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失敗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質量管理是指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並通過質量體系中的質量策劃、控制、保證和改進來使其實現的全部活動,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質量管理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質量管理的特性

  質量管理的發展與工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現代關於質量的概念包括對社會性、經濟性和系統性三方面的認識。

  質量社會性

  質量的好壞不僅從直接的使用者,而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評價,尤其關係到生產安全、環境汙染、生態平衡等問題時更是如此。

  1、堅持按標準組織生產。

  標準化工作是質量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實現管理規範化的需要,“不講規矩不成方圓”。企業的標準分為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工作標準實際上是從管理標準中分離出來的,是管理標準的一部分。技術標準主要分為原材料輔助材料標準、工藝工裝標準、半成品標準、產成品標準、包裝標準、檢驗標準等。它是沿著產品形成這根線環環控制投入各工序物料的質量,層層把關設卡,使生產過程處於受控狀態。在技術標準體系中,各個標準都是以產品標準為核心而展開的,都是為了達到產成品標準服務的。

  管理標準是規範人的行為、規範人與人的關係、規範人與物的關係,是為提高工作質量、保證產品質量服務的。它包括產品工藝規程、操作規程和經濟責任制等。企業標準化的程度,反映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企業要保證產品質量,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種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力求配套。二是要嚴格執行標準,把生產過程中物料的質量、人的工作質量給予規範,嚴格考核,獎罰兌現。三是要不斷修訂改善標準,貫徹實現新標準,保證標準的先進性。

  2、強化質量檢驗機制。

  質量檢驗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以下職能:一是保證的職能,也就是把關的職能。通過對原材料、半成品的檢驗,鑑別、分選、剔除不合格品,並決定該產品或該批產品是否接收。保證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產,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轉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產品不出廠;二是預防的職能。通過質量檢驗獲得的資訊和資料,為控制提供依據,發現質量問題,找出原因及時排除,預防或減少不合格產品的產生;三是報告的職能。質量檢驗部門將質量資訊、質量問題及時向廠長或上級有關部門報告,為提高質量,加強管理提供必要的質量資訊。

  要提高質量檢驗工作,一是需要建立健全質量檢驗機構,配備能滿足生產需要的質量檢驗人員和裝置、設施;二是要建立健全質量檢驗制度,從原材料進廠到產成品出廠都要實行層層把關,做原始記錄,生產工人和檢驗人員責任分明,實行質量追蹤。同時要把生產工人和檢驗人員職能緊密結合起來,檢驗人員不但要負責質檢,還有指導生產工人的職能。生產工人不能只管生產,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自己要先進行檢驗,要實行自檢、互檢、專檢三者相結合;三是要樹立質量檢驗機構的權威。質量檢驗機構必須在廠長的直接領導下,任何部門和人員都不能干預,經過質量檢驗部門確認的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準進廠,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產品不許出廠。

  3、實行質量否決權。

  產品質量靠工作質量來保證,工作質量的好壞主要是人的問題。因此,如何挖掘人的積極因素,健全質量管理機制和約束機制,是質量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質量責任制或以質量為核心的經濟責任制是提高人的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質量管理在企業各項管理在佔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企業的重要任務就是生產產品,為社會提供使用價值,同時獲得自己經濟效益。質量責任制的核心就是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生產人員在質量問題上實行責、權、利相結合。作為生產過程質量管理,首先要對各個崗位及人員分析質量職能,即明確在質量問題上各自負什麼責任,工作的標準是什麼。其次,要把崗位人員的產品質量與經濟利益緊密掛鉤,兌現獎罰。對長期優勝者給予重獎,對玩忽職守造成質量損失的除不計工資外,還處以賠償或其它處分。

  此外,為突出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還要實行質量否決。就是把質量指標作為考核幹部職工的一項硬指標,其它工作不管做得如何好,只要在質量問題上出了問題,在評選先進、晉升、晉級等榮譽專案時實行一票否決。

  4、抓住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設定質量管理點或質量控制點。

  質量管理點控制點的含義是生產製造現場在一定時期、一定的條件下對需要重點控制的質量特性、關鍵部位、薄弱環節以及主要因素等採取的特殊管理措施和辦法,實行強化管理,使工廠處於很好的控制狀態,保證規定的質量要求。加強這方面的管理,需要專業管理人員對企業整體作出系統分析,找出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並加以控制。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是一個企業整體素質的展示,也是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顧客對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企業要想長期穩定發展,必須圍繞質量這個核心開展生產,加強產品質量管理,藉以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讓企業領導放心,讓我們的客戶稱心!

