比:總的說來,能使語言色彩鮮明。具體地說:

  兩物對比:揭示好同壞,善同惡,美同醜的對立,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鑑別。

  一物對比:揭示事物的對立面,反映事物內部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係,使人們全面地看問題。

  四、課堂小結,規律方法總結

  五、課堂訓練。

  六、佈置作業及訓練

  1作業:

  2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繼續講解高考散文閱讀命題特點及答題技巧——佈局謀篇

  2、課堂訓練。

  3、規律方法總結。

  【教學內容】

  一、回顧上節課所講內容,匯入本節課教學。

  二、繼續講解有關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佈局謀篇

  II、有關佈局謀篇的題型:

  佈局謀篇類主要題型是行文段落類,即針對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題,其解題思路:

  ⑴確認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⑵明確句段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具體賞析從三個方面考慮:內容寫了什麼,選材有什麼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

  結構上的作用如:

  A、開頭段: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定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總領下文;統攝全篇;開門見山;上下文形成對照;渲染氣氛;奠定基調;揭示主題。

  B、中間段: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埋下伏筆;鋪墊蓄勢;詳略結合;充實內容

  C、結尾段: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呼應前文;畫龍點晴;昇華感情;卒章顯志;含蓄有餘味;寄託作者感情。使結構首尾圓合;言已盡而意無窮。

  ⑶結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提問方式:

  ⒈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或好處、效果?

  ⒉在全文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開篇即點題,那麼,首段的作用往往是總括全文,點明題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如果開篇沒有點題,那麼,首段的作用就是開啟或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

  《寧夏卷》第12題:第一段寫林沖剛到牢營,就有犯人介紹牢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為:①概括介紹牢營情況,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②為後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製造懸念,使故事產生波瀾。

  《山東卷》第19題:作者在文章開頭詳細敘述了自己走鄉間夜路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從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起,行文自然,為下文談人生的孤絕境界作了鋪墊。

  《廣東卷》第16題: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麗與醜陋的兩重性,從而為下文寫泥濘作鋪墊從寫熱愛雪到熱愛泥濘。

  《遼寧卷》第17題:第一自然段,作者寫了“秋去冬來”的景色,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起鋪墊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寫“秋去冬來”,自然引出下文的“爐火”,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寫出了作者的感傷情緒,為下文寫“爐火”的意蘊預設了空間。

  從以上題目所給的參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類答題是有固定的答題思路和規律的,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內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內容和下文的內容;二是形式結構,為下文起到鋪墊的作用。答題思路一般為:本段寫了什麼,為下文寫什麼做鋪墊。

  二中間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題:第9段在構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

  答案:1結構上承上啟下2引出全文關鍵詞“重西湖”。

  《安徽卷》第15題:文章描寫鄉村的風,在第四自然段又寫到兩棵樹的成長,有什麼用意?

  第15題:①說明樹的成長離不開風。②說明萬物生長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環境。③由樹的成長寫到父親對風的認識,豐富文章內涵。

  《重慶卷》第16題:2“告別不一定都是壞事”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16題:2①過渡②總領後文。

  《江蘇卷》第16題:“頭項一團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個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頭跌進夢鄉,搖不醒叫不應。麥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這些敘寫從全文結構看有什麼作用?

  第16題:強調麥天男人的勞累.為寫女人心疼男人作鋪墊;與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應;與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長刺剌躺在炕上……”一節的描寫相呼應。

  《江西卷》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第17題: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中間段落的作用同樣要兼顧到內容和形式,在結構上的作用一般是過渡,承上啟下,前後照應。答題時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體內容。

  答題的思路: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上文具體內容,寫到下文具體內容。

  三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四川卷》第17題:文章用“有什麼花朵能比這樣的煙花更美麗呢?”收束全文,請對此簡要賞析。

  作者以這個反問句單設一段,卒章顯志。“這樣的煙花”不僅有形狀、顏色與光亮的美麗,更是和平團圓的象徵。這個反問句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願望,使文章意蘊深遠,激發人們思考。

