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數學積的變化規律教案
數學教案是教學設計的文字表現形式,是數學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用來支撐課堂實踐的理論基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人教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人教版
一、教學內容:積的變化規律P51例3
二、教學目標:
1.理解積的變化規律,會運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2.通過觀察、討論等數學活動,經歷探索、歸納積變化規律的過程。
3.在探索、歸納積變化規律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
三、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自己發現並總結積的變化規律。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授
學生完成下列兩組計算,想一想發現了什麼?
6×2= 6×20= 6×200=
二探索發現
1、組織小組交流
[2、歸納規律:兩數相乘,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時,積也要乘幾。]
3、學生完成下列兩組計算,想一想發現了什麼?
20×4= 10×4= 5×4=
4、組織小組交流
[引導概括:兩數相乘,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時,積也要除以幾。]
5、先用積的變化規律填空,再用筆算或計算器驗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觀察算式。 學生將發現的規律說給自己的同伴聽。
全班彙報交流發現的規律,並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6、問:誰能用一句話將發現的兩條規律概括為一條?
[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要乘或除以幾。]
三鞏固發散
1、兩個數的乘積是120,其中一個因數乘4,另一個因數不變,這時積應該是 ,如果另一個因數也乘4,這時的積應該是
2、兩個數相乘,一個因數除以5,要是積不變,另一個因數應該
3、在一個乘法算式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8後,積變成424,原來的積是
4、P51 做一做第1題 獨立完成後指名彙報
5、P51 做一做第2題 獨立完成後指名彙報
[教師指導:方法有兩種,方法一:先求出長200÷8=25米再用25×24=600平方米方法二:因為寬擴大了3倍,在長不變的情況下,面積也擴大3倍,200×3=600平方米]
四評價反饋
說一說你有什麼收穫。
五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進一步探索出了積的變化規律: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要乘或除以幾。,能夠運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計算。今後好要多進行鞏固練習。
四年級上冊數學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探索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在教學中,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通過對算式的觀察,在小組裡討論自己的發現,自主的去探索規律、驗證規律,並使用規律。本課在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去學習,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探索規律”是數與代數領域要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探索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口算、計算、交流等活動,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學生在探索活動過程中興趣很高,交流得也很積極,但是讓學生總結出積的變化規律還是有些困難的。因而,我想到我們平時的課堂在學生的總結能力上還有待於教師進一步關注。讓學習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
另外,對於積的變化規律的運用,學生對於基礎的練習能夠運用自如,但是靈活度較高的練習卻有些困難。因此,教師在選擇練習時應該關注練習的廣度和新鮮度,讓學生見多識廣、靈活運用
但也存在改進的地方:
1、對中差生的指導不足。由於本課例的例題較為容易,大部分學生通過口算就直接算出答案,無需通過積的變化規律進行計算,這就給部分思維發散性較差的學生形成了一個假象,以至無法真正懂得該規律的應用。在以後的教學中,特別對思維慢一些的學生,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使他會更積極更有目標的去思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解題速度。
2、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帶有鼓勵性。這節課的主要特點是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思考、探索、討論、發言,但是部分學生不敢舉手大膽的交流。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多一點給學生鼓勵,多一點給學生信心,那麼學生們就能暢所欲言了
另外想說的是擴大與縮小的那個問題,我試過,但學生不太理解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的問題,如果寫成乘法算式學生是不會計算的,因為學生只學了分數的初步認識而不會計算有關分數的乘法,所以我在這節可選用了擴大幾倍和縮小几倍。
的人
1.蘇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七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
3.人教版初中一年級數學教案
4.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設計
5.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分解質因數教學設計分解質因數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