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會考知識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掌握好重要的知識點,讓自己贏得八年級地理會考考試的勝利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八年級地理會考的知識點,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太平洋

  位置

  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美洲、北美洲之間。

  面積

  南北長約15 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 900千米,面積16624.1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屬海***。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49.8%,佔地球總面積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島嶼、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範圍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印度洋分界***東經147度***,東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經線與大西洋分界***西經68度***,北經白令海峽與北冰洋連線,東經巴拿馬運河和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溝通大西洋,西經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通印度洋,總輪廓近似圓形。

  深度

  平均深度為4187.8米***不包括屬海***,最大深度位於馬裡亞納海溝內,深達11,033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點。

  總結: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擊盆地。但在漫長的地史時期中,它經歷了多次的改造。

  :盆地

  盆地主要是由於地殼運動形成的。在地殼運動作用下變得彎曲或產生了斷裂就會使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

  許多盆地在形成以後還曾經被海水或湖水淹沒過,像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都遭遇了這樣的經歷。後來,隨著地殼的不斷抬升,加上泥沙的淤積,盆地內部的海、湖慢慢地退卻乾涸,只剩下一些河水或小溪了。但是,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海、湖河流中,曾經生活過的大量生物死亡以後被埋入淤泥中,就會成為形成石油、煤炭的物質基礎,這就是科學家們非常關注盆地研究的重要原因。盆地中的岩石沉積大多相對比較完整而連續,生活在那裡的動物、植物死後也比較容易儲存成化石,所以盆地也是古生物學家們尋找化石的好去處。

  還有一些盆地,主要是由地表外力,比如風力、雨水等破壞作用而形成的。河流沿著地表岩石比較軟弱的地方向下侵蝕、切割形成各種不同大小的河谷盆地。在我國西北部廣大幹旱地區,風力特別強,把地表的沙石吹走以後,形成了碟狀的風蝕盆地。甘肅、內蒙古和新疆等地區的一些盆地就是這樣形成的。

  另外,在一些地下有石灰岩發育的地區,常年流動的地下水會使那裡的岩石溶解,引起地表的岩石塌陷,也會形成盆地,地質學家們把這類成因的盆地稱為岩溶盆地。我國西南雲貴高原和廣西等地就有很多這種型別的盆地。

  :地幔

  地幔和地殼的分介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介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1914年B.古登堡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測定地核的深度為2900千米,比現代精密測量的結果只差15千米。因此,地核-地幔邊界又稱古登堡不連續面。

  探測地幔的最有力的工具是監測來自世界各地的地震波。地震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地震波:P波***縱波***和S波***橫波***。這兩種波都是穿越地球內部的體波,它們分別對應於地震波通過岩石時產生的物理特性,縱波與聲波相似,就是傳播方向與波動方向在同一水平線上,速度比橫波快。橫波與抖動的繩子產生的波形相似,即橫波通過時岩石的震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像光波一樣,當穿越不同密度的岩石邊界時,地震波也會發生反射和折射。利用這些特性,我們就可以對地球內部成像。

  我們用於探測地幔的方法足以與醫生檢查病人的超聲波照影媲美。經過一個世紀對地震資料的收集,我們已經有能力製作令人印象深刻的地幔圖。

  2007年3月,科學家利用近地表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成像技術,繪製出了地球深部核幔邊界構造的高解析度三維影象。這次繪圖使用了世界各地1000多個地震臺站記錄的數千次地震的資料。這些資料使科學家能夠分辨有關核幔邊界構造的細節,這些構造反映出複雜的下地幔結構,這是先前從未見過的,也是第一次估計出核幔邊界附近的溫度大約為3700℃。

  總結:結合地球化學研究,認為上地幔的成分接近於超基性岩即二輝橄欖岩的組成。它經由部分熔融而產生玄武岩漿,剩餘的為難熔的阿爾卑斯型橄欖岩。


八年級地理會考提綱
八年級地理會考資料
相關知識
八年級地理會考複習資料_八年級地理會考知識點歸納
八年級地理會考知識點
九年級地理會考知識難點複習
八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
八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湘教版
2017八年級地理常用知識點
八年級地理會考試卷
八年級地理會考提綱
八年級地理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