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歷史考試知識點總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5日

  歷史必修三是高中歷史考查的重點知識,那麼必修三歷史都有哪些知識點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必修三歷史考試知識點: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蘇聯解體的原因、過程和影響

  1.原因

  ***1***歷史原因:蘇聯由於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下許多問題和矛盾。

  ***2***內部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

  ***3***外部原因:西方反蘇反共的敵對勢力,長期以來通過各種途徑對意識形態領域方面的滲透,推行“新思維”並採取種種手段施加壓力,攪亂群眾和幹部的思想;同時,誘惑並迫使蘇聯領導人改變內外政策,從而改變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和平演變”,終於引發了嚴重後果。

  2.過程:1991年8月蘇聯公佈了《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名控制局勢的“八一九”事件。這一事件大大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阿拉木圖簽署檔案,獨聯體擴大到蘇聯絕大部分加盟共和國,蘇聯完全解體。

  3.影響:首先,使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蘇聯解體前,蘇聯持進攻態勢,西歐面臨蘇聯的強大壓力,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居防守態勢,北約東擴使俄羅斯面臨巨大壓力。其次,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程序,為歐盟和北約擴大了創造了條件,也為歐洲擺脫美國成為獨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第三,加速了歐洲以民族為特徵的聯邦制國家的分裂過程,如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第四,蘇聯的解體對歐洲科學社會主義事業是一次沉重打擊,使得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面臨空前的曲折和困難。人們從蘇聯的興亡中借鑑它的經驗和教訓,進而為社會主義運動的順利發展尋找正確道路。

  二、對東歐劇變原因的分析

  1.歷史原因:東歐各國在二戰期間,完全處於法西斯勢力控制之下,多數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力量不夠強大,如波蘭、匈牙利、羅馬利亞等國是在蘇軍的幫助下獲得解放的。因此,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執政後,其政治、經濟、外交甚至領導人的任命和更替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於蘇聯,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1949年初,蘇聯與東歐其他國家建立了“經互會”,在這個組織中也存在著某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則的現象。隨著和平建設事業的發展,這種一致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各東歐國家相繼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

  2.內部原因:大多數東歐國家解放後在經濟上照搬蘇聯模式,實行高積累、高投資,追求高速度,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雖在後來進行過一些改革,但收效不大。導致經濟、政治和社會矛盾日益加深,這是東歐劇變最深刻的社會根源。

  3.蘇聯因素:戈爾巴喬夫建設“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和對外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國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

  4.西方因素:西方國家以各種手段誘惑東歐國家,促使它們向西方靠攏,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

  必修三歷史考試知識點:兩極格局的形成

  一、如何評價“冷戰”

  1.積極作用

  ***1***有利於緩解世界緊張局勢,在半個世紀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雅爾塔體系消除了德日兩個法西斯戰爭策源地,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美蘇兩國又長期勢均力敵,使雙方均不敢貿然行事。這種建立在大國均勢基礎之上的國際秩序,雖然不能消除衝突的根源,但卻使大國行事時有一定的約束。

  ***2***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多極化格局的出現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並進一步影響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2.消極作用

  ***1***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導致戰後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

  ***2***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後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

  ***3***戰後兩大集團日益演變成美蘇聯各超級大國的工具,為謀求霸權,兩強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盪。④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認識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三者關係

  1.二戰後,世界大國按照雅爾塔會議等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建立雅爾塔體系。雅爾塔體系打上美蘇兩分天下的烙印。

  2.戰後初期的國際關係是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雅爾塔體系之上的。

  3.雅爾塔體系確立的過程就是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也是"冷戰"的發展過程,它體現了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它對戰後國際關係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尤其是大國強權政治的出現給世界帶來了許多的紛爭和動盪。

  必修三歷史考試知識點: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背景 時間 外交成就 意義(特點)
二戰後出現美蘇為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尖銳對立;美蘇對新中國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經濟建設需要國際援助。  
 
 
1949年
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內容:“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同蘇聯等17國建交。  
 
特點:“一邊倒”
作用: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3年朝鮮停戰,美國艦隊盤踞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企圖從印度支那對中國軍事威脅;中國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即將開展的大規模經濟建設;為創造和平環境,需要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係。
 
 
1953年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原則”) 特點: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差異;包容性和開放性作用:標誌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1954年
 
參加日內瓦會議。(目的: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特點: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的身份參加。
作用:達成《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周恩來的建議推動了會議成功。
 
 
1955年
 
參加亞非萬隆會議。(主題:討論各國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作用: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形成“萬隆精神”。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
中考歷史選擇題解題策略
相關知識
必修三歷史考試知識點總結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高一數學必修三條件概率知識點總結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態系統知識點總結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命活動知識點總結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_高一政治
高二政治必修四期末考試知識點梳理
高考歷史易錯知識點總結