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1日

  在高中教學實踐活動中,讓教學活動滿足高中生的需求,促進學生的成長,才能體現教學活動的價值,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利用反思性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存在著諸多的弊端,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政治教師,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新標準的試行為我們解決這一弊端提供了機遇。可當我們冷靜、仔細地觀察作為培養人的主陣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時,發現存在著如下兩種情形:一是在各類公開課、優質課、評比課中存在著以追求吸引和滿足學生感官刺激為目標的教學傾向,還美其名曰為“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二是在日常教學課堂中存在著以各類考試分數為目標的教學追求,瀰漫著一心提高考試技能的濃厚氣氛。這些值得提醒廣大一線教師。

  一、“吹氣球式”課堂教學

  在許多常規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教師大多數時候只採用講授為主的單一形式傳授知識和解題技能,學生得到的是暫時性的知識擴充和解題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試過後大部分還給了教師。我們稱之為“吹氣球式”課堂教學,即學生如同“氣球”,在學習期間,教師不斷地對著“氣球”吹氣,吹到一定程度後,放手讓其衝出去,即參加各類考試;不論衝得遠還是近——考上或考不上,衝完後,氣球中的氣也就洩完了,學生腦中仍空空如也。這是完全背離新課程理念的。

  這些教師一般採用這樣的講解策略:首先檢查學生過去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然後呈現新的內容,並使用大量的時間予以講解;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以鞏固新的學習內容;最後佈置較多的作業來強化訓練,提升學習效果。

  我們都知道,在不同的課型下存在著因採取不同教學策略而產生不同教學效果,但就此就認為策略和效果之間存在著機械的一一對應關係,則是一種簡單化思維。一位優秀的教師面對日益豐富、充滿靈性的課堂教育教學實踐,必須在課堂教學策略上樹立“棄佳求適”觀念。換句話說,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面對眾多的教學策略,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應該針對不同教學內容,依據教學設施、自身及學生特點加以分析、選擇,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思考而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操作時,筆者以為堅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學策略要與教師的教學風格相對應。不同風格的教師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對同一教學目標也會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才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既讓教師自身得到成長,也使學生得到發展,以杜絕“東施效顰”的不良現象。2.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相匹配。這裡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對學生來說不很熟悉,帶有一定的不適應性和挑戰性。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戰勝不適應性和挑戰性以顯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滿足自己的成功欲,從而得到發展。3.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論主要涉及人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語言交流及價值觀等。不同的教學策略所提供的環境會對學生上述天性的發揮產生不同的影響,既可能使學生原有的天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潛能受到壓制甚至被扼殺。所以不論是發現策略還是講解策略,對不同的學生和教師而言,都存在著合理性,只要應用得當都能成為最佳的教學策略,不必強硬搭配。

  我們經常看到教師採用如下課堂教學程式:教師先丟擲帶有爭議或有新意的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等活動;在討論期間教師關注學生的具體反應,適時通過提問來了解學生是否達到要求;最後設定情境,為學生將新學到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供機會。很明顯,上述課堂教學活動反映出教師的課堂教學以發現教學策略為主,這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構想。

  二、“洋蔥式”課堂教學

  在各類公開課、比賽課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教師採用非常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極力營造熱鬧的教學氛圍,以此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進而爭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時候,我們卻發現實際教學效果和主觀期望並不一致,學生得到的可能多為頭腦中的快樂體驗。我們把他稱之為“洋蔥式”課堂教學,即如果我們將教師的教學形式一層一層剝去,始終不會出現有價值的“核心”。換句話說,只見各種形式的輪流上場表演,不見真實的教育教學內容,存在著很大的缺陷。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於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角色,但如果營造氛圍只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就會形成放任自流,一盤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們在營造氛圍時要牢記自己“組織者”的身份,我們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確定合適的教法,結合學生特點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組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及時發現“散漫”的苗頭並加以制止。因此,氛圍的營造要堅持適度原則,我們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卻不能把自己等同於學生,這樣才能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師們能夠腳踏實地地不斷進行教學實踐和創新嘗試。有些老師認為教科書厚、教學內容太多,而課標規定的課時太少,實際上這有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師仍逐頁逐句照搬教科書,加上一開始試用高中政治新課程教科書時,擔心高考,不少老師“舊鞋”之外套“新鞋”。我們高中政治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勇於做政治教學改革的實踐者,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學會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篇二

  先進的教學理念要通過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體現出來,而教學理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方式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新課程改革中,在丘廣輝主持人的領導下,教研組秉承“立足教研,服務教研”的理念,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為一線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教學實踐提供了示範、交流、研究的平臺,同時也讓我們青年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改革高中教學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對高中政治教學反思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為,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時代脈搏 使政治課永遠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脫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說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嘗試 我認為時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時政知識於政治課的基本觀點和原理之中,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2004年安徽劣質奶粉坑害兒童事件的曝光,我國海爾集團被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為“世界具有影響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經濟生活》的教學中說明有關的理論觀點,同樣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關例子也可隨手拈得,鬧得沸沸揚揚的聯合國改革,我國進行的轟轟烈烈的黨的先進性教育,只要我們有心,具有時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與此同時 還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聯絡、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 輕鬆愉快地形成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 從而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使“理論聯絡實際”的樸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裝飾 而真正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

