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道德模範故事
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能夠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能力與良好品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墨子有個學生叫子禽,有一次他問墨子:“老師,您認為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說:“你看那生活在水邊的蛤蟆、青蛙,還有逐臭不已的蒼蠅,它們不分白晝黑夜,總是叫個不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它們即使叫得口乾舌燥、疲憊不堪,也沒有誰會去注意它們到底在叫些什麼,人們對這些聲音早已是充耳不聞了。現在你再來看看這司晨的雄雞,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來的時候按時啼叫,然而,雄雞一唱天下白,天地都要為之振動,人人聞雞起舞,紛紛開始新一天的勞作。兩相對比,你以為多說話能有什麼好處呢?只有準確把握說話的時機和火候,努力把話說到點子上,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收到預想的效果啊!”
子禽聽了墨子的這番教誨,頻頻點頭稱是。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那些像蛤蟆、青蛙和蒼蠅一樣,不顧時間、地點與場合,整日喋喋不休,廢話連篇的人還是不少的。他們應當從這篇寓言中吸取教訓,改掉誇誇其談的壞毛病,向司晨的雄雞學習,順應時勢,尊重規律,恪盡職守,多幹實事,少說空話。
篇二
齊國的相國晏子有一次外出時,乘坐的馬車正好經過馬車伕的家門。馬車伕的妻子得到了這一資訊後,便在家中開啟一條門縫,向外觀望。她本來只是為了目睹一下當朝相國的風采,卻不想同時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國駕車路過家門時,竟是那樣神氣活現地坐在車前的大傘蓋下,洋洋得意地揮舞手中的鞭子,目無行人,昂然前進,好像替相國駕車,自己也成了相國似的。
晚上,馬車伕回到家中,白天那種自我陶醉的情緒還沒有消失呢,妻子就鬧著要與他離婚。這真是一個晴天霹靂,一下子將馬車伕打入了五里霧中,半天摸不著頭腦。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問妻子鬧離婚的緣由,妻子餘怒未消地說:
“晏子是齊國的當朝相國,學問名望在各國諸侯大臣中間有口皆碑,如雷貫耳。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車上,儀表端莊,態度謙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而你只不過是給他駕車的一個馬車伕而已,卻在車上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自以為多麼了不起,在趕車時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像你這樣胸無大志的人,將來怎麼會有出息呢?所以,我要與你離婚!”
妻子的一番數落,使馬車伕發現了自己的淺薄和無知,頓感羞愧萬分,無地自容。他從此以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度,不僅勤奮好學,而且謙虛謹慎,終於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妻子的諒解。
馬車伕的變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詢其中的奧祕。馬車伕坦誠地將妻子的批評和自己的決心和盤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動。他不僅欣賞馬車伕的妻子志存高遠、超凡脫俗的境界,而且讚佩馬車伕知錯即改、從善如流的精神。後來,晏子果然在齊國國君的面前,推薦這位馬車伕做了大夫。
馬車伕的故事說明:只有無知無志之人才會盲目驕傲,而勇於正視自身的缺點並能認真加以改正的人,一定會有出息。
篇三
一天夜裡,楚國京城郢都的一個人在家給燕相國寫信。因為燭焰偏低,飄忽不定的燭光夾著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顯得有一點昏暗,所以這郢人對侍者說了一聲:“舉燭。”明燈高照,寫信就看得清楚了。誰知他在燭光不亮,心中犯急,腦子裡想著“舉燭”,嘴裡念著“舉燭”的時候,竟然不知不覺把“舉燭”二字也寫到信裡去了。過後他沒有檢查就把信交給了侍者。
燕相國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後,反覆好幾遍。他始終覺得信中的“舉燭”二字非常費解。久聞四海之內唯楚有才,難道這就是一種莫測高深?燕相國想到這裡,忽然靈機一動。他若有所悟地說:“舉燭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會推舉光明磊落、才能出眾的人擔當重任。照這樣看,郢人致書突出‘舉燭’二字,其用意原來是為我獻策!”
燕相國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燕王,燕王聽了十分高興。他以相國的政見為原則,廣招賢士,從而使燕國政通人和,日益強盛。
燕王根據燕相國對“舉燭”一語的解釋為依據來治理國家,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燕相國置郢書的真意而不顧,則是一個壞習氣。如今做學問的人,很多人都有燕相國的這種習氣。
兒童道德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