  有時候,試題只針對最後一句發問,如四川卷的這道題,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實,“看不懂”正是道出了這一句的作用。當然,我們不能直截了當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換一種委婉的說法。例如,“作用或好處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省”。此外,既然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題人相中,那麼,根據“卒章顯其志”的傳統技法,說明它可能與揭示主旨有關,只不過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點明題旨,而是暗示主題。除了上述兩點,最後一句往往還具有強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類題目的答題思路一般為: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或深化中心、卒章顯志或呼應開頭+深化或強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還要視具體題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詞語等。

  四某一物象的作用

  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傾注了作者的思想與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懷言志的憑藉與依據,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物象入手設題,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⑴聯絡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

  ⑵某物象對錶現文章的主旨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物象的分析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⑴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結構:開頭結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定。

  ⑵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思考角度:A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B對內容的充實作用;C主旨的深化昇華作用;D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濱,高漸離擊築,悲涼的旋律中,荊軻告別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他身後的蘆花,一定在蕭蕭寒風中輕腸,烏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腸寸斷,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聲中,虞姬揮動長劍,裙袂飄飄,作最後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霧茫茫,一片縞素,那是一岸的蘆花在為這悲愴的訣別飄雪飛霜。汩羅江邊,披髮行吟的屈原,掩涕嘆息,仰天長問。佞臣專權,楚王昏庸。居廟堂,不能為民解難;謫鄉野,不能為民解難。生命的大寂寞鬱結於心,奔突於胸,使詩人縱身大江,蕩起的漣漪是蘆葦悲鳴的淚滴,在溼溼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葦葉包裹起後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歷史的長河,成為端午節最深沉的紀念。選自張馳《心中的蘆葦》

  “蘆花”在該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條作答

  答案為:1是串連事件的線索。2渲染了悲涼的氣氛。3蘆花見證、記錄、蘊涵著歷史的痛苦和滄桑。4表達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如《福建卷》第14題:聯絡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

  答案:落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二是指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到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

  《遼寧卷》第20題:文中寫了“爐火”,為什麼還寫“火箱”“篝火”?請分析作者的寫作用意。

  《遼寧卷》第20題:這樣寫可以豐富“爐火”的意蘊。“火箱”和“篝火”不僅給人帶來溫暖,還給人以啟示與希望、力量和勇氣從而深化了主題,也使行文富於變化。

  《全國卷Ⅰ》第17題:文章後一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錶現文章的主旨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全國卷Ⅰ》第17題:①以戈壁石的美麗,揭示出大西北的美麗。②以戈壁石的誘人,強化對大西北的熱愛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喚,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該類題目重點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結構,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以《全國卷Ⅰ》第17題為例,首先要對本文的主旨瞭然於心。文章的倒數第二段,有一句話可以作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們會發現,大西北正在呼喚我們”。然後,要明晰文章結構。作者從左公柳與民勤人這兩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過胡楊林方陣的場面描寫,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氛圍,然後舒緩氣氛,描寫美麗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靜謐的另一面,最後與脆弱的南方進行對比,引匯出歌頌大西北,呼喚人們到大西北去的主旨。準確把握了文章結構,再回頭閱讀第五段,進行內容要點歸納。回答“有什麼作用”的問題,我們同樣也從內容與結構兩個方面著手。在內容上,描寫戈壁石是為了展現大西北的另一種美麗,抒發作者對大西北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在結構上,是為下文揭示主旨作鋪墊。

  這種題型的答題思路:是應該從文章結構形式、內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對內容的充實作用;主旨的深化昇華作用;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課堂小結,規律方法總結

  四、課堂訓練。

  五、佈置作業及訓練

  1作業:

  2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繼續講解高考散文閱讀命題特點及答題技巧——表現手法

  2、課堂訓練。

  3、規律方法總結。

  【教學內容】

  一、回顧上節所講內容,匯入本節課教學內容。

  二、繼續講解散文閱讀的答題方法及技巧。

  III、有關表現手法的題型:

  從近年來高考散文閱讀試題來看,表達技巧鑑賞類命題角度,主要應有以下方面:

  1. 從語言運用角度: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有什麼表達效果。

  2. 從結構安排角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定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3.從表現手法角度:是否運用了想象、聯想、象徵、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後揚、託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從表達方式角度:各種表達方式是否運用自如,靈活多變;敘述人稱的選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好處;敘述順序的安排,倒、插敘手法的運用及作用;描寫的特點,肖像、心理描寫,側面、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的作用。