  二、以學生為主體 實施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而早已明日黃花。必須不斷地探索並採用符合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強調師生共同活動克服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致,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從而使雙方真正領略愉快教學的美學價值。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辯論賽。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實際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讓學生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點。

  ***二***專題討論。活動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共同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哲學、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師生雙方通過平等探討、暢所欲言、溝通思想,從而就某一問題達成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 糾正錯誤認識。如在學因果聯絡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克隆技術將會把人類帶往何處”,讓學生在對克隆技術利弊的分析中,潛移默化的樹立了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和把握因果聯絡,提高活動的預見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組織學生制定理財方案。活動目的:讓學生運用高一經濟生活所學的股票、債券、儲蓄等知識,結合家庭經濟收入或個人零用錢制定一個理財方案,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回家後和家長商量如何把家裡的經濟收入進行最有效的投資,每一種投資方式的有缺點是什麼。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而且許多家長改變了對政治課的傳統看法,一直認為這些活動非常好。

  ***四***開闢“時事論壇”,高一高二每堂課5分鐘。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由學生自己準備和主持,要求運用所學經濟學、哲學原理分析同學們關注的社會熱點現象如: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中東和平程序、三農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就業觀等。

  三、質疑導思啟用思維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顯明白的道理,學生未真正領會。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 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例如講到《政治生活》中“我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時,提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是否允許信教”的問題;當講到《經濟生活》中“我國經濟建設遇到資金困難的問題”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解決”的疑問。讓學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師則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多媒體能把文字、影象、聲音、動畫和視訊資訊等眾多資訊集於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中還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方法外,還要求教師儘快掌握體現時代性特徵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並運於教學過程之中。而這一點在政治課教學中體現更為明顯、要求更為迫切。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也達到使學生學會對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如,學習“公司的經營”這一內容時,先用多媒體展示海爾集團的經營狀況,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達到對學生有效地實施教學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師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反思、反省。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青年政治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而學校所創立的丘廣輝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了名師教學示範和輻射作用,讓我們青年教師多聽骨幹教師的示範課、專題講座、通過教學研討等形式,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更讓我們在教學中有了更深的反思,從而不斷探索,力爭使自己的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篇三

  高中新課程已經開始實施,各教學第一線都被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貫徹、落實新課標,要體現新課程的新要求。高中教師該如何把高中新課程實施好?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略有反想:

  一、課怎麼上?

  高中新課程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如何實施?課程怎麼上?課時要如何安排是我們最最關注的。舊教材《經濟常識》分上下兩冊,供高一年一學年教學使用,而今壓縮成必修模組1《經濟生活》一冊,需在一學期教完,而每週課時仍為2節。新教材雖經壓縮但知識點沒減反而有增,故普遍反映:“內容多而課時少,教不完。”

  出於習慣,剛開始我們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表達的“粗線條”為由,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對體現課程改革新理念的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觸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把新教材上已經刪除的或已經降低難度要求的舊教材上的理論內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學中,以致走進了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的“怪圈”。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和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思考後,我們終於發現:事實上新課程教學只有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根據、為根本要求,才能恰當地控制教學總量,準確定位教學難度。於是我們仔細研究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為行為主體表達的“內容目標”,是如何從過程性和結果性兩種意義上表達、呈現具體的學習目標的;並藉助課程標準中以教師為行為主體的“提示與建議”,把握有關內容教學的側重、難易、詳略的要求,恰當處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較多的教學內容。

  如,關於“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有關教學內容。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目標”是“解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是要求學生通過理解和分析這一原則本身有關的知識內容,能夠審視堅持這一原則的價值意義;課程標準提供的“提示與建議”是:“模仿:為一家公司設計合理的分配方案。”這是建議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模仿分配方案的設計過程,能夠運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一理論知識,提高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教材內容涉及到:概念6個:①效率②公平③效率優先④兼顧公平⑤初次分配⑥再分配;原理觀點2個:①效率與公平的關係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內容的呈現形式是:探究活動4個,輔助文1則,綜合探究***講究效率,維護公平***1課。建議教學使用2個課時。

  把握教材上的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時,如果不以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目標為根據――把教學內容限定為重點要求學生學習“什麼是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的現行分配製度***為什麼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如何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三個主要問題上,並以此處理教材,整合教學內容,展開學生的探究活動,而是將教材上的所有內容按部就班地講授完,全部剖析透、深、清,甚至再補充分析新教材雖涉及到但並沒有給出具體解釋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概念的具體內容,恐怕很難按照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在2個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的。

  再以“國家收入的分配”的教學為例。舊課標和舊教材在講授這個內容時涉及“國民收入的分配用於積累和消費兩個部分,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財政的概念,預算的概念,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包括的方面,財政收支平衡的概念,增加財政收入,財政的巨大作用”等三框內容,需要3課時,也必然要求學生記憶大量的概念和原理。

