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讀書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所以有一個寬容的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裡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作出選擇。

  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牟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篇二

  在現代人的視線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繁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線。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語演繹出來,把孔子及其弟子描述的這個人生座標放在了今天,讓每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劃自己的人生。這部論語心得給了我以心靈上的洗滌!

  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以為這種人生座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她認為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那麼“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而不惑”又不惑在何處?“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什麼又叫做“六十耳順”呢?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呢?孔子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何在?我們真正能夠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古往今來,七十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概,這種感概在《論語》中也不例外。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這麼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鐫刻成什麼樣的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思想,但是一切從人的社會化程序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則制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今天,我們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關於學習,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標準說得好,什麼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其實這顛覆了我們過去的標準,過去認為導致思維改變就是好的學習,比如說一個觀點一個理論,哪怕一個道聽途說的見聞,入手耳、發乎口,可以去講給別人這就是一種學習。但是今天只有導致一個人整個價值體系的重塑,行為方式變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這才是個好的學習。其實我們今天資訊時代可學的東西太多了,所有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把自己的腦子複製成一個電腦的記憶體,還不如把自己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于丹認為: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它不在於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對立,而是形成一種融洽與提升;四十不惑就是人面對很多世界給你的不公正、打擊、缺憾,不再孜孜以求追問為什麼不公平,而是在這樣一個座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到了四十就是淡定而從容;五十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對抗外界。所以五十才能夠知天命,也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可以做到不怨天不憂人了;六十而耳順就是悲天憫人理解以包容,也就是說真正可以瞭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發點與利益,這是一種包容、是一種體會;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人生苦短,等到七十就太晚了,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早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那就是隻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學習《論語》、學習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編短歷程。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於祖先,也才能知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篇三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心得,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說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並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並行,不是全面拋棄,也不是全面保留。國家擁有現代政體,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心得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啟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于丹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于丹的論語心得觀後感
相關知識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
于丹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論語讀書心得交友之道3篇
于丹論語感悟心得
學習論語讀書心得作文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讀書心得範文
螢窗小語讀書心得精選
于丹論語讀後感作文
于丹論語讀後感演講稿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