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手段在語文教學中運用
科技的日新月異,社會的飛速發展,讓現代資訊科技融入了我們的學校教育。現代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徹底的改變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的灌輸式教育模式,促使教師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新型教學觀,在提高教學效率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就有小編來講解一下這部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的思考範文一:
一、創設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我們舊式的傳統教育,是語文為知識課,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講解課文,傳授知識。這種教學完全是以教師為中心,其特點是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忙忙碌碌,根本談不上思考和想象,知識機械的學,往往興味索然。
如果介入了多媒體,情形就不一樣了,電化教學生動、形象,感染力強,能引起學生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和注意。我們都知道“百聞不如一見”,好的教學媒體總是能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境下去學習知識,而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如:在使用多媒體教學《草原》一文時,利用2分鐘的時間播放草原的美景激動聽的音樂,學生看著優美的畫面,聽著婉轉的樂曲,有辱身臨其境,迅速融入課文之中,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二、培養能力,發揮主導、主體作用。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能保證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很早我們就提出了素質教育,它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當的引導方案,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在學習《人人都要了解資訊》一文時,我設計了“導讀鋪路——設疑引路——解疑行路——遷移拓路”的課件思路。這樣就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葉聖陶先生曾說,教師的主導作用“蓋在善於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因此在進行多媒體教學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這樣就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變學會為會學。
三、容量大,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加大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容量,省時增效。據有關實驗證明,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要比傳統的教學“多學三倍的材料”。很多時候,往往要兩三課時才能完成的教學,運用了多媒體後,僅僅一課時就能輕鬆解決問題。尤其是我們接觸一些古典文學時,需要全面的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等,這些又離學生生活較遠,我們就可以運用課件幫助學生進行想象、思考。倘若只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的。
四、直觀形象,化難為易。
在語文課堂上,抽象、難於理解的知識比比皆是,學生把握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能充分發揮其直觀、形象的優勢,在課堂教學釋疑解難中立竿見影。現代教育技術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變為形象可觀的圖畫,往往會使學生茅塞頓開。如:《草原》一文,學生理解草原的美景時,僅僅讓學生藉助幾行文字去憑空想象,很難達到效果。採用多媒體課件,會讓學生遊玩於實景之中,既便於理解課文,又能使學生對祖國優美的自然風光留下深刻的印象。現代教育技術,有效地運用了圖畫、聲音、文字等多種資訊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的大腦處於興奮狀態,讓他們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去。
五、結合影視作品比較鑑賞,加深理解。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教材讓學生學會的過程,而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現在的小學教材,尤其是高年級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其中有一部分都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借鑑運用這些資料,引導學生在比較欣賞中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並充分體會文學作品能激發人的想象,利於讀者對人物形象進行再創造的特點。這樣課內外結合,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認識了文學作品的魅力,從而更樂於走進文學。
研究表明,由於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再現性和形聲性的特點,在學生接受的語文資訊總量中,視聽結合,有助於學生獲取94%的語文資訊;視聽結合記憶,三小時後學生能記住90%,三天後學生還能記住75%。同時,多媒體又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思考動機和求知慾望,開發學生智力,有利於增強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不僅是大勢所趨,而且也已成為語文教師面臨的現實課題。因此,現代的語文教學必然追求語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而現代語文教學區別於傳統應試教育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正是語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的思考範文二:
要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這一點,已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在當代教學活動中,所有現代化手段,指將錄音、幻燈、錄象、閉路電視、電視廣播、電影、電子計算機等等盡其所能地為教學服務。應用現代化手段的特點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完全可以由教師主動地、廣泛地組織應用。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可以有充分的機會使學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傳播文化知識,交流教學經驗,促進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取代的優點。
1.它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鞏固。實驗心理學家特瑞赤拉做了一個心理實驗。他的這個實驗是記憶永續性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的內容的10%,自己聽到的內容的20%,自己看到的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的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所說的內容的70%。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圖文為主,並配以聲音、動畫、視訊等,它作用於學生的主要是視聽結合的資訊。因此,它很符合學生接收資訊和貯存資訊的規律。
2.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利用多媒體的聲音和圖片資訊可以創設美好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品讀以及進入審美境界。如教讀課文《安塞腰鼓》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配以腰鼓的表演音像,再讓學生朗讀,效果更好。
3.利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能夠更好地進行語言文字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多媒體教學的容量大,知識的密度高。它可以匯入大量的課外知識,使語文教學跨越課堂、跨越學科,走向知識的綜合化道路。
的確,語文電化教學,有其生動性、直觀性、參與性,如果運用得法,確實能起到調整學習動機,激發學習慾望,拓寬學生想象思維領域,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作用。可以擺脫過去那種單一的、靜止的狀態,取而代之是多彩的流動的世界。但是,不可過分誇大多媒體教學的作用,一味地追潮流趕時髦,不擇文體,不問內容,一律使用多媒體手段,低估乃至否定傳統教學方法的作用,這是不足取的,作為語文學習,其方法還有其特殊的一面。
但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把多媒體當作了講解、演示教學內容、代替板書的工具。甚至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教學手段先進了,便認為教學思想就先進了。於是打著現代教育的旗號,卻仍然是“換湯不換藥”的傳統教學模式。經常出現的是播放幻燈,給詩、文配上聲、畫、樂,整節課老師只是起著一個操作者的作用。例如在講《石壕吏》時,按照作者、作品介紹,內容分析,配音朗讀,作業安排,整節課基本上是多媒體在發揮作用。整節課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亢奮,但學生動筆、動腦幾乎沒有。因為過於直觀的東西見多了、聽多了,會使學生的智力水平處於淺層次的認知狀態,而發散思維、創造思維的水平就得不到培養和鍛鍊。
