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言文閱讀到高考文言文的考查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7日
文言文是“文”,應該按照文章閱讀的規律和方法去“解讀”。
由於語言的古今演變,讀文言文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的疏通理解問題。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彙和文言知識,為以後自己能獨立進行課外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語言的積累不是簡單地等同於對課文的“肢解”,而是在對課文進行語言分析的過程中培養文言意識和語境意識,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詞義的異同,能夠根據語境合理推斷詞義。具備這樣的能力,才具備了“讀”文言文的基礎。
從文化和思想的層面去解讀文字,從文言文中汲取精神的營養,這是讀文言的關鍵一環。文言文以簡約凝練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結晶,讀的時候要學會用“泡”的方法去豐富還原,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陶冶與心理上的愉悅。如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惡論”與“勸學”的關係,莊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古代知識分子“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對立統一,魏晉士人的生死觀、韓愈“抗顏為師”的開拓性等等,如果在這些方面多少有了自己的一點兒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
文言閱讀的目的之三是品味鑑賞古人為文之精妙,學習古人謀篇佈局、遣詞造句、敘述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的為文之道。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是從幾千年的文化寶庫中優中選優的精品,含英咀華,學習借鑑,無疑是提高審美與寫作能力的一個捷徑。如《勾踐滅吳》的詳略取捨就很耐人咀嚼,詳寫勾踐“十年生聚”的具體措施,尤其是勾踐的言行可以說是神情畢肖,但對滅吳的戰略部署與作戰經過卻寫的很略,詳略的安排並不與“時間”成比例(勾踐積蓄力量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滅吳之戰斷斷續續打了近十年)。為什麼要這樣寫?這就要結合作者寫作的目的去分析,作者的目的是要突出“誰得到百姓的擁戴說就能成就大業”這一歷史經驗。
那麼,高考文言文考查什麼呢?
文言文測試以語言考查為基礎,但更加關注對內容的理解、分析。
文言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等方面。高考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上設定在文言基礎知識上。
學習文言文的第一要著就是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都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佈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那麼,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對已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這“一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30首,《勸學》《滕王閣序》《前赤壁賦》等古文10篇(段)。這些是對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不能把背誦課文的目的歸結為為了高考試卷中得到4分的成績。
提高閱讀文言文水平僅停留在積累上面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學習規律和方法。
實詞主要掌握古今異義的詞、多義詞、通假字和詞性活用的詞。
古今異義的詞的難點,是那些古今都有的、但在意義上卻有了較大變化的詞。初學者往往用它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去套。多義詞的難點是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義,多的達十多種義項,怎樣選準其含義並不容易。
詞性活用是文言語言的一大特點,它主要體現在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類詞上,且有一定規律。
如2003年第11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諷帝大徵四方奇技 諷:勸告。
B.鹹私哂其矯飾焉 哂:譏笑。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優待。
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 務:致力。
答案為C。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所考查的四個文言實詞,在課內都學過。“諷”,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張衡傳》),都作“規勸”講。“哂”,見“夫子哂之。”(《論語·侍坐》)作“微笑”(含譏笑義)。“遇”, 見“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列傳》)都作“對待”,與“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中的“遇”同義。“遇”在文言中不作“優待”;如果遇“殊”結合,“殊遇”那就是優惠的待遇了。“務”,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作“致力”。 由此可見,高考涉及到的常用實詞,一般在課內都見過,只要學好課文,掌握這些常用實詞,解答高考試題還會有困難嗎?
