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課文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1日

  《槓桿》是小學自然六年級下學期的教學內容,它與《輪軸》、《滑輪》共同構成《工具》一章。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對“槓桿平衡條件”採用探究式教學。通過漫畫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產生疑問,提出了要探究的問題,然後,通過等式觀念的講解,使學生在明白“如何處理幾個量之間的關係”的方法中,對槓桿平衡條件進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

  上完這節課,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悟: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為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還給我一個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使課堂變的靈活,本節課最大的缺陷就在於我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在應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過一個小遊戲讓學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為省力何為費力,再進行實驗探索,效果會更好,考慮的也不夠全面。還有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忽略了學具的使用,這就是我對本節課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篇2

  本課教學,是在上節課通過槓桿尺的研究得出槓桿如何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類槓桿類工具。對於此課教學,簡單枯燥的說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儘可能多的通過實物,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在遊戲玩樂中體會科學的奧祕,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

  如何區分槓桿是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可以告訴學生兩步驟,1、先找到槓桿類工具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2、分析三個點之間的位置關係,依據槓桿尺實驗的結論來區分。對於螺絲刀撬開筒蓋、夾子夾東西、開瓶器開啤酒瓶三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分析,前兩項較易掌握,開酒瓶蓋不少學生找不準阻力點和支點,這裡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分析。

  生活中更多的槓桿類工具的分析,多準備些實物,當學生不甚明瞭時,通過操作演示,親眼看到了工作過程,學生就較易發現三個點,分析三個點的關係,從而能方便的區分是何種槓桿的應用。對於剪刀,教師有必要進行補充,一是不同用處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長短是不同的,如理髮剪、縫紉剪、園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對於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費力情況也是不同的。對於費力的鑷子和筷子這兩種槓桿類工具,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設計成費力的?”可結合夾煤餅的火鉗,比較能說明問題。有的槓桿是為了省力,有的是為了省距離。

  篇3

  這一課是我作為實踐課來上的,由我們輔導組的自然教師互聽互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如果給你一根棍棒和一個可以移動的支點,你能勝過兩個甚至更多的同學嗎?”

  問題一提出,學生們興趣很高,舉手的很多,為了給學生增強可信度,我特意請了班上力氣比較大的三位同學,讓其中一位在棍棒的左邊,另兩位在棍棒的右邊,並要求左邊的同學可以任意放置槓桿的支點,看看一個人能否勝過另外兩位同學的力量。遊戲正式開始後,左邊的那位同學並不象我預計的那樣,他把支點放置棍棒的中間位置,結果棍棒兩端一起用力,還沒有分出什麼勝負,棍棒就“啪”的一聲斷了,再用其中的一段來實驗,結果還是斷了……

  由於課前我可能太大意了,或者也太高估或低估了學生的水平,本來一下子可以很好完成的實驗,卻用了足足五分多鐘的時間,以致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後面的課堂教學。所以,我想課前的準備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特別是自然課,哪怕是一個細小的東西,課前也要好好推敲,仔細研究學生心理,預計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可以的話,多準備一些材料就更好了。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槓桿課堂反思
相關知識
槓桿課文反思
槓桿課堂反思
酸的和甜的課文反思
難忘的一天課文反思
坐井觀天課文反思
初三物理槓桿教學反思
九年級英語課文反思
九年級英語新課程課文反思
陽光課文反思
植物媽媽有辦法課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