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些缺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以多媒體輔助教學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2.以多媒體輔助教學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語文教學應以語言和文字為本的地位。3.以多媒體輔助教學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的個性和特長的發揮。
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也會成為干擾因素,影響課堂教學。例如,在教一些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時,不少教師往往只是匆匆地組織學生朗讀一下課文,然後就用大量時間放映有關的風景畫面;教學有關名山大川、花木鳥獸的課文,或是寫作這方面的作文,教師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製作、放映相關的多媒體課件等等。卻忽視情感的投入,用表面的熱鬧掩蓋了真情的流露。這些課件固然能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衝擊,引起多種感官的興奮刺激,但也只停留在表層上,無法引導學生把握文字深層的靈魂,淡化了語文人文性的特點。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學會正確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又要陶冶情操,修養品德,提高思想素質。語言是人的思維工具,資訊的載體,因此,語文文字是一種有著無比巨大的想象空間的獨特的藝術。學習需要人的思想情感的參與,需要對語境的感悟和想象,其豐富性與複雜性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不能完全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電化教學不能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掌握語文工具離不開讀這一環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傳統教學法非常講究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精彩的語言只能經過反覆誦讀、感悟和理解,才能從中獲得營養。“讀、寫、聽、說”中,“讀”擺在首要位置,離開了讀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對於某些可讀性很強的散文或詩歌,再優美的畫面也難以幫學生領略語言的精妙處。例如,我教岑參的《白雪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讓學生欣賞一組畫面,面對白雪飛舞的邊塞,也由衷地發出感慨,但要他們賞析意境,品味詩人獨到的精妙語言,他們卻說不出其生動之處,更談不上喜歡,因為再精美的畫面,也只能是景緻,而非神韻。若要領會其中精妙之處,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工夫在“讀”,在讀中用心去感悟;優美的語言的運用,要靠腦去積累。因此,只有經過學生的思維才能吸取到營養。語文課堂教學應以文學作品為本,多留給學生閱讀與思維的空間,否則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正確軌道。
對語文這種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我們無論使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必須恰如其分才能煥發其本身的魅力;否則那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好看,熱鬧,時髦,甚至是用最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表現最落後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如果這樣來運用多媒體手段,就是違背初衷的。它代替不了語言文字本身的主觀性,代替不了"可意會但不可言傳"的多解性,代替不了教師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代替不了學生之間潛移默化的無意識的激勵感染。例如當年魯迅在教學時,語言緩慢清晰,聲音不高,時而莊嚴,時而靜穆,時而詼諧,時而歡笑,用自身偉岸攝人的氣質與風采,真切自如的體態,為學生創造了教學情景,使學生終身難忘。這種面對面的真情效應,是任何現代化手段也無法取代的。同時,人的許多能力是在自由環境下無意識地形成的,教師恰當的手勢、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有情味有品味的語言,可以創設和諧多彩的語文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師生感情交流的程度,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網路教學的符號系統,無論聲、色何等豐富,也彌補不了這一個性化的教育。
那麼,怎樣才能優化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其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呢?
一充分認識多媒體教學的輔助性教學的主體性質。它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的唯一手段,更不是一種教學目標。
二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應該以語言和文字為主體。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和運用語言和文字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基於課文,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品味課文的寫作方法,增強學生的審美感受。決不能宣兵奪主,把語文課上成影視課或音樂課,比如在教《林黛玉進賈府》時,有些教師就借來《紅樓夢》的相關光碟,以看代講,既不分析人物形象也不引導學生品味一代文學大師的優美語言。這樣一堂課,跟在影劇院上有何區別,又怎能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呢?
三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詩歌和散文情感豐富,意境優美,除了運用誦讀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時空造境。借用多媒體的光、影、聲、像等資訊傳達出形象而又具體的物象,再啟迪學生動用想象的翅膀,批情入文,進入詩情畫意之中,品味詩文的美。
如教讀課文何其芳的《秋天》時,剪集一些相關的秋景圖,再現大自然的神奇的風貌,並把詩中所描繪的內容定格在三個直觀形象的畫面上。讓學生面對著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營造了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讓他們領略豐收的喜悅。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評價,如果藉助多媒體手段,效果不同尋常。如教讀《雷電頌》,可選取話劇中精彩片斷進行播放,視訊中的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學生的心目中,評價分析人物形象時,學生就能有話可說。
四精心設計和靈活運用多媒體課件。
1、平時要積累較好的課件素材。課件素材包括圖片素材、聲音素材尤其是課文朗讀、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時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製作課件時才能得心應手。
2、熟練操作和靈活運用多媒體課件。如果教師對課件的操作不熟練或經常出錯的話,那麼不僅達不到教學效果,而且割裂了課堂的有序性。因此教師必須能熟練製作和操作教學課件,記住各個教學環節要展示的內容,做到課件播放與講課內容的同步進行。
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的教學手段藉助黑板、粉筆以及掛圖、儀器、實物等直觀教具,通過語言和文字來傳授知識的板書教學方法,也有其不容抹滅的優點,教師和學生進行的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反應,有機地、靈活地掌握教學分寸,隨機作出反應,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並且能夠在教學中通過個人的教學風格,如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的表情、得體舉止等,使教學內容的表達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而且能夠發揮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使教師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政治覺悟等在資訊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
總的來說,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客觀地對待教學多媒體,正確恰當地使用多媒體,使教學容量、速度、趣味、效果真正和諧健康地發展。摘要內容: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已為廣大一線教師所接納並深受歡迎,但也不可否定乃至全盤取代傳統教學模式。對兩種教學手段要均衡利弊,取長補短,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戴震難師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