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乃茲的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波羅乃茲,又被譯為波洛奈茲或波洛內茲,是一種3/4拍子,中等或偏慢速度的舞曲,源於波蘭。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波羅乃茲的相關介紹,歡迎閱讀!

  波羅乃茲的歷史起源

  波羅乃茲起源於16世紀波蘭民間歌舞。中庸速度。三拍子。l7世紀起為作曲家所應用。J.S.巴赫用於所作《法國組曲》1722年第六首和管絃樂組曲第二首1730年後中。其後W.F.巴赫和莫扎特等都作有這種舞曲的作品。肖邦的鋼琴作品波洛奈茲舞曲16首,特別是其中《軍隊》1838年和降A大調1842年,為此舞曲體裁的代表作。此外,貝多芬、舒伯特、R.舒曼、韋伯、李斯特、穆索爾斯基和柴科夫斯基都曾應用這種舞曲。

  頗有反諷意味的是,一生熱愛波蘭的肖邦,卻因為父親的緣故取了法文名字最能代表波蘭的舞曲波羅乃茲,其名稱卻是法文Polonaise。17世紀三位法國公主與波蘭即將繼位的國王聯姻,波蘭的貴族們不但接受了公主,而且公主帶來的一種舞蹈也得到他們的青睞,貴族們將波羅奈茲帶到了各個領地,在社交舞會上流傳開來。

  波羅乃茲的演變

  波羅乃茲舞曲早期也是邊歌邊舞,和瑪祖卡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它並非誕生於蠻荒地區,是在豐收或祭祀儀式上、特別是婚禮上人們表達歡樂和莊嚴情感的記錄。是整齊,端莊的三拍子舞曲。16世紀末波羅乃茲舞曲傳到鄰國並很快傳遍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在瑞典有一種當地的舞蹈波爾斯卡舞曲,作為民間音樂在底層勞動人民中非常盛行,但貴族們不認同這種“粗蠻”的歌舞形式,但從這種舞蹈形式中衍生並加以變化的舞曲在今天已經為人們所共知。

  17世紀末18世紀初,波羅乃茲漸漸成為有教養的鄉村紳士們喜愛的舞曲,他們需要有一種舞蹈和農民們區別開,在波羅乃茲演變時期,仍然保持了邊歌邊舞的形式,歌詞沒有太大的變動,但它的節奏接近文雅的有禮節性的風格。當波羅乃茲進入波 蘭貴族的宮廷裡之後,漸漸演變成器樂曲形式,並呈現出它堂皇莊嚴的 面貌,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它持續、威武的節奏,純粹的音樂屬性,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濃厚的波蘭味道。由波蘭民間音樂滋養成長的肖邦將民族主義注入到波羅乃茲之中,使得波羅乃茲有了與眾不同的氣質。

  1826年之前肖邦一直沒有找到一種方法將音樂技巧和音樂的觀念在波羅乃茲這種音樂形式中完美結合。早期的波羅乃茲只有兩首:1817年創作的《G小調波羅乃茲》和1826年的《降B小調波羅乃茲》,其他除了正規編號的波羅乃茲,還有肖邦去世後發現的以及肖邦少年時期的習作被統統列為例外編號。

  波羅乃茲的分類

  在蕭邦之前,波蘭舞曲和瑞典的波爾斯卡舞曲很相似,有很多十六分音符組成的節奏,兩種舞曲是同出一源。在巴洛克時期和古典時期,巴赫、泰勒曼、莫扎特等作曲家都曾創作過波蘭舞曲,這時代的波蘭舞曲比較慢,節奏平穩。在蕭邦的作品中,波蘭舞曲變成一種華麗而雄壯的鋼琴獨奏曲。他的波蘭舞曲通常是三段體或者回旋曲式。

  肖邦的波羅乃茲舞曲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富於戲劇性,音樂氣勢巨集大;一類富於詩意,音樂優美細膩。兩首波羅乃茲是具有強烈對比的舞曲。肖邦以豐富的想象力、更精巧、更浪漫主義的設計在這兩首作品中體現出來他對舞曲音樂的觀念,波羅乃茲成了肖邦熾熱的民族主義的音詩,裡面包含了激烈的、柔情的情感;象徵波蘭往日輝煌的巨集偉、象徵現今苦難悲傷也體現了對未來的希望。升C小調第一首,以純樸明朗的抒情為主,中間部分富於詩意,就象夢幻、熱情的二重唱。但它絕不僅僅限於抒情,其中第一主題預示了後來的波羅乃茲極富戲劇性的形象特徵。與第一首不同的是降e小調波羅乃茲充滿悲劇的情緒氛圍,第一主題由陰鬱的色調和慷慨激昂的動感相結合,體現了悲憤的情緒主題開始是八度齊奏的音調和反覆的、相對固定的節奏和絃;第二主題充滿動力,像是進行曲的節奏,體現了絕不屈服的堅定;中間部分平靜和柔情的旋律有對唱的性質;之後是重複第一部分,結尾時是悲壯的宣敘調。
 

索福克樂斯的代表作有哪些
瓦格納羅恩格林內容介紹
相關知識
波羅乃茲的簡介
普羅提諾的簡介
哲學家普羅提諾的簡介
波蘭舞曲的簡介
畫家委拉斯貴茲的簡介
詩人波德萊爾的簡介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的簡介
使徒保羅的簡介
哲學家羅素的簡介
德尼狄德羅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