  同樣講授“國家收入的分配”,新課標規定的內容目標是要求學生“評議一個由政府財政承擔的工程專案,說明政府的財政支出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根據課標的這一規定,新教材把有關教學內容縮為了兩框內容“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財政的巨大作用”。教學時就要注意控制這個內容的教學總量和學習要求:減少學時,只需2課時;減少內容,學生只要重點掌握“什麼是財政,財政收入的來源、財政支出的內容及其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就可以了。至於教材上的預算、決算、財政收支平衡、財政赤字概念等,並不需要詳細分析,不要求學生深刻理解,只要知道會用就行了。教學的側重點在於給學生時間和機會再現一個由政府財政承擔的工程專案的事實,並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一事實中所體現的財政支出的具體內容和具體作用的評議――歸納提升,理解相應理論知識;學以致用,說明政府的財政支出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二、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基於新的教學理念,課程專家建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但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老師講得少正好又可以掩蓋部分老師知識儲備的不足和課堂準備的不充分。結果是,學生從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反而不如以前:以前雖然不怎麼精彩,但好歹沒有什麼錯,把老師講的背下來,也不失為一種收穫。而現在課堂上誰說的是對的呢?

  學習氣氛空前活躍,主要發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躍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內向者仍然少有表達自己的機會。一節課發言的人次可能會有幾十次,但發言的學生的面並不廣。課改讓部分學生更多的自我表現,這樣他們自然也可能更努力地去學習,思考問題,以使自己表現更佳,贏得老師更多的青睞和同學更多的掌聲;而另一啊分學生在課堂上大多數時間是在看別人的“表演”,自己也就不用準備,不想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在課堂上的收穫反不如以前。這樣下去就隱伏著一種危險:學生中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兩極分化,課程改革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可能就會落空。

  因此我認為教和學都無定法,該探究時就探究,該傳統時就傳統,關鍵在於實效性,這是不是符合新課程的要求?

  三、學生的學習如何評價

  評價高中學生通過學習是否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要求,對學生評價就必須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情感、學習方式,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1.知識掌握。主要評價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識記和理解。基礎知識包括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基本政策、基本事實。基本技能,包括基於原理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觀察分析問題、正確表達問題的一些基本技術。

  2.能力發展。主要包括觀察問題、認識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運用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參與社會生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等等。這是伴隨著相應的活動展開,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思維水平,進行動態的、綜合的、有側重的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指向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態度,對當前社會現象和問題所表達的關切、所持有的觀點。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在課程實施中參與各類活動的行為表現,既要堅持正確的價值標準,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表現,關注學生情感和態度變化的趨勢。

  4.學習情感。主要觀察評價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和熱情,能否積極參與本課程的各種學習活動,積極參與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認真完成相應的作業練習等學習任務。

  5.學習方式。主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如能否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否積極主動地與同伴合作交流,能否及時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反思,能否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等等。

  對學生的學業的考核評價是一個難點,要真的體現出上述的五點要求靠一張考卷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對於修習過程的評價如何做到公正、客觀這都需要我們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來探索,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拿出一個既符合我們學科實際,又可操作的好的評價方法。

  四、對自己教學的幾點反思

  1、教育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新課程最最關鍵的是觀念問題。即教師的觀念轉變。正如陳至立所言:課改成也教師敗也教師。

  幾年前,初中課改就提過教育觀念轉變的話題,有多少教師完成了這個轉變?是一個教師眼前的個人得失重要還是一個民族未來的前途、發展更重要?為什麼我們不能捨棄一些急功近利的東西,站得高些,將視野放得更遠些。如果我們做到了,也就意味著我們的觀念真正轉變了。至於,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誰在課堂上更重要,什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狹義的觀念。最本質的東西變不了,其他的就是變也只是一種淺層次的轉變。

  2、教師素質的提升:可以說任何課改都是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對新課程的接受、反映幾乎來自教師的誘導。

  老師對新課程的理解、適應、駕馭水平,直接關係著學生的反映程度。因此,我們冷靜地思考發現,教師素質***這裡的素質應該是綜合的,當然最直接地可能還是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智慧吧***關係著教育教學的成敗。不誇張地說,高素質的教師無論課改還是非常課改對他們來說都“輕車熟路”。

  3、教學中幾對關係的適度處理:

  1、知識廣度與濃度的關係處理:教師對課標與考綱的解讀要準確,對新教材的內容要進行適應的重組與補充。

  2、學生的參與度與教學的進度關係: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活動為中心?

  3、課堂的生活度與社會的延伸度關係:教師要處理好社會實踐的空間與時間的限度關係。

  4、教學資源與學生接受程度的關係:教學資源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感受與學生的心靈,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的教學資源才是有效的。

 

 

小學語文課改反思
英語少兒故事
相關知識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怎麼寫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怎麼寫
初中政治課教學反思
高效政治課教學反思
高中英語課教學反思
高中英語課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課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