文言虛詞,主要掌握虛詞的語法功能。虛詞在文言文中雖然數量較少,但使用的頻率高,用法靈活,語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學習難點之一。由於虛詞常常分屬於幾類詞性,故學習時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詞性,然後弄清其意義和語法作用。《大綱》規定要掌握15個虛詞,《考試大綱》規定要掌握18個虛詞。我們可以把這些虛詞分為若干類來把握:以代詞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詞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詞為主的有“以、於”等,以連詞為主的有“而、則”等,以語氣詞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詞“焉”等。只要有了誦讀的基礎,掌握虛詞應該比較容易。但僅掌握著18個虛詞也是不夠的。
如全國題第12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 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B.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 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C.宜戮訟者,以謝冤魂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D.即刑訟女而祭掃墓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答案為C。 C項上句的“以”為連詞,表示後一行動是前一行動的目的;下句的“以”也是連詞,表修飾關係。考查“遂”“因”“以”“而”四個虛詞,其中“遂”字雖屬常用虛詞,但不在《考試大綱》所規定的範圍之內。這就說明高考命題是以文字為基礎,只要文字中出現適合考查的詞,就可能突破考綱的限制。 文言中的句式與現代漢語大體是相同的,我們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近幾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加強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試題比例也有所增長;2003年試卷中更有“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評價”設題明顯,還有“對作者評價的評價”等,這就說明高考在對考生的素質要求上又上升了一步,進一步開拓了考生的思維空間。這一導向將會影響到今後的命題方向,值得考生重視。
讀懂古文,這是高考對文言文的基本要求。用於考查的文字,一般式,一段四五百字的紀傳性文字(如2004年全國題《後漢書·孟嘗傳》片斷),寫了某人(東漢孟嘗)的幾件事。再看全國和其他各省市的試卷,文言文的文字最具傳統性:與往年(甚至可以推到十年前,1995年古文的測試文字《鄭善果》、1994年的《何子平》等一直到前兩年的如2003 年的《裴矩傳》、2002年的《李將軍列傳》等)的文言文測試文字沒有太大區別,都屬於淺易文言文。
考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讀懂文字。把一長段劃分解閱讀。
2004年《孟嘗傳》這段文字說了四件事:
第一件在先介紹孟嘗是一個怎樣的人後,介紹了上虞的一位寡婦在婆母去世後,受小姑子的誣告負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嘗挺身而出,為她洗白冤情,最終天降大雨,五穀豐登。第二件事,孟嘗在當合浦太守時,革除前任留下的弊病,移風改正,終於使失去的珠寶又回來了,百姓安居樂業。
第三件事,孟嘗深受百姓愛戴,當要離任時,百姓牽著他的車請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鄉民的船趁著夜色偷偷地離開。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家。
第四件事,寫尚書楊喬十分賞識孟嘗,並竭力向桓帝推薦他,但沒有受到重用,最後老死於家中。
讀懂了這段文字,其中兩道題會一目瞭然。
學習文言文還要明確文言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所謂“信”,就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所謂“達”,就是要求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沒有語病;所謂“雅”,就是文字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富有表現力。一般考試的要求,能達到前兩條,即可得分。
一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如全國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l)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
答案為:郡中不產糧食,而海里出產珠寶,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
答案要點是:實——果實(草木之實,足實也《採草藥》); 比——並列,挨靠在一起;比境,兩地很靠近; 貿糴——貿易,買進糧食。糴,買進糧食。
(2)隱處窮澤,身自耕傭。鄰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答案為: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家。
答案要點是:窮澤——貧困的湖澤,自——親自, 就——來到
二是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無語病。如乙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這個句子分兩句翻譯,整段文字分為“乃疑……然也”、“及得……知也”兩句。
答案為:於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於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蹟,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並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要點:“特”“壯其說”“得”“誣”“本”“但不盡知”
以上列述了高考主要考查內容。
針對高考考查內容,我們要制定相應的複習對策:首先複習課內學過的文言文,儘量多地掌握文言實詞的意義(不要去死記某個詞有多少種義項)和虛詞的用法(可分類整理),整理文言句式。其次熟讀,甚至背誦傳統、精彩的文章或片斷。第三,把十年來高考文言文的測試文字讀一遍,不要去做選擇題,而要翻譯一遍,有些語句最好書面翻譯。還要再適當做一些模擬試題。
中考要掌握的有效答題技巧
文言文教學就是教學文言文
由於語言的古今演變,讀文言文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的疏通理解問題。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彙和文言知識,為以後自己能獨立進行課外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語言的積累不是簡單地等同於對課文的“肢解”,而是在對課文進行語言分析的過程中培養文言意識和語境意識,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詞義的異同,能夠根據語境合理推斷詞義。具備這樣的能力,才具備了“讀”文言文的基礎。
從文化和思想的層面去解讀文字,從文言文中汲取精神的營養,這是讀文言的關鍵一環。文言文以簡約凝練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結晶,讀的時候要學會用“泡”的方法去豐富還原,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陶冶與心理上的愉悅。如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惡論”與“勸學”的關係,莊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古代知識分子“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對立統一,魏晉士人的生死觀、韓愈“抗顏為師”的開拓性等等,如果在這些方面多少有了自己的一點兒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
文言文測試以語言考查為基礎,但更加關注對內容的理解、分析。
文言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等方面。高考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上設定在文言基礎知識上。
學習文言文的第一要著就是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都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佈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那麼,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對已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這“一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30首,《勸學》《滕王閣序》《前赤壁賦》等古文10篇(段)。這些是對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不能把背誦課文的目的歸結為為了高考試卷中得到4分的成績。
提高閱讀文言文水平僅停留在積累上面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學習規律和方法。
實詞主要掌握古今異義的詞、多義詞、通假字和詞性活用的詞。
古今異義的詞的難點,是那些古今都有的、但在意義上卻有了較大變化的詞。初學者往往用它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去套。多義詞的難點是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義,多的達十多種義項,怎樣選準其含義並不容易。
詞性活用是文言語言的一大特點,它主要體現在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類詞上,且有一定規律。
如2003年第11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諷帝大徵四方奇技 諷:勸告。
B.鹹私哂其矯飾焉 哂:譏笑。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優待。
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 務:致力。
答案為C。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所考查的四個文言實詞,在課內都學過。“諷”,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張衡傳》),都作“規勸”講。“哂”,見“夫子哂之。”(《論語·侍坐》)作“微笑”(含譏笑義)。“遇”, 見“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列傳》)都作“對待”,與“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中的“遇”同義。“遇”在文言中不作“優待”;如果遇“殊”結合,“殊遇”那就是優惠的待遇了。“務”,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作“致力”。 由此可見,高考涉及到的常用實詞,一般在課內都見過,只要學好課文,掌握這些常用實詞,解答高考試題還會有困難嗎?