  記敘:散文中,為表達主旨作鋪墊。

  抒情直接、間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開頭起定基調的作用;在結尾,往往使文章昇華。

  描寫細描,白描;正面,側面;人物描寫: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達主旨。

  議論:開頭或結尾的議論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間的議論,常起過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說明:作解釋,有利於把人、事、物展示給讀者。

  5.綜合考查以上內容。要求考生首先應熟悉表達技巧的相關知識,並結合本文的實際內容進行恰當的較為深入的分析。賞析時,考生應扣住文章表達方面的要點,既可作比較全面而概括的賞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點作比較深入具體的賞析,只要言之有理,並能敘評結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中國看水,看中國的水,最好到黃河。九寨溝的水顯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點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裝飾物。也許,中國的水應是黃色的,和我們中國人的面板一樣;而黃河也只有到了這兒,才成了真正的黃河!

  車行山谷中,遠遠便聽見陣陣低沉的轟鳴,在左右山壁間碰撞,心也隨之律動,未見其影,先聞其聲,知道壺口到了。

  天漸漸成了黃色,水汽豐富得似乎憑空能捏出一把汗來。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邊,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地竟陷下一層,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壺嘴,水若濁滴,傾瀉而下,一仰難盡的氣勢,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來。耳朵漸漸聾了,只能看見對方開口,卻聽不見聲音;眼也花了,瀰漫著的皆是黃色的漩渦,像是從河裡蒸騰地上升,又像是奮不顧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煙一樣的股股黃霧,天宇間充漲著黃色帶水的顆粒,碰撞在臉上,散發在天上。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也不敢想,:只看著山被水層層劈開,天也被這股黃流斬斷。水從天而降,拍打在谷底,響遏在雲裡。

  ——肖鐵《壺口的黃河》

  題目:第四段中通過主觀感受來寫壺口的黃河,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指導:第一步:明確“運用了什麼手法技巧”。

  主觀上寫人的感受,實際上是為了表現出黃河氣勢,這叫側面烘托。

  第二步:明確“該手法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

  作者從多個角度來寫主觀感受,如寫心跳、耳聾、眼花、腦子一片空白等。儘管沒有正面寫壺口的黃河,由人的主觀感受卻不難體會出壺口的黃河氣勢。

  第三步:明確“某手法技巧運用後好在哪些方面”。

  側面烘托能使作者對自己的表現物件的表達意圖更明確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結合具體文段,就在於表現壺口的黃河的氣勢與生命力,增強現場感,彷彿自己也置身於壺口的黃河。

  答:⑴主要是運用側面烘托或襯托的手法。⑵此處通過渲染主觀感受如心跳、耳聾、眼光花、腦子空白等來寫壺口的黃河,好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給人如臨其境的現場感,二是從側面烘托壺口黃河的氣勢與生命力。

  ㈠藝術類技巧類

  A、敘述方式:順敘、插敘、倒敘

  B、描寫方式:景物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C、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D、藝術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徵社會環境、烘托思想感情。

  託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中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對比、襯托正襯和反襯:突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突出作者的某種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

  白描:方字簡練,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簡潔傳神的表達效果。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讚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以小見大、側面烘托等

  ⒈提問方式:文章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效果、作用?

  ⒉答題模式:使用的方法+內容+效果或作用

  ⒊解題技巧

  此類題型,一般結合原文資訊和所學語文知識進行解答。答題要點包括三個方面:

  ⑴用了什麼方法。要辨明本語句所運用的是哪一種修辭或表現手法。

  ⑵表達了什麼內容。分析這種修辭或表現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現什麼內容,要清楚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

  ⑶有何效果或作用。結合具體語句將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加以說明。並注意聯絡主題思想。

  總之,遇到問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效果、作用的題型,一定要把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回答。因為任何技巧都是為表達內容,揭示主題服務的。