  質量經濟性

  質量不僅從某些技術指標來考慮,還從製造成本、價格、使用價值和消耗等幾方面來綜合評價。在確定質量水平或目標時,不能脫離社會的條件和需要,不能單純追求技術上的先進性,還應考慮使用上的經濟合理性,使質量和價格達到合理的平衡。

  質量系統性

  質量是一個受到設計、製造、安裝、使用、維護等因素影響的複雜系統。例如,汽車是一個複雜的機械系統,同時又是涉及道路、司機、乘客、貨物、交通制度等特點的使用系統。產品的質量應該達到多維評價的目標。費根堡姆認為,質量系統是指具有確定質量標準的產品和為交付使用所必須的管理上和技術上的步驟的網路。

  質量管理髮展到全面質量管理,是質量管理工作的又一個大的進步,統計質量管理著重於應用統計方法控制生產過程質量,發揮預防性管理作用,從而保證產品質量。然而,產品質量的形成過程不僅與生產過程有關,還與其他許多過程、許多環節和因素相關聯,這不是單純依靠統計質量管理所能解決的。全面質量管理相對更加適應現代化大生產對質量管理整體性、綜合性的客觀要求,從過去限於區域性性的管理進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統性的管理。

  質量管理的發展原因

  統計質量管理向全面質量管理過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它是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工業生產技術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工業產品更新換代日益頻繁,出現了許多大型產品和複雜的系統工程,如美國曼哈頓計劃研製的原子彈早在40年代就已開始,海軍研製的“北極星導彈潛艇”,火箭發射,人造衛星,以至阿波羅宇宙飛船等。對這些大型產品和系統工程的質量要求大大提高了,特別對安全性、可靠性提出的要求是空前的。安全性、可靠性奉產品質量概念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宇航工業產品的可靠性和完善率要求達到99,9999%,即這項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在100萬次動作中,只允許有一次失靈。它們所用的電子元件、器件、機械零件等,持續安全運轉工作時間要在1億小時以至10億小時。以“阿波羅”飛船和“水星五號”運載火箭為例,它共有零件560萬個,它們的完善率假如只在99.9%,則飛行中就將有5600個機件要發生故障,後果不堪設想。又如美國某項航天工程,僅僅由於高頻電壓測量不準,一連發射四次都沒有成功。對於產品質量如此高標準、高精度的要求,單純依靠統計質量控制顯然已越來越不適應,無法滿足要求。因為,即使製造過程的質量控制得再好,每道工序都符合工藝要求,而試驗研究、產品設計、試製鑑定、準備過程、輔助過程、使用過程等方面工作不納入質量管理軌道,不很好銜接配合、協調無序,則仍然無法確保產品質量,也不能有效地降低質量成本,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就從客觀上提出了向全面質量管理髮展的新的要求。而電子計算機這個管理現代化工具的出現及其在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又為綜合系統地研究質量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物質技術基礎,進一步促進了它的實現。

  第二,隨著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加深與發展,隨著工人文化知識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工會運動的興起等等,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資本家對工人的態度和管理辦法也有新的變化,資產階級管理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管理科學中引進了行為科學的概念和理論,進入了“現代管理”階段。“現代管理”的主要特點就是為了實現更巧妙的剝削,必須首先要管好人,必須更加註意人的因素和發揮人的作用。認為過去的“科學管理”理論是把人作為機器的一個環節發揮作用,把工人只看成一個有意識的器官,如同機器附件一樣,放在某個位置上來研究管理,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要把人作為一個獨立的能動者在生產中發揮作用,要求從人的行為的本質中激發出動力,從人的本性出發來研究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而人是受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會環境等方面影響的,因而必須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社會環境、人的相互關係以及個人利益對提高工效和產品質量的影響,儘量採取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管理辦法。在這個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所謂“工業民主”、“參與管理”、“刺激規劃”、“共伺決策”、“目標管理”等新辦法。這種管理理論的發展對企業各方面管理工作都帶來了重大影響,在質量管理中相應出現了組織工人“自我控制”的無缺陷運動,質量管理小組活動,質量提案制度,“自主管理活動”的質量管理運動等等,使質量管理從過去限於技術、檢驗等少數人的管理逐步走向多數人蔘加的管理活動。

  第三,在資本主義市場激烈競爭下,廣大消費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買到質量可靠、價廉物美的產品,抵制資本家不負責任的廣告戰和推銷的滑頭貨,成立了各種消費者組織,出現了“保護消費者利益”的運動,迫使政府制定法律,制止企業生產和銷售質量低劣、影響安全、危害健康等劣等品,要企業對提供的產品質量承擔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製造者提供的產品不僅要求效能符合質量標準規定,而且要保證在產品售後的正常使用期限中,使用效果良好,可靠、安全、經濟,不出質量問題。這就是在質量管理中提出了質量保證和質量責任的問題,要求製造廠建立貫穿全過程的質量保證體系,把質量管理工作轉到質量保證的目標上來。