文言虛詞,主要掌握虛詞的語法功能。虛詞在文言文中雖然數量較少,但使用的頻率高,用法靈活,語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學習難點之一。由於虛詞常常分屬於幾類詞性,故學習時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詞性,然後弄清其意義和語法作用。《大綱》規定要掌握15個虛詞,《考試大綱》規定要掌握18個虛詞。我們可以把這些虛詞分為若干類來把握:以代詞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詞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詞為主的有“以、於”等,以連詞為主的有“而、則”等,以語氣詞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詞“焉”等。只要有了誦讀的基礎,掌握虛詞應該比較容易。但僅掌握著18個虛詞也是不夠的。
如全國題第12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 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B.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 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C.宜戮訟者,以謝冤魂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D.即刑訟女而祭掃墓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答案為C。 C項上句的“以”為連詞,表示後一行動是前一行動的目的;下句的“以”也是連詞,表修飾關係。考查“遂”“因”“以”“而”四個虛詞,其中“遂”字雖屬常用虛詞,但不在《考試大綱》所規定的範圍之內。這就說明高考命題是以文字為基礎,只要文字中出現適合考查的詞,就可能突破考綱的限制。 文言中的句式與現代漢語大體是相同的,我們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近幾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加強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試題比例也有所增長;2003年試卷中更有“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評價”設題明顯,還有“對作者評價的評價”等,這就說明高考在對考生的素質要求上又上升了一步,進一步開拓了考生的思維空間。這一導向將會影響到今後的命題方向,值得考生重視。
讀懂古文,這是高考對文言文的基本要求。用於考查的文字,一般式,一段四五百字的紀傳性文字(如2004年全國題《後漢書·孟嘗傳》片斷),寫了某人(東漢孟嘗)的幾件事。再看全國和其他各省市的試卷,文言文的文字最具傳統性:與往年(甚至可以推到十年前,1995年古文的測試文字《鄭善果》、1994年的《何子平》等一直到前兩年的如2003 年的《裴矩傳》、2002年的《李將軍列傳》等)的文言文測試文字沒有太大區別,都屬於淺易文言文。
考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讀懂文字。把一長段劃分解閱讀。
2004年《孟嘗傳》這段文字說了四件事:
第一件在先介紹孟嘗是一個怎樣的人後,介紹了上虞的一位寡婦在婆母去世後,受小姑子的誣告負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嘗挺身而出,為她洗白冤情,最終天降大雨,五穀豐登。第二件事,孟嘗在當合浦太守時,革除前任留下的弊病,移風改正,終於使失去的珠寶又回來了,百姓安居樂業。
第三件事,孟嘗深受百姓愛戴,當要離任時,百姓牽著他的車請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鄉民的船趁著夜色偷偷地離開。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家。
第四件事,寫尚書楊喬十分賞識孟嘗,並竭力向桓帝推薦他,但沒有受到重用,最後老死於家中。
讀懂了這段文字,其中兩道題會一目瞭然。
學習文言文還要明確文言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所謂“信”,就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所謂“達”,就是要求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沒有語病;所謂“雅”,就是文字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富有表現力。一般考試的要求,能達到前兩條,即可得分。
一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如全國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l)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
答案為:郡中不產糧食,而海里出產珠寶,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
答案要點是:實——果實(草木之實,足實也《採草藥》); 比——並列,挨靠在一起;比境,兩地很靠近; 貿糴——貿易,買進糧食。糴,買進糧食。
(2)隱處窮澤,身自耕傭。鄰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答案為: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家。
答案要點是:窮澤——貧困的湖澤,自——親自, 就——來到
二是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無語病。如乙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這個句子分兩句翻譯,整段文字分為“乃疑……然也”、“及得……知也”兩句。
答案為:於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於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蹟,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並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要點:“特”“壯其說”“得”“誣”“本”“但不盡知”
以上列述了高考主要考查內容。
針對高考考查內容,我們要制定相應的複習對策:首先複習課內學過的文言文,儘量多地掌握文言實詞的意義(不要去死記某個詞有多少種義項)和虛詞的用法(可分類整理),整理文言句式。其次熟讀,甚至背誦傳統、精彩的文章或片斷。第三,把十年來高考文言文的測試文字讀一遍,不要去做選擇題,而要翻譯一遍,有些語句最好書面翻譯。還要再適當做一些模擬試題。
文言文教學就是教學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