  鑑賞表達技巧一般包括各種表達方式的作用;各種句式的修辭功能;各種寫作技巧的效果。諸如:①運用背景,可拓展視野;②蓄勢於前,急轉於後,常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幫助讀者準確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脈絡;④設定線索,可一線貫珠;⑤側面烘托,可凸現主體;⑥欲揚先抑,“揚”效更佳;⑦虛實相生,可擴大容量;⑧迴環反覆,可增加韻律美;⑨疏密相間,可增加節奏美;⑩對比行文,可增加表現力;⑾幽默詼諧,可增加可讀性;⑿巧用誤會,能引人入勝。

  ⒋答題示例

  例1: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遊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做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主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捐助,表示休慼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節選自2003全國卷《鄉土情結》

  問: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遊的潮流,並讚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慼相關。請你結合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答: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並深化了鄉土情結的涵義。具體說明了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應了開頭,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例2:如:2004年全國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了自己,她是怎麼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案:作者寫自己的渺小,寫自己“早已丟失了嚇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例3: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為什麼反覆這樣說?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卻遲遲不來;許多次春天剛一露面,就被寒風冷雨驅散;到處尋找春天,卻發現春天早已遠去。這是欲揚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㈡人稱類

  人稱方式:第一人稱親切自然,自由的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第二人稱便於對話,便於抒情,加強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於外物有擬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的展現豐富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⒈提問方式:使用這種人稱寫的好處是什麼?或:為什麼要改變人稱?

  ⒉答題模式: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第二人稱:便於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擬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⒊答題示例:

  但幻想畢竟是幻想,封閉終不能封閉。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帶著環佩的響聲在月夜中歸來了。幾多寒霜凍硬的弓弦,射出了斷喉的利箭。薊門被踏平,燕臺被摧垮,呼嘯著風聲的寶劍,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們發現:邊牆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長城不再是嶔奇。它變得可笑,彷彿受盡了時間與空間的嘲弄。在風沙剝蝕下,它過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誌,長城!節選自2000年全國卷《長城》

  問: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答:⑴將長城擬人化:A. 便於與長城對話,B. 便於抒發感情。⑵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三、課堂小結,規律方法總結

  四、課堂訓練。

  五、佈置作業及訓練

  1作業:

  2練習: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1、繼續講解高考散文閱讀命題特點及答題技巧——表現手法

  2、課堂訓練。

  3、規律方法總結。

  【教學內容】

  一、回顧上節所講內容,匯入本節課教學內容。

  二、繼續講解散文閱讀的答題方法及技巧——歸納內容要點

  IV、有關的題型:

  ⒈提問方式:請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內容要點。

  ⒉答題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劃分本段的層次,第二步提取要點詞語,第三步整合答案。

  ⒊答題示例:

  母親愛花,我也跟著愛起花來。家住在石門鄉間,前後有兩個小小的院子,於是,也種了不少雜七雜八的植物,按著季節,也會開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時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來淡淡的清香,覺得自己好像也安靜古雅了起來。夏天的傍晚,茉莉會不停地開,摘下兩三朵放在手心裡,所有青春的記憶都會隨著它的香氣出現在我眼前。我想,我愛的也許並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時光,在每一朵花後面,都有著我珍惜的記憶。節選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問:本段寫我愛花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請概括寫出。

  分析:四句話中很顯然前兩句各是一層,後兩句是一層。再提取每層的要點詞“母親的愛花”“安靜古雅”“珍惜的記憶”,最後整合答案。

  答:⑴受母親的愛花的影響;⑵花讓自己變得安靜古雅;⑶花裡有自己珍惜的記憶。

  三、課堂小結,規律方法總結

  四、課堂訓練。

  五、佈置作業及訓練

  1作業:

  2練習:

下一頁更多相關精彩內容!

財神和愛神閱讀題答案
母愛的硬度閱讀題及答案
相關知識
英語四級閱讀複習:如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怎樣提高散文閱讀水平如何提高散文的閱讀水平
工作資料閱讀效率如何提高
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範文
如何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
高考歷史選擇題如何提高
地磁場如何影響人體的閱讀答案
怎樣預防風溼性關節炎如何預防風溼性關節炎
發生火災怎樣自救發生火災時應如何自救或求救
怎樣才能健康瘦臉女人如何瘦臉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