  質量管理的失敗原因

  原因之一:缺少遠見

  遠見提供了企業向何處發展、企業如何制定行動計劃以及企業實施計劃所需要的組織結構和系統的順序。缺少遠見就導致把質量排斥在戰略之外,這樣企業的目標及優先順序就不明確,質量在企業中的角色就不易被瞭解。要想從努力中獲得成功,企業需要轉變其思維方式,創造不斷改進質量的環境。

  原因之二:沒有以顧客為中心

  原因之三:管理者貢獻不夠

  調查表明,大多數質量管理活動的失敗不是技術而是管理方面的原因。

  管理者的貢獻意味著通過行動自上而下地溝通公司的想法,使所有員工和所有活動都集中於不斷改進,這是一種實用的方法。只動嘴或公開演說不適合質量管理,管理者必須參與和質量管理有關的每一個方面工作並持續保持下去。在一項調查中70%的生產主管承認,中層管理者,因而說不清楚這些努力成功與否。試想,這樣的質量管理能夠成功嗎?

  原因之四:沒有目的的培訓

  企業許多錢花費在質量管理的培訓上,然而許多企業並沒有因此得到根本的改進。因為太多的質量管理培訓是無關緊要的。例如,員工們學習了控制圖,但不知道在那裡用,不久他們就忘記所學的了。可以說,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的培訓實際上是一種浪費,這也是質量管理失敗的一個因素。

  原因之五:缺少成本和利益分析

  許多企業既不計算質量成本,也不計算改進專案的利益,即使計算質量成本的企業也經常只計算明顯看得見的成本如擔保和容易計算的成本如培訓費,而完全忽視了有關的主要成本,如銷售損失和顧客離去的無形成本。有的企業沒有計算質量改進所帶來的潛在的利益。例如,不瞭解由於顧客離去而帶來的潛在銷售損失等。國外研究表明:不滿意的顧客會把不滿意告訴22個人,而滿意的顧客只將滿意告訴8個人。減少顧客離去率5%可以增加利潤25%~95%,增加5%顧客保留可以增加利潤35%~85%。

  原因之六:組織結構不適宜

  組織結構、測量和報酬在質量管理培訓、宣傳中沒有引起注意。如果企業還存在煩瑣的官僚層次和封閉職能部門,無論多少質量管理的培訓都是沒有用的。在一些企業中,管理者的角色很不清楚,質量管理的責任常常被授權給中層管理者,這導致了質量小組之間的權力爭鬥,質量小組缺少質量總體把握,結果是爭論和混亂。扁平結構、放權、跨部門工作的努力對質量管理的成功是必須的。成功的企業保持開放的溝通形式,發展了全過程的溝通,消除了部門間的障礙。

  原因之七:形成了自己的官僚機構

  在質量管理活動過程中,通常把質量管理授權於某質量特權人物。質量成為一個平行的過程,產生帶有自己的規則,標準和報告人員的新的官僚層次和結構,無關的質量報告成為正常。這個質量特權人物逐漸張大滲透,成為花費巨大而沒有結果的龐然大物。質量官僚們把自己同日常的生活隔離開來,不瞭解真實的情況,反而成為質量改進的障礙。

  原因之八:缺少度量或錯誤的度量

  缺少度量或錯誤的度量是導致質量管理失敗的另一個原因。不恰當地度量鼓勵了短期行為而損失了長期的績效,一個部門的改進以損失另一個部門為代價。例如,選擇合適的價格改進了採購部門的績效,但給生產部門帶來了極大的質量問題。企業沒有參考對比就如同獵手在黑夜裡打獵物,其結果只是亂打一氣,偶然有結果,更可能是巨大的損失。公司需要與質量改進有關的績效度量手段,包括過程度量和結果度量。成功的公司都是以顧客為基礎度量和監測質量改進的過程。

  原因之九:報酬和承認不夠

  戰略目標、績效度量和報酬或承認是支援企業質量改進的三大支柱。改變觀念和模式轉變需要具有重要意義的行為改變,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承認和報酬制度的影響。企業如何承認和回報員工是傳遞公司戰略意圖的主要部分。為使質量管理的努力富有成效,企業應當承認和回報具有良好績效者,從而使質量改進成為現實。

  原因之十:會計制度不完善

  現行的會計制度對質量管理的失敗負有很大的責任。它歪曲了質量成本,沒有搞清楚其潛在的影響。例如,與不良產品有關的成本如擔保,甚至沒有被看成是質量成本;廢棄、返工被看成是企業的一般管理費。

財政中起徵點和免徵額的區別
自由的概述是什麼
相關知識
質量管理失敗原因
專案質量管理論文工程專案
專案質量管理論文土木工程
質量管理培訓心得及感悟總結
質量管理的演講稿
有關於質量管理專業的求職信範文
學習質量管理學的心得體會
工廠勵志質量管理宣傳標語
質量管理培訓心得體會
質量管理制度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