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賴心理重的行為表現有哪些
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定要認真重視,特別是對於那些依賴心比較重的孩子,父母要以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孩子依賴心理的表現,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依賴心理的表現
很多人在心理和行為上都有依賴的行為,如果我們身邊有第二個人存在的時候,我們永遠仰仗他去做事,而我們則成為那個享受成果的人,我們盲目地以為身邊的人應該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親力親為。很多時候,這種依賴性是人格障礙的一種體現,如果過於強烈的話,就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而不是愛。
依賴不是愛,是什麼呢?是對寂寞的恐慌,對無助的排斥,對自卑的掩飾。他們往往由於年幼時缺乏母愛和父愛,而懷疑自己獲得愛的能力,所以,一旦他們學會索取,就瘋狂地展開攻擊,他們必須與所愛的人寸步不離,以證明自己正在被愛而且並不孤獨。他們會被形隻影單吞噬,他們不能忍受可能被遺忘的結局。正是由於這種高度的恐懼,反而可能造成悲劇——他們飢不擇食,來者不拒,索取無度,依賴的物件往往是容許他們去依賴的人,而不是他們真正所愛的人。
當這種對他人的需要逐漸成為識別自己和生活質量的唯一標準,當這種依賴完全控制了一個人的生活和情緒,他就已經換上了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我們很難想象這樣的人會真正愛上另一個人。無
論是不肯給男人一丁點自由的女人,還是上了大學還堅持接送兒女上學的母親,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肯定放手的依賴和自私,而不是真愛。當我們愚蠢的以為那是愛的時候,會發現,隔天他們對我們如痴如醉般的愛就完全轉移到另一個男人或者一隻寵物那裡去了。是的,如果那個男人或者那條狗比我們更容易擺佈和控制,我們就會立即失去所有的“愛”。
真正相愛的人是不需要無時不刻在一起的,他們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溝通和默契,是對彼此心靈的助長和讚許。他們尊重對方的生活方式,寬容以待;他們同時擁有自己的人格和世界,不容破壞。他們相容,並且相讓。過分的依賴,特別是對他人身體、時間、空間、物質的無度佔據,不是愛,只是一種人格不夠健全的表現罷了。
孩子依賴心重的糾正方法
雖然小孩對父母存在依賴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父母如果都像伊梅一樣,“包攬”孩子任何事情,不僅會自己感覺累得心煩,更是對孩子手腳和頭腦的束縛,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形成不良的依賴心理和懶惰情緒。幼兒的成長是身體和心理成長的結合,如果孩子只是在食物中得到充足的營養,而心理無法得到“營養”的教育,他們正在發育的自主思維就會被束縛。那麼,如何才能矯治孩子的依賴心理呢?
首先,父母要有意識地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小孩自信心的建立,應採取“參與”教育。從孩子懂事開始,父母可以在適當場合多徵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一些事情。如買什麼玩具,購什麼圖書,都要適時地放手,這樣既辦好了事情,遵循了他自己的意願,也潛意識地培養了他“自作主張”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參與”中收穫成功的喜悅與自信心的提升。
其次,父母要適時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多承擔一些責任
要注意提出與其年齡段相適應的合理行為準則,隨著孩子的成長也應相應地加大給予他的“自由度”,讓孩子自己決定的“許可權”不斷放寬。如4歲時可讓孩子學著自己洗手帕;5歲時,讓他開始學著收拾自己的床、抽屜;6至7歲時,教他做一些簡單的飯菜……
父母不要“干涉內政”過多
如果對孩子這也限制,那也約束,會讓他感到左右為難,產生怠慢情緒,使得他諸事都要靠“外援”。這種惡性迴圈比心理、體格發育不良更難矯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都喜歡別人看到他的“成功之作”,家長就應該鼓勵孩子以主人翁的姿態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對孩子主動提出的要求做出及時、親切的迴應,不要模稜兩可,更不可直接粗暴地拒絕他,如果要求實在不妥,可適當引導。
生活中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
不要成為絮絮叨叨的父母
孩子的行為有他/她與生俱來的天性,孩子喜歡探索、喜歡觀察、喜歡重複、喜歡嘗試,這些優秀品質都是很多成人都不具備的,成人對於周圍的一切熟視無睹,而孩子卻能看到另外一番精彩。欣賞而不要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做到這點十分困難,但要努力去做,因為這個過程對於父母來說可能很無聊、可能很髒、也可能很危險,但那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如果剝奪了這個過程也就剝奪了孩子大腦發育的機會。
立刻阻止十分危險的行為
孩子的確不懂得危險,他/她會用自己所有的感官來體驗任何事物,因此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處處會有危險。作為父母需要在內心有一個明確的判斷,哪些動作和行為是絕對危險的,發生這些動作的時候要第一時間制止並且制止之後跟孩子講明原因,儘量用最簡化的語言來解釋危險的存在,這個過程可能會反覆很多次,也可以設計相對安全的方式讓孩子體驗這種危險的存在,效果可能比較好,比如用比較熱的水代替開水讓孩子接觸,明白什麼是燙。
引導相對不安全的行為
這些行為可能不會立刻產生危險,但長遠對孩子不好。比如孩子不懂得環境汙染的問題,也不懂得尾氣會對自己造成什麼樣的傷害,這個時候,父母需要用盡量簡化的語言來讓孩子明白呼吸進了尾氣可能對他造成的傷害,同時尊重孩子的興趣,可以建議孩子站在遠一點的地方看汽車而不是強行阻止。
不要怕髒不要怕溼
在博文為什麼要讓孩子玩“髒”遊戲中已經說明了髒遊戲對於孩子大腦發育的好處以及孩子對髒遊戲的熱愛。因此父母應當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既然出去玩,一身泥、一身土的回家非常正常,這才是孩子。只有成人才會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地站在那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父母省去一些嘮嘮叨叨的話而多洗幾次衣服會讓孩子受益很多。
設定規矩很重要
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設定規矩,孩子在這些十分必要的規矩內可以自由地活動,這些規矩除了對於危險的規避之外還包括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父母想明白自己需要設定的規矩之後就要以各種方式保證這些規矩的有效性,這些規矩堅決不能動搖,除此之外的行為不要再做多餘的干涉和提醒,這樣孩子會逐漸知道父母是言出必行的。在這樣一個有規矩的自由環境下,孩子會感到安全和放鬆,因為孩子耳邊不再會有背景音樂,而孩子又十分清楚自己的行為界限在哪裡。Gerber女士曾經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規矩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假設你開車行駛在一個吊橋上,吊橋兩邊都有鎖鏈,可能你永遠都不會碰到那些鎖鏈,但那些鎖鏈的存在讓你感到很安全,假設你開車行駛在去除了鎖鏈的吊橋上會是什麼心情?雖然你明確知道不會掉下去,但內心還是會覺得恐懼。因此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討厭規矩,孩子只是不喜歡到處都是規矩,父母所需要的規矩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路途兩邊的鎖鏈而不是橫在路中間的護欄。有了這些規矩,孩子的成長會更加自由、輕鬆而又安全。
孩子在叛逆期家長該如何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